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教師考試教學反思的參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范文(通用16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
隨著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盡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鉆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盡量讓每堂課都有瑯瑯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秘: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養, 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于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于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2
這周的例會,王老師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做了公開的發言。聽了王老師的發言,我收獲頗多。
首先要擺正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這一點對現在學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都知道應該放手給學生,可如何放手,往往無從下手。聽了王老師介紹的他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做法,我深受啟發。
其次要有效的備課,平時我的`備課無非是課本和教參,可是王老師一堂課分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又分那幾個環節,哪些環節比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數。一定要搞好二次備課,有些環節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沒有實效的環節及時刪去,在上課過程中,特別是處理問題的一些細節上,有時會有一些非常好的靈感,但是這樣的靈感有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對這樣一些的好的方法,這時要及時做好記錄,有時等上完課就會想不起來了。王老師的做法我深感佩服,課本我們教了很多遍,可是我們注意吸取教訓了嗎?教學經驗從哪兒來,可能更多的是來源于課堂。
總之,教無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和探索。但是我們都能像王老師那樣善于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積極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一定也會像王老師那樣,成為一代名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3
語文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其實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而書面表達能力就是作文。但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很多問題,教師付出了很多,結果教學效果不是很高,令我們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很是頭痛,這里面有我們的教材問題,教師的教學方法問題,有學生的積極性問題,還有其他很多原因。那么,究竟如何讓作文教學中師生都很輕松愉快呢?以下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期能與諸位同人共享。
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具體的現狀就有如下幾點。一是作文教學無計劃。作文教學本來就是個很系統、很嚴謹的教學內容,但是很多老師在教學時比較隨意,沒有進行系統的教學設想。雖然整體目標都清楚,但是具體到實施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感覺該寫一篇作文了,便臨時布置一篇了事,即或是重視作文及練筆,布置學生寫周記之類,也是由著學生的`馬兒跑,寫到哪里算哪里。這樣的訓練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二是教學效率低下。本身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就不是很高,在教師目的不明確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都是敷衍了事,隨便寫寫完成任務了事,沒有達到最終的寫作效果;寫作前部分教師不重視寫前指導,寫后講評,改時不是就某個明確的訓練目標集中筆墨,講評也不是圍繞某個明確的訓練目標講評,批改中的評語都是套話,甚至有些作文出現不改,拖改現象,有些批改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錯字別字、標題標點、開頭結尾、語言表述等等,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講評,什么問題都涉及到,什么都沒解決,學生寫了不少,寫作的水平提高卻不快。三是作文與生活脫節。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脫節,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為作文題材,學生既沒有豐富的詞匯,又不熟悉多樣的題材,作文時文思枯竭,硬擠強湊,自然文不成篇。
二、初中語文作文興趣的培養
作文教學重在激發興趣和創設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什么都快,寫作也是如此,只要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后面的作文教學就不成問題。傳統的作文教學,把學生封閉在課堂里,局限在課本中,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埋沒了學生的天性,以致使學生作文空洞、呆板、虛假。作文教學時可通過開展一些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傳統的說教教學讓學生昏昏欲睡,在教學中加入有趣有益的游戲、把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動手去玩、去做,動腦去想去探索,才能在開心的活動中培養起濃厚的作文興趣。如把課堂開設為運動場,讓學生扳扳手兒,捉捉迷藏,釘紐扣比賽,打補丁比賽,削蘋果比賽,無不其樂融融,氣氛熱烈。還可以把作文課開設為故事會,辯論會,主題班會等等。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4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兩年多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又容易被忽視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舊時代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軌道,使學生得到美享受。
教朱自清《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老師緊扣“太陽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美,產生了明媚春光那種溫暖、欣悅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教學內容,憑機智點撥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藝術化點撥,能有目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5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并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為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愿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一定要通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松、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系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采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6
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考試題目,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
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考試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自己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的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于正在學習中的學生尤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7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并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老師搭臺,學生“唱戲”。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多向互動的'過程。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8
應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發展的強烈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方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那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就應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于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必須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資料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資料關注不一樣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就應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到達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向處于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向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須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構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此刻,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就應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我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9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里,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系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文本故事,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聯系上句中“忙著”一詞,體會出母親為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后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里想什么?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后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里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說一說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里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為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里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致入微地溫暖著小草。并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么報答?學生們說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系起來,指明了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后,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說的心里話寫下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0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簡單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靠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期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靠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就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狀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后感,觀后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光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能夠允許學生有不一樣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1
上星期縣教體局有關領導來我校臨位視導,聽取了各位教師的精彩講課,并提出寶貴建議,給予高度評價。現就兩位語文教師的精彩課堂闡述一點個人觀點。
徐老師首先明確今年我市中考說明中的要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其次直擊中考,由近三年的`中考題總結出題規律;再復習相關知識點,歸納答題規律;最后做例題、做練習,做到舉一反三。在處理習題方面,先整合考點,再把大量的閱讀習題分類整理,做到一個考點配數套練習,真正讓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由例到練,由點到面,評價及時;師態自然,清新亮麗,溫文爾雅。整節課如浴春風,給中考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岳老師把生帶入激情燃燒的歲月,讓生帶著興趣入課堂,同柳宗元到小石潭進行了一次快樂旅行。師生達成一片,生個人、小組等多種形式展示,合作、交流、探究、檢測,或坐、或立,生分A、B、C多層次展示,重點放手于C類,體現了弱者優先,機會均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用分數激勵生的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很成功,是我學習的榜樣。正如其課堂口號: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情感我體驗。
掩卷深思,感觸頗深,心靈得到全新洗禮,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再努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2
今天教了第9課《母親的恩情》,同學們很入情,朗讀得很到位,我感覺他們已真的理解了課文內容。離下課還有7分鐘的時候,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想一想你的媽媽是怎樣愛你的。自認為我的'朗讀還行,情感渲染得不錯。可當讓他們說時,竟然沒人想說,經過再三啟發,終于有了三五只手。天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母親。
這種現象只能說明現在的孩子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已經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聯想到平時拿同事的孩子開玩笑,“誰對你最不好?”“媽媽。”答得非常快。“誰對你最好?”“一個都不好。”我想孩子們缺少的不是被愛,而是感受愛。
于是我對同學們提出一個要求:每天至少要對你的長輩說三次謝謝,還要記一記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不知道我的這個要求能不能讓他們學會感受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3
為了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的視導工作,我們語文學科安排了兩節公開課,他們上的都很成功。
第一節是胡凡勇老師的九年級復習課。我們學校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節課上得到充分的展示,開課形式多樣,激昂的歌曲振奮人心,接著是古詩的經典誦讀,讓學生的積累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個課堂分為三大塊:我來寫,我來做,我來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二節是胡乃美老師的七年級新授課。主要是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課前學生把能自己解決的內容展示在黑板上,絕大多數的學生已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并且針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誦讀能力,進行了充分的引導練習。
課后,來視導聽課的張校長對兩位老師的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并且對語文課上應該注意的地方,跟我校老師進行了研討,讓我們受益匪淺。
通過這次視導聽課,我感覺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又得到了提高,只有讓學生自己動起來,才會讓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并且我們要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再下功夫。真正讓學生做到愿學,樂學。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4
從這幾年中考成績來看,盡管語文老師們花了大量心血,想了許多辦法,但目前學生的作文還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立意不新穎,選材不典型,語言不通順,甚至錯別字較多等老毛病仍然普遍存在,作文失分還很嚴重。作文仍然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瓶頸。到底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讓良好的習慣奠定寫作基礎
從文本出發,逐步脫離學生實際的范文模寫,到以人為本,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從內容上入手,給學生一定創作空間。古人學文,先養氣,蘇轍云:文不可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如果養成了浩然之氣,則“文不難而自至”了,養氣就是生活實踐。課堂盡可能給學生生活的多種形式,讓生活引領課堂,不無裨益。
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勤記筆記,勤寫日記的習慣。讓他們把在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經典事例寫在筆記本上,而且要求他們多看課外書,把課外書上學到的名言警句和優美文章分門別類地摘抄到筆記本,只要他們認為有用的東西都可記在筆記本上,這樣,他們在寫文章時就不會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了。因為記筆記的過程就是積累素材的過程。寫日記也同樣非常重要,起初要求不要太高,有些學生不會寫,有些學生不愿寫,老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日記上記些什么內容老師不要強求,可以是他們的所見所聞,也可以記他們的內心感受,哪怕他們只寫上幾句話都行,久了,寫得多了,就會有進步,作文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寫作活動有興趣,就能促使他細心觀察某些現象,提出問題,潛心思考,保持持久而穩定的注意力,提高創造思維的水平,從而寫出饒有新意的文章。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有很多:讓學生走出課堂,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做有心人。老師命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學生作文的內容和形式不要限制太多,讓學生寫自己平時喜歡寫的東西,這樣學生就會樂意去寫。老師命題時一定要替學生著想,命題要聯系實際,有的放矢,特別是要貼近生活。有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命題作文,這樣他們才會有感可發,有事可寫。
老師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去我們評價學生作文,總是喜歡所謂的“高標準嚴要求”,千方百計挑毛病,其結果是老師越看越傷心,學生越寫也越灰心。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就必須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在評改作文時,多表揚少批評,能給高分就盡量給高分,多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讓豐富的教學指導點燃寫作激情
優秀的作文各有各的優勢,因材施教,優勢互補,是作文之道。評講作文不能只關注某一個訓練文體,對于出格的學生大加責難,或無動于衷是不對的。寫記敘文,他卻抒情。寫議論文又生出記敘,無傷大雅。應看他寫出的文章有無可取之處。
寫作前的指導很重要,指導的好壞,關系到學生作文質量的高低,影響到作文教學的成敗。教師在作文指導時,要讓學生明白寫作的目的要求,準確理解題意,激發寫作欲望,但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如果作文前的指導講得太多太細,學生就會按老師的固定模式去填詞填句,照葫蘆畫瓢,其結果,導致學生作文模式化,大同小異,嚴重影響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按我的經驗,寫作前的指導以五分鐘左右為宜,主要是幫助學生反復推敲、正確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即寫什么與怎么寫的問題。
同樣,編寫寫作提綱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了寫作提綱,文章就有了框架,寫作時就容易做到層次井然,條理清楚,結構嚴謹,充分表現中心。如果沒有提綱,他們就想一句寫一句,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結果是結構松散,條理不清。編提綱時,一般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寫中心思想,再寫段落層次的主要內容,每個段落要用到哪些材料,最好注明一下,以便在寫作時有的放矢。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都要求學生編寫作提綱,有時要求他們把提綱寫在作文本上,有時要他們就寫在草稿紙上。按照提綱寫出來的作文,質量就是要好一些。
沒有興趣的寫作只能是一條死胡同。興趣在于個體創作熱情的有效激發。有了個性再關注就有了個體的自覺。寫作的老大難問題得以緩解。學生作文寫出自我,教師指導肯定自我。這樣自己對于自我的認知,對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確實,更細膩了。作文自然也寫得更確實、細膩了。
三、讓多樣的批改提高再創作的能力
過去人們有一種看法,認為讓學生批改作文就是老師偷懶,是老師極端不負責的表現,凡是作文都必須由老師親自批改才好。其實并不盡然,由老師親自批改盡管有很多優點,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些學生拿到老師批改完的作文后,只是看看分數,然后就塞進抽屜里再也不理會了,等到下次作文時又是如此。長此以往,他們的寫作能力難以提高。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文,則可以彌補以上的不足。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每批改一次作文,都有較大的收獲,都會取得一些進步。
這便是我作文教學實踐研究的總結,在這里只是起拋磚引玉的作用。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近幾年廣大語文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許多的有益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過許多獨到的見解,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我學習。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地探索,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大有希望的。
情感使語言更真實,情趣使文體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刻。作文教學中捕捉學生心理世界的波動,關注學生的內心的微妙變化,讓他們自覺參與到作文批改中,并以此為契機帶動課堂教學。教師此時,讓學生主動深入同伴的作文中,帶著批改任務去。觀山則情滿于山,覽物則情動于物。從閱讀中感受身邊人的不同情感,從批改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就使自己的寫作弊端自然明朗了。
用理想審識現實,寫作批改把美的做法植根心底,讓學生理性面對現實生活,學會思考,自覺自主地去想、去說、去寫。
總之,從身邊的作文看起,再到自覺創作中去。源于他人,而高于他人是寫作的規律。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學生一定能形成競爭意識,寫出語句流暢,感情真摯,令人動容的好文章。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5
語文學科既就應是培養語言潛力的學科,又就應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搞笑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用心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取“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取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好處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潛力和思維潛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并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于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個性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樂學,學習才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才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為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著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淀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咤風云、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卷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后通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并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為了激勵,為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為學生帶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了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潛力和思維潛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并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 16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里,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能夠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于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資料、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范性。
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資料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必須的典范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潛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潛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務必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并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個性是低年級課堂上,過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超多的非語文活動擠占了學語文的時光,結果快樂有余,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于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光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獲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于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么?是語文潛力。因此,我們務必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潛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僅是扎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潛力,核心是獨立思考潛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潛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潛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發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個性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系。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一樣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我的話,表達自我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參考】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教師考試教學反思的參考07-1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6-2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7-06
教學反思初中語文07-11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7-1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5-29
對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6-26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7-07
初中語文聽課教學反思03-17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