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
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完作文就交給教師,然后教師用上好長時間對每篇作文精批細改。費很大勁批閱出來,但到講評時,由于時間隔得長,學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記得題目,對教師的辛勤勞動,認真講評,學生根本不買帳,收不到什么效果。更大的問題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維講評,把教師的想法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大大限制與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學生完成作文之后,馬上進入互相批改,認真評估環節。以隊為單位循環調換作文,以小組批閱。
小組由語文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組長,四位同學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閱。首先每兩個同學共同默讀一篇作文,邊讀邊作好旁批。精彩之處打上圈,并作賞析;有問題的地方畫橫線,批注上原因與修改建議。這樣旁批完一篇作文,組內互換,以同樣的方式閱讀另一篇并補充旁批。四個同學都讀完這兩篇作文,這時在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各抒己見,作出總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有時會因為一個字的寫法去認真地查字典;有時因為對某一句話的看法不一而爭論激烈;有時因為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去與作者交流,了解寫作背景與目的……整個教室是一個沸騰學習的場面,思維靈動的場面,學生那種認真批閱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讓我感動。我也穿梭于同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點拔指導。這樣的作文批閱課上,學生是活躍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獲的。
因為不同的作文表現出不同的選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學們在熱情地批閱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務,實質上卻是學生不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而能放飛自己的思維。在批閱同學的作文中,欣賞同學作文中的精彩之處,對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準確地評價同學作文,這樣一個過程的學習,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確了以后寫好作文的標準,提高了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更激發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2
《詹天佑》這篇課文我已經上過好幾遍了,對教材非常熟悉,《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那天上午第2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課文第三段。我先是很順利地完成了第4自然段的教學任務,接著教學5—6自然段。我布置學生每人參照作業本上的示意圖畫出詹天佑采用的兩種開鑿隧道的方法和設計的一條“人”字形線路的簡單示意圖及線路圖,并模仿導游介紹給大家聽。當我指名朱豪杰同學上臺出示和介紹完畢后,我滿意地表揚了他畫得形象逼真,連火車頭也畫上去了,而且介紹的非常生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董斌同學舉手發言提出了異議,他說:“照這么說有一個火車頭要倒著開,那么火車頭怎么可以倒著呢?”接著,陸敏益同學也扯著嗓子說:“這樣火車頭的傳動裝置要改換過來才可以開動,怎么改呢?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時,同學們也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注視著我,有的竊竊私語來。頓時,我茫然了,不知怎樣向學生解釋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因為出現這樣的情景是我在課前所意想不到的。稍停片刻,我終于想起了汽車和我家鄉的小火車也能倒開。于是,我大聲地用這些例子加以證明詹天佑的設計方法的切實可行,直到學生回答說:“懂了!”為止。然而,我從同學們木然的表情和遲疑的聲音中清楚地知道他們沒有真正懂。這堂課就這樣不了了之地結束了,但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這大概是習慣吧,我總是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可是,隨著課堂教學新課程目標的實施,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學反思《《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這樣教師上課時難免會碰到始料不及的問題。這給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除了教學經驗,更多的來自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即扎實的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后越來越感受到的。這堂課上學生不知道火車能倒著開,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為教師的我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沒有運用物理原理來闡明這一復雜的科學道理。所以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如果我在課前了解一些有關火車傳動裝置方面的原理;如果我在當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如果能將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發動學生通過自己課外搜集資料,再討論、解決問題,就不會出現這個失誤了。這是我對這節課堂教學實踐課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新時期的教師應該成為勇于實踐,不斷反思,敢于創新的研究型教師。教師在付出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汲取”。要不斷地“汲取”知識和能力的養分。這樣,才會使教學之長河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源泉。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3
新課程改革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在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揮灑獨到的見解,暢想美好的未來!語文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體會到了語文深遠的內涵,品味著語文課本散發著清新而悠長的馨香!新課改讓更多的人愛上了語文課堂及語文學科!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課堂教學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組合作討論
新課程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極為關注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小組學習為這種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信息與資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擴展自己的認識,還學會了參與、傾聽、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隨而來的是小組討論運用的不當,導致討論形式化,為討論而討論,為做課而討論,為了課改而討論……主要表現為:
討論內容不合理。討論的內容沒有什么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是為了老師的要求,在不值得討論的地方開始了討論,造成時間的浪費。討論時間不合理。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少,學生沒有充分展開,只是蜻蜓點水,討論只是成了擺設。另外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多,造成時間過剩,學生無事可做,課堂松散,討論成了學生的休閑時間。
討論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之內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或是,小組內成了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遠是聽眾。老師成了旁觀者。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話的點撥,或是一個眼神的贊許,或是一個微笑,需要老師在小組討論中相機有道,科學組織,在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小組討論如果沒有老師的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其討論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討論的形式單一。不管是任何課堂,任何時候,只要是老師一宣布討論,學生便湊在一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間長了,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降低了興趣與參與熱情。每到討論時候,便會看見一些學生我行我素,對討論的情況置若罔聞。老師應當結合現實的教學情景,研究并選用最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討論、書寫式討論、案例式討論、辯論式討論等。
二、課堂活動體驗
滲透在新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建構,在活動中發展”。用“以活動促學生發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使活動真正具有教育價值并適合于學生,使活動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起到喧賓奪主、不知所云、畫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現有:
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見到羅敷的神情,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態,無益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活動無目的。有些課堂教學活動不知活動為了什么服務,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上亂七八糟,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是“為活動而活動”。
活動脫離語文本身。有些語文課堂中,非語文化現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動的特征,但是內容上偏離了目標。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可謂是荒了自家的地,種了別人的田。
三、課堂教學評價
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對其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評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的現象又隨之誕生了:
語言蒼白。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體態語言也要適當,要富有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備受鼓舞。但是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狀況,老師評價語言單一,蒼白。經常是你答的“太對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合適、恰當的評價,讓人感覺老師的語言空洞。
濫用表揚。課堂中,不管問題價值大小,不管學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師都是一個口吻:對、不錯、好、太棒了……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教師脫口而出的隨意表揚。表揚過多是評價中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習以為常,導致學生隨意應付。一個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回答出的問題如果給予過度的贊賞,會使學生懷疑老師的真誠。
評價不客觀。我們倡導贊賞,但不是無原則的贊賞。要勤于贊賞,哪怕是學生出現了錯誤,對其中的點滴創新思維也要肯定。但對于錯誤,老師要真誠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識上的認知對錯要有明確的評價,千萬不能含糊其詞。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準確抓住要害,對其精彩處給予贊揚,對其不當處給予點評,總是以“不錯”“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論。
評價形式單一。老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一員,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為,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生的這一過程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中多數老師包辦了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四、課堂老師地位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但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們忽視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從而產生了一種“自主”變“自由”的不正常現象:
老師不敢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學生想學哪段就學哪段,想怎么學就怎么學,不管問題是否有價值,老師也和學生進行著無意義的討論。討論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層次的思考。老師不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生怕一提問題就會違背了新課程的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師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著教師就只能袖手旁觀。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當學生無法深入研究時,教師不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
老師不敢講授。課堂上,老師全由學生發表看法,不管學生發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師來個模糊結束,讓學生不知所云。新課程將教學本質定位于交往,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形式。課堂上是不是講,并不一定是教學觀念落后與先進的標志,真正的問題在于講什么,怎么講,什么時候講。
作為一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老師,我在學習和實踐中前進著,問題曾出現在自
己的教學中、曾在聽課學習中發現到,讓我不得不反思一些傳統教學和新課程教學之間的繼承與破除的問題,更要讓我們澄清一些問題。新課程改革讓我們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絕對化的路子。我們有的太急噪冒進、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極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舊的這些現象影響了我們教學的有效性,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領會新課改的本質思想,重新審視新課改指導的課堂教學,重新思考傳統教學和新課改教學的關系。
新課改,讓我們不再“戴著鐐銬跳舞”,新課改,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活力!我們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共同成長樂園!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4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閱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現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于閱讀,善于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閱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匯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閱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注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周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記錄身邊一個細節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后試著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周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于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著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5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突破傳統的閱讀模式與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分析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現狀,提出建議,以改變閱讀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現狀 建議
閱讀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產生碰撞、整合、內化,然后走出文本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絕不是學生的被動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知識儲備等對作品進行領悟、理解的過程。是讀者將別人的“言”轉化為“意”并內化為自己收獲的過程。所以,在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通過自主入境,與文本進行直接的交流。
一、傳統語文閱讀現狀分析
1.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
2.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方法的指導。
3.對閱讀基礎知識進行“閱讀題海”訓練,完全剝奪學生閱讀的趣味與快樂。
4.閱讀時間不斷減少。
5.教師單向的講解介紹,忽略了學生自讀過程。
由此,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要突破傳統的閱讀理論與思維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具備獨立的閱讀、分析課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議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1.制定合理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
要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情感,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前,先要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閱讀目標。目標可分遠期、近期兩種,遠期目標以每學年作為一個階段,應與大綱的相吻合,讓學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積累哪些知識,閱讀哪些;近期目標可以一個月或一周甚至一篇作為基本單元。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漪老師也強調:“關鍵在培養學生求知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激發他們酷愛讀書,指導他們學會讀書。教師要喚起學生對于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并督促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要求學生的閱讀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的閱讀,而要把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的閱讀上。通過學生對課外的材料的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沉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中應該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綱型:閱讀后,把閱讀材料的要點或基本內容寫下來,掌握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過續編故事、改寫故事,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4.調動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杜威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一旁觀察學生的活動,做學生活動的助手”。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體驗、感悟獲得語文素養,這個過程教師無法代替,也不是教師通過講授能夠達到的。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學生閱讀的權利,在給予他們適當的閱讀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5.教給學生科學靈活的閱讀學習方法
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介紹一些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閱讀有泛讀、精讀、跳躍式閱讀、比較式閱讀和研究性閱讀等。資料性質、記敘性質的文字一般宜泛讀;必須把握基本內容、觀點和精神實質的文字,可采用精讀法;篩選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躍式閱讀;的內容、藝術表達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較式閱讀。研究性閱瀆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對的主旨、立意及表達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語句進行鑒賞評價,形成鑒賞能力。閱讀時,可根據閱讀對象、要求及學習的實際,靈活地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還可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6.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閱讀心態
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瀆學習心態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閱讀心態越好,閱讀也就越有效。學生閱讀心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成敗。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以審美為突破口,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閱讀學習心態,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使學生明白閱讀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閱讀對提高個人素養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良好的閱讀動機,激發強烈的內心需求。其次,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及心理,對他們具體指導,逐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閱讀心態。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論點摘編[].語文建設,20xx,(1)。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6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后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7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中學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語文讀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擔任主編,理念新,選文美,包裝精,誘惑力強。有的學校,給人手一冊。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級各類的輔導用書、練習訓練,鋪天蓋地而來。這樣,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課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師思想中弱化。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虛美化)等等。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上尤為突出。
一、現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1.教材課文要靈活運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單元以及課、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語引人入勝,著眼于引導師生對新單元主題、教學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發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些提示語文字優美,生動精彩,能吊起讀者的胃口,讀了以后的確讓人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閱讀課文的沖動,真正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作用。
(2)朗讀、品析要落實到位。讀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說的朗讀,主要是指在課堂(早讀)里學生聲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精彩文段,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不能丟。 品析,指的是品析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進行細致的分析鑒賞。“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離破碎,肢解得體無完膚,而是要在一詞一句的認知基礎上,養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后幾段,如果不熟讀,就很難完成練習四中的第一小題。
(3)背誦、默寫小可忽視。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十(首)篇古詩文背誦外,每一冊的課文,對于現代美文的背誦要求甚少。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背誦的,它不僅有助于發展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規范語言,提高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們會說能道,但真正讓他們說規范話、寫規范字就差多了,學生手寫出來的文字潦草,難以辨認,尤其是默寫,錯別字多。因此,我們要挖掘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讓學生背誦和默寫。
2.作文、口語交際要靈活多樣 各冊教材將寫作和口語交際分別整合于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之中。閱讀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片斷式的,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系統的、整篇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基本解決了說和寫的素材來源問題。但是,大作文訓練如果按部就班,其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每學期6次)。一線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的寫作活動(大作文每學期至少要8次)
二、課堂教學,拒絕作秀 什么是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當前,不少教師把課堂變成演戲的舞臺,展示矯情的東西太多。學生回答個個到位,時間把握分秒不差,教學環節極為流暢自然,全堂可謂渾然天成,不著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跡,教師把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聽了這樣的課,感覺就像是在讀學生虛情假意的作文,感覺缺少鮮活的生命氣息。
1.公開教學,要摒棄虛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開課的目的是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教學方法,但在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或正在變味,成為學校及教師謀取名利的手段。為了上好公開課,得到任務的教師會早早做好準備,反復操練直至爛熟,有時還得請同組的老師幫助設計教案,查找資料,制作課件,進行包裝。學校也號召獻計獻策,集體協作。為了這節課,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殫精竭慮。
2.平時教學,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單一化 翻開字典,對“改革”是這樣解釋的: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這樣說來,新課程改革不應是對以前的教育徹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面對課改,有的專家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認為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陳舊教法與教材改個天翻地覆,全面徹底。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之路,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教與學的精華,為新課改所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對此予以全盤否定。我認為,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而應該弘揚中國傳統的成功經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強調開掘各種課程資源,提倡網絡、電視、圖書等進入課堂。但是,“跳出語文教語文”,是否就是跳出課本不要課本,一味追求“轟轟烈烈”呢?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和僵化,就要放棄傳統閱讀文。所以,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要“抓好基礎,當堂鞏固”。教育部有關專家在北侖課改評估反饋會上指出:“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值得繼承之處,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三、合作學習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學習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它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小組合作不可濫用。小組合作學習,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往往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擦出了許多可貴的思維火花。但是不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形式。“討論”成為擺設,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質仍然是個體獨立學習,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有的學生成為“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后進生仍然缺少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系;目的與作用并不明確,為方式而方式導致走向形式。做好三點:因需而置,因時制宜,貴在指導。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新課程、新教材仍處在實驗階段,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在教學實踐中,對于教材的問題,究竟是專家說了算,還是老師說了算。我以為,應該讓我們的一線老師有更多的發言權。教師在實踐中要敢于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為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8
工作這么多年,總結寫了無數。沒有認真反思,基本都是應付。
送走這一屆學生,我想靜下心來想想自己三年做過的事。三年,六個學期,一千多節語文課,課里課外我都做了些什么?
我沒有荒廢一節課,每一節課都用心去上了。盡管水平有限,不能和名師相比,但我努力朝他們的方向行走。講課文,講題,講作文,忙得不亦樂乎。背誦默寫,朗讀預習,每一節自習課都安排得很充實。
課文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載體。從初二階段開始,我逐步認識到挖掘課文內涵的重要性,一點一點嘗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課文。我尊重教參,但不迷信教參。我不是一個精細的人,有的課文上得拖泥帶水,如小說和古文,還有著名的散文,有的上得浮光掠影,如那些自讀課文。這樣做其實不太合適,后果就是別說學生,就連我對有些文章都是印象模糊。講課文基本上是按照文體的要求安排教學環節,小說就按三要素進行,議論文也是,記敘文就按六個要素來,說明文就按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這幾個板塊進行,散文就按瀏覽、寫景或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解。這樣難免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固化,但初中階段這樣做,我想最起碼要讓學生知道每一種文體最基本的東西在哪里。上課我講得多,學生說得少,甚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很狹隘,這是一個缺陷。原因是缺乏耐心,學生思考不到位我就著急。在古文和小說上花的時間多,是想讓學生一輩子記住這些文章和文章里的人物,再過幾十年還能背誦《出師表》《岳陽樓記》,還能想起變色龍、孔乙己、閏土和楊二嫂。有些文學作品不是當時能體會到其文化價值的,需要很長時間的人生積累。或許很多年后某一天,學生在看到浩大的水面時,能說“‘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是這番景象!”,在見到一個尖酸刻薄的人時,會想到“楊二嫂就是這幅德行。”我一直把語文學習指向學生的一生。課堂上經常問的問題是“你體會到了嗎?真的體會到了嗎?”語文,體會、領悟、感受更重要,所以有時候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就品味半天。當然,很多時候只是我和少數幾個學生在自我陶醉,大多數學生感受不到,這不能責怪他們,沒有興趣,就不會調動自己的情感和積累去體驗。這三年的語文課,我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激發興趣,讓他們喜歡語文。
語文的練習題很多,但我不太重視課后題。講學習資料(如《導學方案》)上的題,也是側重于講課外的閱讀語段。有些語段受時間限制講得很快,大約十幾分鐘。有的講得很慢,主要是這些文章很美,講題之前先品味一番文章,用的時間自然就多了。我發現,仔細品味過的文章,如《豌豆要離開溫暖的豆莢》、《我在》、《春之懷古》、《摳王》等等,學生不一定記得后面的題是什么,但對文章印象很深,原因是他們對這些文章有興趣,有感悟。畢竟不是作為講讀文章出現在課堂上,那就只能細讀一兩遍,我將文章中出現的比較明顯的寫法、修辭、用詞等交代給學生,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以后在閱讀文章,尤其是考場文章時能形成條件反射似的思考。講后面的問題主要側重思路,抓住關鍵詞,不太過于講究學生怎樣用這些關鍵詞組織語言。我尊重答案,但不迷信答案。對于開放性的試題,教給他們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事實是學生的閱讀水平還是不高,不光是做題水平不高,今年模擬考試就有學生反映說讀不懂文章。真讓人泄氣。我想原因還是,我直接告訴學生的多,讓他們自己分析得少,問題在學生身上,原因在老師這里。
寫作真是個難題。初一時,我曾設想,按照一個長期的規劃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寫人,將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逐一訓練。但我是個沒有耐心的人,總是急于求成,沒有心思長時間分階段做一件事,所以學生的寫作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我沒有專門的寫作指導課或講評課,對寫作的教學總是與課文的講解聯系在一起,這篇文章的結構或者某種寫法怎么巧妙,你能怎么用,至于他們用不用,我沒有追究。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初一時,我要求做摘抄,經常檢查。從初二開始,我主張寫周記,每一次都親自批閱,一直堅持到中考前最后一個星期。當然,上初三后要求就不太嚴了,堅持寫到最后的只有20幾個人。我運氣好,遇到了幾個很有寫作天分的人,大多數是女生。她們每一次的周記都寫得很棒,寫景很美,抒情很細膩,敘事有波瀾,是她們讓我堅持到底的。這些周記豐富了她們的生活,積累了寫作素材,模擬考試經常見有學生的考場作文就是周記的內容。有一位女生將一篇周記作為征文交上去,還得了去年“中華誦”作文大賽全國一等獎。更有意義的是,有些學生因此養成了良好的表達欲望和表達習慣。我不指望有學生當作家,只是希望他們能把寫作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想說的時候能說出來,想寫的時候能寫出來,就行了。三年要寫很多篇作文的,我曾想讓學生把自己的得意作品打印出來,我們集結成冊,起個名字,寫上序言,會很有意義的。但準備了很長時間,最后由于各種原因不了了之,挺遺憾的。
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我曾把自己買的幾十本雜志發給他們,周末回去看,究竟看了沒有,我也不知道,只能說這種愿望是好的。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能優美地朗誦文章,也專門進行了訓練,平時上課也要求,但就是不行。或許是我過于嚴厲,學生膽怯,放不開。我對學生書寫要求比較多,從初一就開始,練了一年字,課外寫,課上寫,但由于沒有強有力地狠抓,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字寫得不理想。有時候布置寫的小片段練習,時間緊了就忽略了,事情多了就忘了。此番總總,根本原因是我的性格所致。
我總是希望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或生活中,能用上我教的知識或方法,所以我做了很多嘗試,盡管有的虎頭蛇尾,無疾而終,但我還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想起我告訴過他們的東西。
三年,一千多天,很多零散的記憶拼不出完整的版圖,那就讓它們永遠沉淀在記憶里,時時提醒我們,那些路,我們曾經走過,那些事,我們一起做過。而我,還有一個兩個更多個三年要經歷。人的成長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我還在路上,希望接下來自己能改變,把事情做細做長做好,不為別的,只為學生,只為語文。
遂以此文,紀念三年語文課。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9
曾經聽過一堂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并研討了課文內容,在“體驗與反思”中,許多學生談起了自己與父母親之間的故事,談著談著,竟然有好多學生哭了,教師本人也說了自己的親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佩服之余,不禁充滿疑惑,課堂教學怎么可以這么動情?可是,這個學期,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我自己也經歷了這樣感人的一幕——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流淚了。我終于明白,學生的內心確實是一片洶涌的大海,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這一主線,以情導情,就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一)意外驚喜
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后,我又引導學生分析了“爸爸”這一人物形象,并讓學生分析了英子對爸爸的感情。教學順利過渡到最后一個環節。這時,意外出現了。當時,我用了一個過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英子很大的影響,他既給了英子許多的關愛,也給英子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讓英子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學會了負責任,學會了堅強。英子感激父親,深深地愛自己的父親。在她的父親離開入世之際,她感覺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愛。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承受著父親那偉大深沉的愛,你感受到了嗎?讓我們也來說說自己的父親。”然后,我播放歌曲《父親》—感謝你,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靜靜聆聽歌曲。并且利用多媒體展示歌詞:“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以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親歌一曲,合淚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學生邊聽歌曲,邊看歌詞,竟然鴉雀無聲。我知道,學了《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學生了解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深沉的愛,了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這首歌曲,學生的情感已被喚起)
以下是學生情感被喚起后所作的發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愛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爭氣,經常拿著不理想的試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并沒有批評我,而是鼓勵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會好起來,千萬別灰心!”在爸爸的鼓勵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漸漸地,我的成績進步了。我感謝我的爸爸!
教師點評: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勵你,讓你有了自信,讓你有了現在的成績。你有一個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別辜負了爸爸對你的期望!
生二:記得在小的時候,爸爸常常帶我去爬山。兩三歲時,爸爸便背著我上山,邊走邊說:“女兒,你要勇敢,你看到那個山頂了嗎?那兒就是你的目標!”到了四五歲,爸爸便不再背我上山了,而是牽著我,讓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對我說:“女兒,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穩了,要當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進萬丈深淵。”我時刻牢記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現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牽著我、背著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腳下望著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頂后,他就會悄然地走開。后來,干脆不陪我去了。我以為爸爸不再愛我了,我好傷心好傷心,常常一個人躲在被窩里哭。(學生聲音哽咽,極為入情),后來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為他希望我能獨自克服困難,學會承受,學會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學會了堅強,我感謝我的爸爸!(學生眼中淚光閃動。其他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教師點評:你有一個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對你的教育,讓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質,它將會促成你的成功!誤解,曾經讓你難過傷心,但誤解過后,你理解了父親深沉的愛!你更愛你的父親了!是嗎?老師也為你父親深沉的愛感動!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個農民,沒有魁梧的身體,也沒多少文化。他平時對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學習上有一點馬虎,他就對我非常嚴厲。記得有一次,我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爸爸回來看到了,舉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頓……(學生語聲哽咽,說不下去了)
教師點評:知道你的爸爸為什么打你嗎?(學生點點頭),你說你的爸爸沒多少文化,他是一個農民,他深知當農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學好文化知識,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才這樣做的,知道嗎?(學生開始啜泣,點頭)其實,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這正體現了你父親對你最深的愛!(該學生伏在桌上哭,周圍許多同學眼圈微紅,我知道,學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鳴)
……
最后,教師再放歌曲《父親》—感謝你。在學生情感被激起時,再次播放歌曲,讓學生的心靈再一次涌起對父親的愛。這一次效果特別好,很多學生都忍不住哭了,連班中最調皮的學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么。其實,我自己此時也想起了我的父親,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評,再一次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師生互相啟發和感染,喚醒并激活原有的體驗與認識,實現了新的認知建構。
于是,我布置了課后作業:讓我們以《我的爸爸》為題,把自己父親的故事寫下來,讓我們也用行動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吧。
(二)教學反思
課后,我想了很多。從教十多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經歷到這種情況。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和諧統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們卻未能常常創造這樣的境界,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在感動之余,更多的是遺憾。我的腦海里始終徘徊著一個念頭:教師該怎樣做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呢?認真反思這一堂課,我感覺到了以下幾點:
首先,研讀教材“入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材是情感傳播的載體,凝聚著人類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課》中那悲壯濃郁的愛國情,《風箏》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鄉愁》中那強烈憂郁的思鄉情等等。教師必須以教材為主線,充分挖掘課文內在的情感內容,使德育以情感為引導,智育以形象為先導,在保證落實知識技能目標的前提下,調動各種手段,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真正落實這一情感目標,教師在上課前應該認真鉆研教材,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體會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為了教好這一課,我在課前認真閱讀了教材、教參,并閱讀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舊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題,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并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動了。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構思了這一堂課。事實證明,只有教師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課文中生動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送到學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
其次,閱讀對話“悟情”。語文是感性學科,成功的教學應把學生調入作品營造的意境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語文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把心放進去,與文本進行親切地交談。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情感。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自主的閱讀體驗中走進課文所創造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作者進行對話。在交流對話的基礎上結合文本語言所創設的情境氛圍,組織學生把真切的閱讀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說出來。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我組織學生讀了四遍:第一次朗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次精讀課文,理解爸爸對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對“我”的成長的影響;第三次跳讀課文,明白英子對爸爸的感情;最后結合歌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讀全文,走進自己的情感生活。通過這樣反復朗讀,學生真正走進課本人物的內心世界,讀出了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對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義有了自己的體驗,最終獲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悟情”,教師應善于營造寬松、和諧與安全的閱讀對話情境,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自主閱讀和體驗感悟搭建寬闊的活動舞臺,真正把閱讀對話交流碰撞的時間和權利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與課文進行對話。教師應設計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閱讀,組織大家進行入情入境的閱讀交流和體驗感悟,在讀出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的同時,引導學生敞開心扉,進行多種維度、各種層面的閱讀對話與智慧互動。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寬容學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贊賞學生的反思意識和批判性閱讀,努力使課堂閱讀和對話活動成為主要的語文實踐,使師生共同沐浴于一種至愛至誠、至真至美、和諧溫馨的人文光輝之中。
第三、教學評價“導情”。在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精當的點評——課堂評價非常重要。教學評價正是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精彩的發言給予最大的鼓勵,對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觀點出錯的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向正確的方向探索,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那些表面的、膚淺的、幼稚的思想向縱深處發展。課堂評價運用得精妙,對于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升華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課最后一個環節,學生聯系自己實際談自己的情感生活時,有不少學生不能理解自己親人對他的嚴格要求,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讓學生對親情有了正確的認識。如學生三,他在說起自己的父親打他時,語氣中帶有埋怨,帶有不解。但老師對他提的問題:“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打你嗎?”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師啟發下,他正確理解了爸爸對他的愛。相信他通過這一節課,對父愛、對親情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四、情境渲染“動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種手段,創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各種新興媒體為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提供了更豐富、更形象、更直觀的手段,利用這些媒體,我們可以更好地詮釋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進行情感的滲透,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效果。我的學生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學習中,能夠如此“動情”,和背景音樂的恰當運用有分不開的關系。音樂是一種特殊而富有表達力的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音樂,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一定的氛圍,調節學生情緒,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表達力。但是,背景音樂或歌曲的運用要適時、適量,因為我們使用的音樂是輔助性的,不能沖淡主題。在使用之中,還要特別注意:(1)恰當選擇音樂。只有對教材的思想內容和樂曲的思想內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選擇出與教材思想內容緊密相關的樂曲、歌曲,才能顯示出兩者結合的威力,才能達到極佳的教學效果。相信我的學生通過這一課,他們對父母親,甚至對其他親人的感情都會有全新的認識,他們會更理解親人對他們的深沉的愛。(2)要針對教材本身,針對教學重點,把課文與樂曲、歌曲的內涵,有機地、科學對聯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兒落了》與歌曲《父親》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3)恰當運用音樂。在什么時候使用,使用的次數,都要恰當。只要運用得好,就能獲得極大的效果。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句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這一主線,以情導情,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創造“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和諧統一”的教學境界。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0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么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后,還真想不出來上后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么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1
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考試題目,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
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考試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自己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的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于正在學習中的學生尤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2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一如春花竟放,香飄滿園。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效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仍要注重基本能力之培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但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瑯瑯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以上如此種種行為,貌似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在實質卻把學生引入了無序、盲目、混亂的學習狀態,如此則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自不必說,更不要說高效二字了。所以強調自主,要有的放矢,要有目標性,可操作性,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
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在合作學習中,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使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簡單。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3
鐵凝的《哦,香雪!》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描寫細膩。特別是香雪用四十個雞蛋換取一個鉛筆盒,并為此夜行了三十里才返回小站的情節,是對學生進行心靈教育的絕好材料。 在進行小說鑒賞時,筆者將此文讓學生賞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分析,從情節設置到主題構想,一切都圍繞課堂目標、教學效率而行,但在延伸環節中卻遭遇了尷尬。當我問及學生對香雪用雞蛋換文具盒走夜路返回這一行為的看法時,學生提出了許多讓我始料未及的問題:“老師,香雪那樣的女孩還有么?”“四十個雞蛋可以賣多少錢?”“那個帶著吸鐵石的文具盒才值多少?”“香雪父親做的木制文具盒不能用么?”“香雪心里想要帶吸鐵石的文具盒是怕被同學笑話,這到底是學習的自尊心呢,還是一種樸素的虛榮心?”我問自己:這堂語文課還有效么?
語文課堂講求“效率”,但為應試而得的效率常使我們感到悲哀!在高興地感慨學生的思維跳躍而充滿活力的同時,更多是痛苦地反思語文有效教學的遺憾和缺失!
“考試教學”的遺憾
在考試指揮棒下,語文課堂還是秉承師授生聽的基本模式。由于人們對于“知識經濟”的重視,學生學習功利化程度加深,教師教學也隨之程序化、目的化,使得原本應該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簡單劃一。賞析文學作品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學習階段,對所謂“洋思”、“杜郎口”有效教學的機械模仿讓語文教學統一模式化更強了,這是“考試教學”模式的最大遺憾!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基礎課程。語文教學應該是“高效的個性化教學”。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素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更要求教師根據教育對象采取更為奏效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在文學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獨立感悟,進行個性化審美。”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并回答問題,對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比如:我與人物的經歷有無相似之處?人物的思想感情我經歷過嗎?以“我”的經驗,能否認同作者的感情世界?這種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背景知識積極參與建構作品意義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愉悅,有利于學生對人物感情的體驗,并與之產生共鳴;使學生真正進入最佳的閱讀境界,確保初讀的質量。
每個學生對欣賞對象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特別是這些“新新人類”。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學生會將作品人物、事件、思想與周圍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一些我們感到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就需要語文課堂不拘一格,常規中尋求突破。課堂主體是學生,我們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有效的引導,高效的啟發,讓學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感悟到知識的高貴。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4
自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新課標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標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一些。這些普遍行為是: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于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為: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周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為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這些,僅僅是本人現在的一點反思而已。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并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為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愿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松、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系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采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01
初中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1-14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0-20
初中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6-26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范文10-30
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11-14
初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15
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2-14
初中語文課文《春酒》教學反思01-11
關于初中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