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二
初中數學課教學反思
查哈陽鄉中學:陳國平
新課程改革已經伴隨我們師生一段時間了,課改后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怎樣滿足學生的需要,是擺在所有數學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記得我們小學畢業時,必須通過考試擇優后,才能進入中學。而今天改變了很多,小學畢業不論成績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學,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由于起點不同,這給中學老師到來很大的問題。如何開展數學教學?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努力探求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學生。
一、 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初中學生性格特點鮮明,說他們成熟,有些時候不成熟;說他們不成熟,有些時候成熟。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他們思維能力高速發展,對待問題時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為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基礎知識掌握得還不夠扎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不要只注重于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應該是注重學生得學習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創造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環境,要讓學生通過自愿交流、主動合作、自主探究來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迅速發展,經驗得到積累。
二、 培養并發展學生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強化學生記憶數學知識,而應注重培養的能力。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學生創新的終結者,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機器,課堂上以講授知識為主,很少讓學生發言,練習和測試時只看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如何,根本不會考慮到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生對學到的知識也只是依樣畫葫蘆,不求甚解,只要能會做題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別說靈活地運用知識。這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真正地掌握知識,沒有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也就達不到學習的目的,沒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培養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
“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愛因斯坦的話 再次說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認識到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并以真誠的態度做以解答,在質疑----討論----解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展與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新的課改理念下,教師必需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思想者,知識的構建者和收獲
者。通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能力。
三、 要明確數學的教學目的
數學對我國現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學生只有意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之中,將數學知識以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才能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新的數學教學理念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更新教學理念,運用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當面對基礎差距較大,參差不齊的學生時,怎樣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學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種一刀切式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是不符合現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學中采取注入式教學和“題海”式戰術,更是不符合學生思維發展實際的強迫教學,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只有明確數學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數學家,只要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從而能夠積極主動探尋數學知識,最終得到不同的發展。
因此,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數學教學不再是教師的個人舞臺,而是師生雙邊
實現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舞臺。在數學的課堂上,我會將學生按照他們的學習基礎、性格、表現能力、社交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考慮,分成小組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交流、合作、探究來獲取數學知識,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教學觀念的升華,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作為數學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在更新中求發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中探索是創新教學的生命線
甘南縣查哈陽鄉中學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 數學的發展。數學學習中最可貴的就是培養學生探索的意識和能力, 探索可以說是知識創新的先導。探索有了創新,也就意味著知識有了 創新。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培養學生探索創新呢?
一、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創新。
學生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但探索和創新活動無 疑需要問題的參與。“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由于探索總是與問題連 接在一起,問題既是探索的起點,又是探索的動力。因此,教師要有 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以疑點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引導學生在 問題的導引下主動探究,獲取知識,增長能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引導學生的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基礎知 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識,發現新規律,這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在講“等差數列之和”時,課始,我讓學生隨意說出連續幾 個數相加時,看老師能不能算出得數,并讓兩名同學拿出計算器當場 驗證,結果正對。當同學們又高興又驚奇時,老師說:“這不是老師 的本領大,而是老師掌握了其中的規律,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秘 呢?”學生說:“想”。從而創設了展開教學的最佳情境。老師緊接著 問:“你們發現連加的幾個數有什么特點?”學生觀察到都是相鄰的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三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教與學方式的理念,我們學校以“導學式教學法”為抓手,全面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嘗試把傳統的“教案”改為“學案”,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三指導”和“五落實”,保證課堂的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與參與性。
關鍵詞 導學式教學法 導學案 學案導學 教學模式
我們數學組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問題和誤區,現將導學案編寫和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做了一些反思和總結,并結合課程特點提出了一些關于導學案編寫的原則和實施方案。
一、導學案編寫習題化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案,是學生學習的拐杖,重在“導”,也就是說,指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這是導學案的關鍵環節。絕不是習題的堆積,當然也不是提綱挈領式的簡單的幾個小問題,更不是以簡單填空形式把課本上的內容再現。我們都知道:學生學習方法的好壞,對于學習成績影響非常大。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給學習帶來高效率,使學生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想學;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就會妨礙學生才能的發揮,給學習帶來低效率,使學生越學越困難、越學越無力、越學越打怵。二、導學案內容偏難偏多學案的編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習目標不能過高,設計導學案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我們在編寫時,往往不考慮“學情”,學習目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大增多了教學的內容,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難度,每節課很難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時常是虎頭蛇尾收場,這樣長期下去,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所以編寫學案必須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降低難度,減少內容,注意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層次,抓基礎、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三、導學案編寫形式單一學案編寫應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要讓優等生看到挑戰,中等生看到激勵,后進生看到鼓勵。要讓每一個學生能參與學習,并學有所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而我們的導學案不分課型,千篇一律,編寫中基本都是題目,并沒有教師根據不同課型所設計的問題,根本上沒有起到導的作用。四、其他主觀方面導學案編寫過程中會沒有提前準備,匆忙印制普遍,學案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得心應手,有些導學案不利于學生做筆記,甚至部分學生丟失導學案等。下面是我對導學案編寫及教學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學案導學”的定位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實質是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導學案設計的關鍵,就應當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復習資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關注老師教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尤其關注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學,導學案還是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資料。因此,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作以下的改進: (一)改變“導學案”中“知識要點”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識的發展過程,增設適量的問題串,把所學知識點編成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參與整個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降低門檻,刪除偏門內容,使得“導學案”層次化、精細化。改變“探討新知”中只有幾個例題形式,而是遵循每個階層的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能力,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通過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串,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去閱讀學習教材,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會學生學會看書,學會自學。另
外,把“導學案”中的一些偏難、偏離新課標要求的內容刪除掉,使整個“導學案”深入淺出,讓學生在一節課內,完成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數學課主要分概念課、命題課、習題課等類型,所以“導學案”應該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據不同課型進行設計。例如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設計引入問題時,要通過一定數量日常生活或生產實際的感性材料來引入,力求做到從感知到理解,然后選擇一些簡單的鞏固練習來辨認、識別,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內涵;通過變式或變式圖形,深化對概念的理解;通過新舊概念的對比,分析概念的矛盾運動,抓住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來形成正確的概念。
(四)將按教學進度安排“導學案”的設計責任到人,“導學案”的版面格式設計統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中進行討論,從而達成共識,每位教師要寫好教學反思,并不斷優化“導學案”;指導學生整理好“導學案”,將“導學案” 整理成冊。通過對“導學案”的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1、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通過“導學案”中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通過預習、閱讀課本、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被動學習轉化到全程的質疑、釋疑、激思的自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未知、體驗過程、感受挫折、品位數學、享受成功。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通過“導學案”為學生建立一個平臺,把基本知識、技能、能力相近的學生分成一組,小組明確活動目標、規則、責任,成員間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饋,讓每個小組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學會傾聽與交流,學會謙讓別人、尊重別人,樂于分享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可以增強班集體意識,對班級集體建設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與人交往、溝通的技能,為他們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3、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編寫“導學案”,教師首先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并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導學案”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就培養了教師的鉆研和組織的能力。另外,通過每周的備課組活動,認真研討教師編寫的“導學案”,由于同備課組教師的教學年限,業務水平、學科專長和教學經驗各不相同,從而導致教學水平的差異,通過老師門們的討論,可以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這樣就促進了教學相長。總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作為數學教學的主陣地—— — 課堂,應隨著新課標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斷更新、不斷完善;我們在實施“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同時,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導學案”不僅僅傳授了知識,更多地傳遞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精誠合作的情誼,架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梁。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四
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教者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過程中,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良好。現把本節教學反思如下。
教材問題:現有兩根木條 a和b,a長10cm,b長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條c,用這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板,那么對木條c的長度有什么要求?同時教材還有一個探究:用三根長度分別為14cm,9cm,6cm的木條分別試試,其中哪根木條跟a和b一起釘成三角形木框?
教者教學時,讓學生用紙條代替木條進行探究,很快發現14cm的木條太長,6cm的木條太短,9cm的木條可以與木條a和b釘成三角形木框。通過探究,感知木條c要有一個范圍,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 接下來回憶三角形的三邊的數量關系。內容實際有兩部分,一是"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在本學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為重要結論學習,學生有較多的經驗;二是"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是本章根據不等式的性質推導得到的。
然后學生探索解題。設木條c長為xcm,根據三角形的三邊的關系列出不等式。課本給出兩個不等式x<10+3,x>10-3。最后,類比方程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
現在讓我們重點分析學生的探索解題過程。備課時教者的問題有:學生能否列出和課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們如何引導?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們如何處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說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過教學時的觀察,學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1.有一部分學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列出這樣的不等式的同學,自然是直接運用了數量關系"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這些同學受到復習內容的影響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學思維要多一步,根據不等式的對稱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轉化而來。或是把"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轉化為"三角形的一邊應小于另外兩邊之和,且大于另外兩邊之差。"更簡單一些說,三角形的第三邊不能太長,最長也要小于已知兩邊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兩邊之差。這些同學思維較靈活。
3.有一部分同學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兩個或三個。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他們列不等式的依據是"三角形中任意
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如果給與指導,他們就會加以篩選,只列出前兩個。根據經驗,在三條線段中只要看較短的兩條線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長邊,就可以判斷這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們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學生很少有這樣做的,如何篩選也比較困難。
可以看出,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思維品質的不同,其解題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對學生各種解法,筆者讓同學們先小組討論,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然后全班討論,對各種解法及思維過程給與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
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后學得縝密。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來自:www.sMHaiDa.com 海 達范文網: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在聯系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 ,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 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 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 地聯系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三、激發求知欲望,發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可感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
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贊可夫有可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那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恒不變的追求。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2-05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2
【熱】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1-24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精】11-24
【熱門】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29
人教版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16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推薦】10-14
【推薦】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14
【薦】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14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熱】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