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后又專注于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反復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采用啟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復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復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2
最近在參加省骨干教師跟崗培訓過程中,聽到了兩節同課異構觀摩課,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在新課程實施多年的廣東,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刻研讀和準確領會,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精神,應該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師必需的基本功,但在聽了這兩節課后,我覺得有必要繼續強調高中地理新課程必修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塊,“地理1”、“地理2”兩個模塊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地理三”則是在前兩個模塊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實踐。這一模塊以區域為研究對象。由于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塊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范例教學”。
課程標準對必修三核心內容的描述是“以……為例,分析……”,課標解讀中講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學,然而再典型的實例也很難涵蓋研究這類問題的所有內容和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因而我們要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學生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案例的基本內容,更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分析相同或相似類型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學習的過程。通過例子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這就是必修三教學的核心所在。
從現在全國使用的四個版本的教材來看,各類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較大的差異。每一個專題內容往往是既有一個主導案例,同時也可能有若干個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內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現在仍然有許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原理教學是必修三教學的主要側重點,而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教學過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識的總結、歸納上,而缺乏知識到能力的升華過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選材又不來源于課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學是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案例因教材、因教師、因學生而異,教師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地靈活選用、組織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結果迥然而異。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學中用好案例”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學,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時間,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從而達到教學最有效的目的。
這就要求我們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僅僅停留在對課本中一些具體區域事實的教學上,而沒有對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進行分析、歸納,沒有對學生進行地理信息獲取、整理、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那就不可能達成課標目標,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層次的區域地理教學了。如果上述兩位老師能深刻認識到這些問題,那么這兩節課就能成為典型優秀示范課了。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3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復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盡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復習效果并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于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在頭腦里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系。為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并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范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認真鉆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系,能運用自如。對于每一部分的知識點,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濕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復習初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系。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復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采取以板圖為主,以教具——經緯儀為輔的教學方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并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盡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復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類型的圖,并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后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并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高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并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后除了加強做高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并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復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于難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4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一提到巴西,同學們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課導入時,我以巴西足球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進入學習狀態。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學習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給學生多留一些思維空間,沿著學生思路走,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地理聯系。例如:在講到巴西的氣候特征時,引導學生關注熱帶雨林的.現狀,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思。
從上完課的效果來看,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1、課堂引入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本節課知識容量過大,學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熱帶雨林的環境作用和城市的規劃很難理解。
4、對于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不到位,例如:巴西鐵礦的地位、對自然環境的總結。
5、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設計的練習內容完成得有些匆忙。
6、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不熟悉,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1.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各環節的活動要做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平時要加強習慣、學習方法的訓練和指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要把這些優點繼續發揚光大,對于這節課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我將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探索,繼續挖掘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讓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散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導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并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導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峰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以及初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通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并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松后緊,以至于在后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實例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2、板書較少,沒有把重點表達出來。
這些我都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中的困惑: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費時。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6
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
其主要特征,一是實踐性,是指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體的實踐操作中;
二是針對性,是指教師對自我“現行的”行為觀念的解剖分析;
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師對于自身實踐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是教師自覺意識和能力的體現;四是時效性,是指對當下存在的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及時覺察、糾偏、矯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縮短教師成長的周期;
五是過程性,一方面指具體的反思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
教師的整個職業成長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修煉,才能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并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并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通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
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
第二。由于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
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獲。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后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得到提升。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壓制、回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復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復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并且掌握了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7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
新課程非常重視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的教學策略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但是,我覺得案例教學無論是采取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一條原則必須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因為案例只是結論提取的材料,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獲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結論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學生能力的很重要的體現。
2、注重案例的驗證
近年來,我們的'教學很注重反思,這其中包括對媒體、對學生、對老師本身的反思,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更為重要。如何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思,對于高中地理新課程注重的案例教學來講,我覺得教師在提取了結論和學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后,要選取相類似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推導。
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盡量能讓大多數的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結論。而驗證案例的選取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資源。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進行驗證,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案例進行分析。
3、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教學貴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我在教學過程中希望能盡量去解決,也希望能夠再實踐中能夠撥開云霧。我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準確把握課標要求?
(2)課標與教材的矛盾如何解決?
(3)知識點的難度該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間的差異該如何解決?
(5)課標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廣泛的適用性嗎?
(6)怎樣面對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生事物的產生有一個成長和成熟完善的過程。我想,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我們就是要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讓新課程走向成熟。只要這樣,我們中國的教育才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進步。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8
觀摩該課受益匪淺,以下簡要分析和小結本人欣賞的地方,以便日后學習。
1.導入環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通過問題的引導,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熱情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學目標明確,圍繞知識點,恰當選取材料。
運用PPT視頻展示xxxx年11月20號(時間記不起了)央視關于全國天氣預報的情況,結合衛星云圖,提醒學生留意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使天氣發生了變化。并通過兩個問題,引出該課的學習要點并用PPT展示出課堂目標。
2.授課環節知識點非常明確,一是鋒的概念及其分類,二是冷鋒對天氣的影響。通過導學案,將兩大知識點有序排列,讓人一目了然。如,知識點一:鋒的概念及其分類,下設三個小點,氣團、鋒面系統的構成、鋒的分類(三個)。
3.知識點講解方式圖文并茂,以圖片或動畫的方式,形象地展示知識點,環環相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學生系統把握知識的能力。例如:氣團”先用文字解釋概念,然后通過兩幅氣團圖進行對比,30℃用紅色標為暖氣團,-2℃用藍色標為冷氣團;接著通過動畫演示,兩種不同類型的氣團相遇會出現的情況,即導入到“鋒面系統”的講解。
4.善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注重知識的舉一反三。如,詳細講解“冷鋒對天氣的影響”之后,師生互助完成“冷鋒過境前后天氣變化”表格,然后老師特地安排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完成“暖風過境前后的天氣變化”表格。在討論完成后,運用投影儀展示三組學生的代表作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調整。
5.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有個人特色,喜歡用質疑的表達方式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如,“冷氣團和暖氣團相遇一定會降水嗎?”“若下雨,會是垂直的嗎?”等等。
6.課堂小結用表格的方式把知識點呈現出來,很清晰明了。
7.知識應用環節設:“解讀考題“、”解讀生活“,每一個部分師生互動都很充分,效果突出。尤其是”解讀生活“部分,請學生扮演天氣預報播報員,分別播報”山東半島16日至18日天氣情況“和”海南島20日后的天氣變化情況“,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讓人感受深切。
8.時間把握較好,尤其是后面的知識鞏固部分。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9
教材在傳統的教學中,以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地理教師都要求學生熟悉教材,回歸教材,以教材為綱,也就是說的教教材。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在能力培養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新課程內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為例來談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學和傳統教材下的教學的不同。
一、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體現重能力輕知識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傳統教學中是:依據教材列舉的三江平原的種植業要分析三江平原為什么是種植業,然后要根據三江平原的氣候、地形、土壤來分析種植業形成的原因;同樣依據教材列舉的青藏高原的畜牧業要分析青藏高原為什么是畜牧業,然后要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地形、草場的分布來分析形成畜牧業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概念的學習只要求學生看教材中泰國湄南河平原的種植業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兩案例來說明農業區位的概念。而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知識也不在要求學生掌握,弱化了“繁、難、偏、舊”的知識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只是用來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還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農業區位的案例,這就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體現了學生是主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并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因素的教學,傳統教學是:注重區位因素知識的講解,引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需求、交通、科學技術、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詳細講解,教材詳細闡述了這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這些知識的識記,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則是通過進行農業生產的案例要學生自己得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直接由學生自己的感性認識就可得出結論,然后由學生總結怎樣進行農業區位選擇以及影響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圖中列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要影響農民的決策?”這一切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動,介紹了水稻種植、立體農業以及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教材通過這樣的設計,更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在新課程教學下的主體地位。
三、農業地域的形成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而新課程改革要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而自主學習就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地域的形成的教學:教材直接呈現農業地域類型,對學生的要求是識記和了解,中間沒有推理闡述,很多學生對什么是農業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地域的形成的學習教材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農業地域的形成。“農業生產需要土壤、水、熱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通過以上的解釋,學生對農業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從而對農業地域的含義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思維的鍛煉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還列舉了許多生活實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以《西游記》取經故事為線索,引入“古天竺”,配以較豐富形象的課件,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整體的認識南亞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特征。
在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成功之處有:
1、能夠突出區域地理學習的重點——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圖,讓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鍛煉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學生主動參與的較多,對于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點的概括,學生回答,教師給予點撥,這樣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3、能夠充分聽取學生的心聲,肯定學生。例如,在分析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時,雖然后面的學生,老師沒有叫起回答,但他們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老師也給予一定的評價,鼓動其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想說,敢說。
4、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體驗法,培養學生的成就感,突出本節的重點,難點—南亞季風氣候的成因和對農業的影響。
掌握區域地理環境特征,這是為以后探討區域發展打下基礎。區域地理環境特征影響該區域的生產(農業、工業、商業等)、生活(衣食住行),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影響該區域的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所以在區域地理學習初期就有所涉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整體的節奏較快,沒有起伏,學生接受的弦繃得過緊,容易疲勞,積極性就會下降。
2、重點的突破,花費的時間過長,前面的講過的內容,其實沒有必要再講,完全可以讓學生比較東亞南亞季風的不同之處。
3、課堂上學生練得較少。
4、對教材的部分內容挖的不細,講述時有一定的口誤。
課后與其他教師交流,第一感覺就是這節課的容量較大,擔心我們的學生是否能夠接受,仔細琢磨,還是自己對學生不夠信任,其實課的內容并不是很多,但還是自己講的過多,遇到的知識點就想說,就怕學生沒聽見,難點就想重復,教師說得多,給人的感受是容量太大,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
課后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生說上課教師講的內容都能聽懂、理解,但最重要的問題是自己記不住,遇到題翻書會,合上課本不會。有規律的地理原理題不會運用。如何將書本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這是最大的問題,也是學生面臨的最大的困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以前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區域地圖,這樣學生印象會更加深刻,有助于課堂教學,效果也較好,所以我們就一直沿用。還有的同學建議老師上課時留出幾分鐘,采用分組搶答的方式,激勵他們上課記憶知識點,看那組記得多,搶答得多,給予鼓勵。這種方法,在復習課中使用,效果較好。我們還在積極的尋找更好的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1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然而新課程的教學仍在繼續。回想從開學至今,對新課改有所接觸,也有許多的體會。現將優點和不足總結如下,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更多的經驗。
一、重視基礎知識這次期中考試。
我參與教學的四個班級當中,及格人數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這與平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分不開的。從開學初,我就經常布置一些基礎知識的考察作業,并認真批改,做到全批。盡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從開始就幫助學生培養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對后來的教學來說其實是事半功倍了。針對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我還組織了一次小測,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對該知識點能夠牢固地掌握。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我在平時教學中,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更有效地進行學習。
三、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為此,我在上每節課前都認真準備,在新課導入時,盡量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從開始就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在教學工程中,盡量結合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列舉大量的圖片和實例,幫助學生對難點加以突破。當然,第一次接觸新課程難免有些不足:首先,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不足。從初中到高中,知識的跨度大,學生已有的知識對接受高中課程明顯不夠用。今后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舊知識的回顧,使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其次,由于擔心課程進度,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程度還不夠。最后,在這次考試中發現,分數懸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關注班級后進生,爭取在班級平均分上也取得較好的成績。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2
進入高三以后,學生的心情開始變得急躁,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樣的復習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或者盡量靠近既定目標?作為高三教師都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學會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適應高考,適應社會。
1.認真分析學情
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復習方向
每年高三復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并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類型,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后,學生才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高考說明》
首先要讀懂《高考說明》。《高考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范圍。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高考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高考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范圍。《高考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范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范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為老師要留心《高考說明》對知識范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范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范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復習中也才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文科綜合的題型有兩大類,即“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單項選擇題的1至11題,非選擇題的36題和39的綜合題中的部分題是地理題。高考題中雖然只有兩種題型,但是它們的變化是比較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高考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后學生可以通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于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關注有關專家、學者對高考的分析、講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動態
從各種報刊、雜志、互聯網、參加省市的高考研討會等渠道是獲取當年的高考最新動態,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徑。
高考研討會和大家交談是獲取高考的最新動態,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師德的重要途徑。參加高考研討會,除了聽取有關專家講解外,還可以同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交談,那樣收獲會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討會我都會盡可能和主講人單獨交談。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極盛探討了二十多分鐘的“怎樣把體育鍛煉和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以及關于中學生腦神精衰弱的一些解決方法”。這對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作用是巨大的。
3.教給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回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復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復習計劃中,高一年級地理上下冊是重點,因為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為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選修課本是把高一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復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盡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學習方法
(1)預習
高三的復習備考階段,每一節課的容量都比平時大得多,如不預習,學生可能會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師,一堂課稀里糊涂的,如過眼云煙,收效甚微。據調查,的學生會預習的不足六分之一,這應該引起教師足夠重視。
(2)聽講
到了高三復習階段,有部分學生認為大部分知識是老師過去講過的,不必再跟著老師復習了。其實地理老師都只專門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學,對地理高考怎樣考、考些什么是比較清楚的,老師在講課之前還要精心的備課,認真組織復習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等,而且復習時,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蘊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導學生聽好課,老師更要講好課。
(3)復習
復習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課堂內容真正拿到手的過程,是透徹理解課堂上所學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師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尤其是地圖,只有反復看,把地理知識拿入圖中才可能記住。
為了能夠較好的進行復習,我的做法是除每節課都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復習。同時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復習每個章節的間隔時間,并且過一段時間,又通過練習、提問等方式檢查一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
(4)作業(練習、做題)
做地理作業時,一定要訓練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盡快搜索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庫,找出本題是應用課本中的哪部分知識。
做題要有足夠的量,但是也要精選題,我們應該讓學生做“以一當十”的題。歷年的高考題目、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每個單元后的“練習篇”都應該作為典型題來處理。歷年高考題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復習的“無形指揮棒”,所以,應作為經典題來處理。最近幾年高考地理題目,有許多題是從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的每個單元的“練習篇”中的題演變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透課本后面的“練習篇”,而且應該把它們作為每類題的典型題來對待。<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3
高一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湖州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于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一: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二: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4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于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復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為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了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著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于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借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于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為其特點,蘊藏著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秘。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于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征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于運用。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著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于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用力跳夠得著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了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著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后高興得跳起來。承認并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著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并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游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系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復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系在一起。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5
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通過使用新教材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二、轉變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三、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四、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人才的創造素質絕對不僅反映在知識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和創新上。
基于這點,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通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能力;通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內容以及學校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第一章的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要求學生通過連續觀察、測量、記錄、六次(三周之內)某一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證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及其變化規律。雖然該課題難度不大,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要很好的完成,科學步驟必須完整,要有觀測、記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環環相扣,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做該課題的同時,還會拓展研究內容,研究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日出日落方位的影響,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這一課題的研究要求小組合作完成,這在學生學習方式上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既合作完成學習了知識,又學習了別的同學的優點,加深了同學之間的了解,增進了友誼,增添了地理學習的樂趣。還有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有許多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自發組成小組,推選出組長,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主動探究提出問題,確定自己小組的研究課題,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合作開展調查研究。在這種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中,無論課題研究的結果怎樣,凡是積極參與的同學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獲,包括地理知識、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學習情感體驗等許多方面。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教學反思11-0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5-3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秀]07-05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精華)07-0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選】07-1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選)07-1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