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藝術教育論文1
內容摘要:
藝術教育能培養和健全學生的審美結構,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能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前有些農村、高中的辦學存在擇優招生的現象,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忽視了藝術教育對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學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誤區。要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就必須全面改革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的落后局面。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正常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賴于各級領導的真正重視。作為藝術教師更應該更新教育觀念,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愉悅、輕松、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大膽參與、重于實踐,在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教育觀念的全面更新,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過程中,藝術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并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藝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與作用,是因為它可以培養和健全學生的審美結構,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藝術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悅性能有效地調節學生心理,使之淡化厭學的情緒,激發學生積極性,調動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國目前教育,主要是側重與左腦的教育,而右腦的教育卻忽視了。美國西北理工教育大學校長謝佐齊教授曾經指出:中國教育非常嚴謹,具有十分嚴密的邏輯性和豐富的知識性,培養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雖然左腦比較發達,而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這說明缺乏左腦的訓練。他帶過不少中國留學生,大多數的筆試成績優秀,可是解決實際問題和協作的能力比較差。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就是左右腦的訓練失衡。要想改變這種落后的狀況,就必須加強對藝術的教育,這是推進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一代‘四有’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幫人。”可見黨和國家已把美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論述了實施美育的全面性;強調了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時期美育的重要任務,即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加強中小學音樂、美術課堂教學,同時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加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大家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漸趨一致,各項法規建設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具體到市縣教育局、中小學領導在大小會議上也能做到與中央與上級“保持一致”,不過這種跚跚來遲的教育改革卻沒能像經濟改革那樣迅猛,依然是蕾聲大,雨點小,舉步維艱,特別是廣大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存在不少問題:
一、 校園文化結構不合理。
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農村中小學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虛設或少設音樂、美術課,把藝術科目的課程作為語數科的“機動課”或簡化成“唱歌、畫畫”課,加上教師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把升學率當作唯一奮斗目標,因而每天上課不是語文就是數學。使課堂藝術教育得不到落實,教學內容和測試考核形式極其單調草率。
二、藝術教育設施不完善。
很多學校雖然校舍很現代氣派,一般的辦公設備也不甘落后,但作為藝術教育的教學設備卻極其陳舊落后、殘破不堪或有其物未盡其用甚至不可用,不少音樂、美術教室置于善未改建的舊房,擺設的課桌椅不少是“退役”的。很多學校甚至不設或未設音樂、美術室。教學商店設施如:樂器、石膏模型等的購置、維護和更新置之不顧,更談不上多媒體教學。
三、藝術師資隊伍不健全。
全省共有小學24720所,在校生917.01萬,據1997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全省專職的小學音樂教師人數為11808人,美術教師人數為10200人,即使按平均一所小學一個音樂教師和一個美術教師計算,還有一萬多所小學連一個專職音樂教師和一個美術教師也沒有。藝術類師資數量嚴重缺乏是人人共知的問題,雖然近幾年來各大中專院校陸續為廣大農村培養輸送一批批的藝術師資,但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求。對于緊缺的專業人才,本應得到搶聘重用,但大多數農村學校領導卻把這少之又少的專業人才“改裝”成語數“主科”教師,使這些人才學非所用才能未能得到發揮,從而未能得到發揮,從而出現了不少專業思想不牢固的識時務的:“俊杰”。深知當音樂、美術教師被人認為是“副科”老師,而且極不“吃香”,每當碰到評優、拿獎金等實際事時,音樂、美術教師往往是靠邊站,因此,主動要求擔任“主科”教師。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些教師在上崗后不久,專業知識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退化,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凈。嚴重地浪費了國家培養出來的藝術類人才資源。
四、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缺乏。
同在一個市鎮里,城鄉之間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對比起來,懸殊就很大。城市的中小學除了學校;里內外的藝術教育活動外,走出校外,還有很多像“少年宮”一樣的藝術場地加以熏陶,而農村中小學生則僅有學校里的“唱歌、畫畫”課,出了校門受藝術的教育則是一片空白,筆者從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近20年,單從我擔任的音樂教學這一方面而言,我認為造成上述主要原因有下面
幾個方面:
第一,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學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誤區。由于主管地地方教育的中下層領導人員教育觀念滯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不夠抓學校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一套落實的措施。
第二,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忽視藝術教育。有些地方初中階段存在擇優(分級)招生現象,學校領導為了升學率,只重“知識素質”語數“主科”的教學效果,而放棄了其他術科。
第三、農村農民對藝術教育意識淡薄。為了適應所謂的“應試升學”,農村中大多數農民認為:只要自己的孩子“語數”兩科學得好,能順利靠上重點中學就心滿意足了,并不支持孩子學“圖音”,怕影響語數科的學習。
不少學校仍未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圈圈,藝術教育哪怕再重要,但作用不是能立桿見影,更談不上升學率的重要,升學率的高低決定著“主科”教師的“作用”,也決定著學校的聲譽。
我們正處于一個大改革的時代,社會的變革要求學校教育要重新審視時間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策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現實要求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開放、敏感、活躍、和諧的心靈結構。因此,那種忽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而把升學率當作唯一奮斗目標的應試教育,是整個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要不相適應的。
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全面改革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落后局面,提高藝術教育質量,促進其它教育的和諧發展。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學校領導,必須把藝術教育真正重視起來。尤其校長乃一校之魂,學校藝術教育正常化的形成與發展是校長帶領下廣大師生革舊定新、充分發揮藝術教師創造才能的結果。更具體地說,就是:
(一)、要加大力度宣傳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識,營造適應藝術教育的大氣氛。
(二)、要有一個總體的辦學規劃包括總體教育目標和藝術教育目標。學校領導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在安排課程表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改。像“語數”主科一樣。把藝術科目的課程落實到實處。在擇優生入重點中學的考試形式上,必須增設藝術科目。
(三)、要重視藝術類專業人才。學校領導應充分用好現有的藝術師資,專業專職。鼓勵專業教師進修培訓。教學上定期進行教學觀摩,多開展文娛活動,營造一個適應藝術教育的文化氛圍。發掘教師特長強化教師的專業思想,使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藝術得到不斷提高。
(四)、要有一套與藝術特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設備。特別是新建設的學校,在設備上都應該有所計劃與考慮,例如把音樂室、合唱室、舞蹈室合成一個多功能、多媒體教室。這樣即能豐富教學內容、方法和方式,更能使教科書的結構和形式發生變革和革新。
此外,要備有一套能反映藝術教學成果的資料。
藝術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創新,不斷探索。
九年義務教育既是中小學時期,這個時期的藝術教育主要落實在音樂、美術科目上。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全面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突破口。20xx年9月國家頒布的音樂教學大綱,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核心,以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拓展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實施藝術教育,下面單從音樂學科的教學談一談我們的點滴體會和做法:
一、面向全體學生,培養音樂興趣。
大綱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對祖國音樂的感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首要的教學目的。新大綱淡化了音樂教學的技能目標,對“雙基”的內容做了調整,較大幅度降低了樂理、識譜知識及技能的難度,更符合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使音樂真正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
音樂興趣不僅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又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在音樂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利用學生求趣心理,一趣激發學習熱情。如果不能把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出來,個別對上音樂課興趣不濃的學生就如球盲看足球,毫無樂趣可言。因此,教師要根據音樂的特有功能,以悅耳動聽的旋律、神奇變幻的節奏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啟其蒙而引其趣”,將每節課的知識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化平板為有趣。
在課堂教學方法上,可以組織學生唱游、歌表演、配樂詩朗誦等,還可以進行音樂節奏及簡單旋律的即興創作,舉行樂理知識搶答比賽,以及樂理接龍游戲等有趣活動,讓學生平等參與課堂教學。課堂上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動口、動手、動腦。這樣,使學生感到音樂課十分有趣并能學有所獲,及時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從而在心理或生理上得到某種程度的逾悅與滿足,自然而然地產生愉快興奮的積極心理,激發他們上好音樂課的熱情。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品質,對于音樂學習產生賓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要加強音樂教學內容與現代化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大學習信息量,為學生們提供各種不同情緒的體驗,擴大知識面,不再受制于閱歷的框架,主要是學生能從中體會到人類蓄含于音樂中的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必須在成績評價上,改變“一歌定成績”的草率、單調的懶辦法。學生音樂素質的高低并不能單憑一首歌或一次考試來評價,教師可設計好音樂成績評定名冊表。評定內容包括欣賞、歌唱、器樂、律動、樂理、學習態度等方面,使學生的音樂學習得以全面發展成績以1平時為主,期末為輔。每節課按照教學內容分別考核2——4名學生,以減輕學生期終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提高平時的課堂效率。期末測評主要以班級音樂會的形式出現或書面閱歷及欣賞知識的測試。期終是學生考試最頻繁時期,將音樂可改為班級音樂會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調節緊張心理。
二、堅持導字當頭,培養探索能力。
探索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但學生受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探索任務。因此,學生的自行探索活動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指導。
誘導。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參與探索活動的動機就愈明確,而且表現比別人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學《音的高低》一課時,教師課前準備很多的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等,課上啟發學生:“講臺上這些都不是樂器,你們想把它們作成什么樂器嗎?快開動腦筋,試試它們可以發出什么聲音?聽它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學生在新課一開始就能感知探索目標,萌發實現目標的心理傾向,能為后續的探索培養興趣。
指導。在組織六年級學習《介紹貝多芬及欣賞其代表作品》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去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音樂背景中,交流有關貝多芬豐富的個人資料與傳說。接著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去感受樂曲的情緒與段落的劃分。
疏導。由于知識經驗、能力等各種因素影響,部分學生的探索活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目的,對學生的暫時的“失敗”,教師一定要通過疏導、適當點撥,讓學生始終充當“主角”,引導他們去探索自己失敗的原因,避免因“失敗”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進一步探索的信心。
三、重視藝術實踐,培養協作精神。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特長,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文化活動,如組織合唱隊、舞蹈隊、鼓號隊、器樂班等,或定期開設藝術節,積極參加社會的音樂活動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到鍛煉和發展。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試教育不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素質。如何加強和改進農村藝術教育工作,造就一代“四有”新人,這還需我們和各級領導重視和改善藝術教學的軟硬環境,更需要廣大藝術工作者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出一套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教育工作措施,才能在素質教育中成分發揮藝術學科的作用。
藝術教育論文2
教學的生命在于創造,創造性是教學藝術最本質的特點,它決定著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關系著教學的成敗。教學藝術的創造性表現在表達教學內容所運用的方式方法上。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荷載的知識,都是教師已有的、已知的,而如何駕馭這些知識,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從而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益,這是教學創造性的實質,所以,教學藝術的創造性一般表現在:如何準確、靈活地把握制約教學的種種主客觀因素,包括如何能動地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程序,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等方面。其中,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也就是備課,對整個教學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對教材的“再創造”也就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在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統籌兼顧原則
處理教材要緊扣教學目的,對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籌兼顧,全面安排,首先,要保證“雙基”,即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其次,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三,要發掘教材中德育滲透,情感熏陶的因素。就語文教學而言,這門科不僅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還有一個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是認知和情感的天然結合體。形成認知能力的手段聽說讀寫應與情感載體體驗的激活、引發、領悟緊密交融在一起,成為聯珠雙壁。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感悟了作者的感情,志愿軍的愛與憎,對課文字、詞、句、段、篇等認知就會有更透徹的賞析。
2、適應對象原則
處理教材要適應教學對象的需要,教學要吃透兩頭,其中一頭就是學生。主要是做到:“心中有書,重點明確;目中有人,靈活施教”,在處理教材必須了解和研究教學對象,使處理教材的方法、過程、結果能適應不同教學對象、不同類型的學生。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了解他們原有的知識、學習能力、年齡特征、個別差異、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班級風氣等。這樣,才能使備課有針對性,使教材的處理和學生水平相一致,靈活施教,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3、靈活處理原則
處理教材還要有靈活性。對于不同類型和不同特點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有的文章典范性很強,在教學中就可做提示性的點拔,鍛練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賞析,以求“自求得之”。有些文章典范性雖強,文質兼優,但難度較大,教師須以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認識能力為主要目的,讓學生通過朗讀、評點課文、評價欣賞等方法來掌握,同樣一篇教材,可從朗讀激發情感入手,可從板書提示線索入手,也可從生動比喻、故事啟發入手,不同的處理方法往往能收到異曲同工之效,使教學既能教出教材的特色,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舉一反三”的原則
在處理教材中,要始終貫徹“舉一反三”的原則。這個原則的實質就是要求妥善處理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從而做到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并重。所謂的“舉一”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把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等技能技巧,講深講透,使學生能夠牢固的記憶和熟練地掌握。所謂“反三”就是使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類推到有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立解決,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界。
上述四條原則是緊密聯系、互相浸透的,指的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使備課取得良好的成效。
哲學家培根說:“跛足而不迷途,能趕上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因此,處理教材的藝術除遵循上述原則外,還需講究一定的方法,才不致于事倍功半。
1、
鉆研大綱,明確目的
教學大綱規定了語文科的總的要求和總的原則,并規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和范圍以及教學進度。教師鉆研教學大綱,才能明確教學中的三個“W”即what(學什么),why(為什么),how(怎樣學)。例如,要讓學生弄懂什么——課文的類型、修辭手法等;學會什么——文段分析的技巧、作文方法等;發展什么——聽說讀寫能力、智力等;培養什么——道德情感、審美觀點等。
2、 通覽教材,鳥瞰全局
教科書提供了基本的教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依據,教師應在把握大綱的基礎上,通覽教科書,掌握教材的編排體系,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抓住教材的知識結構。比如,首先要了解初中語文新教材的特點,還要了解每個單元的單元提示,另外,教科書后面有關寫作實踐、語法知識等內容也在通覽之內。這樣可以確定培養學生能力的方案,可以增強教學的計劃性和有序性,維護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從而在教學中執簡馭繁,縱橫弛騁。
3、 疏通教材,清除障礙
在通覽了全部教材的基礎上,對所要講授的單元或課題教材進行疏通,清除攔路障礙。對于教材內容,大到篇章結構、中心思想,小至標點符號、書寫讀音,都要一絲不茍,細心閱讀,反復推敲,弄清弄懂。掃清障礙,保證在進行教學中不卡殼,不出錯誤,不留空白。
4、 熟悉教材,重點記憶
熟悉教材在于“透”和“熟”。要掌握每篇文章在整個單元計劃的作用,同時對每篇課文的字、詞、句、段、篇、作者思路及蘊含的思想、智力的各種因素等進行認真思考,做到胸有成竹。要達到熟悉教材,重點記憶和背誦是不可缺少的途徑。如有些重要句子、注釋等要銘記于心,不致于說一句看一下課文或教案,中斷學生的思路,給課堂帶來不協調的氣氛。
5、 分析教材,把握“三點”
分析教材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需要把握“三點”,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首先要抓準教材的重點,即明確教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語文新教材中,重點往往體現在每單元的“單元提示”,每篇課文的“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當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擬出相應的教學方案來掌握重點。
其次,要把握教材的難點,指的是教材中那些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教材,找出難點,對其條分縷析,使其化難為易,豁然貫通。
最后,要確定教材的“關鍵點”,指的是教材中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能起作用的部分內容。只要抓住了這些關鍵點,巧妙點撥,就能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制一發而動全身,收到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掌握了初二語文說明文中說明方法,就到推及理解每篇課文有關用說明方法的句子。
6、 精心設計,妥善安排
在全面、系統地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從教學的全局出發,縝密地考慮各個教學環節的組織,精心設計課程結構,教學程序等。在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解惑”,教師在課前的設置中就已體現了對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把握與理解,并精心設計為能啟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各種題型的閱讀題,作為課前預習作業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找出疑難點,以備帶問題聽課。在課堂上,教師應胸中有丘壑,決定哪些內容需要教師主講,哪些內容讓學生自學;哪些需詳加剖析,哪些只需略加指導;提出的問題高而可攀,設計的問題難而有度。課堂的精心設計,力求開頭引人入勝,中部豐滿堅實,結尾耐人尋味。師生雙方有備而戰,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7、 閱讀資料,吸取營養
有效地利用教學參考資料,從中吸取營養是處理教材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教學參考資料,是教科書的補充。教師閱讀有關教學參考書和一些相關的書籍、報刊。甚至可上網查閱有關資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充實豐富教學內容,才能得心應手駕馭教材。語文教師還應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在搜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笑話、故事、名言警句等課外資料,在課堂上就可隨手拈來,使課堂的更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根據語文教學的知識性和情感性,認真備好課,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各個環節中尤顯重要。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挖掘教材“深”,教材方法就會“活”,講課就會“精”,傳授知識就“準”,教學效果才能“高”,才有可能在授課過程達到一種左右逢源、駕馭自如的境界。
(主要參考文獻:《創新教育實施指南》)
藝術教育論文3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簡述及研究背景
藝術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學前教育機構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從蔡元培的“五育并舉”向前看,早在清朝,清政府頒布的《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就有有關藝術教育的內容。“在就兒童最易通曉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漸次啟發涵養之,與初等小學之授以學科者迥然有別”,當時規定的教學方式包括“游戲、歌謠、談話和手技”(《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二節)。并對“游戲、歌謠、談話和手技”做了明確的要求。其中的“歌謠”即今天的音樂教育,“談話”即現今的文學教育,而“手技”則是現在的美術教育。雖然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思想,大力提倡美育,但在當時并沒有付諸實際行動。繼蔡元培之后,無論是政府還是教育工作者都開始重視藝術教育。教育家陳鶴琴開創了現代學前音樂教育的開端,他還編創了《兒童韻律曲及歌曲集》,供學前教育者使用。陳鶴琴認為“音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種抒發情感的活動,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在學前教育有很重要的地位。1997年5月,原國家教委頒發的《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學校藝術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而非專業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發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藝術專業人才。這一性質決定了學校藝術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為基礎,以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為任務。”20xx年7月,教育部又頒發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再次重申藝術教育的地位:“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包括:藝術類課程教學,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境建設。”同時還提出了我國藝術教育的目標:“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學前教育領域,20xx年9月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學前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又進一步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由此可以看出,藝術教育古往今來都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兒童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們課題組于20xx年10月10日至20xx年11月31日,在咸陽、寶雞、渭南、商洛共4個地區選取20所城鄉幼兒園及小學(學前班),向教師和家長們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收回459份。刪除無效問卷7份,有效調查問卷共計452份,有效問卷率90.4%;正式訪談對象120人。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以及對訪談結果的分析,心中的疑問有所解答。
二、現象與分析
(一)城鄉學前兒童家長都認識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但讓孩子真正接受藝術教育的比例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培養藝術素養;在農村只有40%的家長認識到了培養孩子藝術素養的重要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農村的家長大部分不在家鄉,孩子都由祖輩帶著。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學放學都是由爺爺奶奶接送。當我們將問卷發放到他們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會寫字。這樣的隔代家庭,祖輩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不學壞就好,在應付生活的同時根本沒有精力去照顧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較進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經濟狀況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許。每月家庭的生活費和學費都由父母寄錢回來支付。在勉強照顧了全家人生活的情況下,也就沒有經濟能力去給孩子進行藝術教育了。
(二)城鄉學前兒童接受藝術教育培訓的人數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適齡幼兒進行過藝術教育,在農村這個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兒童參加藝術教育的種類比農村多,場所選擇余地大。而農村兒童進行藝術教育的場所主要在幼兒園。農村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機會大大少于城市兒童。調查問卷第十題的結果顯示,即使家長愿意讓孩子在課外接受一些藝術教育的課程,也沒有合適的機會。農村有些孩子的藝術熏陶就是在家看看電視,或者節日的時候,鎮上進行的文藝匯演和過年的時候周圍的廟會。這樣的藝術教育質量怎么樣先撇開不談,單就藝術形式來講,十分的單一,內容以娛樂為主,不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且容易導致兒童近視。
(三)城鄉家長對于孩子藝術教育的質量滿意度普遍不高,均為50%左右。經過走訪部分家長發現,滿意度不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場上培訓機構魚龍混雜,部分機構魚目混珠,老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老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而專業素養較高的老師不熟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或不愿意接受學齡前兒童,這也是兒童無法接受藝術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長對幼兒藝術教育認識不夠,不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導致對結果滿意度不夠。
(四)跟預期結果不同的是城市與農村的家長對于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未來的期望具有相同之處。原以為家長會更注重孩子學業的發展,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來的就業機會,對考學的幫助等等)。但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兒童心理發展、人格的健全發展方面。多數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藝術與學業兼顧,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從這點可以看出,現在的家長觀念較以往已經有所轉變,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這跟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有關。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國家從他們那個時候起就開始提倡素質教育,盡管素質教育的實施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看到,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五)城市兒童進行藝術教育多,壓力大,而農村兒童進行藝術教育機會少,人數少,培訓少。部分城市的學齡前兒童,一周要參加3-4次培訓班,名目繁多。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幾個小時練習各種技能。大大的占據了他們的課余時間,讓本該快樂的童年變得繁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幾乎所有的家長(包括那些給孩子報了好多培訓班的家長),都一致認為應該解放孩子天性,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長的行為與所持的態度大相徑庭。而農村兒童因為經濟,環境,家庭觀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們沒有合適的機會去接觸藝術,接觸美感教育。這體現了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公。
(六)城鄉學前兒童未進行藝術教育的原因不盡相同。大部分家長(城市占47.04%,農村占47.22%)未讓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原因是沒有合適的機會。農村由于費用太高而無法進行藝術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這表明農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長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為什么家長會覺得沒有合適的機會讓孩子接觸藝術教育呢?我們走訪了一些專業的藝術方面的老師。發現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相當一部分老師都不太愿意從事幼兒藝術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兒尚未成熟,對于藝術中的各種術語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細動作也尚未發展完成。這兩項障礙對于藝術老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讓孩子理解藝術相關概念并學會應用?沒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長,短期內很難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七)城鄉學前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非常單一。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培訓機構,學前藝術教育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音樂和美術兩大類。音樂包含唱歌和舞蹈,美術包含繪畫和手工。在生活中,藝術的形式非常多樣,可以說無處不在。主要可以分為音樂、繪畫、舞蹈、文學、雕塑、建筑、戲劇與電影八大類。這樣多的藝術形式,體現在幼兒園中就只剩下了音樂和美術。并且,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目前的幼兒園藝術教育組織形式也非常的單一。以我們在咸陽市某幼兒園旁聽的一節音樂課為例。老師要求幼兒學會一首歌,分為讀歌詞,跟唱,合唱,領唱幾個步驟,只要求幼兒會唱這首歌,對藝術鑒賞方面基本沒有涉及。同樣,我們旁聽了幾節幼兒園的美術課。老師提前畫好一張畫,給幼兒貼在黑板上,老師簡單講解一下畫的步驟,對不好畫的地方做適當提醒后,幼兒開始自己畫。畫的像的,就是畫的好。有了自己的創意老師也會夸獎,但是之后會遭到全班同學的模仿。還有少數老師,對于孩子的天馬行空的創意無法接受,甚至嘲笑他,這樣的做法會抹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作為幼兒教師,是要堅決抵制的。
(八)城鄉藝術教育課程的側重點不同。農村藝術教育課程教育目的偏向于讓孩子學會某種技能,而城市的藝術教育課程教育目的偏向于培養孩子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20xx年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藝術部分將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分為兩個大目標,包含了四個小目標。
(一)感受與欣賞:(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
(二)表現與創造:(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和創造能力。而且“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藝術教育的目的偏重欣賞和創造,而非“千篇一律的訓練”。
三、引發的思考
中國古有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任何人在幼年時代播下什么樣的種子,那他老年就要收獲那樣的果實。”縱觀古今中外,各位偉人對于學前教育的重要性都有著共同的認識。但我國的學前教育尤其是學前藝術教育卻仍然發展的不盡如人意。要想取得學前藝術教育的長足發展,就要從社會,家庭和幼兒教師三方面入手。
(一)社會方面。如今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發展。調查結果表明,從物質基礎上來講,農村的經濟狀況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農村家長的育兒理念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但是,跟經濟的發展比較起來,觀念的轉變相對較慢。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從幼教領域來看,政府和學前教育機構應該努力向家長宣傳更多的正確的學前藝術教育的理念,大力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各種宣傳,努力扶持農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藝術教育的平衡發展,達到農村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家庭方面。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愛好和特長,不能只要自己覺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動和觀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說一套做一套,這樣不僅阻礙孩子的發展,還會對孩子起到不好的帶頭作用。要將觀念落實到行動上,言行一致,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同時,家長應本著對孩子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盡可能的為孩子創造教育機會,配合教師和教育機構,共同為孩子的未來打好基礎。
(三)幼兒教師方面。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嚴格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去教育幼兒,為幼兒美好的未來打下基礎。教師應該將學前的藝術教育課程重心轉移到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上來,而不只是專業藝術技能的培養。幼兒期是培養兒童各種感知覺的關鍵期,只有抓住關鍵期的教育,尤其是樂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養好了,如何欣賞美和創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要求教師要有足夠高的職業素養,不僅僅將教育當做自己賺錢的工具或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手段。只有教師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藝術教育機會少的問題。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論文(通用6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論文 篇1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闡釋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名詞,它集各種藝術類別于一體具有綜合性、藝術性、創造性。目前我國學前教育范圍里的藝術教育通常包括了音樂、美術、舞蹈等科目來實現的的。幼兒藝術教育的本質是通過藝術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激發幼兒熱愛藝術,更重要的是使幼兒在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體驗和人格的成長。但現實的幼兒園藝術教育卻與違背了藝術教育的本質,反而出現了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思想內容的說教,其教學方式單一、注重模仿忽視創造、缺乏學科的綜合遷移、忽視兒童個體差異和過分專業化等一系列問題。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是幼兒藝術教育的啟蒙,所以我們強調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動的、發展的。同時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關于審美的一種普及性教育,所以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兒培養成一個具有藝術素養的欣賞者,而不是具有專業素質的歌唱家、畫家、舞蹈家等。我們期望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不只是藝術知識與技能的簡單傳輸,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兒的情感和生命教育為情感目的,培養幼兒綜合運用音樂、美術、舞蹈等各類藝術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的生活質量。
關于開展好藝術文化課教育的一些看法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開展好藝術文化課教育的一些看法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開展好藝術文化課教育的一些看法論文 篇1
摘要:本文就在校藝術專業學生對文化課的忽視尤其是語文教學的不重視等相關原因的分析及討論,就如何開展好藝術專業文化課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藝術專業;文化課;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僅僅是專一的技能要求,相應的培養人才的搖籃一學校,就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藝術作為文化的一大領域,在大力提倡文化多元化、社會化的今天,藝術很受人們的青睞,許多學生選擇了在藝術領域的繼續學習深造。然而,這些學生中絕大部分人并沒有了解學校對于開設藝術學科的意義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而是專注于藝術學科的學習從而淡化了對文化課的重視,這種盲目的專一會使學生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步履維艱,真正的藝術家也是在了解社會大背景大科學下成就出來的,這就需要學生們全面的發展,文化課對于培養真正的藝術家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藝術專業文化課存在的問題一以語文課為例。
1.缺乏針對性
各專業一般使用統一的教材,教材注重統編性缺乏針對性。只是為了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或是僅以它能糾正學生錯別字,幫助學生寫作一些簡單的應用文而已。沒有能夠把語文課程同專業課程緊密聯系,思考它與專業的聯系,使其發揮更好的作用。
實驗性藝術教育的實施途徑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實驗性藝術教育的實施途徑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實驗性藝術教育的實施途徑論文 篇1
實驗性藝術教育在當代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一種全新“互動”式的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多種優越性。在當今教育理念越來越重視人的個性化教育的今天,促進實驗性藝術教育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藝術教育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是當代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為了使實驗性藝術教育更具實踐性和操作性,全面深入地探討實驗性藝術教育的實施途徑,對于促進當前的藝術教育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實驗性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綜觀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都對藝術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藝術教育要與時俱進,要以科學的發展觀調整和改善自身機制,使藝術教育向更高、更本質的方面發展。現在我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隨著我國當代藝術的自身演進與對外交流,當代藝術思潮與藝術實踐更是以全新的姿態被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教育已不單是一個封閉的專業教育問題,傳統的舊有體制以客觀再現的教學方式難以體現讀圖時代和文化工業語境下的藝術思辨;傳統教育在重視技能,忽視創新的同時,很難應對新時期藝術教育出現的多元要求。從受教育的學生群體來說,主體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期的學生興趣廣泛、信息豐富、體驗敏銳,對創新有著強烈的愿望,這就要求我們的藝術教育的培養觀念應該從技能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謂實驗性藝術教育是針對現行藝術教育在審美觀念、樣式話語方式的實驗性教育,它不僅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而更多是針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種種問題的質疑與創新。因此,實驗性藝術教育在于對藝術教育模式未定性的追求,這種追求也賦予了實驗性藝術教育是一種不滿足于現有的觀念和模式的實驗性氣質。一方面需要我們大膽、主動而積極地擁抱新生事物,積極地向外開拓;另一方面,向外開拓并不意味著拋棄傳統,而是應該提供一個打破常規的藝術教育模式,建立一種多元化的、自我更新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試驗的理想平臺,學生藝術潛質的開發和引導往往需要這樣一個環境,在這樣一種包容和培育學生藝術理想的教育環境之中,讓學生自由地完成自己的奇思妙想。基于此,我們的當代藝術教育才能在復雜的環境里不斷“刷新”,始終保持自我更新的良性機制。
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隨著時代的更迭,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學生的思維在這個全媒體時代表現得極度靈活。既定的國家課程只能滿足學生的基礎性知識需求,高等教育的創新需要一線教師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在實踐中發揮自身所長開設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課程。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將漢文化融入徐州高校的藝術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實踐意義。課程從理論構思到實踐,可以弘揚徐州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古代文化,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化的學習熱情,使高校藝術教育更具有地方特色。
近年來,高考參考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高校招生計劃不降反升,使得高考錄取率升高。也就是常言說的考大學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是一個民族整體文化水平得以提升的前提,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標志。同時,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豐富多彩,高校的生存與建設特色也在融合地方文化過程中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而這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教育,多是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存在的。
一方面,國家課程內容作為基礎性教育是每個高校學子必須掌握的。另一方面,各地文化存在差異,這樣富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只能在當地施行。學生通過對特色課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國家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記憶,能更牢固地掌握國家課程內容。開發新課程也可以豐富學校教學形式,實現課程的創新創優,體現出現代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
針對高校藝術生入學教育實踐與探索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針對高校藝術生入學教育實踐與探索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摘要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作為大學生涯的“第一堂課”,有人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大學生活的第一粒紐扣”。它不但是高校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藝術生作為高校學生中特殊群體,他們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制訂高校藝術生入學教育方案,幫助藝術生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該文針對新形勢下高校藝術生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進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藝術生;入學教育;高校新生;輔導員
1、高校藝術生的特點和現狀分析
1.1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高校藝術生與理工科類、文史科類學生相比具有更加獨特鮮明的個性。由于受到學習藝術專業課程的影響,他們有創造力且感情豐富。在平時的生活中,無論是在舉止談吐還是在穿著打扮方面,高校藝術生都略顯大膽夸張。但部分學生因缺乏正確的引導,在片面地追求個性當中迷失自我。藝術生性格的兩極分化也較為嚴重,有些學生個性明朗、感情細膩,有些學生不善言辭、桀驁不馴。再結合藝術生的學習歷程,藝術生在高中階段需要離開校園,外出參加藝術課程培訓,他們的自理能力較強,隨之而來的是紀律意識較為淡薄,不愿意受到校紀校規的約束,在行為上追求特立獨行[1]。
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探析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探析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的今天,藝術教育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條件,應緊緊圍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促進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明確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關系,探究藝術教育的發展路徑,使之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加快創新藝術教育體系的改革步伐,努力培養大量各類復合型、應用型創意人才。
本文以研究如何實現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新動能協同發展為目的,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藝術教育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為藝術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進而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期望能為高校開展藝術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藝術教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
引言: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高度強調創意能力的產業,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而藝術教育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因此,藝術教育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應緊緊圍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使之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促進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
淺析做更加有藝術的教育的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析做更加有藝術的教育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文關鍵詞:班主任;教育;方法;更好
論文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很苦,但通過我們的思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教師的成長,讓我們的教育更加有藝術,而且在我們的幫助下,孩子取得了進步,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我首先要從一個改變我觀念的一本書說起,《做最好的老師》,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時,心理持了一種懷疑情緒:這個不是明顯的哲學錯誤嗎?哪有最好呢?只有更好,此時腦海中閃現出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我翻開李老師的教案時,我驚呆了!李老師序言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澳柯瑪空調曾在做廣告宣傳時這樣說過。看來李老師已經知道了讀者的心思,頓時對李老師又多了一份敬仰。
今年是自己工作的第四個年頭,其中班主任是第三年,在沒有當班主任時,天天看到許多班主任起早貪黑的工作,為了孩子,甚至舍棄了自己的小家,當時的感覺就是班主任的工作就是保姆,心中對班主任工作有了一絲的怯意,但同時對班主任工作也充滿了期待。現在看起來,班主任工作是很苦,但是細細品起來還是有絲絲甜意在其中。
學生畢竟是未成年的孩子,天真活潑,充滿陽光,尤其是我們現在的高中生,信息接觸非常廣泛,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個“乖”孩子,他們會犯錯。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抑制自己的怒火,我們應該保持一個寬容的心去對待,不能對著我們的孩子發一通火,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有時還會產生負面效應,比如,加大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同時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我國藝術教育問題研究的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國藝術教育問題研究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一、我國藝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應試教育競爭體制的長期存在
首先,教育觀念方面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各方面的發展往往用分數決定,大多注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藝術教育不被用來評價教師的業績,這種現象在高考班、特長班尤為突出,升學率成為藝術教育的主要思考的問題,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導致了相當一部分教師不重視藝術教育,對于藝術教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存在偏頗,由此偏離了正確的藝術教育教育觀念。其次,教育行為、教學行為方面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體驗藝術教育學習的快樂和滿足,藝術教育教師唯一要做的大事,就是對藝術教育尖子的重點培養,由于藝術教育教師的教育觀念產生了偏差,壓制了那些具有藝術教育天賦的學生,相關科目的教師無故占有藝術教育課的時間是常有之事,教育行為也必然偏離了一個專業人員的標準,導師藝術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教育重形式輕實質
為了讓廣大教師能盡快適應教育發展的腳步,很多學校開始對廣大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重視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進而使教師能正確有效地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適應素質教育中自己的角色,但是這種培訓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授課教師是遠離教學一線的'具有高深理論的大學教授,一線的教師對他們有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授課方式基本上還是注入式教學,脫離了教學實際的培訓方式使教師對培訓失去了興趣,很少給他們提供研討和實踐機會,培訓機構忽視了教師的成人身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其次,繼續教育培訓的管理比較滯后。班額較大,不利于學員之間進行研討交流,上課不守時的現象較嚴重,不利于培訓機構對學員進行嚴格管理,對參加培訓的教師管理不嚴格,使得參加培訓的教師對培訓機構的嚴肅性重視不夠,管理措施重表面上的行為約朿、輕意識上的鞭策。
談現代藝術教育工藝美術復興論文
現如今,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現代藝術教育工藝美術復興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現代藝術日益廣泛滲透于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藝術教育就成為一個強調多種學科知識交叉、學術探索與實踐創新并重的綜合應用學科。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出現了一個新專業“工藝美術”。高校的藝術教育對工藝美術的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藝美術專業的設置應該對推進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傳承和推廣工作有所貢獻。本文對工藝美術發展及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在資源、創新、創業等方面作為關注點,以此有針對性地提出現代藝術教學中如何復興這門既傳統又現代的學科。
關鍵詞:現代藝術教育;工藝美術;作用;復興;
現代藝術教育與傳統工藝美術之間應該是共通的,工藝美術與經濟、文化、科技、企業密切相關聯,社會的發展與需求對工藝美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過去中國藝術發展歷史中,傳統手工藝美術與現代藝術總是處于相對立的一面,兩者之間始終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傳統手工藝美術由于制作工藝的特殊性,在工業化發展的今天已經不能適應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發展優勢,其生產方式和文化被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受到威脅甚至有些技藝被淘汰。
國外面對困境,國外率先打破思維模式,使傳統工藝融入現代藝術之中,有效地完成手工藝的部分當代藝術的轉型。當物質文化趨于飽和的狀態下,批量化、單調化的生產就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對美的個性化的需求,那么作為人才培養的高校,必然擔負起現代藝術教育中工藝美術傳承與創新作用,傳統手工藝中文化底蘊和精湛技藝與當下現代的藝術的設計功能相鏈接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關鍵點。現階段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工藝美術專業設置把傳統工藝的發展融入當代文化構建中定會使現代藝術生活更富有中國氣質,使傳統工藝美術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兒童藝術教育學科論文
摘要:在當今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關注藝術教育,在兒童教育領域更是如此。沒有藝術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有利于豐富兒童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兒童的智力開發,有利于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兒童的生活狀態是靈活,開朗,充滿想象力和快樂的,不受限制和約束的,僅有知識與技能的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沒有藝術素養的兒童是不完整的兒童。兒童的生命發育需要自在輕松和照料滋養,需要天然的環境,需要整體的、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人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6歲至14歲”[1]的兒童時代時開展藝術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點,通過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增強兒童的感知能力,培養兒童對美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增進兒童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更進一步培養兒童的創造性能力都是極為關鍵和重要的。但是,歷來對兒童的教育著眼點在于如何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人格與情感方面,專注于兒童日常行為的規范指導,而藝術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帶其中。本文就兒童藝術教育的審美特征,藝術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關系,兒童藝術教育與自然的關系,藝術教育與兒童所處的環境幾方面加以分析。
1藝術教育的基本特征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環節。“是指藝術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創作規律、鑒賞規律的教育。……還包括藝術實踐、藝術創作技巧、手法的專門教育和訓練。……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和文化藝術素養教育,包含著美育的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愉悅性等特征。”[2]因此,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為重點,并致力于藝術教育。美國曾頒布一項《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文件明確規定藝術對教育的貢獻遠遠超出了其內部的價值,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并強調指出藝術是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斷言“在教育中,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連接世間難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種事物的橋梁。用最簡單的話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進而系統介紹了藝術教育擁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另外法國和德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和藝術傳統,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藝術教學的價值,都將普及藝術教育納入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為國家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早在十九世紀初,達爾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的另一部分———能夠產生更高的意識狀態的那一部分能力的———喪失。……事實上,失去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因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國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指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枯燥無味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全生命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也極可能成為當代整個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改變之突破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