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改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語文課改論文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適應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在信息社會,在提倡創新,張揚個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分、篩選,組合信息,這種實用性的閱讀技能越來越重要。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掌握這種高效而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浩瀚的書海中有所選擇,有所吸收。
一、自主閱讀,搜集信息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僅限于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志,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
1、課內外想聯系,開放課堂,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跟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這樣,課文就“只是一個例子”,學生在次基礎上深入,探究,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如學習《九寨溝》我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學生找到許多描寫九寨溝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紹文字,有的把九寨溝的圖片資料都打印了出來。這樣的閱讀,篩選,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驚喜地認識到知識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不再是光聽老師耳提面命了。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學會了讀書,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學會方法,養成習慣,只有當讀書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學生才會去粗取精,淘沙見金。
2、書本與生活相聯系。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要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可以啟發自己的想像與創造,開闊心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如十六大會議、申奧活動、足球比賽;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體味、比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生活與大自然是學生更為廣闊的課堂。有首詩寫道我們走出去了/在大自然為我們準備好的路上/讀小苗/讀小草/讀著翅膀/讀著蜻蜓/讀著小鳥/讀著想像/讀著積雪的梅枝/讀著黃綠綠樹間的田野/讀著無飾的圖畫/我們走出去了/用我們的眼和腦/在讀著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書。
二、 合作探究,組合信息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沒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相互學習的精神,僅憑個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提倡合作學習,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我結合書本生活,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合作學習,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組合,即進行專題研究閱讀。如《摯愛親情》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閱讀有關父愛,母愛,師愛以及其他描寫親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分門別類,整理編輯。其中收錄了《我的背影》,《我的母親》,《紅蓮》,《一碗陽春面》等經典名篇。還有詩歌《媽媽的愛》。有一小組收集了許多老歌《媽媽的吻》,《草鞋》,《好爸爸、壞爸爸》《外婆的彭湖灣》,還有則搜集了童話、童謠;有的小組推薦了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電視劇《母親》等,學生通過合作閱讀,積累內化大量的語言材料感受著,體驗著,感動著,震撼著。不用說教,他們從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夠他們咀嚼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真諦。
三、體會創新,加工信息
學會自主搜集,學會組合遷移,還應該學會創新。在閱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體會,感悟,意會,或是從中受到啟迪,引起共鳴,引起思考,這時會情動心動,欲有感而發,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這些信息,思維,想法靈感加工,創造,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如《摯愛親情》中學生有感于親情的偉大,感于父母深恩,感于祖輩厚愛,應使他們的情感更熱烈,拿起手中的筆,或寫或畫,寫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機,或拍或攝,記下生活中珍貴的瞬間。用眼、用心去觀察、體會;用行動去體驗,去回報。比如寫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過生日時與父母時的對比。然后結輯成文,再來交流再來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
語文課改論文2
一、對語文學科的辨別
語文學科實際上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和人際交往中都要用到語文,語文無處不在。從而把語文作為工具的話,我們是不能離開它的,它會在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而作為人文性,我們的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都需要我們用語言和文字把它給表現出來,表現得過程中就需要更多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就需要我們的文字功底和說話水平,這些都需要語文,所以說呂叔湘先生對語文的解釋是正確的,也是恰到好處的,這也是對我們的大語文的一種最完整概括。我們今天通常所談的語文,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語文觀,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在求學階段的語文課。這種語文課,人們大多數都認為只是教學生讀書、識字、作文。就算是這樣狹隘的觀點,教師都沒能真正的做到。讀書,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永無止境的,在其最初的成長階段就需要我們的老師教其讀書,比如選哪類書讀,怎么讀,讀這類書有什么意義,我們能從中明白怎么樣的道理,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相同的道理,正所謂:讀、明、用。識字,從倉頡造字就開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而人類只有通過不斷的接觸,不斷的認識,才能把我們所知道的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對民族的文字進行認識,能準確的認識,并能準確的讀出來,更能正確的書寫出來,正所謂:識、讀、寫。作文,在我們明白了道理,在正確識字的基礎上,就需要就某一觀點,表達認識,這時就會用文字把思想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作文,但是這種表達,有對問題的膚淺認識和深度認識,這也就是作文的優劣。高中的語文課,是學生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后的一個必要補充。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對其學習進行必要的引導,我不只是教其讀書、識字、作文,還更應該教其做人的道理。
二、對課程改革的理解
第一,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新,它體現了時代性和基礎性,改變了過去繁、難、偏、舊的問題,新課程要求高中要“適應時代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從而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
第二,新課程的課程設計有了變化,高中課程運用模塊教學。我們不管學生層次好壞,都用統一的教學模式,這對學生的發展不利。而新課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應有不同種類的教材,這將有利于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散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在今后的發展。
第三,新課程在內容上有許多新的變化。在必修中更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更注重學生去接受古人思想的熏陶,去了解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在選修中更注重分版塊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展,回歸大語文。
第四,新課程的課程實施肯定有新的變化。作為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掌握課堂的主宰權,嚴格控制和監督學生進行學習,教學以知識傳授為宗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師的關注。然而,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傳播者,而應該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及較高的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最后,新課程的課程評價,還有千萬人心系的高考,以后會怎么考,考什么,這才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
三、對課堂教學模式追求
過去的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從課改啟動以來,課堂由教師的主宰變成了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現在的課堂上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自己的組織、引導和學生合作,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索者、實踐者,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沉悶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給課堂帶來了活力。現在的語文課堂,和原來相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明顯的增多了,學生樂于學,教師也輕松樂于教了,課堂學習再也不會成為枯燥無味的過程,而是一種充滿著創造激情和人性光輝的交流了。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所以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而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由于過去語文課程編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閉鎖性,教師只能是消極、被動的忠實執行者,對教科書的自主選擇和重組的可能性極小。而今,在新課標的引導下,語文教師的教學創造精神將隨著新課程的成長而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升華為與學生共建課程的主體。
第一,教師可對教科書做出適當的“裁減”,根據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增刪,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
第二,語文教師應突破課堂教學的自閉性,自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從而使有字之書和鮮活的現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統一體,使母語課程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第三,語文教師要努力優化教學流程,使每個教學環節都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為學生的審美鑒賞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為其個性化的課程體驗鋪設多種路向,從而點燃學生創意閱讀、創意聽說和創意寫作的內驅力。
四、對學生觀念的轉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展。
第一,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
第二,教師作為學生惟一知識來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再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這也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過程,教師不再是課程的忠實實施者和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個人知識也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從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語文課改論文3
1.前言
初中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時期,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錯綜復雜,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記憶深刻,對不感興趣的則毫不在意;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展示欲望,好奇心強;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對教師的批評表現得十分脆弱。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初中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設計恰當的課堂導入。貼切、
精煉、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導入,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學生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創造條件,最終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設計好一節課的導入,是教師應掌握并熟練運用的基本技能。
2.課堂導入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聽課、記筆記,師生之間沒有互動,學生是被動的學習,這就是標準的語文課。隨著語文新課改的進行,語文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提倡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與恰當的導入是分不開的。課堂導入在教學環節中占用的時間雖短,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視的作用。
2.1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能
根據人類大腦的記憶規律,約瑟夫·特雷曼為我們提供了一組數據,他認為聽課開初15分鐘能記住所講內容的41℅,聽了30分鐘后,能記住最初15分鐘內所講內容的23℅。上課前,學生的思維處于渙散狀態,這時就需要老師用簡潔明了或機智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某種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的投入到學習中。
2.2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自主性
新課程理念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引導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其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學習。這有利于教師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3銜接新舊知識,完善知識結構
課堂導語不僅僅是一節課的引子、開場白,還可以作為銜接新舊知識的橋梁。各學科的教學內容,章節之間、課文與課文之間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根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復習提問舊知識為主要手段,在舊知識里面帶出新課內容的線索,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順理成章的進入新知識領域,去探索新知識。這樣既給學生復習舊知識的機會,又能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這樣有利于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
2.4溝通師生情感,促進師生交流
師生之間進行心理溝通是上好課的前提。良好的導入不僅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心理關系,還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在心理上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教師登臺亮相后,他(她)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笑容、一句話語,如果一下子博得學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筑在學生的期待、信賴、尊重、理解的基礎上。樸實親切的導語會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師生的情感會在授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華。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5展示學生風采,增強語文魅力
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課堂導入也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自我展示機會。語文新課改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做到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必要時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舍得把課堂導入的“權利”交還給學生,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更有利于營造開放活潑的語文課堂氣氛,增強語文學科魅力,讓學生喜歡語文課,愛上語文課。
3.新課改背景下課堂導入存在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的改革使得語文教師更加注重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相較于傳統的導入,語文課堂的導入形式多種多樣,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但是由于教師對新課改理念認識不清,或者在自身素質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克服了上述存在的一些“老”問題之后,語文課堂的導入又出現了下列新的問題:
3.1重形式輕內容
有些語文教師只注重課堂導入的形式,對課文內容準備不足。有的教師為了準備課堂導入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導入的時間過長,忽略了課堂教學內容,這就是舍本求末了。課堂導入應實事求是,符合課堂教學實際,服務于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3.2重熱鬧輕效果
語文新課程理念提倡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語文教師錯把“活力”、“熱鬧”作為課堂教學要求,課堂形式多種多樣,無論什么課都是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討論會等方式導入,課堂上師生熱熱鬧鬧,語文課活潑開放,一堂課下來,學生是開開心心,卻忽略了教學內容,造成課堂導入與教學內容發生偏離,嚴重降低課堂教學效果。
3.3重多媒體輕傳統教具
隨著多媒體的普及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多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可視化、可聞化、現代化。它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因此多媒體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成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于是每個教師、每一課都離不開多媒體,甚至出現了“無多媒體不成課”的現象,而其它的像粉筆、黑板、教學掛圖、錄音機等傳統教具受到輕視。這不僅造成教師對多媒體的嚴重依賴,還會削弱教師基本的教學技能。對學生來講多媒體的直觀性、圖像化固然很好,但有時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達到相反的效果。
初中語文課改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及思考的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課改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及思考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課改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及思考的論文 篇1
摘要:伴隨著語文教育課改的普遍推行,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在教學素質方面已經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執行新課標語文教學時都是本著摸索的態度進行,對于語文教學目標規劃,教學模式的調整上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鑒于此,為了優化新素質教學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筆者就目前語文課改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詮釋并展開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改教學;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語文課程教學標準的改革與創新已經進入了一定階段,相較于以往注入式教學模式,經歷了課改之后的語文課程呈現出更為顯著的教學功效。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踐行素質教學新模式中因思想認識不足,導致語文課程教學仍存在著諸多教育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只有將語文教學問題加以分析,并進行教學模式改進和改良,才能更好地為初中生提供優質學習空間。
一、初中語文課改教學中存在的重點問題分析
新課改中就“教”與“學”兩大語文課程組成部分在課堂中的地位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即將主教,轉變成以學為主的課堂結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自主總結而實現相關語文知識的內化。然而,部分教師在語文課程執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領悟這一教學標準的實際內涵。通常,語文教師根據語文教材內容設定完問題之后,便將接下來的課堂完全交由學生安排與處理。在學生自主探究期間,教師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對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也未能提高關注。這樣,就導致部分過于調皮的學生鉆空子,不僅不會積極參與到語文問題的探究討論,甚至還會做出擾亂語文課堂秩序的不良行為。其實,之所以會存在這一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新教學標準存在誤解,雖然推崇主學理念,但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的引導與輔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此外,當前,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表現的學習狀態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教師未能掌握好教與學課堂作用的調整,導致大部分閱讀時間都被浪費,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還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初中語文課改中課堂教學現狀和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全國中小學生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全面實行, 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風潮已經愈演愈烈。鑒于此, 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 要避免“穿新鞋走偏路”, 通過有效手段, 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現狀; 教學改革;
在初中語文教育改革進程逐漸深入的同時, 暴露出來的教學問題值得深思。本文就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著重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偏路”等實際問題。
一平衡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師生關系, 是其中頗為重要的一項具體改革內容。這是因為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師往往身居高位且占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們孰不知這種傳統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從而導致和諧師生關系無法建立。所以為了有效解決這一教學問題, 新一輪的初中語文課程改革對這一方面著重關注。在新式的初中語文課堂過程中,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他們可以進行自主地閱讀、討論、交流以及學習。雖然這種新式的初中語文課堂與傳統相比, 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 但是使得教師的課堂地位略顯尷尬。所以為了避免“穿新鞋走偏路”的初中語文課改問題的發生,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發揮自身教育特長, 并且輔助學生學習相關的初中語文理論知識。這種做法不僅完善了學生新課改后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漏洞, 同時也平衡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 從而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質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戴望舒所作的《雨巷》這首現代詩的時候, 教師在學生課堂學習之余努力引導他們感受作者“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
淺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改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翻轉課堂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針對初中學生語文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興趣的現狀,筆者學校語文教研組正在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利用微課、導學案以及網絡平臺等翻轉課堂,努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中語文課改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定義和特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重新調整課內外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交給學生。與以往的課堂相比,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業余時間自主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師生、生生互動的場所,課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上不做講解,課堂上主要解答學生個人學習或小組合作探究后還無法解決的學習難題。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應用
20世紀50年代,人們就已經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利用視頻實施教學,很多國家的廣播電視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證。今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備受關注,具體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有如下應用。
1.課前利用微課自主學習
微課視頻大多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最長也不超過十幾分鐘。每個視頻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集中講解。視頻時間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和專業,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由于視頻能獨立播放,學生可以對視頻進行暫停或回放等,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學習。
2.課上針對難點集中講解
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學習新知與內化提升。前者只要學生努力都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是對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則需要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提升。學生在認真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后也會有疑問,通過小組討論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如果是大多數學生都有的`疑問,則需要教師引導和解決。而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第一階段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教師在提供微課視頻的同時還有在線輔導,跨越時空將教師與學生聯系起來;第二階段是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完成的,教師通過課前學生學習的反饋,提前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所在,在課堂上給予積極引導,小組合作探究更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內化提升,真正做到個別問題課前個別解決,共性問題課堂集中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