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也正在逐步的深入。其中在改革過程中形成的諸多“熱點”,這些熱點對于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能否取得順利的進展至關重要。可以說,對于熱點的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開展正確與否。接下來,就對中學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幾個熱點做一定的探討和思考。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1
一、歷史課堂現狀
歷史本來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但是由于教學方法不當、教師自身素質不高等原因,容易使歷史課變成歷史“填鴨”課。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有些歷史教師的基礎知識差,知識儲備量不足,所教的知識僅限于書本,上課毫無新意;第二,教師備課不充分,講課隨意性強,與考試綱要相去甚遠;第三,教師對歷史教學不重視,對教學不負責任,只管自己教學,不管學生的學習效果;第四,教師缺乏教學熱情,整堂課只知道照本宣科。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了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它能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自主合作學習的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學習的有利之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的局面仍然存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難以形成有效交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嚴重抑制,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自主合作學習模式能有效改變這一困境,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是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所以要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就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很多學生認為是教師“要”自己學習,因此在學習上很被動。引入自主合作學習后,教師就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開展學習小組活動,不僅增進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而且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探究去解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如在分析歷史人物時,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間,教師只講述歷史人物的真實事跡,由學生自由評判。
2.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人為本”,但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充當了說書人的角色,學生則相當于聽眾,即使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只是圖一時耳快,難以形成師生之間的交流。然而,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筆者要求學生提前收集關于二戰的一些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來講述,并和身邊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筆者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做出總結,并沒有過多地干涉學生的交流和討論,但教學效果非常好。
3.活躍課堂氣氛,促進交流
課堂環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和諧的教學氣氛、良好的師生交流、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都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溝通,學生沒有主動性,但在自主合作學習的環境下,這種情況將得到大大改善。如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知識比較枯燥,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擴展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古代經濟和社會生活時,筆者就適當地增加了與當時生活環境有關的人文趣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自主合作學習能充分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與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學習和幫助下增進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學習歷史,不僅是記住歷史上發生的事情,而且還要學會怎么看待事情、怎么從中獲得認知。如在教學王安石變法時,教師應啟迪學生談談自己對待變法的態度,或者想象如果自己是王安石會怎么做。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知識,比只記憶書本知識學得更深刻。
(二)自主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弊病
1.教學進度慢,教師的教學計劃難以完成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給學生灌輸大量的內容,然而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活動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以至于教師難以完成教學計劃。如小組討論往往在十分鐘左右,導致教師不得不壓縮后面的課程內容或者拖堂。
2.課堂紀律松散,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
課堂上,雖然教師開展了合作學習,但只重形式,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由討論。課堂氣氛看似熱鬧,實際上與學習內容的關聯度不高,致使討論效果大打折扣。其實,很多學生都愿意參與討論,只是缺少了教師的監管,產生了學習的惰性。
三、結語
從總體上來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自主合作學習是利大于弊的。雖然在教學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但是它們完全可以通過探究和改進得到圓滿解決。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堅持自主合作學習是很有必要的。現階段,教師應努力實施和完善這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享受歷史學習的過程。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2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也正在逐步的深入。其中在改革過程中形成的諸多“熱點”,這些熱點對于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能否取得順利的進展至關重要。可以說,對于熱點的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開展正確與否。接下來,就對中學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幾個熱點做一定的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師教學論文
一、對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的思考
在基礎教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而中學歷史教學作為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部分,素質教育也要落實到中學歷史的教學中來。何為素質教育?要實現素質教育有哪些有效途徑?這一些都是在實現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難題。
要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就必須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包含哪些具體方面,實現素質教育有哪些主要途徑,以及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等等內容。素質教育是包括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政治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等。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的途徑除了課堂之外,教師應該開辟多種途徑,不能只限于課堂這一種教學途徑。
素質教育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是核心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素質在這一場教育教學改革中占據的重要作用,不僅是學生的素質,教師的素質也要有一定的提高。
二、對歷史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
很多教師認為,歷史教學內容就是教科書,于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開展都圍繞教科書。就造成了教師只教教科書,學生只背教科書的情況。歷史教學內容的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單一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興趣,引進多方面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歷史教科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毋庸置疑。但是如若一味的依賴教科書,就會使教學陷入單一的模式,這樣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在這一場變革中找準如何教學的方向,但同時我們不能完全的拋棄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而應該是在傳統歷史教學的基礎上,找出一種更適合學生以及自身教學的新模式,這才是歷史教學內容改革的真正目的。
三、對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思考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課堂上,學生活動得到了老師越來越大的重視。教師要科學的理解歷史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性質和涵義,教師在設計學生活動的時候,要根據想要達到的目標對活動的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教學先前預定的效果。其次就是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正確的開展活動,不可否認,在中學中的一些歷史教學活動,在很大一種程度上只是一種形式,學生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到活動中,就更不用說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了。
最重要的是,教師在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時候要明確這樣的幾點:一是為什么要開展這項活動。就是之所以開展這項活動的目的是什么,開展活動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全面落實教學目的,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二是教師要在心中銘記,學生思維的活動是開展活動的核心。三是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動手活動要適當,學生在活動中必須按照教師教授的步驟來。
四、對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思考
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在歷史教學模式中應用科學技術的技能逐漸成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給我們課堂的講解帶來很大的便利。但在使用計算機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人機之間的關系以及有人機而產生的其他關系。在歷史教學中運用計算機科學技術,要充分的處理好計算機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關系,以及讓計算機與其他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這樣更有利于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之友做到計算機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融合,從而找到一種適合自身教學的方式,只有這樣,歷史課堂教學才能順利的開展。學生也才能在正確的教學模式中學好歷史知識,教師也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對于中學歷史教學的熱點問題,主要是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則是整個基礎性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其次就是歷史教學內容的改革,在這一改革中,教師要改掉單一的教學模式;再者就是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一些改革;最后就是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要正確的處理好計算機教學和其他教學手段的關系,因為只有讓計算機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上的發揮計算機技術的巨大作用。正確的處理好歷史教學中的這幾個熱點問題,有利于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最終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3
高考材料解析題變革與中學歷史教學之改革
中學歷史教學的本質是人文主義教育
中師歷史教育運用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探討
高中歷史課堂創新教學研究
初中歷史探究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歷史教學中的學科滲透與文科綜合能力的培養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初探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關于城鄉中學生歷史創新意識問題的考察
論中師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試論歷史課程改革中的自主課堂教學
以德治國與中學歷史教學
中學宗教史教學之探討
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與歷史教學
數字化學習和歷史教學
史料教學中發展高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研究
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構思
淺析歷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中學歷史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的優化改進,這種指導思想本身是正確的,但是在“改”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傳統教學的可取之處,真正優秀而且適合實際需要的課堂教學需要吸收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并據此進行創新,將之與新時代下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相結合。歷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結合“歷史”本身實際,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時刻有整體觀,時時進行歷史的印證、回顧與對比。具體歷史教學方法如下:
1、情境導入:歷史不是虛幻產生的,它存在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因此歷史教學要將特定的歷史知識還原到特定的時空當中。這種還原式的導入既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整體感,又可以使學生清晰事件的背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有助于學生理解即將“發生”的歷史。比如講述宋代社會風貌的時候,在學生對課本內容有一定了解后,我們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商人,現在可以通過時光隧道回到古代,你最想回到哪個朝代?為什么?學生回答:宋代。原因:《清明上河圖》告訴我們宋代的商業繁榮超過了前代,有從商的氛圍和環境;宋代從事商業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我不用擔心城管的追趕,掙錢又多又舒心;宋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有了今天的“門市房”,為做生意提供了方便……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喜歡。
試論小論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下面是一篇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小論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的歷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讓中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的意義、要注意的問題,并建議把撰寫歷史小論 文作為中學歷史教學的一種補充手段,豐富中學生的學習生活。
【關鍵詞】歷史小論文 中學歷史教學
小論文撰寫曾是高考的一個重要題型。隨著文科綜合考試的推廣,歷史小論文撰寫也淡出了中學老師的視線。本人認為在強調教育創新的今天,適當地讓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歷史小論文教學,既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善學樂學。下面就談一談歷史小論文教學的意義和要注意的問題,以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的意義
(一)撰寫歷史小論文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多采用死記硬背來學習歷史知識,結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用這種方法學習歷史,消磨了學生的興趣,限制了思維的發展。這與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背道而馳的。撰寫小論文是研究性的學習方式:第一,它是主動學習的方式,論題的挑戰性激發了學生不斷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安排學習活動。第二,它是體驗的方式,撰寫小論文也是體驗歷史的過程,在體驗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取得更多的收獲。第三,它是綜合學習的方式,小論文的撰寫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各學科知識,而不局限于歷史學科,這也體現了知識的聯系性和綜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論爭答辯,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團隊精神。可以說,撰寫小論文是研究式學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優勢在于讓學生主動接受學習,在滿足好奇心的探究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記憶知識、提高認識和鍛煉能力。現代中學生理應掌握這種學習方式。
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資源的整合與運用論文
摘 要: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步入初中歷史課堂,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開始發生巨變,初中歷史教學進入了全新的境界。多媒體資源與認知過程的整合,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手段的整合,硬件設備與課件資源的整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 多媒體資源 整合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步入初中歷史課堂,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開始發生巨變,初中歷史教學進入了全新的境界。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把歷史文字材料、歷史圖片、歷史過程等配以視頻、音響和動畫效果,“真實”地再現了歷史,突破了歷史的時空限制,控制了歷史的運動變化,契合了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征,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果把多媒體資源與初中生的認知過程、與傳統手段進行有機的整合,將現有的硬件設備與課件資源充分整合,將會使計算機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加熠熠生輝。
一、多媒體資源與認知過程的整合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歷史學習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運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設計、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使多媒體資源的使用與學習主體的認知融為一體,實現師生互動、“人機交互”。如在學習《秦王滅六國》時,通過展示“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創設認知情境;播放“秦滅六國”的flash動畫,配以戰馬奔馳的音響效果,使學生認識統一的歷史過程;展示戰國時期不同的文字和貨幣圖片,使學生感知統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長城和明長城的圖片,使學生通過對比加深對萬里長城的感知等。每一媒體信息,都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
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論文
1 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是開展高效教學的首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路標”,它規定了整堂課的步調,對課堂教學至始至終起著導向作用。對教師來說,它具有“導教”的功能,對學生來說,它具有“導學”的功能。如果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就必須全面關注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學目標。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很難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或者并沒有完全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有很多老師將教學目標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空話,缺少針對性,過于空洞寬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師雖然制定了教學目標,但是與他的教學實際脫節,并沒有用教學目標來指導他的教學。比如有些老師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某某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樣的教學目標,但在整個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看到他把學生分成小組,也沒有開展任何活動,自然這樣的教學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
我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教材內容出發,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第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避免教學目標設計得過高,無法實施。第三:從整體三維目標出發,實現目標的完整性。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保證。
生態道德培養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生態道德培養的途徑
課外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效果。以環境科學和綠色行動為中心,提高學生生態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1.開展環境科學知識講座。開展知識講座是培養學生生態道德的有效途徑,能夠讓學生全方面地了解歷史和環境的關系。開展專題講座可以通過對專題的分析,強調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2.開展紀念日活動。針對一些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紀念日,比如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等,組織學生搜集相關的知識與圖片,相互學習和討論,增加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3.開展知識競賽。知識競賽是一系列的學習過程,從賽前準備、賽中發揮再到賽后總結,學生可以加強對環境保護和破壞的行為理解,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生態道德培養的不足之處
(一)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觀念有待增強
大部分中學歷史教師都沒有經過環境知識培訓,沒有扎實的環境科學知識基礎,再加上傳統的歷史教學沒有過多的關注生態道德,致使中學歷史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觀念有待強化。學校要加強師資的建設,為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確立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觀念,從我做起,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
(二)考核標準制約了生態道德的培養
歷史教育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的人格養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生態道德是人格養成的重要部分。由于考核標準成為了升學考試的工具,學生所學的內容圍繞考試展開,制約了歷史教育的人文性,阻礙了學生的生態道德培養。因此,學校應該對考核標準進行改革,將硬性的紙質考試轉化為實際觀念的培養。
中學歷史教師教學論文精選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也正在逐步的深入。其中在改革過程中形成的諸多“熱點”,這些熱點對于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能否取得順利的進展至關重要。可以說,對于熱點的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開展正確與否。接下來,就對中學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幾個熱點做一定的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師教學論文
一、對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的思考
在基礎教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而中學歷史教學作為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部分,素質教育也要落實到中學歷史的教學中來。何為素質教育?要實現素質教育有哪些有效途徑?這一些都是在實現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難題。
要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就必須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包含哪些具體方面,實現素質教育有哪些主要途徑,以及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等等內容。素質教育是包括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政治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等。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的途徑除了課堂之外,教師應該開辟多種途徑,不能只限于課堂這一種教學途徑。
素質教育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是核心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素質在這一場教育教學改革中占據的重要作用,不僅是學生的素質,教師的素質也要有一定的提高。
二、對歷史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
很多教師認為,歷史教學內容就是教科書,于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開展都圍繞教科書。就造成了教師只教教科書,學生只背教科書的情況。歷史教學內容的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單一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興趣,引進多方面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歷史教科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毋庸置疑。但是如若一味的依賴教科書,就會使教學陷入單一的模式,這樣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在這一場變革中找準如何教學的方向,但同時我們不能完全的拋棄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而應該是在傳統歷史教學的基礎上,找出一種更適合學生以及自身教學的新模式,這才是歷史教學內容改革的真正目的。
中學歷史的教學論文
導語: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歷史的教學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引言:
新課改在加速地向前推進,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進行改變,教師所追求的目標應是素質教育和高效教學。在應試教育的整體過程當中,教學課堂上一般只是注重對學生的知識灌輸,對學生自身的發展并不會過多的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為了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整體的優化和升級,需要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不斷的創新,以此來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一、精心備課,優化教學方案
在歷史教材當中,對于一些題型的設計比較簡單,但是整體的設計布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教師要合理地對歷史教材進行利用,充分地將其中的生活素材進行發揮,有效地去運用歷史教材當中的習題和內容。在授課的過程當中,充分地將教材作為參考對象,融入學生生活當中所接觸的一些元素,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歷史教材當中會出現一些公式化的枯燥內容,教師要充分地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在教師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之前,一定要提前對教學方案進行不斷的優化,通過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以考驗教師的基礎教學水平。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充分地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同時還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方案進行有效的調整。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問題的質量,要有廣度和深度。合理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提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充分地做到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科素養。許多時候,教師只是簡單將教材當中的問題進行提出,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并沒有真正弄清楚提問的重要性。再者,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地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古今中外的歷史充分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梳理一個比較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教師在整體備課的過程當中,充分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將中外歷史事件融合在一起進行講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加的清晰明了,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這一單元的過程當中,應該充分地設置一條時間線,將同時期中國歷史的內容進行充分地整合和開發,和本章節的內容進行融合。
中學歷史教學法的論文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歷史教學法的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一、當前中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原因
(一)在中學歷史教學觀念的滯后性中學生缺乏歷史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與當前社會、學校等對歷史教學觀念的滯后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選定一個問題,指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提問題,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在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育環境中,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應對考試,教師也只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忽略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沒有認識到如何能將方法和知識進行鏈接的方式。在當前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歷史教學的本質、目的、過程等都應當有所改進。
(二)其實中學歷史教學手段的單一性歷史學習主要是以歷史素材為基點的,而中學的歷史教學材料大多是以課本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圖片為主,過分政治化、理論化,缺乏生活化、時尚感,從而弱化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歷史教材通常會有固定的觀點,缺乏對立、辯證的史學思維,從而使得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問題思維被束縛。另外,在當今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變得多樣化,但是有些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將多媒體技術等與歷史學科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不能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故而也很難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二、培養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中學歷史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當今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進程中,中學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問題平臺,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范例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有關中學歷史教學論文,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第一篇:初中歷史教學興趣課堂
一、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學習熱忱
面對著充滿青春活力的初中生,老師的教學應當富有活力,活躍課堂氣氛、感染學生。老師的教學必須有熱情,才可以使學生充滿活力地融入歷史學習之中。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它的作用十分關鍵。“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老師通常隨意地采用一言半語導入新課,使學生聽起來十分枯燥,以至難以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學中采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導入新課,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忱,獲得不錯的成效。在學習《收復新疆》這一課時,我沒有直接導入新課,而是播放國慶五十周年閱兵式上的轟動場景片段視頻作為導入,斗志昂揚、英姿勃勃的隊伍,高技能的武器車隊,使學生的內心體悟到極大程度的震撼。此時,點燃了學生內心的熱情,我再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何講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屬于我們中國的領土?請大家閱讀《收復新疆》這篇課文,并找出答案。”學生都認真地閱讀課文,并積極地發表各自的觀點。然后,我再和學生一起分析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原因、經過、結果、勝利原因。這一節課下來,學生注意力都很集中,都積極地融入歷史的學習中。顯而易見,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導入新課,使課堂充滿活力,可以從上課之前就吸引學生的心,使他們熱愛歷史學習,調動他們探究歷史知識的欲望,此是搭建興趣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老師要對導入新課這一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逐步推進、環環緊扣,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忱。
淺談新課改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評價論文
歷史教學評價是指歷史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運用科學方法對歷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影響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本文淺談新課改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歡迎閱讀。
歷史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環節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進歷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依據,而教師則把考試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這種評價模式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不利于學生健康、和諧和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如何對歷史教學進行科學、有效地評價,成為廣大教師關注的共同問題。這里筆者就新課改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評價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傳統中學歷史教學評價存在的誤區
(1) 過分重視知識考查,忽視能力培養。這種評價模式只注重基本知識,忽視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2) 過分重視考試結果,忽視過程評價。這種評價模式,評價目標單一,且學生被排除在評價的“主體之外”,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3) 過分重視選拔功能,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這種評價模式“唯考試成績論英雄”,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評價遵循的原則
(1) 評價方式的多元性原則。對學生評價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而是以多視角、多渠道對學生進行評價。如課堂學習、課外實踐活動、學生成長過程、考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