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1
第一,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主次、輕重把握不穩,
導致在教學中面面俱到,為爭取教學時間講的過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比較少。我分析了一下個中原因,發現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于是為了避免在課堂上出現尷尬的空白,我不斷地講,“成就”了標準的“填鴨式”的教學,這樣做的后果是我講的累,學生聽的也累,事倍功半。
第二,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面對不同歷史知識水平的教改班和實驗班學生,我沒能制定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這樣一來,基礎好的學生歷史知識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起來又相當吃力,不利于他們的長足進步。
第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也嘗試著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
一開始誤以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志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這樣做的后果是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自己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于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并不是很理想,甚至于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在不斷的摸索過程中,我得到這樣的經驗教訓:課堂活動中需要創造積極的氛圍,但是千萬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第四,只懂羅列史實,不會深化,突出表現在對課本知識的挖掘程度不夠深。
我在歷史教學中也嘗試著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歷史課堂豐富多彩。我誤以為歷史材料越多越好,于是導致有時候課堂上僅僅是一些歷史資料的堆砌。沒有體系,沒有系統,只是一盤散沙,甚至于我忽略了自己點撥指導者的身份,僅僅將大量的事實、材料、圖片羅列。學生盡管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認識,但是至于正確與否卻不得而知了。而教師忽略講解的同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自身認知的誤區,對自已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無法正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又將從何談起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因此,我認識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下崗”,反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鏈條,如何挖掘材料內在的靈魂等都成為更高層次教師的必備條件。簡單的理念講解只會空泛,而簡單的羅列材料只會使學生變得具體而缺乏深度。所以二者如何結合,比例如何,選取的時機等都成為我日后需要探討的問題。
以上是我工作以來的一些心得體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求自己牢記經驗教訓,多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教學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效果的體會。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在《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中,學習商鞅變法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針對班級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以小組及個人為考察對象的量化考核,與商鞅變法中的編制戶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過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采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跡,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系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并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說,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么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鍛煉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初中歷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還是挺多的,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例子作生動講述。對于難度較大但書中又沒什么解釋的知識點,教師應盡可能選擇有趣味的或貼近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舉出一兩個例子,讓學生感到有趣和親切,他們才會主動去學,從而輕松地學到知識。比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在對諸子百家思想學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你認為在我們班級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張比較實用?”學生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闡明理由,同學甲主張以儒家的“仁、禮”思想管理班級,滔滔不絕的闡明理由;同學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舉得老高,他主張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對于那些屢教不改者就應該以嚴格的班規進行處罰?小小的一個問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百家爭鳴的局面再現在了課堂之中。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3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在內容、形式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并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以前的歷史課堂,那是一個在舊課程下老師一言堂,學生記筆記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在我的腦海里,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過程,只有在老師講解完整的知識結構下,按照細致的板書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我當時的認識是:歷史=死記硬背。然而,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展的,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我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學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的:把問題的設計分為課前、課上、課后三部分。課前問題的設計,最初我是依據"課標"把這一課內容這樣設計后,上課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體現在課堂提問時,沒有太多的學生知道答案并回答出來。經過這樣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設計之后,使我感到課前問題設計的內容應該變換了,嘗試課前的問題設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比如講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之前,我布置的問題是:1、查閱有關秦始皇的資料,說說你對秦始皇的認識。2、你知道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嗎?他們與秦始皇稱自己為"皇帝"有著什么樣的關系?這樣一系列輕松、有趣并且與教材重點知識無關的內容反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前,學生積極發言談自己的認識,我給予每一名發言同學鼓勵。這樣做,一方面,使發言的學生在身邊同學中顯示出知識面廣,得到同學的欽佩,另一方面,傾聽的同學不僅滿足了求知欲,而且把羨慕同學的情愫轉變為自己也要比別人知道更多的動力。在現實教學中,我逐漸體會到:同齡人之間的激發和促進作用比教師的教育和批評更有效果。
課上,我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的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一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學生由于底子薄,對于一些問題可能因為認知水平的局限很難答出來,所以他們不敢發言,即使發言也很難答到點子上。于是,我就把難懂的問題要先講解明白,并且注意引導他們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比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還要經常的訓練,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比會完整的背出一道題要更有價值。在講解完難懂的知識后,我要設計一些與現實聯系的探究小題目,發現效果不錯。比如:在講到《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這一課,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談談城市化對今天社會的影響"。學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預想。有些同學能夠從積極、消極兩大方面談出城鎮化的影響,而且還以自己家農村親戚進城務工的例子來談利、弊,既生動又有說服力。他的回答給我的啟發是:學生其實很注意觀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對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思考。鼓勵他們發言,把表揚的話時常掛在嘴邊,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更加愿意思考,更加熱愛生活。我對新課改的理解是:不是把問題變難,而是把問題變活。
課后問題的設計基本上是針對基礎知識而進行的。因為學生要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就必須要課后回去看教科書。我認為該識記的內容有必要強化。每堂課結束,我都回布置他們做書后的自我測評和同步導學。引導他們做題前先看每一課的知能導向,有利于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后再做題強化基礎知識。在輔導課上,我會及時總結批改作業中發現的學生答題的思路偏差,把正確的思維方法教給他們,把可供參考的答案帶給他們(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為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課堂上就引用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是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的一段話:"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我們兩國之間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鴻溝雖難以填平,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想方設法在上面架座橋,今天我就是來架橋的!"當我飽含激情把這段話說完后,沒想到學生給予我熱烈的掌聲。他們說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引用給我的啟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嘆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課后有位同學還專門買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閱讀后并和我交流。他說都是老師上課引用的話激發他渴望了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我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后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六個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后,不用我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我時常鼓勵他們主動發言要比老師點名字得的學分多。因此,大家都認真準備,積極發言,在我的課堂上回答問題不用舉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來說。這樣既體現了師生的平等,又有助于我們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有的時候回答問題一下站起來幾個人,我就分別給他們每個人機會說,不讓任何同學感到失望和遺憾。受課改專家連建平老師的影響,我在課堂上也常對學生說:"你們回答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探索和嘗試,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輕松,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我準備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我認為最好的教學就是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是既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正像我的一位老師說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課程下,我要學會用智慧和愛心打造自己的風格,不斷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么?是否有風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愛,一切就會做得更好!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4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么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么大,怎么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于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后,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圣,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鑒。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于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的教學反思優秀范文01-15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1-21
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11-09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0-20
初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0-14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6-08
對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反思優秀范文12-26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11-24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范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