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教育論文
健康教育——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
摘要:
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人的心理素質,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培養學生的成功意識、正確糾正學生的嫉妒心理、從小培養學生的“肚量”、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這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關鍵詞:心理素質 克服 培養 糾正 培養
1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
2內心活動。人的心理素質,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面對挑戰勇敢、堅強,出現問題沉著冷靜,成績面前不驕不躁等健康的心理素質。
那么,在學校里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呢?從個人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1.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
恐懼是學生成長發育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怕回答問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試等等,老師要耐心地加以引導,不然的話,學生將來會成為—個膽小怕事、謹小慎微、一事無成的人。老師可以針對形成孩子恐懼的原因進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問題的同學,老師可以多叫他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他覺得習以為常了,也就不會再有害怕心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學,老師可以告訴他,其他同學的表現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現的次數多了,動作熟練些,感覺就比他優秀一點,如果他努力,同樣會表現得很優秀,這是給他自信心。考試也沒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檢測我們平時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如同平時做作業,不要擔心什么,考得好壞都沒關系,只要你曾經努力過,老師和爸爸媽媽不會責怪你的,同學也會理解你的。我曾經的班上有一位同學,家庭狀況不是很好,比較內向,說話總是細聲細氣的,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見到老師打招呼的時候也是低著頭,說話輕輕地。為了使她轉變,我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收效比較小,只是后來我與幾同事說起這件事,他讓我試著讓她擔任班干部工作,通過一學期的練習,效果還是比較明顯。
32.培養學生的成功意識。
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喜歡做的事,往往抱有濃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賞,當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時,在我們老師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學生眼里,也許會歡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偉大;也許很希望得到老師和大人的夸贊和鼓勵。如果我們老師和大人對他們的付出,是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甚至還無端地讓他們遭到訓斥與冷落,這樣,就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傷害他們自尊心,長此以往,會使他們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達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縮手縮腳,失去信心,甚至對性格發展產生極壞的影響。使他們變得孤僻、憂郁、呆板和多疑。
作為老師,應該很樂意享受學生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成績和進步,哪怕是寫好一個字,畫好一幅面,或隨手檢起一張廢紙等事情,老師都要適當地夸獎和鼓勵,這樣,他們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會樂于接受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某件事懷有濃厚的興趣時,興趣會使他去探求、發現,深入鉆研,當老師看到學生的這些優勢時,應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總之,作為教師就是懂得欣賞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適時給與恰當的鼓勵。
3.糾正學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別人比較,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這種情緒比較嚴重時,會形成一種極想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極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自私而缺乏關心別人的情感。這樣下去,不僅會影響團結、還會孤立自己,更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
4.從小培養學生的“肚量”。
老師應幫助學生克服氣量小的毛病。因為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水平有限,所以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老師要耐心地給他們講清對錯標準,以便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對,哪是錯,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并能自我解脫出來。另外,學生往往看見自己的優點多,看見別人的缺點多,甚至用自己的優點跟別人的缺點去比。因此,老師還要通過具體事例來教育他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心胸開闊、豁達樂觀了。事實證明,雞腸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尋煩惱,—點小事就鉆進了“牛角尖”,給別人帶來的是不痛快。這種現象多出現在那些聰明的孩子身上,他們有敏銳的思維,但由于他們太能干了,常常接受到的是表揚和贊美。他們普遍存在缺少承受失敗的挫折,也有容不下別人比他優秀的現實。
5.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自以為不如別人的學生,他們總是向別人談自己“怎么不行”,這將使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會嚴重壓抑人的進取心和創造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師的譴責,同學的“白眼”,使他們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應總是覺得自己“不敢”或“不是”,因此變得非常膽小,這也是造成學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養學生的自信,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解放”他們,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想、去說、去做,讓他們通過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步使他們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識。另一條是,對膽小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少批評、指責。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她不鼓勵學生們做雜技式的冒險、不喜歡他們輕率、魯莽,但要求他們大膽。大膽本身就表現一種自信。她在 1911年去瑞典接受諾貝爾化學獎時,便把自己的長女伊雷娜帶去參加了這次嚴肅的集會,使女兒增強成功的信心和意識。二十四年后,伊雷娜終于也在這里接受了這種獎項,不難看出,母親給予的信心和智慧是女兒獲得這巨大成功的基礎。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它能使我們的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應,它能使學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絢麗多彩。從我們開始吧!
1、《心理學》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上海師范大學 燕國材。 《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
2、失敗主義是一種因為認定未來注定失敗,而放棄一切改變現狀的行動的思想。這個詞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在日常用途中“失敗主義”一詞帶有負面涵義,通常與叛國和悲觀主義連結在一起;或是用于描述類似第22條軍規之類注定失敗的兩難情景。這個詞常在戰爭的背景下使用:如果一名士兵認定根本不可能贏得一場戰爭,或是因為某些理由認為這場戰爭不值得打,他就會被稱為失敗主義者。該詞也可以用在其他領域,像是政治、體育、心理學或哲學之類。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網絡時代互聯網對中小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必須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探究網絡時代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中小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階段,學校應該從專業課程、老師素質、提高學生自身素養等幾個方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心理素質優良的全面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們已經全面進入網絡時代。隨著網絡在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斷深入,不僅給成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也接觸到網絡,并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中小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心理和思想都處于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大多數渴望接觸新鮮的事物,探究周圍的世界。同樣,他們大多數也一樣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誘惑,對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中小學生接觸網絡、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把網絡視作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洪水猛獸。要想讓孩子在網絡時代能夠全面健康地成長,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懂得合理地利用網絡。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1.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
認識到目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對癥下藥,積極分析現狀、總結原因,然后切實的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品質,為打造高素質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不單單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早的了解小學生心理,引導其樹立健康的心理標準,為推動學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發展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小學生第一次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是為其自身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會的基礎。如果能夠在學生時代及時、盡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夠進行有效、恰當的引導,必然能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適時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也能夠幫助學生盡早的擺脫一些錯誤心理知識的誘導,提高其認知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其自身的發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的前提。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切實的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狀況,如年齡、性格、認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最終,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整體性提升。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切實的與父母一道,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的順利施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7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為一位教師,他要么是在幫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具重要性。國內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低于普通人的水平。這讓我們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擔心,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擔憂。
俞國良認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五方面: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教師只有對教育工作有熱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二是教師要了解實時的教育政策,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四是具有穩定而積極的心境;五是能夠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吳思孝認為,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應符合下面五個標準:熱愛教育事業,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良好個性;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林崇德認為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對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依照社會的期望和自身的實際狀況不斷對自己的行為及心理進行調整,使其能夠適應角色的要求,并不斷促進角色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狀態。他們對教師心理健康標準雖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共識,即教師應具有健全的人格、熱愛本職工作、良好的心態并認同教師角色。
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農村,大部分家長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十分普遍。他們遠離父母,與老人生活在一起。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只給留守在家的孩子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不能給孩子更多的照顧、關愛。孩子們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和關愛,久而久之,導致心理健康的缺失。他們一遇事就焦慮不安,特別是來自于學習方面的壓力更讓他們恐慌。這樣,在農村小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它不僅是學校、班主任的責任,而且是每個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同樣也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責任。那么,在農村,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努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數學課本枯燥乏味,沒有語文課那樣賞心怡目。只有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也只有教師在課堂中能體現人性關懷,學生才會輕松愉快、活潑熱情,發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回到數學學習中來。這樣的數學課,首先,要求教師課前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其次,要求教師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批評,更不是諷刺、羞辱和責罵。再次,教師要以飽滿的激情感染學生。課堂中教師要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不愉快而板著臉孔走進教室,使整個課堂蒙上陰影,從而使學生陷入一種緊張的狀態,整堂課學生惶恐不安,難以集中精力聽課。最后,教師在課堂中要熱情地關心和幫助后進生,幫助他們消除緊張情緒,理解和寬容后進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輕松、愉快地把精力投入到數學課中來。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學生易出現孤獨、自閉、依賴等心理健康問題,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積極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分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討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實施途徑 存在問題
近年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過分的溺愛,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小學生處于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小學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依據“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教學,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小學教師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分析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分析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中小學生的思維單純,容易受到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影響產生各類心理問題,這會嚴重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刻不容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專門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科,然而當今中小學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在向著學科化、德育化的方向轉變,教師僅僅將其當作一門普通的學科來授課,沒有主動關心學生的真實想法,學生過于被動,不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同虛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的緩解。本文將論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的構建方法,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構建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愈發寬泛,不再僅僅依靠傳統的媒體平臺來瀏覽信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但是網絡上的信息駁雜,充斥著大量的負面信息,由于中小學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極易被這些信息所誤導,進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這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學校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不畏挫折和挑戰,從而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中小學團體輔導下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1、中小學兒童適于做團體輔導的因素
1.1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環境的單純,大部分中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困擾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學校方面主要是人際交往與學習壓力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這些類似的問題困擾,把學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擾通過團體輔導加以疏導既可以降低學生單獨參與輔導的精神壓力也可以高效的對團體成員具有的心理困擾進行解決,能更有效率的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1.2中小學生思維的簡單性
中小學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維更簡單、單純,并且樂于參加團體活動,這也使團體輔導的有效實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團體輔導開始后大部分兒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團體輔導中,并能積極踴躍參與其中,不帶有過多的戒備之心,這也是中小學生適宜做團體輔導的原因之一。
2、團體輔導的重要作用
中小學生生活在學校這樣一個環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團體生活中,而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是有重要影響的。開展團體輔導不僅使學生間相互交流了解的機會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積極地感染力也能通過有效的團體輔導傳遞給彼此,使正能量在團體中得到關注。除此之外,團體輔導過程使學生產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納的感覺。在無人交流、或單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有問題困擾的學生本人會認為自己是怪異的與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緒低落,自卑情緒很強烈。但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每個人都存在類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擾因素,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低落情緒,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擾,而積極面對并解決問題,避免了因不理解這些困擾只是正常現象而自暴自棄的情況。在中小學生間同伴效應是很明顯的,同齡人間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見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開展團體輔導增加了同齡人間的糾正與支持的可能性。讓完全受教師、家長教導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更多同齡人的建議,并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的論文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離異家庭的增多,都導致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急劇上升,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縱觀廣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何謂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而要實現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有效的實施途徑。
筆者認為,在廣大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打造一支具有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師群體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國際接軌”使21世紀的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挑戰,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問題、心理障礙、心理困惑、心理困擾也就越來越頻繁地發生。面對這一現實,我們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殘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轉變教育觀念,積極主動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理論。而教師的“全員參與”又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寶。
總而言之,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如何,是學校能否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建立一支能全員參與的、具有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創設符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
試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論文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試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論文 ,歡迎閱讀。
摘要:小學教育中的教學風格、內容,校園風氣、氛圍,教師,以及同師長與同學的互動在各方面對兒童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從學校、教師及學生本身等層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使之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兒童心理發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兒童進入小學后,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并以學校為媒介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影響著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與走向,更影響著兒童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教育,使之在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
二、兒童心理及其發展
童年被視為人生一段非常關鍵和特殊的時期,在成長的奠基階段,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逐漸發育,進而不斷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關個體的學習興趣、認知水準、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構成了每一個體極為復雜的成長過程。兒童心理在各個具體的年齡段呈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
首先,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心智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因而心理發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則會錯失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或問題。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其出現的時機與持續的時間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對每一個體酌情對待。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夠更好地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時適當的條件。
小學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論文
現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決不能忽視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實踐中,通過家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學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論文1
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人的心理素質,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數老師在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智力開發都十分重視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實,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面對挑戰勇敢、堅強,出現問題沉著冷靜,成績面前不驕不躁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學校里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1. 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
恐懼是學生成長發育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怕回答問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試等等,老師要耐心地加以引導,不然的話,學生將來會成為—個膽小怕事、謹小慎微、一事無成的人。老師可以針對形成孩子恐懼的原因進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問題的同學,老師可以多叫他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他覺得習以為常了,也就不會再有害怕心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學,老師可以告訴他,其他同學的表現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現的次數多了,動作熟練些,感覺就比他優秀一點,如果他努力,同樣會表現得很優秀,這是給他自信心。考試也沒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檢測我們平時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如同平時做作業,不要擔心什么,考得好壞都沒關系,只要你曾經努力過,老師和爸爸媽媽不會責怪你的,同學也會理解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