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于《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于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并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系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采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于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占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范文相結合。因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著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征,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里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么寫。
3、對文言文的復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復習文言最好是貫穿于每天語文課里,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于今后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鉆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鉆研不僅指要鉆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于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2
(一)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采取先慢后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并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擴大閱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二)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并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后,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3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那么,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后,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許多初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于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于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復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于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采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夸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征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脫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鑒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愿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向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而且要及時復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說,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可能對于今天沒有挨過餓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學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說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于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里學來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說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后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4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于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并加以積淀,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后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5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并取得最大效果。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①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蘊”。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說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為之。
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著高考采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采用活題作文題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高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連小學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說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于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為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于寫什么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為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④張志公先生也曾說:“現在,學生最習慣于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于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說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著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為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關?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才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才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并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于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彌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鉆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為,作文是為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于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為了去敘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為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為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為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為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為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高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高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發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于高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并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并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沖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后者卻并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么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說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并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為目的,立足于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著眼于實用,著眼于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學。高中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于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于過程。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么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論,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進程。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于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沖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沖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并非都是因沖動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跡材料等等。朱光潛先生曾說:“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沖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沖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沖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為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并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為廣大教師所采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并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為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于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為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6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面對這一趨勢,我推出了“六步”教學法,即:情境導入-----出示目標------引導自學------合作探究------反思拓展-----當堂檢測,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哪怕是基礎薄弱的班級,也進行了嘗試,也許是我的教學能力有限,也許是我的思考不夠深刻,也許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實踐中有收獲更有困惑。
一、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雨巷》是一首現代詩,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欣賞,對朗讀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讀”中落實“悟”,這是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了課件和音樂,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理解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相關的句子,一次不行來兩次,一個不行第二個接著示范,全班同學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讀抒發情感。這個環節是其他環節的基礎,是教學重點,需要25分鐘。接著用5分鐘讓他們去寫一兩句詩,當他們的情緒掀到高潮的時候,配著優美動聽的曲子緩緩地、緩緩地全班配樂朗誦。美文欣賞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為了把欣賞課的教學效果繼續延續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鐘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讓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也對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了積累,為寫作奠基。在那節課中,學生的“獲得”時間恰到好處,剩余10分鐘“作業”也能當堂完成。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二、學生課堂獲得的內容深淺度如何把握?
還記得在上《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自己感覺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堅持“先學后教,當堂檢測”的原則,課前重點要求學生找出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他的心理變化,深層感悟“別出什么亂子”一語,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卡在了心理活動的理解與感悟上(,結果在這一個環節花了大量的時間帶著學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再引導學生體會,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沒有消化。反思這個環節,由于沒有正確看待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對學情估價過高,“合作探究”環節沒有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后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我對他們進行了強硬的灌輸,盡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專家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學生的主動“獲得”沒有落到實處。
三、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只是教學“理想”?
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都努力去嘗試讓學生都不同程度達到(部分學生只是接近)教學目標,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感覺還是收獲甚微,總有那么一部分學生課堂上的`簡單知識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討。文言文教學對于我這個班級來說是很困難的,于是我降低難度,改變教學策略,以“讀準字音、正確把握節奏、力爭讀出語氣”為底線目標,以積累重點文言文實詞和背誦名句為主要目標,以文章內容的理解為提升目標,只點到為止。如《陳情表》是要求背誦的名篇,課文很長,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望書興嘆,我于是分三層要求:能力強的全文背誦,中間層背誦重點段落,學困生要求朗讀全文再背誦名句。在“課堂檢測”環節,我就他們重點抽查,長期堅持我想還是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證每一節課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目標,只能是盡可能地接近教學目標,這也是我多年來在一線教學中的困惑。
當然,我也會在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落實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認真編寫導學案,課前下足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7
1、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進行對話。
在上現代文新課之前,我們會布置前置作業,如“讀了本文你有什么疑問?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內容打動了你?你從中聯想到了什么?”學生只有認真地解讀文本,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使課堂上的討論不流于形式,避免課堂表面的熱鬧。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地解讀文本。課堂有太多的生成,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點評學生的發言,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明顯的知識點錯誤;
第二,觀點正確;
第三,觀點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點到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面。
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一種情況,是糾正學生明顯知識性的錯誤。
第二種情況,不是片面地給學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說“好”“很好”等詞,要說出學生發言好在哪里?好的本質。
對第三種情況,不能模棱兩可,讓其他學生找不到方向,霧里看花。而應該從尊重學生和知識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發言給予中肯的評價,學生會因老師的點評,在識見上有所提升,產生新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并做出中肯的點評,也是生本教育的一個體現。
3、開發家長資源,拓展延伸語文課堂。
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任何一門科學都源自于生活,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也可以還原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開發家長資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語文課堂。學生平時與社會接觸少,我們邀請家長來講課,家長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或講述自己奮斗經歷、人生感悟等等。學生可以通過家長的講課了解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家長上課,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從別人的父母所講授的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愛他們的父母。教師和學生家長三者在活動中也增進了了解,關系變得更加融洽。無論是語文教學方面,還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個為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我能盡量為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8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并取得最大效果。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①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蘊"。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說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為之。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著高考采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采用活題作文題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高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連小學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說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于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為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于寫什么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為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④張志公先生也曾說:"現在,學生最習慣于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
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于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說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著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為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才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才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并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于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彌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鉆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為,作文是為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于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為了去敘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為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為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為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為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為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高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高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發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于高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并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并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沖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后者卻并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么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說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并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為目的,立足于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著眼于實用,著眼于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學。高中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于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于過程
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么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論,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進程。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于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沖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沖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并非都是因沖動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跡材料等等。朱光潛先生曾說:"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沖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沖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沖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為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并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為廣大教師所采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并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為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于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為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9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于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并加以積淀,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后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0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面對這一趨勢,我推出了"六步"教學法,即:情境導入-----出示目標------引導自學------合作探究------反思拓展-----當堂檢測,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哪怕是基礎薄弱的班級,也進行了嘗試,也許是我的教學能力有限,也許是我的思考不夠深刻,也許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實踐中有收獲更有困惑。
一、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雨巷》是一首現代詩,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欣賞,對朗讀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讀"中落實"悟",這是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了課件和音樂,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理解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相關的句子,一次不行來兩次,一個不行第二個接著示范,全班同學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讀抒發情感。這個環節是其他環節的基礎,是教學重點,需要25分鐘。接著用5分鐘讓他們去寫一兩句詩,當他們的情緒掀到高潮的時候,配著優美動聽的曲子緩緩地、緩緩地全班配樂朗誦。美文欣賞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為了把欣賞課的教學效果繼續延續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鐘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讓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也對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了積累,為寫作奠基。在那節課中,學生的"獲得"時間恰到好處,剩余10分鐘"作業"也能當堂完成。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二、學生課堂獲得的內容深淺度如何把握?
還記得在上《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自己感覺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堅持"先學后教,當堂檢測"的原則,課前重點要求學生找出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他的心理變化,深層感悟"別出什么亂子"一語,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卡在了心理活動的理解與感悟上(,結果在這一個環節花了大量的時間帶著學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再引導學生體會,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沒有消化。反思這個環節,由于沒有正確看待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對學情估價過高,"合作探究"環節沒有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后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我對他們進行了強硬的灌輸,盡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專家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學生的主動"獲得"沒有落到實處。
三、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只是教學"理想"?
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都努力去嘗試讓學生都不同程度達到(部分學生只是接近)教學目標,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感覺還是收獲甚微,總有那么一部分學生課堂上的簡單知識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討。文言文教學對于我這個班級來說是很困難的,于是我降低難度,改變教學策略,以"讀準字音、正確把握節奏、力爭讀出語氣"為底線目標,以積累重點文言文實詞和背誦名句為主要目標,以文章內容的理解為提升目標,只點到為止。如《陳情表》是要求背誦的名篇,課文很長,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望書興嘆,我于是分三層要求:能力強的全文背誦,中間層背誦重點段落,學困生要求朗讀全文再背誦名句。在"課堂檢測"環節,我就他們重點抽查,長期堅持我想還是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證每一節課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目標,只能是盡可能地接近教學目標,這也是我多年來在一線教學中的困惑。
當然,我也會在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落實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認真編寫導學案,課前下足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1
新學期伊始,在津南區“深化課程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指導思想下,我校大刀闊斧的進行了課堂教育改革實踐活動,推行“三六”教學模式,努力構建以“學案”為載體的富有特色的高效課堂。
對于這一新的教學模式,起初我并非完全接納,可以用這樣一句話說明在這一過程中自己心態的變化:在遲疑中不斷嘗試,在嘗試中發現變化,在變化中反思提高。
作為高二年級的語文老師,起初對“學案”總有幾分顧慮。學案該怎樣寫?復習課的學案該怎樣寫?在緊張的復習中學案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諸多疑惑存于心中。聽過幾堂課后,我也開始了自己的教學嘗試。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從教學方法的斟酌到反饋練習的篩選,在設計學案、實施學案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和學生都有了新的變化。
變先講后練為先學后講,讓學生體驗從確實如此到原來如此的心理轉變。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交流多了,分組討論發表各自觀點,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思維過程的機會多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分享學習的過程,在主動學習中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這一過程中我心里對學案也有了自己的認識。
學案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之間的中介,借助學案改進現行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改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模式,引導學生正確地確立學習目標和和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并能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學案的落實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學案的作用、發揮學案本身的價值則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的核心。
當然,對于語文教學我主張教學模式因文而定,因課而變,因時而改。
例如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學案”的實施對老師和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里,教師不再是知識倉庫、權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學生學習的服務員、協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應有很強的智慧駕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心態。同時學生也應該主動積極,樂于探索;潛心研讀,獨立思考;質疑問難,互動合作;善于發現,注重總結。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08-01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1-29
高中語文生本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1-27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1篇11-29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1篇)11-29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工作反思11-16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合集11篇)11-29
高效課堂教學反思11-20
高效課堂教學反思范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