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14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對學生的反思,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我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也許是有點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學生仿佛就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所以通過這些日子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自己并不能很快適應老師這個角色,自己仿佛是個大孩子,對同學板不下臉,威性不夠,現在的孩子本生就是從父母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越是脾氣好的老師就越是不象話,這就是我這么些月來的最大感受。
年輕就得付出代價,所以對學生得反思對于年輕教師來說就更關鍵了,掌握好學生得心理,對學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壞就影響著學生的成績。
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才會花更多心思,數學課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讓學生提起興趣,這對于教學質量的好壞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教學反思《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
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
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
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后,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我校在進行了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制定了以“導學法”來帶動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帶動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的教改思路。數學“導學案”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利用學案導引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遇到問題而自己又不能解決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導學案”是教師體現此種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的載體,它也引導學生在預習、交流、鞏固復習、確立和使用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在剛剛使用的過程中,我還處于摸索的階段,曾經帶給我許多的困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逐漸地發現了“導學案”所帶來的與以往傳統教學所無法體會的收獲。
首先是課堂發生了變化:我講得少了,學生自主探索的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變得愛問問題了,愛相互之間講解了,愛合作解決問題了,解題的方法多了。最初的我總是放心不下,怕時間不夠,知識沒講到,以后成績下降。但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導學案”的實施,注重了學生的預習,讓學生懂得看書;注重了學生主動學習;注重了小組合作學習。其實,在每一天如果可以提前預習明天的知識,這應該是學好習最主要的前提條件,而現在,通過老師提前發下的導學案預習提綱,他們懂得了該如何預習,預習什么,怎么預習,能夠及時的知道自己對于明天的知識不懂得問題在哪里,可以上課時重點去聽。而對于知識的講解,有的時候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會比老師的講解容易掌握,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他們的小組合作,很能帶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漸漸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其次是讓我真切體會到課堂變成了學生的課堂,體現了他們主人翁的地位。解決問題不再依靠老師,而是由他們自己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的余地。他們也能在合作中,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樣將知識面打開了不少。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學生如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自主的學習能力,我想主要取決于導學案的設計,科學、合理的編制是至關重要的。第一部分是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教學及學習目標;引例要貼近生活,反應本節課的主題;預習掌握要讓學生看完書后,對基本知識、方法進行填空;或者是對相關公式、性質、定理的適當推導;此處是學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欄目,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探究過程與問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識的填空。第二部分是例題解析和習題處理,要設計具有代表性的例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每個例題的后面都要有思路歸納,及時對基本知識、思想方法、規律進行總結,對教法、學法及易錯、易混點進行反思。第三部分是隨堂測評,設計一組層次得當的題目測試學生,了解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找出問題,不斷完善。第四部分是課后作業,根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設計一組習題,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的部分是課后反思,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找出學生易錯,不懂得問題,留到習題課上重點講解。
導學案的教學是一個教法上的改革,雖然我們處在初級階段,但我堅信,通過我們所有老師共同學習、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讓它在今后的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我是中途接手初三數學教學工作的,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總感到有許多的不足與思考。從多次考試中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學生對于比較基本的題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問題,對于一些常見的題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錯誤,平時教學中總感到這些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再多強調,但事實上卻是問題嚴重之處,看來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練習的反饋與矯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須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了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說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信息虛假或不全真實,那么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采取及時、正確的矯正措施。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反饋矯正的及時性
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可利用提問或板演等多種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二、注意反饋矯正的準確性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溫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嘗到學習進步的甜頭。
三、注意反饋矯正的'靈活性
我們在教學中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形式。咳提前設計矯正方案,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信息后,認真分析其問題的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實施矯正方案。在作業的檢查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一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主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主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動和自覺,結果也會不如人意。
總之,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循環往復的,不斷加強反饋與矯正,對于我們的教與學生的學必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重反饋與矯正。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4
1.培養良好的反思習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情境,而且還要引導他們經常反思自己的認知過程,把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積極地對其實施監視、控制和調整。逐漸使這種反思成為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從中體驗和認識有關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在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對問題的反思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一是過程中的反思。即在審題過程中自已是否很好理解了題意,是否弄清了問題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反問自己:見過這個問題嗎?見過與其類似的問題嗎?二是解題之后可引導學生作如下反思:解題使用的方法有沒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如果適當改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問題將會如何變化?有什么規律?本次使用的方法在以前是否用過?這些方法常用于哪些問題的探究?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通過對典型問題的分析和求解,悟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方法、步驟和技巧,從而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規律。
2.嘗試錯誤,激發反思。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錯誤,當錯誤的原因比較隱蔽時,容易產生反思認知體驗。這時教師要讓學生從中獲得反思的對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彌補知識上的不足和思維上的缺陷。通過反思,可以找出錯誤的根源所在,可以發現知識或思維方法上的薄弱環節。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思維質量可以在嘗試錯誤后的反思過程中得到優化。
3.反思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質。
在解題時如先思考題目特征,尋求基本思想方法,或在每一次解題后,都對自己的思路做出評價,將解題過程中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總結、概括,這樣長此以往,不僅能鞏固知識,避免解題錯誤,還可以把解奐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及對問題的再認識轉化為一個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他們的數學思維,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4.設計變式問題,誘導反思。
變式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數學知識的靈活遷移。教學中要倡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變式訓練,精心創設一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的由淺人深、多層次、多變化的問題情境。在變式訓練中反思各種變式所共有的本質要素,揭示問題條件與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隱古較深的知識規律。
5.優化認知結構的反思。
在解決問題之后.應重視知識的概括和提煉,反思探究知識的縱橫聯系,歸納出有更高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的觀念,融會貫通并有序儲存,形成活化的知識組塊,優化認知結構。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是否具備丁與解決問題有關的合理的知識結構,通過解決問題是否達到了促進知識掌握的目的。發現自己知識結構的缺陷,應如何補救?總結本次探究的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本次學習的知識與以前的知識或相關學科的聯系,從而提高反思認知能力。
6.對學習過程的全面反思。
應引導學生全耐反思學習的各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復習及學習評價等)以及反思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活動也有重要的影響.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意志的分析與評價,讓學生反思自己存在哪些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這些措施都十分有利于學生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是反思的,投有反思的`學習不可能深刻,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學習是反思的,反思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重構自己的經驗,彤成自己的行動策略和方式。因而應使反思由過去單純的心理現象變成一種可操作的實踐行為,直接在學生的學習中發揮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教率。
總之,反思能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動搖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從而喚起思維,進入問題探究者的角色,實現由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轉變。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么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后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摘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當前轟轟烈烈的課改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加強反思教師自己的教學行為,是筆者今天和教育同仁共同探討的話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反思。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1.要求作好課堂摘記,作業反思,考試分析等。課堂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使其學習活動有了目標。在作業中認真反思,尤其在教師批改之后,要求學生分析自己的解題情況,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每次考試之后總結自己的階段性成果,為自己以后的學習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標。
2.指導學生如何反思。課堂教學是學生開展反思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學習。
①在集體討論探究中反思,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交流,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思考過程;②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劣,解題中不要滿足于解對題目,而要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提高學生思維創造性水平,深化對問題本質的認識。③在回顧問題解決后反思,進一步升華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獲取知識后反思解決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提煉出應用范圍更廣的思想。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二、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1.備課階段的反思。備課要常備常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備課時要針對于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針對于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運用新的教育理念,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反思與學生互動的每一個細節,反思學生在接受新知會出現的情況。反思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時,教師應采取怎樣有效的措施,只有經歷了這樣的反思過程,才能使教學高質高效進行下去。
2.教學過程的反思。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還需補充哪些知識。教學方案是否設計合理,導入是否由學生自己提出新問題。每個學生是否都積極地探索交流新問題,他們是否都適應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節所學知識,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檢測手段。學生是否在本節課中提出了個性化的主張,是否加深了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學生是否還著濃厚的興趣開展學習探究,是否閃現了創新的火花。
3.教學之后的反思。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及時梳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表現及教學成果的檢測。教師總結課堂教學的得與失,寫出反思筆記,反思整個教學流程,教學目的是否達到,學生是否學會、是否會學、是否體會、感悟,升華了所學知識。
總之,只有學會教學反思,我們才會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只有把教學反思落到實處,教師才會教學。在自己的教學之路上越走越寬廣,學生才會樂學,才會有所感悟,才會不斷的成功。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6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
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并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贊嘆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獲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由于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包括:我覺得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糟糕的地方是……;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么樣?如果是你會怎么處理?我本想在這里“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么做?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
4.文獻資料
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理論,我們能夠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能夠對存在與現象背后的.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學經驗;能夠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學決策。閱讀數學教學理論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行為的思路,不在總是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哪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哪些更帶有普遍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客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活動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更為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性”的行為,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教師的職業需要專門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是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7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么,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1、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
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后,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么”等。
2、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后,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并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并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4、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5、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后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
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后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么,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6、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并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么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7、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么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后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8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發展。因而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對教師學歷層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體現在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教育、培養好,他就不能發展、教育、培養別人……”。
目前中學數學教師大都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他們在大學里接受了教育教學理論及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并且經過了短暫的教育實習。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于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教師慢慢演變成“操作型”教師——依賴經驗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意識或者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教學缺乏新意和創意。難以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國家正在花大力氣改變這種現狀,實施“111”工程對教育一線的精英進行離職繼續教育,搞突擊培訓,同時擴大了對需要參加嚴格入學考試的教育碩士的培養計劃,江蘇省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班。但是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絕大部分中學教師而言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經濟有效的繼續教育——教學反思。使得中學教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為、習慣。沖破經驗的束縛,常教常新,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形成“學會教學”的能力[1]。
1.2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國內外對教學反思的研究情況
反思性教學是近年來國外盛行的師資教育方法之一。如L、M維拉、J、W布魯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師開展教學反思,認為:培養教師臨場探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為Tesl課程的重要內容,規定教師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
反思這一概念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什么“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說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很少付諸社會實踐。
目前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如熊川武等對反思進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鑒的。但是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空檔,并且反思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著其實際的困難。
1.3研究的問題和意義
1.3.1研究的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使教師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而再回到實踐進行新的一輪反思,不斷循環,螺旋上升,從而從“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過對反思的研究,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反思基本理念進行確認和修訂,將理論回歸實際,本研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2)情景化,強調以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為研究對象,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3)實證分析,以課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對象分析。既有思辯又有實證,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徑。4)強調群體反思,通過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
1.3.2教學反思的意義
任何一個教師,不論其教學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有著其現實的意義。
一)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并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育最優化。
二)通過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于實踐,反過來,通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良好的教學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生的諸多事件能予以關注,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象,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經常地并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現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現問題,就越是有強烈的愿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并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并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
四)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思不單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后面談到的說課、聽課與評課都可以是團體的。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鑒到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做的結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組教師對教學實錄1的評議,氣氛熱烈,意見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這是教師集體進行反思,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這不僅對上課教師而且對未上課的教師來講都是一種提高。
五)教學反思,不僅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在讓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因此教學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教學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含義
2.1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是反思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及教學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一)以教學實踐為邏輯起點,并以教學實踐為歸宿[2]。二)以探究和解決問題為基本點,在教學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探究教學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并針對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三)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作為提高數學教師的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的一種方略[3]。四)以兩個學會為目標,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自身學會教學(本文主要談教師),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作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一種途徑。反思的過程不斷循環,教學能力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活動圖如下:
理論知識
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能力
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是主要的直接的參與者。因為中學數學教師直接置身于現實的動態的教學情境中,能夠即時觀察教學活動,背景以及相關現象,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夠依據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自覺地對假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斷,這是中學數學教師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學反思對象為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強調既有個體反思,也有群體反思,通過備課組、教研組的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強調實證研究,但不排斥思辯,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學反思的動力
2.2.1教學反思的內部動力
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具備反思能力決定于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師德高尚,講究奉獻精神的教師對自身的要求較高,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對數學教學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師不會因循守舊,他們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渴望成功,這種實現自我的需求會成為他們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源動力。他們清醒地知道數學教師的素質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在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形成與繼續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學教師必須通過實踐的過程,從經驗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充實主觀,從而能對數學教學這一復雜的客觀背景應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實踐,從而成長為自覺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創造性的數學教師。
從一定程度上講,反思就是“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進取的勇士。
2.2.2教學反思的外部動力
對于那些缺乏開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變的經驗特征的教師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壓力才能使他們自覺自醒產生反思的動機。應該說經驗豐富不是壞事,豐富經驗能使他們發現問題,處理突發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經驗卻使他們束縛住了手腳,他們抱著經驗一成不變,那些早已被摒棄的理念與做法卻仍是他們的主導思想與看家本領并且習以為常。他們在教學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經驗,但他們卻忽視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在變了。要讓這樣的教師轉型的話,一方面學校領導要積極引導,多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適當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現代教育媒體技術,轉變教學觀念,并能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對學校而言,如果這樣資深教師能轉型的話,那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教師自身來講,如果他們能將外部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那么必將會再創教學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學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隨著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能力中應具備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視),更主要的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而要想開拓創新必須對反思有所體驗,養成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新課程中新內容的增加,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4]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要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有超前性和獨創性,不反思思維習慣中的不合理行為是不可能具有創新思維的。
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現代的教學觀、人才觀。新課程的選擇性是在共同基礎上設置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選擇。整個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而提供側重于不同方向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反思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標準,教師不再是權威,只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需課程。這決不是一個把抱殘守缺者所能勝任的。
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隨時隨地教學反思,收集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并將這種學習反思內化為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
3、對教學觀的反思
3.1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對于從事數學教育事業的數學教師來說顯然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許有的教師并未對此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卻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觀念指導著具體的行動,從而也影響了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效果。隨著數學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對“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是科學,數學更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數學是科學,數學也是一門技術”、“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這正好反映了數學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產物,不能簡單地將數學等同于命題和公式匯集成的邏輯體系,數學通過模式的構建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強調思維形式的探討;現代技術滲透于數學之中成為數學的實質性內涵,但抽象的數學思維仍然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由此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僅決定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還對人類理性精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必然成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
綜上所述,對數學的本質不外乎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動態的,將數學描述處于成長發展中因而是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另一種是靜態的將數學定義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確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體系。
數學教師所持的數學觀,與他在數學教學中的設計思想,在課堂講授中的敘述方法以及他對學生的評價都有密切的聯系。通過數學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任何一些關于數學及其性質的細微信息都會對學生數學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3.2反思傳統的教學觀
3.2.1傳統的教學觀。
教學觀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數學觀,不同的數學觀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很少考慮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精神,領略數學的美感,感悟數學交流,嘗試數學創造等。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教學時眼中無人,心中無人,學生是模仿教師,反復機械訓練的機器,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為什么?”的麻木習慣。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大膽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斷。在美國的課堂里,學生可以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提出自己的問題和不同的觀點,而在我們的課堂里,除非教師主動提問否則是不允許學生這樣做,學生也不敢這樣做的。在這樣傳統的教學觀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現代的數學教學觀
新時期的教育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以人為本,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并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師更要關注將來的學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探索結果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精神。要看以知識、技能為載體的數學素養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后,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數學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用數學的頭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那才是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這也正是數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抹殺的。教師的任務在于促進和幫助學習者的內部學習過程,為學生發現問題而設計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學生的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此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自己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只是與學生平等的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是正確與錯誤的裁定者。教師也不應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鼓勵者和啟發者,課堂應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協商爭辯的理想場所,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么?”“做什么?”怎樣做?”鼓勵學生敢于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事實上老教材上確實存在不少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請看附錄中的實錄1、實錄2。
點評:實錄1是典型的傳統教學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一節課講的習題比實錄2多,教學技能嫻熟,結構嚴謹,從新授→例題→練習,一環扣一環,但這是一種傳統黑板式教學,是一種凝固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的是知識傳授,教學單一,單向“傳遞––––接受”,師生互動不理想,忽視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錄2重視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感受了數學的神奇,體會了發現的樂趣,感悟了數學的本質。教學模式靈活,既有課堂教學又有實踐教學,并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交流是雙向的。表面上看學生接受的知識沒有實錄1多,然而學生學習到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發現的樂趣,實驗的啟迪,以及由追求數學對稱美,簡潔美導致發現是會在學生心里終身起作用的。實錄2在下課前將形成隨圓的另一種方式交給學生動手,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橢圓的實質,這是現代教學觀下的一堂較好的數學課,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實錄2兩人合作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低層次的參與者,進而演變為高層次的思維參與者,實錄2滲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為美激發了興趣,而興趣與美是導致發現、創造的極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備課觀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反思備課又是備好課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必須反思對備課的認識。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備好課,正好比感人的活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杰出的上課,需要充分的備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的走上講臺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愿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去演出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于備課的錯誤言論,有屬缺乏教學經驗的,有屬忘卻職業責任的。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難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豐富,需要教師幫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筆者曾調研過100多位教師的上課及教案,發現好課率與詳案率有高度的正相關,說明備詳案是上好課的必要基礎。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上課照抄就行了。”這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且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有時備課嫌抄煩,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臺。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多變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學生具有借鑒價值,但絕不應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別人已凝固了的教案,決不應完全照搬。因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樣闡釋,公式怎樣分析,習題怎樣處理,決無定法可言,別人再好的方法也無法預料每個教師自身的能力實際和他所面臨的學生實際。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迷信舊案、以舊代新,不僅行動上表現了一個惰性,思想上也表現了僵化,不求進取。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以不變應多變,必定課上不好,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具有這些錯誤思想的教師是不可能成長為反思型教師的。把教學看作是工廠里流水線上的一個崗位,機械操作,沒有創造熱情,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必須對備課的功能與重要性重新認識,只有思想意識轉變了,才能使教學變革成為可能。
4、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上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設計的各環節進行再思考它們的計劃性與應然性。
4.1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注定打敗仗。筆者通過對備課筆記本的檢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目標設計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2、對教學目標這一概念認識不清,將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混亂運用,有的甚至以“要點”,“知識點”代替教學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指向學生而是指向教師,諸如這樣的敘述:“培養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師當作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具有層次性、全面性、開放性。
反思一: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目的不同于目標。只有在對目的進行具體細化后,即提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間以及檢驗目的是否達到的工具、步驟以后,目的才會變成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是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么”的說法來表示的,而“目的”一詞的涵義往往與教育者的主觀愿望等同,它是一種應然狀態的理想,一種方向、指針,而且還隱含著可能無法實現的意思,時間跨度也比較長,目的與目標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要求與具體結果,宏觀與微觀,教師的愿望與學生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系。
反思二:“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這些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不能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這些要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難以體現、操作實施,只有具體細化以后,才能轉化為學生學習預期所能達到的結果。才能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
反思三: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南
教學目標應集中在學生能做什么。說明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學生主體,是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是學生學習之后所發生的變化。“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是把教師作為行為主體。因此,這樣的表述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表述應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可能發生的行為變化的預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相制約,相互促進。從而在教學設計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時應以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以學生活動作為行為主體,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是使教學目標成為教學實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反思四:教學目標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觀察、測量、評價的。“了解”、“理解”、“掌握”、“運用”某一具體的概念、定理、只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不要籠統地講“了解”、“理解”、“掌握”、“運用”,而應具體明確“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會“運用”到什么樣的水平,是“熟練運用”“靈活運用”等。
反思五: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不全面,只重視明確設計知識目標,有些能力目標也較為具體,但情感目標常常被忽視或顯得空乏。如“籠統地講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對抽象的、模糊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化、具體化,否則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無法實施。不知道為什么使學生達到目標,學生能夠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個不明確、不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既有層次性,又要有全面性與開放性。例如“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教學目標可設計成:(1)理解并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會作指數函數的圖象并利用性質判斷數的大小;(2)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3)了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事關一節課整體的重要問題,是教師備課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設計作深刻的反思,扭轉一些錯誤的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不斷糾錯,調控,才會使自己的教學出現生機。
4.2反思對學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對學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個不了解學生或不甚了解學生的教學設計是收效甚微的設計。現實中教師雖然知道備學生的重要性,但卻會疏忽對學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設計知識目標上。主要表現在:(1)忽視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的了解,常聽到有的教師埋怨學生:“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2)場景:“教師站在講臺上洋洋灑灑,慷慨激昂,學生似沉默的羔羊”。(3)學生A比學生B要聰明多了。
反思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學生發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反思二:作為教師必須在設計教學內容前,切實了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困難,而不是主觀想象地組織教材,滿堂灌,出現學生聽不懂,“對牛彈琴”狀況(錯不在牛,而在彈琴者)。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對某問題普遍感到問題而有求時,教師卻是輕描淡寫;對那些學生已懂而沒求問的內容,教師卻反復大講,令學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先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的現有知識水平。設置更高一級的知識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突破重點、難點,正如“撓癢撓在癢處”。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圓這個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圓嗎?你能對圓作一描述嗎?”。從學生交上來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圓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這位教師從學生反饋上來的信息確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并因此設計教案、選擇教法、創設問題情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反思三:教師必須認識到并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用一個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評價學生。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的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架橋鋪路,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層次的數學。不應以分數論學生的聰明與才能。
4.3反思組織教學內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識層次性、密度、廣度并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因此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課本中呈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重新組合,以轉換成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幾個缺乏:⑴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書于黑板,無深入分析挖掘,學生不想聽,注意力渙散;⑵有離開課本,另搞一套的,浮華而雙基不實,教學效益不高;⑶缺乏整體思索,教學內容孤立、靜止、無聯系;⑷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⑸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⑹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師具備了所教學科的知識,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還必須有一個認真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教師只有將教材與自己的知識融為一體,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得心應手的轉譯輸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應達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結構,教師必須從整體及其相互聯系上掌握教材的內容,理解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結構,才能從整體上和局部上兩個方面掌握教材的結構,進而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出好的方案,做到重點突出,聯系緊密,前后呼應,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離教材。(2)掌握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關系、思想和方法。數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關系、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有利于智力的發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結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內,需要教師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價值才能相應的作出教學決策。(3)合理地組織課內外訓練,課本中的練習題和習題是教材內容的組成部分,是教材的繼續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視科學思想、科學史、科學家、科學的應用以及科學美的研究和教學,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學率,舍不得花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許多教師自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只好“以其昏昏”,而難以“使人昭昭”。其實花些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對其德、智、美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實錄2中將數學審美引入橢圓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美學素養,而且使學生換一個視角來認識數學,將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嘗試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意識。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導致發現,不僅使學生驚嘆于數學世界的奇妙,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小小的科學發現。這使得科學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傳遞。少做幾道練習題又有何妨?
反思三:設計教學內容時,緊跟教材,一成不變,如案例1;或者是脫離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極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廣度、深度并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講的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松懈,學習內容不具備挑戰性,學生“吃不香”。遠離課本,講的過難過快,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吃不透”。因此,機械照搬行不通,信馬由韁,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轉譯教材內容是每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般說來,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應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認識需要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澡,如果學習者有了認知需要,就能推動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
2)利用學生用多種感官來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
3)有利于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加工和處理,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都是對所接受的知識信息的加工和處理,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要有利于學生這些高級心理活動積極參與并充分發揮作用。
4)有利于知識的貯存,理解的知識必須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腦中,如果邊學邊忘,那最終什么也學不會,一般說來,傳遞的信息如果經過雙重編碼,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標志,提高其組織程度并將識記材料變成直接操作或活動對象等,都有利于知識的貯存,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應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學設計環節
從聽課以及檢查備課筆記本,發現許多教師教學設計環節不完整,具體表現在:
1、教學設計無計劃,缺乏對整章節的總體設計,備了這課不知下一課,“爛泥蘿卜抹一段吃一段”。課與課之間缺銜接、配合、分工缺乏整體效應。
2、缺乏對每節課的整體思考。
如安排教學任務上,重點不突出,內容多而且雜,不注意前后知識的連貫性,不注意總結解題規律。把復習課簡單上成濃縮新授課或單純習題課。
如在組織教材上,不依據教學目的,仔細斟酌教材密度、廣度、深度和講課速度的安排,而是隨意性很大。時而過難過快,挫傷學生學習信心,造成學生兩極分化,時而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松懈。
如在時間結構上,不研究一堂課的復習提問、新授知識、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各應需要的時間,而是講到哪里算哪里,這節課講不完下一節課接著說。節節“炒冷飯”,“割尾巴”。學生吃不香,節節課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學法的設計。
教法、學法的設計與制定應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如果把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征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么教學方法的制定與設計就是開處方對癥下藥了。
4、缺乏對一節課的小結。
從備課上發現,有的教師在備了例題、習題后一節就結束,缺乏對本節課的小結,有的即使寫了小結兩字,但小結的內容卻給略掉了。有的寫小結也只是新授內容的簡單重復,沒有起到畫龍點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預定的教案在上課實施中,被修正、充實是常有的事。如教師講課中偶發靈感,學生思維中閃現智慧,教學中出現新問題、新見解、新教法,都給教學帶來生機。一個優秀的教師既善于課前鉆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時寫下實施后記,日積月累,教學經驗不斷豐富,教學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許多的教師未做這種自我教學經驗的總結工作,讓思維的火花一閃即滅,極大地阻礙了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師間的集體教學設計
表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時的孤軍奮戰,表現在同年級教師間雖同教材,卻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作業要求,甚至考核評價相差異。
這種局面很不利于我們教師的成長。我們鼓勵教師發揮個體獨創才能,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但同時我們應更強調集體的智慧,強調團結協作的精神。同一年級同一教材的教師擔負一個年級學生的教學任務,客觀上要求教師在執行大綱、安排教學進度、規定教學內容、適量作業量和檢測評價教學效果上實行統一,因此,同事間應加強集體備課及聽課、相互交流對教材教法的認識,對互補各自教學,保證年級整體質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是集體性與個性化的統一。
但不管怎樣,上課前的設計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認識體驗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溶為一體的帶有主觀色彩構想的應然性與計劃性,教學設計再完善都有必要進行反思。
五、反思數學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目的要求,以及對教學對象的了解進行教學設計以后,就是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教學過程。文中的教學過程指課堂教學過程。它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反思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過程中諸因素的關系有: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非智力因素與認識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有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系,筆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這里就不再重復。由于篇幅關系,本文擬對以下教師的教學行為作出反思:即: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課堂提問的量與質的關系;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5.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系來決定的。”這種關系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系。然而現實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情感反應,自己在唱獨腳戲,教師唱的津津有味,學生卻不與理睬,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敵對情緒,出現教師呵斥、指責學生的情景。
筆者曾在某校隨堂追蹤聽了兩班20xx屆高三數學課,一個班是資深的高級職稱教師擔任教學,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齡的大專畢業的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擔任教學。這兩位教師的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高級職稱的教師:基礎扎實,基本功過硬,教材相當熟練,在集體備課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同備課組的教師以很好的啟發。但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位老教師很不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顧自己抬頭講課也不管學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失望的心理,從高三上學期至下學期,上課聽教師講課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只管自顧自在下面看書做題有時只是偶然抬頭看一下黑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出現了極不和諧的關系。高考均分為100.1。
初級職稱的教師:經驗不足,但工作熱情高,上課很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常給一些考試、作業做得較好的學生以表揚。(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被他人<特別是教師或領導>賞識的愿望),很快的學生喜歡這位青年教師上課,課堂氣氛活潑,發言爭先恐后,師生關系就象是兄弟般的關系,高考均分為110.3。
反思: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要想取得和諧的合作關系,首先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可能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其次教師要調用一切有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要善于及時調控課堂氣氛,沉悶時來點小幽默,過分熱鬧時給點冷卻劑。不能不管學生的反應只顧自己表演。第三,要讓師生心理產生共振是和諧關系的最高體現。
共振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物體在受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固有的頻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減。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一個雙邊心理勞動的過程,只有師生共振和諧,才有可能產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學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正相關;缺乏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負相關。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動力因素。是課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動的積極性源泉。這既是指教師課堂教學的抱負水平,又是指師生課堂學習的動機水平。即一方面看學生是否有強烈的學習需要和爭取優秀成績的動機;另一方面則要看教師是否有上好這堂課的強烈愿望和盡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與學雙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諧,就會產生強烈的合力效應,反之就難以形成和諧的合作效果,就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位高級教師認為高級職稱已評再也無所求,因此對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強,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策動力,因此在學生這一方也產生不了強烈的振動。青年教師是二級教師,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強烈,教師的策動力與學生的應振力合拍,因此產生了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經常去聽這位高級教師的課,吸收了老教師教課中豐富的成功之處。所以他的課上的精彩,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好。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等種種矛盾的解決,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均來自己師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反之,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和諧是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
5.2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提問主要有以下幾點誤區: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
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的交流上,如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已知:△ABC,AB=AC,求證:∠B=∠C,師:“△ABC中,AB=AC嗎?”;生:“是”;師:“你怎么知道?”生:“這是已知條件”;師:“AB=AC,那么∠B=∠C嗎?”;生:“相等”;師“要證∠B=∠C,作∠A的平分線行嗎?”;生:“行”。由于問題的結果已明示,這樣的提問表面熱鬧,實質流于形式,膚淺,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
只關注結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過程。如很少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3、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啟而不發。
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如講角平分線定理時,問:“你知道△ABC三邊有什么比例關系嗎?”學生茫然,又問:“AB/AC=BD/DC嗎?”學生還是沉默以對,接下來的教學,教師只好自問自答。
4、提問無目的性,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學
教學設計時對提問未精心設計,上課時,隨意發問,有時甚至脫離教學目標、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如講韋達Th的應用時,一時興致所至。問:“你知道韋達定理與求根公式的關系嗎?”學生答:“韋達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來的。”問:“對,那么,韋達定理與求根公式的適用條件是什么?當根與系數不是實數時,它們是否還成立?”學生不知所云,這樣的提問影響了正常的教學,課堂上議論紛紛,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
5、反饋性提問流于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
新課講授前,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但這種提問有時只限于淺層次的記憶性知識的問答,并沒有真正診斷出學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診斷效果失真。
6、提問只求通法或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
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準答案。
7、提問表達不明,措詞不清,學生難以理解。
提問時敘述過快或者使用冗長而凌亂的措詞,使學生不明其意。
8、提問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
提問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為了節約時間,但學生由于沒時間思考,結果往往問而不答或答非所問,反而適得其反。
9、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
提問只面向少數尖子,多數學生成了陪襯,被冷落一旁,他們學習中的問題難以暴露,也缺乏體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逐漸對提問失去興趣。
反思一:課堂提問要注重質,而不是關注形式、數量
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不能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都是拙劣的提問。那種“是不是?”的提問僅是表面的熱鬧,對學生是有害無益的。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因此一個有思考價值的提問應具備三個特征:
1、誘導的啟發性。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利于啟發學生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器官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的過程。
2、層次的漸進性。課堂提問有時要注意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扎扎實實步入知識的殿堂,同時,以不同層次的提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要把問題一下提高到較高的層次,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
3、時機的選擇性。課堂提問要選擇恰當時機,以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說要在學生經過思考達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提問。
反思二:提問要目的明確,表述清楚
教師提問要考慮到提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提問。是關注教學的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是能力目標。同時一個好的提問必須表達清楚,準確嚴密,詞不達意的問題會讓學生茫然失措,浪費時間。
反思三: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性、靈活性及調控性
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有趣。同樣一個問題,老是“舊調重彈”將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變換一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課堂提問要靈活多樣,不同方式的提問,效果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提問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
課堂提問要及時調控。對問題提出后學生不同的反應實施問題調控:如學生一聲不吭時就要來點啟發、點拔;學生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時就要撥亂反正,回答的雖沒有錯,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段距離時就要進一步誘導。
因此,教師要避免低效率的提問,關鍵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提問方式:
1)激趣式提問: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懸念的問題,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這在導入新課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時比較常用。
2)變式提問:即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某個知識點來改變問題的條件、結論、引伸、推廣問題或從正、反等不同角度設問讓學生開拓思路,理解思考問題的本質。
3)鋪墊式提問:學習抽象程度較高,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可分若干“臺階”來提問,形成思維跨度合理的“問題鏈”,為學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
4)設疑式提問:設疑式提問就是在學生似懂非懂及思維的盲點處提出問題,讓學生辯析、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提高。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
5)反饋式提問:在學習新課后或復習時,針對相關內容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概念性強、典型、講究變式,有利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以便有針對性進行矯正訓練,從而深化對舊知識的理解。
5.3反思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講解、提問、演示、指導學生練習、記筆記等,都要適當分配時間與調控。因此時間結構把握不好,就會出現下面問題:1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先緊后松。由于一節課的前半部分浪費了寶貴時間,教學任務來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節課快馬加鞭,本來應由學生回答的問題也由教師代勞了,本應安排的探索過程也省掉了,由教師直接給出結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現在上新授課時主次不明,新授課要處理好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關系,對舊知識的復習內容過多、過細、時間拖得太長,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在時間布局上顯得主次不分。3表現在一節課上用同一種調子、同一種速度。同一種調子,同一個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強弱。對非重點內容要加快速度,對重點、難點內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語氣。4、“少講”就是“精講”,“精講”就是“少花時間”。
反思一:教師要合理安排一節課的組織教學、檢查復習、教學新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等課堂教學環節的順序和時間分配。
在一堂課中,要特別精心用好前20分鐘左右的“黃金”教學時間,用于講解新知、重點、難點內容,忌用黃金時間“去炒隔天的夾生飯”,保證學生有充分時間去當堂自學、練習、鞏固新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學,下課時的聽課注意力最為渙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課堂結構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當。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分配時間段,合理把握教學節奏,有的課可適當加快節奏,有的課則需放慢節奏,有的內容易少花時間,有的內容則應多花時間;對于一堂課而言,各個教學環節可有不同的節奏,開始時的基礎訓練,可以緊鑼密鼓,營造一種熱烈的氣氛;使學生盡快集中思維,進入狀態,當學生探得新知,總結規律時,則應放慢節奏。當學生理解了概念、規律、進行鞏固練習時,又可適當加快節奏。總之,一堂課如果一直保持快節奏,那么學生思維的弦始終處于緊繃狀態,從而造成過度的緊張疲勞;如果一直處于慢節奏,那么課內會出現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課內應視需要,時而似快馬奔騰,時而似閉庭信步,使學生的思維有張有弛,快慢相間,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對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對于“雜”或“粗”而言的,所謂精講,就是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綱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講解精僻透徹,畫龍點晴,抓住實質和關鍵,講在點子上。因而“精講”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質上。難道講5分鐘是精講,講30分鐘就不是精講?更不是以花時間的多少來衡量的。而要看當講不當講。有些內容很簡單的課,講5分鐘不為少;而內容較難的重點章節,講30分鐘不為多。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不住要害,講不在關鍵處,即使講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講”。
5.4反思數學教學評價
簡單地講,數學教學評價就是對數學教學目標及其教學實踐價值的系統調查,為教育者創造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提供依據的過程。教學評價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一)反饋功能:數學教學評價的首要任務,是為教育決策者(特別是教師)提供反饋信息,在教學評價中應對有關教學的達成度、教學過程合理性、教學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評價。
二)調控功能:根據教學評價反饋的信息,教師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因此教學評價的目標應指向將來的教學行為,而不是一個終結的教學活動。
三)促進功能。公正的教學評價可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因為評價本身提供了號召人們努力的目標,目標所具有的效價,對教師來說具有吸引力。同時,公正的評價意味著公平競爭的可能性。因此數學教學評價標準應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反思數學教學評價就是探究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靜思當今的教學評價發現存在以下幾個缺乏:
1)缺乏正確的教學評價觀
2)缺乏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價手段
3)教法越多,變換越頻繁越好。
4)教學媒體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課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當今的教學還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并沒有顧及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就中學數學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學質量就高,辦學聲譽就好,在社會上就會贏得地位,直接相關的贏得較好的生源。教學要不要為學生的個性特長服務,要不要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是次要的,教學評價關注的短期效應,并不關注學生的長期效應及終身發展的需要。這種評價觀的導向直接導致素質教育的落實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必須建立起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必須建立起教學測試評價為教學服務的思想,評價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素養,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評價教師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學評價缺乏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價手段。
在當前的教學中,盡管我們認識到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學的基礎知識,更應該發展學生的能力。但是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認知結構是什么,學生的知識、能力如何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是個什么過程,如何在教學中把握住學生的這一認知過程,及時地分析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程度,如何補救存在的缺陷等問題,在理論上看法還很不一致。在實踐上就更缺乏科學的測量、評價手段。
反思三:教學中恰當地選取和適度地變換教法,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變換越頻繁越好。記得有位學者曾說過:“目前教學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勢力的強力,而是盲從的人多。有的教師教學上沒有獨立性,今天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節課中也變換多多,結果搞得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其實教法的選擇與組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量、適度選擇,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學媒體的廣泛使用,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情感、發展想象、啟迪思維、形成智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將實物、掛圖、投影等一齊用上,結果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深刻性,耽誤了教學時間,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配置,適時展示,用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多媒體展示背景顏色與圖案也以一種為佳,不易太多。
反思五:教學評價時,對一節課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沒有明確的標準,
筆者以為:對一節課的容量理解應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習題容量,二是學生的思維容量。有的教師一節課能講七至八道習題,表面上容量大,但實際上這些題的難度小,學生的思維量不夠,有的教師一節課只講一至二道題,通過引申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悟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如實錄2,因此,一節課的容量定義為學生思維的容量是主要的,題的容量是次要的。
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盡量把握好測度,使教學評價能正確導向,調節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教師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切實有效地改進教學工作。
六、教學反思的基本途徑
經常性的教學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有:
(一)記教學日記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之后,對自己教學得失可以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教學參與者看,可以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學方法的反思,如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應的方法,以及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的適合性,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失,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從教學進行的步驟看,可以反思教學的導入,教學各環節的銜接;從教學內容看,可以反思教學目標設置的合適性,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單元教學內容在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等。
(二)說課
說課就是對備課的口頭說明,但它不同于備課,說課講備課的過程及其理由,而備課主要是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說課在教學反思方面具體體現在:教師在備完課乃至講完課之后,對自己處理教材內容的方式與理由作出說明,講出這些過程,就是講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而這種策略的說明,也正是教師對自己處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實上,說課總是講給同行聽的,同行聽后要提出建議與評比,這是一個很好且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并能形成反思群體,共同提高。
(三)聽課與評課
聽課決不是簡單地評價別人之優劣,不是關注講課者將要講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好同樣的內容,然后將講課者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的預想處理方式相對照,以發現其中的出入。教師講課時并不總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學上的得失,但若課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特別是與同行、專家教師一起,邊看邊評,則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學中的長短。
(四)征求學生意見
潛心于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征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五)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
規范化的教學應在單元教學結束時,通過多種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查。檢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提出自己改進的建議,不論檢查什么內容,都包含著對自己教學的反思。這種反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學生學習中的得失表現,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在內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傾向,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六)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
任何事件的發展總有一個由量變而引起質變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也是如此,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經驗的積累。沖破經驗的束縛便不代表不需要積累成功的經驗。一個教師在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不能說沒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也不能說沒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沒有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一個教材反復的教,一塊黑板不停地寫,誰沒有教得得心應手的時候?誰沒有發現“新大陸”的時候?誰沒有精雕細刻的得意之作?誰沒有激情澎湃的創新靈感?但是這些別人無法領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時的總結和積累,得不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終歸會“事過境遷”而“煙消云散”。既便來年再上這一課,不一定能教出當初的水平,不見得能達到當時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來,靈感不復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勤于積累,善于思考,把當時的感受及時的記下來,并從理論依據上做進一步的完善提高,從實施環節上做進一步的補充修正,就能達到一種新的層次,教學藝術才能長青。教師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也就是學會教學的過程。
七、結束語:中數數學教學反思的啟示
通過對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筆者發現在教育領域和師資培養領域里都存在著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脫節的問題。關于教育領域內的存在問題前面已談到一些。在師資培養領域內具體體現為:我們的師資培養模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短暫的教育實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把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因此,只能指望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自覺地把所學的理論用于實踐。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于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師資培養模式里又沒有關于教學反思的課程設置,他們缺乏反思與科研的理論指導與方法。他們學到的只是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忽略了師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對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
教學反思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合作與增強動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而且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因此由教學反思得到的啟示:在師資培養模式中適當延長教育實習時間,并開設教學反思或行動研究課程,使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通過實習小組的研討及導師的指導,使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初步學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創新、提高和改進工作,提高對大綱、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過程的理性認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其結果是教學的不斷改進以及形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培養了合作學習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學生建立起較強的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為以后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復習中不斷總結
⑴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實基礎,學生通過復習,應熟練掌握概率與統計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⑵要突出統計思想,用樣本估計總體是統計的基本思想,在復習中要使學生更多的機會接觸這一思想,使學生對抽樣的必要性、樣本的代表性、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可行性,以及對不同的抽樣所得結果的不確定性有更多的體會.
⑶統計與現實生活、科學領域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將統計的學習與實際問題密切結合,選擇典型的、充滿趣味性和富有時代氣息的現實問題作為例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據處理方法,理解統計的概念和原理,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⑷突出概率建模思想,對概率的計算問題,可以把不同背景下的各類問題加以變通,尋找他們之間是否存在相同的數學本質,對相同的一類問題,我們可以用一個概率模型來解決.這樣也能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縝密性和開放性加以錘煉.
⑸加強用列表法和樹狀圖求解決簡單事件的概率的.復習,滲透分類討論思想.
二、復習中要“用活”教材,和資料。
三、復習反思,或稱為“反思性復習”。
是指教師在復習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復習的合理性,提高復習效率。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復習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復習,確保復習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于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發展幫助很小,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了。下面筆者就對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中的策略方法淺談幾點與大家共勉。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二、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1.創設動畫情境:學生對于形象的FLSH動畫、實物或生動的語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們的思維也就容易被啟迪、開發、激活。對創設的問題情境產生可持續的動機,這種直觀是一種催化劑,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不僅對創設情境產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必將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2.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3.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
4.創設挑戰性情境: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導疑、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5.創設游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較差,教師可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6.創設發現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并不是都讓學生去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發現,這種發現本身就是創造。
7.創設實踐情境:適時、適度創設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個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可以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欲。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立體圖形這一節課時,由于它接近于實際生活。在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可以讓他們自己總結、交流他們對立體圖形的感受、自己動手制作熟悉的立體圖形,并根據自己的想像利用豐富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通過動手操作使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師這樣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讓學生對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如用數學知識去說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屋頂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車保護攔成平行四邊形、車輪成圓形等等,這其中固有物理屬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數學原因,諸如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圓的旋轉不變性,還有打臺球的角度用到對稱、聚光鏡用到焦點等等。
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反思意識人類早就有之。“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而當今社會反思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何況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也應適時反思教育的得與失,消去弊端,得教益。
今年,我擔任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目前學期工作已基本結束,就此,我作了以下反思。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新教材數學教學的特殊性,我的講解基本上還拘泥于教材的信息,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比例還較小。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缺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部分課時過于注重講授,沒有以精講精練的要求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系,導致教與學不合拍,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的關注。
2、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實際,缺乏“備學生”、“備學案”這一必要環節;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沒有進行有效地取舍、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中考熱點和中考難點的滲透,學生原有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適時地活化;課堂密度要求不足,學生參與機會少、參與面小;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
3、對中考的研究不夠,對中考的考試范圍、要求、形式、出題的特點及規律的了解不夠明確,在課堂教學中依賴于復習資料,缺乏對資料的精選與整合,忽視教師自身對知識框架的主動構建,從而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英語知識體系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
4、課堂設計缺乏適當適時的教學評價,不能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獲,有多大收獲等學情;課前設計“想教學生什么”,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么”和課后反思“學生還想學什么”三個環節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統一。
二、學生數學學習存在的問題。
由于課堂教學中以上問題的存在,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復習出現了許多問題。
1。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數學課堂上不積極參與,缺少主動發言的熱情或根本不愿意發言;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聽新課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或不能理解教師相對較快的指示語。
2。學生對數學課堂知識的掌握不實在、理解不全面,課外花的冤枉時間多;而大部分學生對書本知識不夠重視,找不到數學學科復習的有效載體,不能有效的利用課本,適時地回歸課本,數學復習缺乏系統性,數學學習缺乏主動性。
3。部分學生缺少教師明確的指導,在復習時缺乏系統安排和科學計劃,或者學習和復習沒有個性化特點,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
4。基于以上情況,我認為作為學生中考的把關者,初中數學教師首先要有正確地意識,應充分認識到:一節課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或者學生學得很辛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
1、教師要有課堂效益意識。有效的媒體手段有助于課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復習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其次,課堂效益意識還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中要充分為學而教,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設計教學。課堂設計要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助于他們有效內化知識與信息,復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恰當地滲透中考的信息,拓寬教學內容。
2、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有效獲取學情反饋,有效地進行課前回顧,課堂小結等環節的落實。為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還可以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激勵性的英語學習效果評價制度,堅持對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等方面進行跟蹤,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復習狀態與狀況,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3、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要切實抓好備課這一環節,即備課要精,練習要精,作業要精。同時,我們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由教師自己及時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要突破現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點內容上有系統的強化訓練。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傳統的計算層面,要搜集材料,適當拓寬。
4、要強化分層次教學與輔導,通過分層次教學和輔導提升學生的成績,從方法上,要抓住學生學習的薄弱點,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輔導。從策略上,加強學生實際問題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從對象上,要重點關注學科明顯薄弱的學生,采用教師定學生、師生結對、輔導等有效形式使學生隨時能得到教師的`輔導和幫助,從而切實提高學生成績。
三、復習中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一是抓住課本,有效復習。教材和教學大綱是考前復習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因此,在復習時,教師和學生都應認真學習并充分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學大綱中對基礎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二是系統歸納,分清脈絡。在總復習時,要突出一個“總”字。面對上千的題型,通過復習,要使學生對初中數學學習有個總體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計算證明,小到具體的知識點,使學生腦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內容充實的“網絡圖”。
三是專項練習,有的放矢。對于以往總復習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講解與訓練,搜集、積累學生平時在各方面出現的錯誤,逐題突破。
四、復習提示和建議。
在復習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學會整理錯題,把試卷和做過的練習題里的錯題整理出來,專門抄寫在一個本子上,及時訂正反饋。教師要加以選擇,并要求學生有選擇性地做基礎知識練習,讓學生走出題海。關于閱讀理解,現在出題內容越來越接近生活,因此,學生復習時應加強練習,廣泛接觸各種題型,拓展知識面,同時要有意識地積累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從而可減少中考時的答題失誤。
總之,中考數學復習階段非常重要,復習可以查漏補缺,能使知識達到系統、全面。雖然我們已經逐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對學生指導的緊迫性,但是離相對滿意的數學課堂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數學發展和輕松面對中考作出更大的努力。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教學工作,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圍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展開教學工作,跟以往進行比較反思,具體體現在:
一、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改變了自己在以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角色:將要講述的內容為自己編好“劇本”,然后自己在講壇上盡情演繹,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現在是給學生編好“劇本”,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地獲取知識。事實證明,這一教學理念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師生各自信息無互動的枯燥學習模式,使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數加減運算法則”的教學上,常規的教法是通過“向東、向西的連續走動幾米,最終是向東或向西走了幾米并結合數軸總結出有理數加法法則,然后再學習有理數減法轉化為加法的法則,最后各自按法則計算”,而大家很清楚,課本上的有理數加法法則對于剛升上初中的學生來說是很繁、很難的:確定和的符號要分同號、異號,異號的還看絕對值誰大;確定和的絕對值又要分將兩加數的絕對值是相加還是相減。這里學生存在著幾大困難:首先,“絕對值”是新學知識,學生并不熟練,還要要求學生用“絕對值”來總結出加減法則更難。其次,法則分類復雜:類中再分類。因此,學生要運用法則計算很難,不要說理解法則,就是要記清楚法則也不是易事。因此,我們在新的教學理念及“非線性主干循環活動型單元教學模式”的啟導下,采取了用學生所熟悉的“輸贏球”的模式去讓學生學習這一主干內容:堂上讓本班學生與鄰班學生含別代表足球賽的交戰雙方,用正、負數表示上、下半場及全場的輸贏球數,通過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計算,學生很容易理解和體會到:上、下半場一贏再贏或一輸再輸,結果必然是贏或輸得越多(數字累加);有輸有贏用輸贏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結果。有理數的加減法用“輸贏球”去理解算理學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實踐證明,基礎很差的同學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課標的新理念下,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去做一做從中探索規律和發現規律,通過小組討論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培養合作意識、培養交流的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數》一課,通過用牙簽棒搭正方形游戲引入來創設學習的情境,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討論回答:
1、按圖搭正方形
2、找出正方形的個數與牙簽根數之間的關系
3、寫出n個正方形需用的牙簽根數(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組間交流總結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發現、交流、評議,教師鼓勵、支持、啟導,但不能占用太多時間。面對他們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明性、一般性,對比用文字、用畫圖讓學生體會其優越性,并指出在學習完本章書后你們就會明你們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簡成為1+3n,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這種開放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親身參與、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發展自己的數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再如,在第四章的學習中,通過學生對圖標的收集與交流、制作長方體、正方體紙盒,然后展開去展現它們豐富多樣的展開圖,再交流總結;第五章中的游戲實驗式的教學等等,無不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新理念。
二、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要讓學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須為學生設計好適合學生演繹的劇本。因些,本人認真鉆研教材,為集體備課和學習材料的設計做好充分的準備。由于本學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別注意新舊教材的對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動向,同時,還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間在新知識的引入、內容及練習的編排上的區別與聯系,力求使學習材料的設計更接近學生最近的發展區,而練習的編排按梯度分層。教學內容我們強調抓住主干,如對第二章“有理數的運算”,我們級科組經過反復的研討,抓住了“訓練學生各種運算技能”這一主干,對全章的教材進行了整合,效果比課本的做法更好,事實證明學生對加減的算法掌握得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對正負數的定義過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負數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別沒有利用溫度計等實例突出低于0的數用負數表示且負得越多數值越小,這是導致后面有理數大小比較學生出錯較多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學,我們充分利用了課室的電教平臺,運用“幾何畫板”及教學光盤中的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十分形象、生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三、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努力提倡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不挖苦、不譏諷,相反在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中,都要盡可能讓全體學生能主動參與,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或有能者有大作為,小能者有小作為的練習。如在七年級第二學期,學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后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給出方程編寫聯系實際的應用題,并讓學生交流評議,這樣有能者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題的背景通過借鑒書本完成。
四、在課堂教學上突出了精講巧練,做到堂上批改輔導和及時的反饋。但由于人數較多,新學生的數學層次參差,有針對性的輔導還不完善。另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還可以提高,體現在小組討論、新知識的舉例交流等合作學習,今后還可適當增加。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方法較單一,可加強學法的指導。
五、改變單純以成績高低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傳統評價手段,逐步實施多樣化的評價手段與形式: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本學期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生性好動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較差,容易形成雙差生,為此,我在反復教育的基礎上,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鏡威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并在之后的學習較為積極。班里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我反復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在新教學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函數教學是初中數學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考中的熱點問題,更是學生感覺有難度的部分,因此,學好函數,關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我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函數教學,我的做法如下:
1、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提高學生作圖能力。
無論是一次函數,還是反比例函數及二次函數的教學,都離不開畫函數圖象和理解圖象,因此一定要養成讓學生觀察圖象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學生不斷地利用圖象,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借助圖象的簡潔性,并降低函數的難度。
2、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要不斷地要求學生用標記法認真審題,學會注意題中的關鍵字詞,例如函數自變量的要求、字母的取值范圍等,學會作標記,在解題中不斷提醒自己,防止漏解丟解,從而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
3、帶領學生總結解題技巧,培養學生函數思想。
對學生來說,函數是有難度的,就是因為函數這一部分的解題技巧靈活多樣,作為一名教師,應帶領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同的題有不同的方法,在函數部分中,常見的數學方法有直接推理法、畫圖法、排除法、分類討論法、字母系數吻合法、最值法、特殊值法、特殊點法等等,這些方法要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潛移默化的'交給學生,并讓學生靈活應用。
4、培養學生規范解題步驟的能力。
良好的解題步驟可以理清學生的思維,降低學生的難度,從而更好的解決函數問題。
5、加強變式練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函數部分的綜合性、靈活性較強,只有不斷地加強變式練習,才能使學生正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數學教學任重而道遠,函數教學更是重中之重,我將不斷地探索總結教學技能,從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一、聯系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我引導學生說出身邊的物體哪些是圓形的,讓學生初步了解圓形的。課末引導學生開展游戲活動選擇汽車,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如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于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發現圓的一些特征;通過觀察、比較,自主看書,發現同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懂得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并伴隨新知識的獲得,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6-12
初中的數學教學反思10-12
初中數學的教學反思09-01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5-29
初中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2-03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優秀03-14
初中數學教學個人反思03-24
【精】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6-14
初中數學教學總結與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