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初中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初中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
2、對學習內容的安排。
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本著突出重點的原則。將學習目標預設為兩點:內容概括,把握主要內容;品味語言,了解詞語運用的基本特點。
關于第一點,對教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整。
文中記寫的有趣的事情,在引導學生概括的基礎上,調整為:
1)我為布娃娃整容
2)自由玩耍真自在
3)初學識字就炫耀
4)自扎小辮自陶醉
5)洗衣洗碗洗地板
6)破藤桌上拔嗓子
7)感受四季有苦樂
一點說明:
學生逐段閱讀,概括歸納,對他們的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較為實際的訓練機會;老師的適當調整與解說,可以讓他們體會準確概括的重要性;同時,較為整齊的文字,也容易調動學生品味的興趣。
3、結束語
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拔何首烏時的殷殷期盼,童年是李小屹對雪人的詩意關愛,童年是小姑娘率真單純的暢想。它好比雪后的茫茫原野,纖塵不染,潔白無瑕;它宛如春天雨后的如茵綠地,詩意浮動,希望無限;它好似山間淙淙的溪流,澄澈明凈,婉轉清脆。
呵護童真,珍惜童年;守護純真,擁抱夢想!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2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并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為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匯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了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于沉默,不愿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3
《失蹤的森林王國》選自浙教版培智教材《快樂生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1.認讀字詞:失蹤、森林、圖畫、高聳、淹沒、鋪天蓋地。
2.熟讀課文。
3.概述課文內容。
本節課是第三課時的教學,根據新課標高年級學段目標與要求中“能耐心、認真地傾聽,并能理解別人所表達的意思”、“能借助關鍵詞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等相關內容,本節課設置了“森林王國里的百姓原來生活得怎么樣?”這一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回答。
經過前段時間的訓練,大部分A組學生在聽到問題后,知道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并且能準確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內容,但不能結合題目與課文很好的組織自己的語言,均照搬原文。經過不斷的引導后,僅有楊峻成一名學生能夠按要求回答問題。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在加強學生用文本意識的同時,還需加強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訓練。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4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自求自得、博約結合、知行統一。
1。"循序漸進"——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系,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則要求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4。"博約結合"——就是要根據廣搏和精研的辯證關系,把廣博和精研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博與約的關系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
5。"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于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5
《輪椅上的霍金》記敘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命運,為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人肺腑。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兩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
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如:當他40年被禁錮在輪椅上,他會想些什么?如:他完全癱瘓,這就意味著他不能怎樣?如果你是女記者,當你聽完他的回答,你會怎樣想?等等。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再現當時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了想象能力,同時也訓練了表達能力。
二、有目的品詞析句
教學中,緊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比如“21歲、40年、徹底”等詞,讓學生明白霍金病得很嚴重,病得很久,年紀輕輕就飽受病痛的折磨。再如“標志性形象、齜牙咧嘴、蠶吃桑葉”等詞,讓學生通過品讀、觀察圖,明白霍金的堅強樂觀、學習的艱難。這樣的教學,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品詞析句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學生的朗讀技巧還有待提高,比如對于關鍵詞句的品讀還不到位,都需要好好反思。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6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并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已是不爭的事實,非重點學校尤其如此。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
一、夯實基礎。
(一)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早下手,抓反復。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況且從初一到初三,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初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初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初一剛開學,我們就分發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在空余時間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復不斷的復習中加強記憶。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在初一一開始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楚文言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占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再不必進行文言語法方面的教學,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后來的大量閱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初學生的能力。
六冊書的課內文言文我們幾乎全部上過,總體上采取先慢后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并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為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
在作文教學上,我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從夾敘夾議的記敘文開始,逐步訓練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讓學生先列并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再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批改,詳細講評,學生的寫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來。
二、廣泛拓展
(一)擴展閱讀課外文言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盡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將有些故事作為論據寫入作文,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二)引導學生課外自讀。
(三)堅持以剪報的形式擴大學生閱讀量,把握時代脈搏。
(四)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年級。
(二)專項復習。包括文言虛詞、實詞,古文化常識,詩詞鑒賞等,每項復習結束都有自編配套試卷加以檢測鞏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課堂時間寫限時作文,提初學生臨場作文能力。根據各班不同情況,從審題、結構、材料、語言等方面專項突破。
(四)適度訓練綜合性試卷。為避免重復操練,我們對眾多綜合性試卷作了挑選,選擇難度不同的試卷,全年級統一測試,重在訓練考生考試的感覺。
老師兢兢業業,認真塌實,任勞任怨。不僅解答學生的質疑,而且常常與學生談心,進行心理疏導。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把對老師的感情轉移到學科學習上來,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
篇四:體會
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扎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于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于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趕超優秀生,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范圍。原來有些人成績平平,但到了現在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3、給差生以上進心
一個優秀教師的眼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并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于別人的長處”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嘗到了一點學習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
二、把情傾灑給每一個學生
1、對好生注入嚴厲的情感而非寵愛。常言道,嚴是愛,松是害。
2、對中等生關愛并非溺愛。
教會她們協調各科的關系,樹立她們單科精品意識。發揮自己的優勢科目,不放棄自己,因此,這類同學的語文成績往往保持優秀。
3、對差生包容而非放棄
差生,采取包容的態度,允許課堂上犯一點點小錯誤,如聽課走神,作業做不完等,但并沒放棄。
三、把業授給每一個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創造者。
1、課堂進度顧及每個學生
我通常上課的進度不快,我的每堂課要能使每個同學聽懂,每個同學有所得。
2、課堂提問針對每一層學生
提問中我因勢利導,難題拋給優生,而易題留給了中下等同學,這樣優生感覺有挑戰性,而差生也不會因答不上而尷尬,失去學習的信心。
3、課后輔導落實每一類學生
培優補差是落實的重點,對待優生我在課堂上進行拔高訓練,比如寫作技巧的指導,閱讀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讓這類學生真正優起來,而對于差生則注重基礎的訓練,有關語文知識,學習方法,淺易的閱讀等達到一個鞏固過程,這樣因地制宜,適得其所。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7
預習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的預習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以下五種方法簡單易行,收效顯著。
1.“圈”:在預習課文時邊讀課文,邊把生字用紅筆圈起來。讀完課文之后再看注解,沒有注解的再查字(詞)典,弄清字形、讀音、字義。最好有一個專用本,把這些生字記下來。這有助于理解課文,便于復習、記憶,長期積累,肯定會增加識字量、用字量,避免或減少寫錯字。
2.“點”:預習課文時把文中某些表現力特別強的詞語,用著重號標在這些詞語的下面。用心琢磨文中的詞語,品味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如果換一個詞效果會是怎樣。肯下苦功夫琢磨,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還對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3.“劃”:我們學的課文,是專家從眾多名家的作品中精選出來的,說都是精品并不為過,文中一定有突出表現中心思想、表現人物性格的句子,或說理精辟、描寫生動的句子,也就是說,一定有閃耀著思想文采光輝的句子。在預習課文時,把這些句子用曲線或直線劃出來。經常練習劃出這些句子,必定會提高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同時還會提高作文時遣詞造句的能力。
4.“評”:“評”是指對文中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遣詞造句、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評論。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贊成的或批評的,在課文的空白處評上幾句,批上幾條。這是鍛煉和提高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剛開始可能寫不了一兩句話,也可能抓不住關鍵的地方來評。但不要著急,只要堅持練習,就會逐漸抓住關鍵性的問題,評論的字數也會逐漸多起來,分析問題的能力自然會相應地提高。
5.“摘”:即摘抄,就是把自己認為文中重要的優美的詞語、句子或段落抄在預習本上或活頁卡上。這是積累語言材料的一種重要方法。堅持摘抄,不但會豐富自己的詞匯庫,還會增強口頭或書面的表達能力。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8
對于中考復習來說,各項復習內容一定要落到實處,做到扎實有效。此時各科都進入到緊張的復習中,知識龐雜。學生在積累方面主要的主要問題是記憶不清晰、不完整,表現在試卷上,要么是寫不出,要么是書寫時添字、漏字、寫錯別字、筆畫不清等等。要避免上述情況
發生,在復習時應強化如下四個環節:
1.領悟含義。對背誦的詩文,要領悟其含義,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字詞,要真正弄懂。
2.圈點強記。對詩文中的易混字、易錯字,要用紅筆圈點出來,以激起有意注意,重點把握。
3.邊誦邊寫。在記憶時,可邊背誦,邊用筆寫出上下句或句中的關鍵字,以防“口是手非”。
4.規范書寫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
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異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添減筆畫。
為了提高識記效果,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分塊切割,化整為零。可將要求背誦的詩文或按朝代或按篇幅大小切割成若干塊,然
后規定自己幾天完成一大塊,這樣化整為零,保證了識記的計劃性。
(2)定期檢查,強化落實。讓學生自記、自測、自查,也可讓他們互查,然后教師抽查。
(3)反復默寫,反復糾錯。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9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0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兩年多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又容易被忽視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舊時代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軌道,使學生得到美享受。
教朱自清《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老師緊扣“太陽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美,產生了明媚春光那種溫暖、欣悅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教學內容,憑機智點撥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藝術化點撥,能有目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1
設計思想: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試后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從學生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讓學生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并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為所用。
教材分析:它是傳統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布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范,學生盡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么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里作兩點提示:一、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里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二、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⑴掌握字詞,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點,體會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為寫作對象抒發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寫法。
2.能力目標: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清晰的脈絡結構。⑵學習通過運用感官細致描寫景物的寫法。⑶體會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領會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來抒發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學習作者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用優美語言和寫景物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讀出春天的特點,表達美好的感受,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美。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讀順口,讀流暢,讀出感情。為了使學生朗讀的有興趣、有效果,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先展示“春天”的畫面,再伴隨音樂進行范讀,為學生創造設教學情境,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在“自主”朗讀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本文的寫景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又提高
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鞏固并理解課堂內容又設置了練筆這一環節,還留下了積累美句和推薦美文的課后作業。
2.學法:本文著眼于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優美的語言和出色的寫作技巧,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批等多種形式,體味本文的語言美,學習本文描寫技巧,運用“朗讀——質疑——探究——解疑——練筆”這五個環節,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以讀為主,通過讀來理解內容結構,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㈠導語設計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的吟詠和稱贊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多媒體展示詩句)
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那么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面,在暢游春景之后,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㈡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㈢朗讀訓練
1.聽讀: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范讀來感受春天之美。
2.美讀:伴隨音樂的響起,學生用情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3.賽讀:分四組,每組選出一人進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㈣聽著大家優美的朗讀,老師眼前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畫面,那么本文分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多媒體展示板書)
說明:以讀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對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的寫景技法和語言特點。
㈤學生自讀逐圖分析,用圈點勾畫、旁批注釋形式理解本分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感官技巧寫景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春草圖
⑴本文寫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鉆”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圖運用了哪種感官技巧寫景?
2.春花圖
⑴作者從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花爭春的特點?
3.春風圖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此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⑵找出運用感官描寫春風的句子,并說明寫出了春風的哪些特點?
4.春雨圖
⑴作者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由近及遠,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春雨哪些特點?⑵“斜織”“薄霧”這兩個詞好在哪里?
5.迎春圖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頌揚了一種什么精神?
教師歸納總結:詞語的準確生動和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本文增添了語言色彩。如:
“偷偷”、“鉆”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時,又寫出了小草頑強生命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技巧,寫出了春風的溫柔、沉醉、和諧、動聽,把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師歸納總結:學習了寫景散文《春》,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了解到寫景要善于觀察,然后將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個特定的范圍內,以一定事物為描寫對象,抓住景物的特征,運用優美的語言、準確的詞語和恰當的描寫技巧來抒發感情,達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綠》和《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找兩個朗讀比較好的學生伴隨著音樂朗讀,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本課節的教學任務。
說明:此項設計為了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為下節課練筆創設情境。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春的寫景技巧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練筆。㈧課內練筆
從下列問題中任選一項,仿寫《春》寫作手法寫一篇寫景散文。(多媒體展示“春、秋、冬”風景畫)
1.模仿《春》寫“夏”。
2.模仿《春》寫“秋”。
3.模仿《春》寫“冬”。
㈨布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2.推薦美文,在下一課節前朗讀,感受美的意蘊。
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占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才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1)班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閑話等,今后,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2
本周我校組織了第一次月考,現針對這次考試情況,總結如下:
一、試題分析
本次命題從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入手,選擇三種題型,具有以下特點:
1.命題符合以學生為本,切實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一的要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校的教學實際,沒有偏題、漏題。
2.試題注重了基礎知識,注重了對學生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具體體現在第一題、第三題上。
3.試題體現了靈活性,從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出發,試題減少了死記硬背的考試內容,體現了創新教育,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存在問題
一、學生方面:
1、史實不清,是致命的弱點。
2、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或不重視,或認為歷史很好學,不過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趕得上。
3、解題技巧的欠缺。表現在如何從四個選項中找出最佳項,提高正確率;如何審好題,做到緊密結合題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盡量多得分等等。
4、看書不細。未能聽進老師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為這兒不考,那兒不考,存在僥幸心理,結果遭受沉重一擊。
5、不會讀書。學生習慣了把一節教材從頭念到尾,而較少注意抓住歷史發展的脈搏,體味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領略歷史的博大與精深。
6、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奴隸性強,不肯下功夫,主動去背去記積極性差,這是成績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級是中學生兩極分化最嚴重的時期,好學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1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
1、課時和內容所限,有許多時候是跨節授課,導致學生對于整節內容不能形成系統的認識,影響了他們對教材內容的掌握。
2、督促檢查的力度不夠。
3、歷史故事能調動學生興趣,但有時占用時間太長,課堂上很少應用,今后的歷史課中應適度調整。
4、教師挖掘教材不到位,導致考試時有個別題型學生沒有接觸過,有的知識點,講課中根本沒有提到,結果學會無從回答。
三、其他方面:
1、本次考試試題出的偏難,題量大。
2、月考前時間緊,內容多,期復習時間少,這也是考試成績差的一個原因。
針對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學工作總我應作到:
1、課堂上老師的授課對社會知識的講解要透徹,觀點要明確,點評要到位。不能出現是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情況。
2、單元測試和課堂練習要圍繞教材,難易得當,切不可脫離學生的實際。
3、學生的課堂討論或合作學習,課前老師要作深入調研,要充分把握好這個“度”。
4、根據教學進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盡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
5、平時上新課過程中,課后作業中可適當安排一些回家作業,這些作業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合作完成。
6、對學生課堂聽課、討論、回答問題等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可盲目表揚和一昧的說好。
另外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和復習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領著學生復習,每一節課布置給學生具體的內容,然后小組抽背,課代表抽背,之后教師串聯知識體系,使學生有個完整的歷史概念。
2、老師統一思想,強化基礎訓練;多接觸了解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使其明了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讓一些在歷史科成績有突飛猛進的同學介紹學習經驗,讓學生明白歷史成績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給學生讀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習題講評不只是知識的再現,更關鍵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課堂,體現主體知識,重視結構體系;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課上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對本科內容產生興趣。
5、課下,和學生進行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接近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之,通過本次考試,我認識到在教學工作中自己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給我們老師和學生的教育、教學的實際體驗是全新,而我們的教學實踐經驗還相當有限,還有待于我們全體老師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努力,從而在教改中求發展。
本次考試雖已結束,但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后頭,我將加倍努力爭取能打一個翻身仗。
通過八年級數學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當他們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時,我們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應該做適當的評價和提示,以彌補學生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不足之處,從而達到化難為易、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目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誠信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美好的激勵。我們教師都喜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數學,真誠的贊美學生數學做題或學習的成功,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在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不斷被自己“聰明”的解決問題的成功愉悅中進行學習,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合作、交流,并積極的相互反饋、互相幫助,這樣才能有利于充分發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后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3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用的時間是最多的。通過閱讀能使學生吸取人類幾千年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不斷的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憑借書本的知識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擴展知識的領域,與人交流,與社會溝通。
一、自讀感悟,領略美的旋律。孩子是一群思想的精靈,在他們看似短暫的人生經歷中,他們已經有了對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獨到看法和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不斷陳述、分析,灌輸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去模仿,那學生就會變成一個沒思想的克隆人。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憑著自己的能力去讀懂,去感悟,去體驗,去領略文中美的旋律。
1、初讀課文,感悟整體。要學懂一篇課文,知道課文說些什么,首先就要讓孩子去讀。讀過課文,對語言的感覺,對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在教學這一課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并且提出一個要求:"你能讀懂些什么?"一讀好,學生們就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是那樣迫不及待地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是最粗淺的感悟,他們也是欣喜若狂,躍躍欲試。那是他們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這種極具個性的思維火花,是多么令人興奮。
2、再讀課文,感悟語言、入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名篇佳作,文中的語言都是十分優美感人、如果讓學生慢慢再讀,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感悟、例如《九寨溝》一文,作者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和巧妙的修辭手法,把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九寨溝的雪峰、湖泊、森林、
彩池、飛瀑時,讓我們仿佛是身臨其境,領略了九寨溝的童話世界,好像進入了人間仙境,讓人留連忘返。
二、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古人云:“學貴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而作者大多都通過不同的手法間接的表現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有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欲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樂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在大家的談論聲中解決問題。例如,在分析《月球之謎》一文前,可以設計一連串簡單而又連貫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月球什么樣?這堂課寫了月球那些謎?這些謎解決了沒有?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邊思考邊看書,就能更快的了解文章內容,為老師的進一步分析打下好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形式,課標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俗話說,一人見短,兩人見長。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圍繞著問題各抒己見,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既可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增強自信心和集體感。另外,可以讓合作學習延展到課外中去。根據課文的需要,布置學生按學習小組集中或分別收集和整理資料,通過在上課前介紹給其他同學或出黑板報等的方式,把資料轉化成知識,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教學《頤和園》時,我讓學生收集有關北京有名旅游景點的資料,更可以擴展到全國或全世界的著名旅游景點后,綜合起來把資料繪制成一張旅游景點地圖。
四、運用現代化教具進行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把現代教育技術科學合理地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激發學生自主探知的主動性。由于傳統教學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很少,閱讀容量少,即使是很形象化的餓語言描繪,始終不是形象本身。而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光限制、形象地傳輸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羅萬象的事物、如詩如畫的盛景等,有選擇的再現于課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緊扣課本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們探知的主動性。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理解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在只讀精讀的基礎上,分別運用動畫效果,顯示“迎,追,游”三個教學重點的動感畫面,讓學生形象感知其演變的全過程。這樣不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課文,還將學生從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轉變到積極主動進行信息加工的認知主體位置上來。
2、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現行教材中的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候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就能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北京》,要求學生說清楚天安門廣場上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建筑物,這對于大多從未去過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天安門廣場四周的景物,學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
五、利用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如果學生只閱讀課內的范文,一個學期才閱讀幾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讀得滾瓜爛熟,所得又有幾何?必須讓學生利用掌握的方法、知識去廣泛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書籍,使他們“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1、制定課外閱讀規劃。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外閱讀的規劃、目標、內容、總量、活動方式、評價方法等方面制定具體的計劃和措施。閱讀量依據大綱的規定。閱讀目標首先要定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其次從掌握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層次的目標。我采用“自主性”和“計劃性”相結合的方法選定課外閱讀的內容。“自主性”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教師只要求學生在選擇讀物時要涉及到時事新聞、科學知識、文藝作品、歷史故事等不同的門類,進行廣泛地閱讀,而不是具體指定讀哪本書。“計劃性”是指著眼于本校的辦學特色,思考“我班的學生畢業時應該有怎樣的文化積淀”從而確定我班每位學生在校期間都必須讀完100本左右的書
2、結合閱讀教學,教給閱讀方法。許多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
但在如何“讀”的問題上,并不很明確。如有的只憑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讀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作文上。因此,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但要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獲。我的做法主要是結合閱讀教學,向他們介紹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一是選讀法,即根據自己在課內外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二是精讀法,即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精細地讀。比如閱讀教材推薦的有關文章,我常常使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在校內外的課余時間或回家之后,去反復閱讀,并按我預先提出的思考題去思考、去解答。三是摘讀法,即用抄文章有關內容或重要詞句的方法去讀。這是我在課外閱讀指導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我班中,人人都備有這樣的摘抄本,美其名曰《大海拾貝》。每當指導學生作文時,我就要求學生翻翻自己的《大海拾貝》,從中選用資料,以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它既可以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能力,使學生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師應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以后的語文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篇三
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它是和其他知識全面綜合運用的過程,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的綜合反映。所以,長期以來這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實際上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并不好,尤其是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本人一直思考著這么一個問題,即為什么在教學中花費了很大力氣進行語文閱讀的訓練,卻總是達不到基本過關的要求呢?學完這些視頻后,反思這個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雖然早就形成了共識,但真正去實施的教師并不多,它只是成為了一個口號,直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老師形成一種依賴,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只是一個接收知識的囊袋而已。因而我們還要多學,多研究學生的心理。
二是教學方式單一。也許我們還沉于老習慣中。語文閱讀教學目前采用的大多是接受式學習,而且是采用被動式地接受學習,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思考不夠,理解不充分。教師就算設計問題,也是要引導學生從嘴里說出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不盡人意,學生很少有真正的語言實踐。學生只能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思考。初中學生直接閱讀文章和思考感悟的時間少,不能夠積極去思想,去理解探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自然閱讀題失分也就多了。
1、教師觀念的改變。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相信學生,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知識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多渠道教學”、“培養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歸宿于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變,但是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教師的引導能力在這時尤為重要。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教學方式的改變。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要正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自主學習不能流于形式,應當讓學生發表意見,充分尊重學生想法,挖掘其閃光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4
作為一個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語文教師,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有趣的場面:每當學期的期末或新學期開學前,學校發下新課本時,教室里會突然安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原來大家 都在專心致志地看新發的課本。再仔細觀察一下,竟有90%以上的同學看的是語文課本。他們看得那么認真,那么投入,那么主動,你會得出結論說:“學生是愛學語文課的”。因為語文 課文的美,深深攫住了同學們的心。但是,我們也同時會失望 地發現,隨著教學進度的推移,學生中的大多數是越來越不喜 歡學語文課了,問其緣由,學生會一言以蔽之之:“沒勁!”因 為語文課本身固有的美,全叫教師們的繁瑣而肢解式的“分 析”分割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了。更叫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 是沒完沒了的作業練習,把課文中的美,沖刷得蕩然無存了。更有甚的是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專業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其實每節語文課就要像一篇散文,讓學生欣賞其中。
幾十年來,我的語文課總是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每一節課都像散文一樣,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課堂上我喜歡放開,說這說那,東拉西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但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每一種版本的語文課本,我常常自己認真研讀,確定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先上同學們喜歡的以及優美的課文,后上其他的。對于學生喜歡的美的文章,上得仔細全面,說不定一篇文章上它個把星期。對那些學生不感興趣的文章、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只是蜻蜓點水一般。這樣,學生喜歡,我也輕松。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兩課作為示范,剩下的讓學生舉一反三閱讀自學。語文課每課一定要有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都要服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一篇語文課要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如《背影》就可能有這些目標:1感受并理解文中表達的父子真情。2理解真實、真情是寫好文章的基礎。3學習選擇生動的細節、運用樸質的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4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寫家境慘淡和父親老景頹唐對于表達父子感情的作用等。當然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這也不假,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就不要課堂目標,這是不對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按目標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必須要有目標。否則什么也完不成。
以課本為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體系,真正做到授人以漁,讓學生頭腦清晰,一學起來,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開闊開闊眼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二
自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新課標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標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一些。這些普遍行為是: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于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為: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周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為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這些,僅僅是本人現在的一點反思而已。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15
轉眼間一學期即將結束,正如老舍養花所言:真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學生學到了學語文的方法和技巧,也掌握了許多語文知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對于拼音、字形不能熟練的拼寫和運用,而古詩文只會背誦不能準確地默寫。
2、對閱讀篇目的理解不夠透徹,不能準確抓住文章的中心,導致答題不夠圓滿。
3、作文水平有限,不能正確審題,有新意質量高的作文有但是不多,而且部分同學書寫不夠工整,文面不夠整潔,句式標點也有錯誤,故作文得分也不夠理想。
針對以上情況,經過老師討論,達成共識:打算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把課堂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結合,力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這必須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做好課堂教學工作
1、夯實基礎,穩打穩扎
教學工作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是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才會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上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每個生字的字形、拼音及意思均有所了解,課堂上老師再點撥指導,把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多讀幾次、多寫幾遍。在理解掌握字詞的基礎上再深入分析課文,不僅要從段落層次,而且還應從情感表達、寫作特點等方面來理解課文內容。對于古詩文,除了要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之外,還要讓學生會讀會背,會默寫。教師不僅要把作業布置下去,更要及時檢查,做到作業日日清,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古詩文。
2、加強閱讀,提高分析能力
除了要求學生多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之外,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讀課外讀物,讀名家名篇,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還應有目的地帶領大家共同鑒賞一些好的文章,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魅力,把握作品的語言,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3、作文教學,落到實處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最頭疼的就是作文教學了。只讓學生模仿作文選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米”,積累素材,表達真情實感。多寫短篇習作,從遣詞造句到語段篇章、從標點符號到脈絡結構,從文從字順到立意創新等等,教師都應落到實處。不僅要指導學生寫作文,還要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教師要把批改和評講相結合,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下次作文盡量揚長避短。評講結束后,最好讓學生當堂朗讀自己的作文,這樣不僅對該生是一種鼓勵,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督促和激勵。
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上課內容力求豐富
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高教學技能。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精神飽滿,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師生互動環節多。使學生受到感染,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時間一長,學生的語文成績就會提高。
2、努力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需要學生多讀多講多練,因此多讓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十分重要。多讓學生讀一些古詩文或名家名篇,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
3、組織豐富多彩的節目
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在課下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如讓學生每天抽十分鐘練習鋼筆字,定期舉行寫字比賽,寫得好地予以表揚獎勵,學生每兩個月出一份手抄報,從刊頭設計命名到內容設計、版面安排、美術圖案都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得好的張貼在班級里,學生看著自己的作品也會頗為得意呢!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讓他們的語文功底日漸深厚,語文成績才能蒸蒸日上!
【語文初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6-27
初中的語文教學反思08-0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10-14
關于初中教學反思語文10-20
教學反思初中語文10-2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與教學11-15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21
初中教師語文教學反思04-26
初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