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論文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教育論文1
一、狠抓心理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在一定意義上講,教師的質量就是教育的質量,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師的差距。”因此說,造就一支政治堅定、素質過硬、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教師隊伍和教育管理者隊伍是教育大發展的根本保證。心理教師隊伍更是如此。心理教師不但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更要有精湛的業務能力,要發展多方面的知識結構,積極參加心理咨詢的實踐活動,要有足夠的耐心、靈活和機敏等,這是推動,發展學校整體健康、穩定、和諧校園關系的生命線。
二、課改促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推進教育全面發展的重點就是在課堂上,優質教育的根在課堂,高質量教育的基礎在課堂。課堂,我們很熟悉,是經常進行學習活動的地方,可恰恰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了,便失去了對它的認知和研究,幾十年走過來毫無新法,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搞了好幾年,但依我看還沒有真正地脫胎換骨,舊套路仍舊占多數,也累積了很多不合時宜的問題,太多的功利課堂在侵蝕著教育生命,我們應該醒悟,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創新課堂教學,來一場課堂革命。我們要研究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怎樣交情移情,課堂的目標與方法如何結合。課堂結構、課堂組織等方面確需我們下大力來研究和嘗試。我們還要采取類似“心理課堂展示”等活動,助推這場課改革命。同時通過實施“心理專題教研”,激起教師自主研究、問題研究、小課題研究的熱情,真正實現大教研、全員教研,有效地提升有內涵、高品質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搭建更多平臺,體現職教特色,體驗職業生涯
職教不同于普教,職教在學生評價方面應該具有更多優勢,教育也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校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搭建學生愿意參與、勇于體驗、敢于擔當的平臺,讓他們覺得“人人有才、我能成才,言教不如身教,傳授不如體驗”。我們的心理工作就是讓學生揚長避短、以“技能”為突破點,變自卑為自信,變眼前灰暗為前途光明,學生能走出來、站出來,他就是好樣的。借助在體育課上開展意志訓練、心理課上的放松訓練,在班會課上的人際交往訓練、實訓操作的自信心訓練,學生在以技能為核心的競爭中,自身的潛力不斷被挖掘,調動了學習和訓練的熱情和激情,比如在校園吉尼斯比賽,化工比賽的項目(水中硬度的測定、粗食鹽的提純、化工仿真精餾塔的操作)中檢驗了學生對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數據處理能力,激發了學生對化工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更多的同學通過競賽,在基本技能上得到充分的鍛煉,讓它真正成為我校的傳統和品牌,讓同學們在競賽中體會實驗的快樂,享受動手的愉悅,成為操作“能手”和“標兵”。
四、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把校園建成學生的樂園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年齡偏小,喜歡制造新奇,可塑性較強,所以學校要進一步豐富課外活動形式,努力使我們的學校成為自由歡樂的樂園,讓學校有瑯瑯的讀書聲,有悅耳的歌聲,有運動中的吶喊聲,有開心的笑聲。課外活動還可以包括社團活動、公益活動,這會使學生組織性、自律性、奉獻性、責任心增強。現在我們的活動還局限于少數的范圍,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開始,培養中職學生的獨立人格。更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浮躁、功利心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尤其重要。干好工作落實最重要,創新是關鍵,激情是起點。我們要勇于喊出自己的精、氣、神,做出自己的職教心理教育特色,讓職教校園變化更大,亮點更多,學生更愉悅、教師更幸福、家長更滿意,讓不斷成長的心理教研成為職教百花園的一朵奇葩。
心理教育論文2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面向21世紀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學會四種本領,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四大支柱要求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必須使受教育者不僅具備堅實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本文就高校教育中易被忽視的心理教育作一探討。
一、高校心理教育發展既況
我國高校心理教育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相對滯后,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老師、家長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重視不夠,而且學生對于自己也不夠了解,致使許多大學生帶著種種心理障礙走入社會,給社會増添了許多不穩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許多高校都己建立了心理輔導機構,承擔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向相關學生提供心理咨詢,雖然高校的心理教育己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并建立了一系列實體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客觀方面
表面上看,我國高校心理教育己形成了一定的框架結構,并且初具規模,但從具體效果上看與我們所期望的有一定距離,這主要是一些客觀原因制約了心理教育的實質性發展。主要原因是:
(1)模式陳舊,內容呆板,教育形式單一。目前,許多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己跟不上新時期學生心理發展的要求。其中,教師只能向學生講解己有的心理教育理論,或提供心理咨詢,學生的接受情況怎么樣,教師只有通過測試來獲取反饋信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
即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也不易表現出來,而且教師對于學生的輔導、講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不易深入學生內心,使其自我反省,并且呆板、抽象的內容不易有針對性地作心理方面的工作;另外,傳統心理教育中并沒有過多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只將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或心理需治療的學習者。然而在中國這種特殊的獨生子女的環境中,學習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具有強烈的自尊感而有的則極度自卑,于是單一的教育形式就不能適應新時期學生心理的教育,并影響著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沒有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所謂專是指專職從事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相關學科學位證書的專業人員。而兼是指非專職的熱衷于此項工作的教師,他們往往是有做學生思想工作的豐富經驗,或業余學習了一些有關心理學方面知識的人員,長期以來該領域的師資隊伍常常是專者少,兼者容易流失,既嚴重缺乏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又往往是說走就走,彳很不穩定。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不能長期、穩定、高效地開展下去的主要原因。
2主觀方面
我國高校心理教育一直不能飛速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來自主觀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重視不夠,投資太小。一個學校的辦學思路,具體政策的規劃與領導的努力密不可分。以往高校教育中對于學生的專業教育特別重視,領導常常強調對于學生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心理教育,甚至有許多學校并沒有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陳舊的思想必將導致重視程度減小,進而縮小投資力度,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心理教育的硬件建設。
(2)認識不夠,觀念亟待更新。在我國傳統思想影響下,許多人認識不到自己己患心理疾病,甚至有許多人極力否定,躲避事實,更不愿去接受治療。這既與他自身的認識有關,又與整個社會的觀念密不可分。古時候,人們將精神的淵源定為心,認為精神由心而生,這種觀點的延伸就是今天社會上將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的錯誤認識。學生不僅要克服自身心理認識,又要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去心理輔導機構接受治療,社會給予患者的壓力可想而知。
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設想
信息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該時期,心理教育又面臨諸多問題,其中對心理教育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有:
1.心理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對落后。信息時代的特征之一便是大信息量,傳統心理教育中用來測試、治療患者的許多手段和方式己顯得無力,許多患者積累了大量的心理知識,簡單的測試無法反映患者的心理障礙,從而在形式上成為患者的測試游戲。
2心理教育的范圍過于狹小。學生現在越來越多的是自主學習,心理教育必須從以往的學校擴展到學生家庭以及社會中,拓寬教育的范圍,否則學生所受的心理教育將是殘缺不全,狹隘的。
針對以上新、老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討論現代心理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僅供參考:
(1)實現心理、學科教育雙結合。其實,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老師應及時為學生輔導,日積月累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并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甚至科研動手能力,也可應用不同的心理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増強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具體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適時穿插一些心理健康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利害關系的教育內容,并介紹一些増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還可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和表現,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注重課外心理教育。除課堂教學以外的許多心理教育活動都可稱為課外心理教育,它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通過課外的一些團體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増強學生自我調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創設情境,構建心理教育新模式。在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校心理教育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現代高新科技緊密相連,創設所需情境,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實現優化教學,使課堂成為心理教育的重要一環,并通過情境創設,來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心理治療。徹底打破傳統模式,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模式。
(4)樹立全局意識,把握教改機遇。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進一步深化,關系到整個學校的未來教育前途。因此高校領導必須從全局出發,把重視心理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軟硬件建設入手,結合具體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當前正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時期,高等教育面臨著諸如擴招、提高教育質量等多種問題。心理教育也同樣面臨挑戰與機遇,教育者們只有真正意識到心理教育的重大意義時,心理教育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鼓勵心理教育的理論研究。在開展心理教育的同時,鼓勵教師鉆研心理教育理論,努力營造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氣氛,為心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實現中國高校心理教育朝著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向健康發展。
(6)引導、啟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落實心理教育。實踐表明,一切面向學生的教育只有當學生自身參與其中,其教育目的才可實現。學生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應處于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調控自我,并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去自我心理調整,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變化,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使自己不僅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一名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的人才。
心理教育論文3
面對社會競爭的加劇,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其學習成績。因此,應該重視學生的教育心理成長,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夠解決問題,使教育心理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一、學生常見的教育心理問題
常見的學生教育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教育心理問題是學生教育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增大,并造成諸多生理問題。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學校當中分好、差班,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采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也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導致心理壓力加大。
2.厭學是目前學習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普通學校表現尤為突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學而準備的,然而,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是一部分,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后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后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考試上,就出現考試焦慮。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間發生沖突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學生有一種壓仰感,消極情緒產生,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三)關于挫折適應問題
學生的挫折是來自多方面的,包括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教育心理問題了。
二、維護學生教育心理的有效對策
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學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那么,該如何進行呢?具體做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
在教學中,要面對全體學生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在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往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教育心理教育
學校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內容,教師應積極深入地挖掘,對學生實施自覺地、有意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
3.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
可以在學校設立“教育心理咨詢室”,就新生入校時的適應不良,舊生在學習、人際交往、情感、升學填報志愿等心理沖突與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礙等問題進行個別與團體咨詢、門診咨詢、電話咨詢、信件咨詢、專欄咨詢、現場咨詢,采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癥下藥,使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同時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誠關注學生,增強學生的信任感。對此,我們幫助分析考試不好的原因,讓其認識到成敗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認識,鼓勵其自己找到解決的對策。同時,我們指導他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如,多聽輕快的音樂,多活動,多與人交往等等,從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優化第二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
第二課堂是促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對開闊學生的知識領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養,擴大社交范圍和心理容量,發展學生個性起重要作用。學生通過校內外實踐才能發現開拓自身的潛力。第二課堂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學校班級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舉辦各種形勢教育類、社會生活類、心理衛生類、閱讀類、審美類、信息處理類等指導性講座。可以積極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調查訪問。可以建立多種類型課外活動小組,閱讀小組。總之,第二課堂應當努力體現思想性、知識性、情感性、藝術性、實踐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把學生良好教育心理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論文(精選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論文 篇1
關鍵詞:中職學校;健康;策略
摘要:中職學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如何促進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已成為中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闡述了中職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以期對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整個中職德育工作提供參考,達到提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勢比較嚴峻,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著他們將以什么樣的面貌跨人,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承受各種心理壓力和處理心理危機的能力,是中職學校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中職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和措施,為中職學校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參考,對于中職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和中職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符合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級功能,即初級功能、中級功能和高級功能。初級功能主要指通過心理衛生健康知識的學習,消除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產生;中級功能主要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應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高級功能這樣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要促進個體的發展與完善,這主要體現在通過心理教育與訓練幫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識自己的潛能和價值,使各種心理素質達到最優化,成為健康、自主、和諧、具有創造性的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從維護心理健康逐步轉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培養,在未來社會,人們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識水平將會有新的提高,獨立的個性、健全的人格、重視個人價值、人與社會的和諧、對幸福的體驗和追求、充分發揮個人的心理潛能等將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對此,人本主義心家馬斯洛提出:”在人的內部存在著一種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要,這個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他有一種內部的壓力,指向人格的統一和自我地表現,完全的個別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但每個人的潛能得到發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班杜拉說過,能力不是固定資產,彈性極大,關鍵在于怎樣發揮它,也就是說一旦學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潛能被充分發掘出來時,就會成為一個馬斯洛所描繪的自我實現的人—一種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很強的創造性、智力充分發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這的確是心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點與教育論文(精選5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春期性心理的特點與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點與教育論文 篇1
目前我國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少年有幾億,他們的性心理發展一般都是正常的、健康的。大多數都能較好地調節性欲、性沖動,表現出符合社會規范的言論與行為,都能正確地對待兩性交往。但是,有些青少年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有的甚至是很嚴重的。
性作為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現象,始終伴隨著每一個人,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健康、幸福和人格的完整。它既能給人以歡樂,也能給人以痛苦。它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崇高的境界,也可以誘人誤入歧途與深潭。
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正是性生理發育成熟、性心理逐漸趨于成熟的時期,他們的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與性的社會規范的沖突之間就構成了青少年男女心理衛生中的一系列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處理得好,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提高,工作就順利,思想就進步,生活就幸福;否則就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與事業發展。然而,在我國長期以來,“性”問題一直是個十分敏感和忌諱的問題,可謂“談性色變”,性的不適應問題也表現得比較復雜、隱蔽,它的影響也就更為深刻、持久。因而,現在我們學習與研究這一問題,也就顯得更為急迫和重要。我們應該面對現實,打破“性”這個禁區,承認性生理、性心理學都是科學,尤其是要把青春期的性衛生知識教給男女青少年,讓他們用科學知識來保護自己的健康,促進正常發展,引導青少年順利度過青春期。為此,我們必須要走出性的愚昧,打破性的怪圈,對青少年全面進行性教育,達到性健康。把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達到全國人民自身健康、家庭健康和社會健康。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摘要:當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各階層人們的廣泛關注。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奠基時期,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早期教育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輕視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從事多年幼兒教育,越發的覺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顯的重要性。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健康關愛
一、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
大家知道這個時期的幼兒有著顯著的年齡特點,加之時代賦予的特點,只有了解了孩子的這些特點,我們才會有針對性的教育。我看過一個對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報告,報告中說: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某地區對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由此可見,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幼兒階段年齡在3至6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為方面。注意力很不穩定,對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較易集中,但時間不長,非常好動。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假如你表達出“我不相信你會做”,他會真的做出來。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論文(精選8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1
摘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會關注,作為人生基礎教育的幼兒教育,我們更應該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以前只重視幼兒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逐漸向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需求發展。然而在心理教育過程中,真正重視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與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因此,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是目前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并去探索的一個課題。下面就讓我來淺談一下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從現代社會看幼兒心理健康的指標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物質需求的滿足到現在更加注重人的內在心理需求的轉變,這也無形中對幼兒健康心理形成了細致化的指標。因此,注重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環節。而現在人的健康指標不僅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和社會行為適應方面的健康。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已不僅僅是對幼兒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護理、身體的保健與保育,以及生長指標的達標,而是保教工作既關注幼兒的情緒和需要,使他們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合理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創設良好心育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8篇)
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諸種因素中,除青少年的生理特點、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外,學校因素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因為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師素質、學校人際關系和學校環境等均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本文試對“學校環境”這一影響因素進行一點粗淺的探討。
創設良好心育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
一、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既然學生每天的大部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那么學校的環境氣氛就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學生的心理素質,亦即,學校自身的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根源。因此,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為其心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學校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的靜態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大類,這兩種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形成與發展都起著暗示薰陶的作用。物質環境主要指校容校貌,如校園內蔥郁的花草樹木,潔凈的教學設施,每一個角落都可給人以美的感受,都可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和心靈的凈化。而心理環境則包括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及動態的校園文化等,廣義的校園文化應包括校風班風。良好的風氣催人積極向上、團結協作、人際關系融洽,這樣的環境能使學生具有安全感,并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減少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深刻的影響。而消極的風氣則使人情緒低落,感到壓抑、紀律松懈、師生關系緊張,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水平也必然降低。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會造成極壞的影響。可見心理環境比之物質環境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網絡時代互聯網對中小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必須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探究網絡時代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中小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階段,學校應該從專業課程、老師素質、提高學生自身素養等幾個方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心理素質優良的全面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們已經全面進入網絡時代。隨著網絡在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斷深入,不僅給成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也接觸到網絡,并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中小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心理和思想都處于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大多數渴望接觸新鮮的事物,探究周圍的世界。同樣,他們大多數也一樣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誘惑,對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中小學生接觸網絡、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把網絡視作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洪水猛獸。要想讓孩子在網絡時代能夠全面健康地成長,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懂得合理地利用網絡。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1
近年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過分的溺愛,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小學生處于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小學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依據“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教學,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小學教師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專業人員,部分教師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許多小學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沒有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是由政教處主任、團委書記、德育副校長、班主任等監管,誰有時間誰抓,但是他們基本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教育培訓,在工作中難以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小學生健康成長,難以幫助小學生改變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齊抓共管,統籌兼顧,實際上都是表面文章,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一些小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個人素質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往往都是帶領小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或者電子課件等,不能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1.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
認識到目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對癥下藥,積極分析現狀、總結原因,然后切實的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品質,為打造高素質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不單單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早的了解小學生心理,引導其樹立健康的心理標準,為推動學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發展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小學生第一次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是為其自身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會的基礎。如果能夠在學生時代及時、盡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夠進行有效、恰當的引導,必然能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適時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也能夠幫助學生盡早的擺脫一些錯誤心理知識的誘導,提高其認知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其自身的發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的前提。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切實的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狀況,如年齡、性格、認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最終,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整體性提升。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切實的與父母一道,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的順利施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淺談運用心理學原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通用11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運用心理學原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運用心理學原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篇1
關鍵詞:
心理學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摘要:
在新的形勢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心理學有關原理的運用和創新。這是當前學生思想實際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客觀要求,同時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也迫切需要高校引進心理學有關原理進行創新。在實際運用中,就是要運用心理學理論正確區分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個體差異理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原理均以人及人的內心活動為研究對象,二者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國社會全面轉型的新時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學原理,將二者結合為有機的整體,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內容、新手段、新形式,充分發揮其整體綜合優勢,是高校在創新與完善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需要認真加以探討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原理之間的關系
從理論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施加系統影響的過程。具體表現為教育者將一定的社會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系統教育。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是將人的思想觀念作為研究和工作對象,并緊緊圍繞人的思想觀念具體開展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而心理學是專門研究、揭示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體系。心理學原理基本研究對象是人及其人的心理活動、是從人類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角度去探尋人的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淺談心理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論文(精選11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談心理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淺談心理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論文 篇1
摘要:音樂心理屬于人大腦中的一種特殊身體機能,將客觀的音樂事實通過大腦主觀反映出來。音樂心理學對于教育教學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本文首先對音樂心理學進行了概述,其次探討了音樂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再次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給出了針對性的兒童音樂教學改進策略,最后進行了全文總結。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改進策略
一、音樂心理學概述
音樂心理現象是人們在音樂活動中較為熟悉的音樂現象,每個音樂活動參與者都能夠獲得親身體驗與經歷。音樂心理本質及其發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現象,音樂心理現象依托于人類心理學,屬于人類心理不斷發展過程中,到特殊階段的產物,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心理現象。音樂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現象,在音樂意識產生、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化。音樂心理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在實際的音樂活動與教育中,在大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慢慢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音樂意識和心理過程。成長階段不斷的學習與接受的過程,也是音樂心理形成的過程。從嬰幼兒時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經歷了發生、發展與衰退的整個過程。
二、音樂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