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初中英語的教學反思
課堂上,我對學生不愿積極發言一直不滿意。舉手的也就那么幾個常客,大多數的學生就是不愿舉手,我常納悶為什么自己的“精心設計”卻引不起學生的積極反應?
我也常尋找對策,我極力做學生思想工作,我把是否積極發言作為學生的平時評價內容之一……,但是我還是不滿意。直到有一天,在一節英語課上我突然找到了一種感覺。
[描述1]:《牛津初中英語》9b Unit 2語法部分,有一段內容為學生參觀博物館,一位學生指著老虎和蛇說:what dangerous animals! 導游說:but 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is the mosquito. 我順勢一引,“do you also think the mosquito is 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有同學說”yes”, 也有同學說”no”, 我馬上又問,”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起先學生的回答都很合乎邏輯,如“老虎”、“獅子”、“狼”、“熊”等,接著有個學生說,“i think 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is the dog because it can bite me. ”,我聽后,大笑,學生們也笑了,但是我還是接納了他的觀點。其他同學大概受到了影響,馬上有人接著說是“蒼蠅”、“蛇”。接著好象學生們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似的,不斷的有人舉手,答案也很精彩,有說是“鯊魚”、有說是“鱷魚”等,要知道這些單詞書本上是沒有正式學過的。然而還有同學手舉得高高的,想回答……,我突然有一種感覺:今天發言的氣氛真是好!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我不斷的有著這樣的驚喜和收獲。
[描述2]:《牛津初中英語》9b Unit 2主要是關于動物,在一節課上,我提出一個問題,”what animal do you like best?”,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兩人討論后發言了,答案都不錯,也都有理由:
i like pandas best because they’re lovely.
i like monkeys best because they’re clever.
i like cats best because i have a cat in my home.
……
好些同學都作了回答,答案也都很個性化,我已經有點滿意了。但這時我發現有一個女同學想說又不想說的樣子,我馬上請她回答,她說:i like octopus(章魚)best because my name is zhang yu(張瑜).我聽了幾乎要叫絕起來,我佩服她回答問題的獨辟蹊徑。內容來自 斐 斐課 件園 FfKj.nEt
[描述3]:《牛津初中英語》9b Unit 2的復習課,我想讓學生把整個單元中所涉及到的”amazing things ”都串起來,于是我提問,”what amazing things do you know? ”,我擔心學生前面學過的都忘記了,說不出什么。可學生非常的踴躍,有的說到了書上提到的內容,如蛇用耳朵聽、有種青蛙是有毒的、大象用趾尖走路、長頸鹿的脖子和人一樣有七根骨頭等等。在一些學生的帶動下,大家紛紛舉起了手,他們把前面學過的知識都搬了過來。除了這些之外,他們還講到了許多課外的知識,如最大的動物是藍鯨,馬是站著睡覺的等等,許多知識我也不清楚,只得虛心聆聽。學生已經說出許多后,可還有人舉手。后來我只好打住了。
[反思]: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課堂上教學關系成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要想把這種“單邊活動”轉為師生的“雙邊活動”,則必須要有學生的參與。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和共進,實現教
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所以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讓他們陳述自己的見解,讓我們更多的聆聽到他們的聲音。那么如何才會聽到學生美麗的聲音?
一、問題要有開放性。
課堂教學中,泛濫成災的是“封閉性問題”。封閉性問題是需要的,它強調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打好英語基礎需要扎實的語言訓練。但這類問題答案相對單一,缺乏更多的信息交流,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中若長期只有封閉性問題,將會嚴重阻礙和束縛學生的思維能力。
開放性問題是相對于封閉性問題而言的。開放性問題不求答案唯一,而求答案豐富多彩,“開”即能拓展,“放”就會有個性,我們就能聽到學生個性化的聲音。開放性問題聯系學生的主觀見解、實際經歷、生活體驗,使英語教學從“以知識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從“只見教材不見人”向“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轉變,增強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開放性問題讓人有思維的沖動,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是深層次的參與。有專家說:“課堂上,哪怕有一個開放性問題,這節課學生參與的層次就提高了”。只有有了思維的參與,才會蹦出思維的火花。
二、反饋要有激勵性。
教師的反饋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妨礙學生的參與。以往我們一直強調參與
面要廣,參與人數要多,為了追求所謂的快節奏和訓練學生快速思維能力,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拋向學生,很少會在某個學生這邊作些停頓,老師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正確的答案,至于學生到底回答了什么,怎么會這樣回答的,老師都沒多關注。而且傳統的反饋基本為“good”,“excellent”,“never mind”,”you wi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等,但這些無關痛癢的反饋已經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不要使用這種程序化的、毫無意義的反應,你應該盡力澄清、綜合處理、擴展、修改、提升和評價學生的回答。”(高慎英、劉良華)
學生回答錯誤時或有困難時,老師干脆而生硬的一句”no”或“sit down”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但若老師能“容忍”一下,給予知識上或情感上的鼓勵,或允許他向其他同學尋求幫助,這會給他莫大的安慰。只要他回答了,他就多了一次成功的機會。
必要時,教師需要“追問”、“補充”和“賞識”學生的回答,這會讓學生感到教師一直在傾聽,教師不僅在關心問題的答案,也同樣關注著學生。如當學生有精彩回答時,我一定會再大聲強調一下,說,“he/she says/thinks/is…”以表示賞識。又如一次,一個學生說:”i couldn’t climb the tree when i was young .” 我馬上接口補充到“but i could climb the tree when i was young.”學生聽后竟然大喊“哇!”這種真實、真誠而又平等的反饋顯示出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的欣賞,極大地激勵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這種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傳出學生美麗的聲音。
[小結]:有時氣氛熱烈時,有太多的學生想發言,讓說還是不讓說?不讓說吧,學生很掃興;讓說吧,花費時間太多,影響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所以有時有點矛盾。但我以為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自由的,不必只拘泥于教學過程是否完整,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只要時間花在學生上,只要課堂充滿了活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盡可以放開手腳去嘗試和探索。當然教師如果能夠在高潮時結束學生的發言,并順利過渡到其它環節是最好不過的。
【牛津初中英語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牛津初中英語教學反思3篇02-23
牛津初中英語情境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08-30
初中英語優秀的教學反思05-18
初中英語閱讀的教學反思06-15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12-11
初中英語高效教學反思08-23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11-23
初中英語教學辦法教學反思11-11
初中英語的教學反思(15篇)12-25
初中英語的教學反思15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