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1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系及橫向聯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志、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系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于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系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 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講到英國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后,但這種武器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于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并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2
導入是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聯系的教學活動方式。所以說導入對于一節歷史課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對于這節課的最終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重視導入。
好的導入,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能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進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智力振奮狀態,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導語分為新課導入語和教學過程過渡語兩種類型其一,根據上一課和本節課之間的.聯系,提問復習導入,即復習式導語;其二,在把握主題的前提下,從學生熟知的故事、人物、相關的時事新聞、音頻、視頻資料或者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物入手,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因勢利導引入新課 比如,在講解五四愛國運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講解火燒趙家樓的故事,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進行探索的興趣,并提出如下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在巴黎和會上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課堂教學中導入這些故事和問題,學生的興趣能夠被調動起來,并帶著這些問題去認真聽課,通過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了解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探討,這樣學生才能更加主動去探索并且掌握歷史知識。
如八年級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可以先播放電視連續劇《長征》的主題曲,讓學生聽著悠揚而激昂的歌聲,仿佛看到紅軍大隊人馬跟隨著高舉的紅軍旗幟行進在萬水千山,歷盡著艱難險阻。再配以老師緩慢而沉重的旁白,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氣氛中進入到新課堂的學習。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3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新課改中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等。這些都要求歷史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能力的培養者轉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教學途徑和教學方式。無疑,反思性教學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很好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容
(一)課程理念反思
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教師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定勢的思維。這種已有的定勢思維會深深的扎根于我們的習慣和經驗當中,如果仍然使用舊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教學,那么新課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就必須對教學的理念進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課程中就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在實際的高中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對新課改后高中歷史課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衛視中“變形記”節目的啟發,我在高中的課堂中開展過一次“課堂變形記”的活動,即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而老師充當學生的角色,這種“變形”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給了他們鍛煉的機會,對以后的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備課環節反思
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節。在高中歷史備課時,往往需要一個詳細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制訂這個計劃時,不能只按原有的經驗來制定,應該思考新課程與舊課程的區別,對同一個問題的敘述在兩種教材中有何區別?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區別?當然,以前的經驗并不就是棄之不用,在備課環節中,除了思考新舊教材中的不同之外,還應該思考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
(三)教學手段反思
教學手段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并在實踐中加以改進。例如,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備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等特點,運用得當可以使得課堂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在現實中,教師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個極端,比如:輕質量,而重數量;輕內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由原來的“人灌”轉變成“機灌”等。反思這些不良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忽視了教學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時,應該反復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說服力,是否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啟,如果不能,則應該寧缺毋濫。只有經過充分的反思,才能讓先進的教學手段真正為課堂服務。
二、反思性教學在歷史新課改中的實踐研究
高中歷史中的反思性教學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證把握整個反思的教學過程。
(一)以發現問題為切入點
反思性教學以教學問題的發現為整個過程的切入點,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反思性教學中的反思不應該是簡單地對自己教學情況的簡單回想,而應該帶著一種自我審視的心態來進行反思。
2.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現的問題,并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指導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因此,對每堂課都必須靜心思考。例如,在講授《戰爭》一課時,采用了《復興之路》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課件中,事實證明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課堂上什么時候放比較合適?放完之后可以提什么問題?放多長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同時不影響授課進度?對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進行反思性教學第一步。
(二)以積極改進作為關鍵點
反思性教學的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主要目標是改進教學。因此,教師在發現問題之后,就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并對授課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戰爭》一課中,發現了上述的幾個問題之后,認識到了:視頻播放的時間應該合適,播放的內容應該與課堂相關等。在反思以后,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在進行戰爭爆發背景的介紹之前,放了5分鐘的東西方形勢分析的視頻,一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分析了戰爭爆發時的國內外形勢,另外也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在視頻觀看之前還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19世紀,從英國出發必須經過4個月才能抵達中國,為什么相距如此遠的兩個國家會爆發戰爭呢?有了視頻作為直觀的感受,經過稍微整理,學生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來進行思考。
(三)以有效實踐為落腳點
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思之后,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方案再進行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因此,反思型的教師與操作型的教師存在著較大的區別,操作型的教師喜歡問“怎么樣”,只關心教學的結果,而反思型的教師則更加關心“為什么”,試圖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點。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課中,開始只是著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隱性問題的挖掘,經過反思后,我給學生留下了以下的問題:
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馬克思就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其中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引導人們走向世界,建立眾多的殖民地;印刷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那么,為什么中國的四大發明給歐洲國家資產階級的發展帶去如此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本土的資產階級發展卻如此緩慢呢?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又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以堅持不懈為基本點
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改善自身教學行為。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內就能見效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反思性教學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調整—實踐—發現問題不斷循環的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會學”,“會學”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因此,學生的“會學”離不開教師的“會教”。“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此背景下走進了高中歷史教堂,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本文首先對反思性教學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然后依據作者多年高中歷史教學的經驗,對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無定法”。在新課改中,并不是反思性教學就是萬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學為例研究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4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后,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徐亞和常金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后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投影準備好?”徐亞和常金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他們熱愛勞動和樂于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亞和常金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后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游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贊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采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布于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后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后,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后,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八(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注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盡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于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5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校園、社區、名勝古跡、園林山川都可成為課堂。對于在這樣的大課堂中開展的學生活動,歷史教師要積極參加。
活動是展示教師才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有利時機。活動中教師的適時講解、點撥,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可親可近,從而對老師產生信任,甚至產生崇拜。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愿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采用如下方法:開門見山、直接入題認真組織、全員參與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6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級上了一節公開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它是一堂內容多、雜、難,比較棘手的課。《有效課堂教學》指出: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新理論,就是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啟發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學生潛能和聰明才智為了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設計問題。
在本課中我力圖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現活的歷史,旨在誘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反思歷史,特別重視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思和整合,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法設計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探討等開放式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嘗試研究性學習。課后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達到了三維目標的要求。
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學生的思維拓展不夠,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比較抽象,學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現在想來,在課堂上應該不斷開展對話,開發課程資源,實實在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反思,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
第二,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一個問題的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前提,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核心。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展示問題背景,產生認知沖突。其次,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因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制約和影響,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才能積極主動地理解教育內容。在教學中我要努力研究學生邊緣思維區問題的產生與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7
長期以來,在我國歷史教育教學領域中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輕視甚至否認學生主體活動給予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隨著未來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為了確立學生主體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我們將活動教學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使傳統的教學過程發生一系列的變革,產生了以下新的特點。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于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于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適合于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對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維的學生來講,教學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每種學習方式都有它顯著的優勢,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很難檢測和評判孰好孰壞。
機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在于教師的運用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如果不顧實際,對于明明很簡單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事實上,現代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只能是在繼承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
引導學生探究現實生活的歷史淵源,可以綜合培養和考察學生的素質。首先,考察學生的調查能力,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較為順利的完成任務,并通過調查、訪問、上網等手段查找資料,有些學生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還到附近的宗祠參觀。其次,是考察學生動手能力,同是一份研究報告,由于學生的個性特征不同,呈現出來的圖表形式千姿百態。再則是考察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8
經過這一學期的課堂教學,我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在沒有登上講臺之前,我一向在思考作為歷史老師我能教給孩子們什么,而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想讓學生學好你所教授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教學這塊沃土上,語文、數學、英語幾乎占領了學生大部分時間,這又使得我深感疑惑。于是我十分注重一邊嘗試,一邊反思,我漸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并且懂得怎樣去愛,才能收獲學生的課堂好感度。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產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穩定的學習情感,這些對于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1、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多媒體課件能夠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具體形象的展現出各種事物的現象、情景、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南宋的商業進行講解時,我設置了一個穿越場景:如果能夠穿越,你選取去南宋臨安城還是唐都長安,理由是什么。這樣設置問題的話學生就能夠完全參與到課堂之中了。
2、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平時教師就應多花費心思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對待學困生就應多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具體狀況,多幫忙他們,鼓勵他們理清歷史線索。
3、對于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要多采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對于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與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時間、規模、次數等,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是為什么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之,初二歷史教學仍有許多需要反思與總結的地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愛上歷史,會學歷史,體會到歷史課堂的樂趣。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9
指導學生認真仔細讀課本是閱讀的最重要的環節。閱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課前準備多媒體,或上課后迅速簡要地寫在黑板旁邊,讓學生閱讀時心里裝著問題,目標明確。采用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因為長時間朗讀會產生疲勞,影響讀的質量。如果長時間默讀,又往往會“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學會“走神”或搞小動作,隨時抽一個同學朗讀可提高讀的.效果。再者,朗讀也可消除錯字,不認識的字,難懂的詞,可以及時指出和糾正。這種讀法,既有學生活動,又有教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為有思考題引路,絕大多數同學能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重點、特點及難點。
注重習慣培養
在最近聽課中,我發現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窗子的一點點響動,立刻會有學生東張西望,在學生展示中,有時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有無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成才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自主學習習慣、課堂教學中的審題→析題→答題習慣,一切都以規范為出發點和歸宿。習慣的培養講究的是持之以恒,好習慣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有力保障。
當然,說和做,相去甚遠,只有在真實任務的驅動下,每每讓學生感到這事馬上要做,才會有細致周到的考慮,才會有到位的指導。要讓指導、設計與想法在現實中著陸,只有一個辦法,帶著學生去“做”。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10
在上周的反思中我曾經提到過預習的問題,并且我一直在不斷的實踐著,沒想到效果還是不錯的。
課上的前十分鐘(根據情況最多十五分鐘)讓學生根據同步的內容標準及探究過程看書,在書上標注主要的知識點,組內交流并記憶,然后通過多媒體出示預習檢測,考察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在出示二至三個綜合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預習中因為是規定時間并且脫離教材進行檢測,所以學生會集中精力進行學習,當然就提高了學習效率,預習檢測(最基本的基礎知識)中學習較差的學生回答的也不錯,就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這樣在下環節的合作交流、智能提升的環節中也能踴躍的參與其中,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得到了落實,不再是流于形式。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 11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級上了一節公開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它是一堂內容多、雜、難,比較棘手的課。《有效課堂教學》指出: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新理論,就是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啟發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學生潛能和聰明才智為了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設計問題。
在本課中我力圖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現活的歷史,旨在誘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反思歷史,特別重視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思和整合,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法設計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探討等開放式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嘗試研究性學習。課后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達到了三維目標的要求。
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學生的思維拓展不夠,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比較抽象,學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現在想來,在課堂上應該不斷開展對話,開發課程資源,實實在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反思,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
第二,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一個問題的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前提,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核心。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展示問題背景,產生認知沖突。其次,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因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制約和影響,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才能積極主動地理解教育內容。在教學中我要努力研究學生邊緣思維區問題的產生與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反思04-04
歷史教學反思范文04-05
初二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05-19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2-11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3-07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2-12
(經典)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9-25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07-16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