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中西方文明在哲學、文化基本精神、思維方式、語言修辭、宗教信仰、社會規范、文學藝術等方面有較大差異。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1
這天讀報紙有兩條消息相映成趣。一條是《北京晚報》的報道,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北京人每天用在吃飯上的時間是一小時四十二分鐘,相當于二十年前的一點四倍。說起吃飯時間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統計局城鎮住戶調查處的一位官員表示,如今吃飯不光是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談事宜”;另一條來自《競報》,財政部表示將壓縮中央部門今年的三項開支,其中之一就是公務招待費,而招待費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吃的,這一點不言自明。兩個消息,一個已增加,一個要減少。
其實,人們社交吃吃飯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時間長一點兒也是可以理解的。前些時候,我去參加一個學生的聚會,前后用了四個小時,比北京人平均一天吃飯時間長得多。三十年沒見面了,很多人都認不出了,一邊進餐一邊回憶過去,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國家,飲食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利用飯局建立、鞏固吃飯者彼此之間的友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管吃飯叫“聚會”“出來坐坐”或者“玩兒一玩兒”。我也喜歡這種形式,許久不見,兩個朋友見面吃點兒東西聊聊天總比坐在那里“干說”自然而有生活氣息。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凡事要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有可能產生一些不好的作用。一個是,時間“拉”得太長。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如果吃飯僅僅是為了敘舊,依我看一個半小時以內足矣。我參加過一些飯局,也注意觀察過,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說,心里已經很不耐煩了。另一個是,聚會范圍太大,而且經常是認識不認識的都來,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飯來不是朋友聚會,倒像是某個機關召開擴大會議。再一個就是喝酒無度,不僅勸酒而且還斗酒,結果請客的人喝醉了,走不了了,參加者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一個就是,參加人多、用餐太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浪費,招待費上升,而這正是財政部宣布要壓縮的對象。即便是自掏腰包,浪費也是不光彩的事情。
有人會說,菜不豐盛難表主人深情厚誼,時間太短客人對你多有不滿。其實,開展社交活動不一定要吃飯;如果坐在一起吃飯,也沒必要弄那么長時間。這倒不是我們在交往上舍不得花錢(公款除外),也不是我們吝惜時間,而是因為吃飯本身對社交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吃多了還有害健康呢。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很多人一起吃飯次數不少,到頭來,所能記住的也就是那么幾頓飯。
還有人會說,不吃飯或者不吃好飯,合作不僅搞不好,還影響未來的關系。我前幾年參加過多次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那里有一個八號館,是講英語的出版商云集的地方。每當中午吃飯的時候,國外的出版商或者在展館里或者在展館門口,一邊吃點心喝咖啡,一邊跟同行朋友交流著什么。十幾二十幾分鐘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單位時間的效率,更贏得了合作的機會。還有一年,我去美國訪問,說到美國人吃飯的問題,給我們開車的小伙子說,別提了,美國人吃飯那叫“慘”,按我們的標準,要什么沒什么,有時候幾塊生菜一塊面包外加一杯咖啡就解決了。即便是請客,一杯葡萄酒,一塊面包,外加幾塊牛排、水果,主人就能體體面面招待客人。西方人如此請客,我也沒看到人家發展什么地方不行了,相反經濟基礎還是比我們雄厚。
實際上,西方人不光是自己吃飯簡單,就連招待國賓也不過是三四個菜,用我們的標準衡量也真是夠“寒磣”的了。20xx年4月,我們的國家主席訪問美國,世界大富翁比爾·蓋茨在家里用雞肉、牛肉或者魚蝦和蛋糕三道菜招待。在西方人眼里,家宴能上三道菜,那簡直是“盛宴”啊!美國的國宴不過才四道菜,僅比蓋茨的家宴多了一道小碟涼菜。招待外國元首的國宴、家宴就上三四道菜,西方人并沒什么難為情的地方。要知道,“衣,不過是遮體;食,不過是果腹”。吃飯崇尚簡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文明,也是人家多少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
我們把吃飯時間增加看成是一種“有趣”現象,細想起來,那是浪費的一種借口。謂予不信,你可以到飯店看看,如果哪一桌吃客人走了之后杯盤碗碟空空如也,那簡直是奇跡,多半是剩下多多,有的飯菜甚至是基本沒動,真是浪費呀。北京統計局的統計讓我們看到了吃飯上厲行節約任重而道遠,財政部的舉措讓我們看到中央部門壓縮開支起了表率作用。但愿明年這個時候還能看到這樣兩個消息,不過不是一個增加一個減少,而是兩個都減少。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2
一、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構建英美文學翻譯的角色思維轉換意識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一國人民在一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經過長期勞動創造的產物,表現為一定的社會性和歷史性。準確地說,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傳統、風俗人情、文學藝術、生活方式、價值判斷、思維形態的總和。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進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語言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構成,當然也就對文化本身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語言的發展又必須受到文化的制約,不能脫離本民族的文化發展。另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穩定性、持久性和傳承性等特點都制約著語言形式和語言習慣的突破。要想更好地學習英語,進行英美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曉一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因為文學翻譯是用一國語言的文化形式去重新組合另一國的語言文化實踐活動,文學翻譯必然涉及語言的審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色等,是多學科綜合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著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過程。因此,做好英美文學翻譯必須平時多了解英美文化差異,多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價值評價尺度和道德審美標準,多了解中西文化價值差異。
翻譯文學作品,對于譯者來說并不是簡單的二傳手。盡管每個翻譯者都不可能百分百地忠實于原著,當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角色感知立場。為此,譯者應盡可能地完成角色轉變,一部作品由一國之作者到讀者,再到另一國之讀者,譯者要經過多重的思維和角色轉變,才更好地忠實原文,同時又能很好和本國讀者對話。就好像一個美國廚師做出一道非常好的牛排,那么中國的廚師就要在掌握美國廚師制作牛排方法的基礎上,選用中國的牛肉,制作具有美國風味的中國牛排。我們的譯者就是這個中國廚師,除了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思維和角色的轉變程度及有效性也是影響英美文學翻譯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的學生必須具有思維的角色轉換意識。
風俗是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禮節風尚和習性,它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學等方面的影響,英美文學翻譯應充分考慮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例如,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和討厭的動物,所以,寵物就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并表現出不同的風俗人情。中國人一般都鄙視狗,通常用狗來比喻或形容壞人或不好的事情,但是英美國家則不然,他們一般都對狗有著較多的好感,在他們的思維里,狗是忠實的朋友,所以在英美文化中,“狗”就會常常用來形容人的生活,并由此派生出許多諺語習語。還有“貓”也是一種小動物,是英美國家比較喜歡的寵物,在他們的習俗中,貓天資聰明,多用來比喻或形容女人。
再如,中國人常用“紅”來形容年輕女性,比如“紅妝”代指女子的盛裝,“紅顏”代指“少女”。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習慣上用“red”表示和中國相距甚遠的意思,“gointored”指“出現赤字”,“seered”意為“氣得發瘋”“大發雷霆”,“paintitred”則指“把某一個事物形容成非常可怕的樣子”。此外,禮儀之邦中國歷來都尊老敬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這個詞用來形容對人的尊敬,比如“李老”、“陶老”等,因為我們中國,年長就是代表著閱歷,代表著智慧謀略,代表著德高望重。但是,在英美國家,“old”則是趕不上時代的藝術,代表著落伍,在西方的習慣中,年齡都是個人隱私,特別是女性,非常忌諱別人問及年齡等。這些都是中西風俗文化差距,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很好地進行英美文學翻譯,真正實現中西文化相容,思想相通。
二、小結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歷史典故、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滲透于各自民族的語言表述之中,只有深深明曉中西文化的個性差異,通曉中西文化的內涵,才能在翻譯中做到“信、達、雅”,把英美國家的文學翻譯成符合英美情又具備中國味的好作品。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3
摘 要: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烹飪的差異等方面入手, 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了比較,目的在于明確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消除界限,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形式和禮儀 觀念 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于基督教影響深遠,人們將基督教文化中對圣母的虔誠和尊敬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會風尚。法國人賽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一書中提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對象,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故而,在西方宴會中,人們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安排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將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以此安排具體座位。男女同時赴宴,男士需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由男主人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后進入。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么叫好吃,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于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征,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運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健康,抵御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并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占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于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于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采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范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于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肴,由于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于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了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4]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分析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分析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摘要]
從比較中西餐桌禮儀的餐具使用差異、座次安排差異、就餐氛圍差異、及餐桌話語差異四個方面來看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旨在說明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
[關鍵詞]
餐桌禮儀
[Abstract] Using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shes difference table manners, seating arrangements for differ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dining atmospher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able in terms of the four word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o illustrate adhere to their own fine cultural tradition, to adopt an objective, tolerant,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s other culture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perly and appropriately carried out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語言體現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及語言體現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經濟基礎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體現,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必然導致漢語和英語在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更好地學習英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文化差異,中西方,語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概述
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歷史傳統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首先是由于兩地地理環境的不同。中國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北臨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馬拉雅山隔斷,只在東面臨海,這樣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華民族追求穩定和諧,而缺乏冒險開拓精神的性格。英國和美國都是臨海國家,尤其是英國,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四面臨海,這樣的海洋地理環境形成了英國人開拓冒險的精神。中國小農經濟發達,工業革命興起較晚,小農經濟的勞動方式要求人們相互合作,因此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很強。西方工業革命發展歷史長,機器化的生產打破了人們協作勞動的方式,個人的能力開始凸顯,因此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創新意識很強。受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哲學的浸染,中國人歷來就注重仁義,禮讓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觀上的感覺而輕視具體的邏輯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臘文化時期,哲學和邏輯學就已經形成,西方歷史上哲學家更是人才輩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邏輯分析色彩很強。
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論文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 要】中西兩家因為深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和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從而導致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生,餐桌禮儀文化業因此應運而生。
【關鍵詞】餐桌禮儀;文化差異;中西餐桌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而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出席時間的差異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說來,時間多樣化模式的中國人更傾向于遲到半小時之后到達,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通常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安排些其他節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讓一些先到的客人們消磨時間。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很不禮貌的,正式的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十分鐘后不到者,將會被視為不合禮儀,是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趨于穩健發展的趨勢,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也逐漸步入正軌,貿易行業逐漸興起,這帶來的是,商務英語專業的高速進步和穩健發展。誠然,我們都知道,英語并非中國人的母語,何況從事商務英語的國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也是不盡相同的,從事商務英語的中國人所接受的是中國式的教育,就有別于西方的文化,具有文化的主體差異性,那么在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也在所難免,因為,翻譯絕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轉換和代號,他們所連接的,更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和文化的交融。本文將從跨文化角度全方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并發現中西方文化產生的翻譯問題,并尋找到避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解決辦法,從而促進我國商務英語行業的更好發展,也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價值及文化保護;影響
引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港口的不斷開發,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商務英語行業也逐漸興起和壯大,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動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看到,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發展各有風采,并且都有足夠的歷史和文化奠基,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風韻,因此,在不同文化的滋潤之下,中國人與西方人難免會有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面對與外國人的溝通和交往上,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也會發現一定的棘手之處,我們也將發現這些難題,不斷解決問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更好交融發展。
從法餐禮儀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
《主要客源國概況》論文
從法餐禮儀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姓 名:___王文龍_________________
學 號:___1302002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級:___旅管1301______________
論文評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 閱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中西兩家因為深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和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從而導致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生,餐桌禮儀文化業因此應運而生,餐桌禮儀文化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每種民族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的透露著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著重論述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文化上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淵源。
【關鍵詞】 :餐桌禮儀 文化 差異
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從飯桌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這天讀報紙有兩條消息相映成趣。一條是《北京晚報》的報道,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北京人每天用在吃飯上的時間是一小時四十二分鐘,相當于二十年前的一點四倍。說起吃飯時間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統計局城鎮住戶調查處的一位官員表示,如今吃飯不光是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談事宜”;另一條來自《競報》,財政部表示將壓縮中央部門今年的三項開支,其中之一就是公務招待費,而招待費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吃的,這一點不言自明。兩個消息,一個已增加,一個要減少。
其實,人們社交吃吃飯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時間長一點兒也是可以理解的。前些時候,我去參加一個學生的聚會,前后用了四個小時,比北京人平均一天吃飯時間長得多。三十年沒見面了,很多人都認不出了,一邊進餐一邊回憶過去,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國家,飲食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利用飯局建立、鞏固吃飯者彼此之間的友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管吃飯叫“聚會”“出來坐坐”或者“玩兒一玩兒”。我也喜歡這種形式,許久不見,兩個朋友見面吃點兒東西聊聊天總比坐在那里“干說”自然而有生活氣息。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凡事要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有可能產生一些不好的作用。一個是,時間“拉”得太長。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如果吃飯僅僅是為了敘舊,依我看一個半小時以內足矣。我參加過一些飯局,也注意觀察過,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說,心里已經很不耐煩了。另一個是,聚會范圍太大,而且經常是認識不認識的都來,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飯來不是朋友聚會,倒像是某個機關召開擴大會議。再一個就是喝酒無度,不僅勸酒而且還斗酒,結果請客的人喝醉了,走不了了,參加者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一個就是,參加人多、用餐太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浪費,招待費上升,而這正是財政部宣布要壓縮的對象。即便是自掏腰包,浪費也是不光彩的事情。
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文學作品翻譯的論文
一、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構建英美文學翻譯的角色思維轉換意識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一國人民在一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經過長期勞動創造的產物,表現為一定的社會性和歷史性。準確地說,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傳統、風俗人情、文學藝術、生活方式、價值判斷、思維形態的總和。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進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語言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構成,當然也就對文化本身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語言的發展又必須受到文化的制約,不能脫離本民族的文化發展。另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穩定性、持久性和傳承性等特點都制約著語言形式和語言習慣的突破。要想更好地學習英語,進行英美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曉一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因為文學翻譯是用一國語言的文化形式去重新組合另一國的語言文化實踐活動,文學翻譯必然涉及語言的審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色等,是多學科綜合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著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過程。因此,做好英美文學翻譯必須平時多了解英美文化差異,多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價值評價尺度和道德審美標準,多了解中西文化價值差異。
翻譯文學作品,對于譯者來說并不是簡單的二傳手。盡管每個翻譯者都不可能百分百地忠實于原著,當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角色感知立場。為此,譯者應盡可能地完成角色轉變,一部作品由一國之作者到讀者,再到另一國之讀者,譯者要經過多重的思維和角色轉變,才更好地忠實原文,同時又能很好和本國讀者對話。就好像一個美國廚師做出一道非常好的牛排,那么中國的廚師就要在掌握美國廚師制作牛排方法的基礎上,選用中國的牛肉,制作具有美國風味的中國牛排。我們的譯者就是這個中國廚師,除了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思維和角色的轉變程度及有效性也是影響英美文學翻譯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的學生必須具有思維的角色轉換意識。
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論文
一、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種、栽培、居住,體現人類改造自然的意義,屬于物質生活活動范疇。后被引申為人類改造自我的意義,包含技能的練習、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養等方面,屬于精神生活范疇。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我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語言學家都對文化的定義進行不斷的探討,綜合各個領域學者對文化的理解,文化屬于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長期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文化承載了歷史,是一種歷史現象。總體來說,文化可以傳承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等,是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傳承的一種意識形態。文化可被分為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物質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各種物質文化,如服飾、用品、工具等。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屬于隱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種制度和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行為文化則是人類在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質文化所進行的日常行為。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各種形式的接觸,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行為。言語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以語言為形式的交流,非言語行為交際則指以語言以外的形式如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都可傳遞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化,這就需要涉外部門的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全球一體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來在我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外企,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員了解該企業文化以便工作順利進展;與外企有往來的人員也要懂得相關的文化知識,以避免文化不同導致的交際不暢。再者,互聯網快速發展,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欣賞國外影視資料,以及與外國友人探討學術,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復合型人才的標準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在于了解本族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差異,避免由于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際方的思維方式,形成文化沖突,最終導致交際失誤。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研究論文
一、文化與翻譯
1.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區域特質和風貌的反映,是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起源、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方面。中國的中原文化起源于農本,以佛教和道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強調整體與貶抑個體的文化。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和漁獵,人們與動物斗爭,與同類競爭,以求生存,所以開放與尊重個體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語言的差異性,不同語言的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能否順利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更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同時,雖然中西文化差異巨大,但人類的思想感情相通,且基本需求一致,所以文化也呈現許多共性。
2.文化與翻譯。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翻譯是語言間溝通的橋梁,是各民族文化聯系的紐帶。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也注定了文化與翻譯的密切關系。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上的轉換,更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層面上的轉換,是對原作品進行的文化層面上的改寫。所以,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給漢英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二、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其真正目的不僅在于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使信息得以表達。在翻譯時,譯者應密切關注原文與譯文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內涵,充分考慮文化差異,通過翻譯對文化差異進行轉換。
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小學英語學習論文
小學英語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語言學科,而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小學英語教育事業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文化差異與語言學習息息相關
語言和文化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核心,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區、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人們的語言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導致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在交流的過程中經常產生一些誤會,這與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生活習慣、歷史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于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英語技能是當前社會人們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小學階段作為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英語老師要加強西方文化的滲透,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西方文化意識和西方文化思維,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難度。學生不僅要掌握英語知識,還要掌握知識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礎上能夠做到知其所以然,這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小學英語學習對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學習語言習慣
從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間就存在較大的差異。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時候通常將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國人則不同,中國人講究感情,為人處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朦朧和含蓄。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比較大,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這也就決定了中西方的語言習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學生對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難了解和掌握其語言習慣,也就無法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只能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小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僅僅去學習句子和詞匯,就無法了解和掌握英語的內涵。因為中國小學生擁有的是慣性的漢語思維,對西方人的語言思維習慣不甚了解。比如,中國人受到別人的夸獎,一般會回一些自謙的話,但是西方人則不一樣,西方人受到別人的夸獎很少會說一些自謙的話。因此,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小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接受能力也比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強學生的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英語思維習慣,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都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