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論文
幼兒園,原稱勘兒園,是幾百年前從普魯士引進的體制。舊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于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至六周歲的幼兒。中班是幼兒園里由五周歲至六周歲的兒童所編成的班級。
幼兒園中班論文1
陳鶴琴先生很早就發現音樂教育活動對幼兒的發展的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說:幼稚園應該是有音樂的環境,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技能。需引導幼兒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的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的培養和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的能力。這對我觸動很大,啟發更大。是的,每個孩子都熱愛音樂,在教學中我發現注重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每天都能接觸音樂,生活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使每個孩子的音樂潛能都能得到驚人的發揮。
在美妙的欣賞天地中,誘發幼兒傾聽音樂的興趣幼兒年齡小,接受能力卻很強,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因此,我為孩子創設了一個欣賞天地,盡量讓孩子多接觸音樂。通過多種渠道,如教師的演奏演唱,錄音機磁帶、VCD等讓孩子欣賞、傾聽悠揚的歌曲,優美的旋律,在每個孩子的腦海中結合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把孩子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中,使他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同時,我還恰當利用一些空余的時間,如每天早晨孩子們陸續來幼兒園時、午睡以前、進餐、離園等時間播放音樂,讓孩子生活在音樂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滿音樂,從中誘發孩子傾聽音樂的興趣,如早晨孩子來園時,我們經常播放一些悅耳動聽的幼兒歌曲,當孩子聽到《小鼓響咚咚》這首歌時,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小鼓敲擊對話,孩子對歌曲產生了興趣。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聽、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興的情緒。幼兒傾聽興趣逐漸高漲,只要一有空,他們就會來到欣賞天地,欣賞音樂,并把流進心里的音樂釋放出來。孩子們耳濡目染地接近音樂,熟悉音樂,從而喜歡音樂、體會音樂,音樂的種子埋在了孩子們的心里。現在孩子們無論在什么場合,只要一聽到音樂他們都會側耳傾聽,自得其樂。
在充滿魅力的墻飾天地中,激起幼兒學唱歌的興趣
墻飾是孩子們天天都能看到和接觸到的東西,為孩子創設一個新穎美觀的墻飾天地,可以激起孩子們唱歌的欲望。因此在布置墻飾時我就根據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布置,這樣讓孩子既熟悉又有新鮮感,有效地引起他們學習唱歌的興趣。
秋天到了,活動室都換上了秋天的主題墻飾,教室里掛滿了串串蘋果、橘子等秋天成熟的果實,墻飾上的蘋果、橘子顏色鮮艷,形狀逼真,讓人唾涎欲滴,孩子們可喜歡這片“果園”了,常常在“果園”里游戲玩耍。
看到這一情景我就靈機一動,就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新授了歌曲《高高的蘋果樹》,在活動中孩子們紛紛地不由自主轉頭去看他們喜歡的“果園”,這時我就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在掛滿蘋果的墻飾下學唱歌,在唱歌時,孩子們的情趣高漲,興趣十足,不一會就學會了歌曲,這時孩子們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不由自主的為歌曲自編動作,并把摘果子的動作編了進來,還一邊唱一邊做摘蘋果的動作,個個動作優美,興高采烈。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歌詞,趣味盎然地學會了新歌。還自編了這個歌曲的動作,為在音樂區域活動做好了準備。孩子們在充滿魅力的墻飾中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歌曲之美,感受到了唱歌的樂趣,并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在豐富多樣的音樂天地中,激發幼兒愛歌曲的樂趣
孩子好奇好動,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一塊塊積木,一點點的玩具,都能為孩子提供想象表演的天地。因此,在音樂區域中,我為孩子提供了各類能發出聲音的玩具、樂器、頭飾、籮筐等材料,隨時為孩子們開放,盡情讓他們游戲,讓他們去自由探索,自由地玩耍。孩子們在音樂區域中摸摸、敲敲、打打、動動、玩玩、跳跳,展現他們各自的表演才能。有的孩子擔任了小指揮,那著指揮棒有摸有樣的做起了指揮家、有的孩子拿著紗巾戴著頭飾隨優美的音樂扮演風爺爺,跟小朋友做游戲,風爺爺吹呀吹呀,吹得風車轉悠悠,吹得風箏飄上天、有的孩子拿著籮筐,在摘蘋果呢!……幼兒在音樂中無拘無束、盡情表演。音樂區是為孩子提供盡情發揮創造的天地,孩子們在這片音樂的天地里,不斷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創造,真正做到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音樂是孩子離不開的伙伴,孩子的發展需要音樂,音樂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是為孩子的音樂潛能開發奠定良好基礎。能讓孩子的生活充滿音樂,提高孩子的音樂智能。能使孩子在濃厚的音樂藝術中,一點點,一滴滴地聽懂音樂,理解音樂,表演音樂。
幼兒園中班論文2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教學體系的好壞,從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小朋友的一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對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幼兒園的教學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但是現今的學前教育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多年,了解平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文章針對幼兒園中班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給出幾點解決方案。
通過對《幼兒園指導綱要》文件的解析,學前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開發幼兒的潛能,培養幼兒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幼兒人格健全發展。文章圍繞幼兒園中班教育體系過程中,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學生的心理、以及教師平時的授課方式方法進行分析,并給出筆者的幾點優化方案。
一、幼兒園班級建設
1.幼兒園中班的人數制定
一般情況下,幼兒園中班學生人數是25,由兩個老師和一個阿姨一起照顧。對于幼兒園老師而言,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據對合肥地區部分幼兒園老師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名老師在保證日常教學工作質量的前提下,只能照顧好10名小朋友的學習和生活,這其中的工作量其實很大,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除了平時日常授課以外,還得注意小朋友的日常安全,小朋友的心理變化,要保證一個班小朋友的全面發展,仍然還需要老師的全身心投入。據調查合肥市幼兒園中班人數大多是30人左右,甚至更多,但是作為大部分老師和家長而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不了了之。對于這個問題,還得看幼兒園主辦方的辦園宗旨,從事教育行業,在保證幼兒園的正常開支之外,凡事不能都向著利益看齊。
2.班級環境的建設
通過幼兒園小班教學,對于中班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的幼兒園的班級裝飾恒定不變。在這里,筆者認為在中班教學過程中,可以購買一些小飾品,定期對班級進行簡單裝飾,比如:貼一些紙質的壁紙、懸掛一些風鈴、改變班級的主題背景,這樣才能營造不同的生活氛圍。小朋友一般對班級的環境感興趣,喜歡上上課的環境,才會開開心心的在幼兒園過好每一天。
二、部分小朋友存在的“溺愛”
現如今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生活條件也提高了,再加上大部分的獨生子女,“溺愛”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生活中。家長的盲目溺愛,在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無條件的原諒小朋友的錯誤,導致小朋友在學校的自理能力不足,而且容易讓小朋友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其他小朋友感受”的想法。對于這一類幼兒,一般在幼兒園缺少朋友,時常鬧小情緒,反感在幼兒園學習。作為老師而言,應該時常注意小朋友的心理變化,在小朋友鬧情緒的時候,及時的對小朋友進行耐心的引導,要讓小朋友明白:其他小朋友也一樣重要,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要尊重其他小朋友,有好玩的東西要學會分享,有些事情自己能做好的一定要自己動手,一般小朋友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任務的同時,小朋友會獲得滿足感,在下一次的課程中,小朋友一定會有改變。
三、幼兒教學“小學化”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為了提高幼兒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部分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學習,對幼兒有一定的學習要求,甚至有的幼兒園要求中班和大班開始學習小學的部分知識,在這里,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幼兒生活中的小常識,讓幼兒對一些事務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老師努力的方向不是為了教會小朋友學會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為了培養幼兒的興趣。為了學習而去學習是下下策,時代發展背景下,大部分知識網上都可以查到,不需要幼兒在幼兒園就去死記硬背。培養出興趣再去學習才是上上策,在幼兒園中班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豐富幼兒的認識范圍,了解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培養幼兒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四、日常授課方式的解析
1.中班日常教學模式--“玩著學”
一般中班幼兒的年齡在4-5歲,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沒有必要追求知識方面的收獲。在日常的教學中,中心要偏向于興趣的培養。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對于5歲的孩子,他們剛興趣的是在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對于老師的備課而言很重要,如何在帶幼兒玩游戲的過程中讓小朋友明白道理,發現小朋友的興趣愛好,這是老師需要花時間研究的。
2.學習態度的培養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對于小朋友而言,也是在中班必修的功課。這里的“習慣”指的是好好聽課的習慣,在日常的講課的時候,盡可能不要讓小朋友吃零食,在老師說話的時候,小朋友們在下面不要說話,在老師提問題的時候,小朋友要積極回答問題,營造這樣一個學習的氛圍,是幼兒在中班學習中要求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在中班到大班有一個好的過渡。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除此以外,幼兒園教學中肯定還存在其他問題。在這里,筆者希望所有家長和幼兒園老師一起去發現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一起為孩子們的前程打好基礎。
幼兒園中班教育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教育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幼兒園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傳統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師的教,而較少考慮到幼兒的學。在教的過程中又更多地考慮怎樣教幼兒學會而較少考慮到怎樣教幼兒會學。“學會”和“會學”雖然只是兩個字的顛倒,卻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教幼兒學會是著眼于當前,著眼于孩子具體的認知結果;如學會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往往十分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兒童自身的學,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兒失去了主動探索發現的機會,不利于幼兒知識、智力的重新建構。
教幼兒會學,則著眼于孩子的未來,即教師引導幼兒去發現、去觀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探究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在幼兒學習中怎樣變教幼兒“學會”到教幼兒“會學”呢?為此,我結合數學教育活動作了一些探索,我的主要體會是:
一.引導幼兒大膽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揮幼兒的主體能動作用。
鼓勵幼兒去探索,去發現并非提倡以幼兒為中心,只是讓幼兒去動手、動腦、動口,再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最后達到教學的目的。如大班數學活動《6的組成》,教師課前為幼兒準備人手一份幾何圖形學具卡片,綠色的小梯形兩個,綠色小圓片兩個,綠色大梯形一個,紅色大圓片一個,再準備數學卡片,“6”的分和式一套,首先讓幼兒嘗試說出圖形的不同點,接著再讓幼兒根據圖形的不同點把他們分成兩份,看看有幾種分法?幼兒都能很快地說出:“圖形的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也不同。”這時候,引導幼兒把顏色相同的圖形放在一邊,不同的放在另一邊,同時讓幼兒用“6”的分合式來表示。就這樣,幼兒通過操作發現規律,通過操作練習,不僅培養了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不是體現在把結果教給幼兒,而是鼓勵幼兒走在前面,大膽探索、發現、提問,發揮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幼兒園教師論文中班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適宜的教學內容,能促進幼兒注意力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教師論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教師是教科研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依靠教師,群策群力,教科研活動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反之,教科研活動則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動中,教師常常處于被動的地位,心態與情緒都是很消極的,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教師對教科研活動意義缺乏正確的
認識。認為幼兒園接觸的是3—6歲幼兒,把孩子帶好,用不著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說,幼兒教師畢業于幼兒師范學校,雖專業素質好,但理論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沒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動形式單一,總是業務園長或教研組長說、念、講,教師則一味地記錄、聽講。三是教科研活動內容經常跟著“流行風”走,外面流行研究什么,幼兒園也就跟著模仿照搬,不會在分析別人之長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搞得教師隨“風”搖擺不定,興趣不大。!
為了調動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的積極性,我園著力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一、加強思想管理,強化教科研意識。
教育科學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領域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的認識活動。通過教育科學研究,能探索和認識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教育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教育科學研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規范化的需要。作為園長,應把教科研放到幼兒園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優先考慮和安排,樹立“科研興園”的工作指導方針,加強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復宣傳教科研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師的畏難情緒,幫助教師從教育發展、自身發展的角度去認識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從而喚起教師投身教科研的自覺性。園領導要身體力行,帶動骨干教師進行示范,結合實際工作,扎實開展教科研工作。如:園領導參與進行了“幼兒一日活動中保教結合思想的滲透”、“如何開展幼兒體育教育活動”、“幼兒珠心算教育”、“幼兒聽讀游戲識字教育”等研究,從而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熱情。
關于幼兒園中班的音樂教師論文
陳鶴琴先生很早就發現音樂教育活動對幼兒的發展的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說:幼稚園應該是有音樂的環境,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技能。需引導幼兒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的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的培養和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的能力。這對我觸動很大,啟發更大。是的,每個孩子都熱愛音樂,在教學中我發現注重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每天都能接觸音樂,生活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使每個孩子的音樂潛能都能得到驚人的發揮。
在美妙的欣賞天地中,誘發幼兒傾聽音樂的興趣幼兒年齡小,接受能力卻很強,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因此,我為孩子創設了一個欣賞天地,盡量讓孩子多接觸音樂。通過多種渠道,如教師的演奏演唱,錄音機磁帶、VCD等讓孩子欣賞、傾聽悠揚的歌曲,優美的旋律,在每個孩子的腦海中結合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把孩子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中,使他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同時,我還恰當利用一些空余的時間,如每天早晨孩子們陸續來幼兒園時、午睡以前、進餐、離園等時間播放音樂,讓孩子生活在音樂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滿音樂,從中誘發孩子傾聽音樂的興趣,如早晨孩子來園時,我們經常播放一些悅耳動聽的幼兒歌曲,當孩子聽到《小鼓響咚咚》這首歌時,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小鼓敲擊對話,孩子對歌曲產生了興趣。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聽、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興的情緒。幼兒傾聽興趣逐漸高漲,只要一有空,他們就會來到欣賞天地,欣賞音樂,并把流進心里的音樂釋放出來。孩子們耳濡目染地接近音樂,熟悉音樂,從而喜歡音樂、體會音樂,音樂的種子埋在了孩子們的心里。現在孩子們無論在什么場合,只要一聽到音樂他們都會側耳傾聽,自得其樂。
幼兒園中班幼兒與幼兒教師課堂互動情況調查分論文
幼兒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基礎教育,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對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他們的世界是純潔的,是充滿好奇的。如何將幼兒的潛力發掘出來,將他們引入學習的道路上,并能夠很順暢地適應社會,成長為一個社會人,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來完成。為了讓幼兒在幼兒園得到很好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教育,特對幼兒園中班幼兒與幼兒教師課堂互動情況進行了一番調查。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當然有些環節教師也做得很好,針對問題,我們要反思,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讓幼兒更好地與幼兒教師在課堂上展開積極地、主動地互動,營造和諧、健康的課堂環境和氛圍。
一、目前師幼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經過筆者調查,幼兒園中班的幼兒教師和幼兒在課堂互動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幼兒和幼兒教師缺乏互動,教學中教師無形中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剝奪,進而取而代之。
幼兒班中班的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幼兒在講臺下仔細地聽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需要互動行為的發起以及互動后行為的反饋。但是由于受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講臺上滿堂灌,而幼兒在臺下被動聽,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地帶來師幼關系的顛倒,忽視了幼兒才是課堂教育的主體,幼兒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在整個幼兒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都是在起著積極的導引者的作用。而由于受過去錯誤觀念的影響,幼兒教師不自覺地將自己擺在了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讓幼兒們聽從自己的教課,控制了幼兒們互動行為的發起以及反饋,長期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降低,不利于幼兒開放性思維的形成,同時也不利于幼兒探究性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