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理論
現代管理學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門類中的基礎課程,主要目的是掌握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管理思想的演變和發展,對管理的本質、特點、原則、職能和過程有深入的了解,為其他專業課程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要求學生重點學習管理思想、管理過程和管理職能,理解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激勵、溝通和控制等主要職能的內容。
現代管理理論1
[作者簡介]
呂堅,男,19XX年4月出生,理學學士,哲學碩士,講師,目前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內容摘要]
以現代管理理論的基本框架為線索,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四個方面,探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學中基本規律的主要契合之處,并提出塑造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建議和初步設想。
[關鍵詞]
現代管理理論 中國傳統文化 未來管理模式
1 問題的提出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⑴具體而言,管理目標和計劃的實施,組織結構的設計與運作,人力、物力資源的調配和安置,以及對管理全過程的控制和調整,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現代管理既然以人為中心,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反思。
最早研究企業價值觀和社會文化傳統等對企業管理的影響的,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C。L。Barnard)和菲尼普。塞爾茨尼克(P。Selznik)。19XX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戴維斯(S。M。Davis)在《比較管理—組織文化的展望》中,明確而系統地從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組織文化等角度研究管理理論。19XX年,德魯克把管理與文化直接聯系起來,他認為,“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隱藏在價值、習俗、信念的傳統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應該是——受文化制約……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無價值觀的科學。”⑵遺憾的是,當時這一論斷未能引起美國企業界和管理學界應有的重視。直至7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表現出驚人的應變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才迫使美國管理學界認真研究和分析日本的企業管理,發現兩國企業在制度、結構、戰略等“硬件”方面并無不同,差別只在人員、技能、作風和最高目標等文化的“軟件”方面,從而證實了文化和價值觀比管理理論方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此后,有關管理差異的文化背景和根源問題,日益成為現代管理理論研究的新課題。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維及行動模式的特點、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間的中國管理理論作指導。本文通過審視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究現代管理與傳統文化的契合之處,以期把握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
2 現代管理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比較
現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體的觀念來了解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于奧秘的宇宙萬物本原所體悟出極高明、精微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⑶在這一方面,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國際中國管理研究學院院長成中英先生把中國古代無行說同西方管理理論相結合,通過整合,提出了極具獨創性的理論——C理論,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⑷。
以下,我們就以現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框架為基本線索,對其中所契合的中國傳統管理理念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討。
2。1 戰略管理與中國古代戰略設計理念
有效的管理從制定戰略開始。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全面系統地對企業的內外環境進行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我國先秦諸子的治國思想和以《孫子兵法》為主的治軍理論,就包含了許多可用于研究企業戰略性決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圣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的目標。
對現代企業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后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后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絡,促成企業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
《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5)。 “五事”乃“道、天、地、將、法”。按現代意義來理解,“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境;“天”,即天時,指機遇,或一種客觀的情勢;“地”,是地利,即企業的微觀環境,包括企業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擁有的資金、技術設備、信息、生產能力、產品銷路及交通運輸情況等;將,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質,包括才智、誠信、仁慈、勇敢和威嚴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范、準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制定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對現代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當然,企業在決策時,不僅要了解“五事”、“七技”,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們作為戰略要素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聯系、作用的時間、方式和程度,從整體上觀察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以便作出綜合評價。
2。2 現代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傳統“分”、“合”說
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組織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一決策和溝通網絡,使組織內成員明確誰去做什么,誰要對什么結果負責,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執行中的障礙。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6)。這是現代管理理論關于組織工作的基本觀點。
在我國,《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1):
1。 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政策和計劃所必需的活動并加以分門別類。
2。 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
“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所以,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5)。
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以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相應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論斷,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孫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之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入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6)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斗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6)
2。3 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
在現代管理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1)領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于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
多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關于人性的各種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設最具有經典意義。他們大致都認為人經歷了從“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到“復雜人”的演變。(1)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說”。
人性假說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這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謀而合。只有儒家認為人性是可變的,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更強調后天的塑造與引導,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設,西方的激勵理論也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見表1)
表一 西方激勵理論經歷的四個發展階段
階段 激勵理論 基本主張
第一階段 “葫蘿卜加大棒” 主張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和處罰違紀者
第二階段 滿足“社會人”的需求 滿足人在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社會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經濟報酬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第三階段 “尋找人的自我實現” 通過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來調動人的積極性,滿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人就會獲得長足和持久的工作動力
第四階段 多種激勵方法并用 沒有一種適合于任何時代、任何人的萬能激勵方法,不能只采取單一的激勵方法,必須根據不同的人及人的變化,采用適宜的激勵方法
“士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追隨關系。《孫子兵法》中分析道:“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強調國家的統治者要象愛護親屬一樣對待臣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 愛民必須體現在滿足臣民的需要上,決策時必須順應民心,從而形成凝聚力。
“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貴賤,賞罰要嚴明,這樣才能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激勵作用,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提高組織績效。曹操違紀,自罰“割發代首”;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些歷史典故都是執法嚴明的例證。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得心應手地運籌帷幄,使之無敵于天下。
“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告誡領導者要知人善任,嚴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激勵下屬。在這方面,《周易》、《孫子兵法》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對領導者的期望,認為領導者應反身修行,團結和厚待下屬,以達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協調狀態。
2。4 控制與“禮治”、“無為”
在管理的控制職能方面,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于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準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
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最有效的控制,應是“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Peter。M。Senge)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他認為應盡最大可能地讓下屬面對所有的課題,包括處理企業成長與持續經營之間的兩難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并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無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均為“無為而治”的典范。
3 結論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契合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日本企業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一個事實:以儒家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物質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在現實的角度,我們可以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基本預測:
3。1 決策方面
中國古代系統思維與現代決策的結合將日趨緊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杰。史密斯就從《孫子兵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孫子13篇《兵法》可與歷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7)
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形成中國未來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中,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孫子兵法》對組織的內外部因素和與這些因素相關聯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系統、動態考察的思維方法,對企業決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3。2 組織方面
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所以管理者不可將自己與下屬決然分離,而應始終把自己視為組織中的一員。
相應地,組織劃分不能拘泥與技術的專業化、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應以“和”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分工、合作乃是達到“和”所需的手段,這樣,不論部門如何劃分,整體和諧所激發的向心力,就會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3 領導方面
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5000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
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觀人的經驗和方法,相對于現代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選人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較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國古代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等觀點無疑為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4 控制方面
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會長久的。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這在預算編制、問卷調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一切有效的國際經驗被融合并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現;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鑒而無法創新的。(7)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傳統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和諧與原則,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將是中國管理學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⑵ 宋光華、王文臣,《企業管理科學化、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XX年版,P86;
⑶ 彼德。圣吉等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⑷ 徐希燕,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研究,《哲學動態》,19XX年第11期,P37;
⑸ 吳堅,中華古典管理思想初探,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XX 年第3期(總第50期),P9;
(6) 王仲堯,“《周易》、《孫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商業經濟與管理》,19XX年第1期,P67;
(7) (美)約翰。柯林斯著,《大戰略》,上海譯文出版社,19XX年,P3。
現代管理理論2
長期以來,理論界對于建設項目管理學科設置和理論框架體系進行了許多研究,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著定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不清晰的問題,制約了建設項目管理作為一門學科的提高,影響了建設項目理論的發展。當前建設項目管理理論研究正處于關鍵時期,應以開放的思路,充分借鑒管理科學與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和項目管理實踐,構建完整的建設項目管理理論框架體系,推進建設項目管理理論的深入研究。
1.構建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體系的意義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型工程建設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動力和標志。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持久的快速發展期,中國建筑業也活躍在國際建筑領域,成為推動國際建筑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我國建筑業發展,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必須加快建設項目管理理論研究,依靠先進的項目管理理論支撐,引導建筑業發展和建設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當前建設項目管理理論研究必須從傳統的、狹義的項目管理向現代項目管理理論轉變。
1.1建設項目管理必須借鑒相關學科發展成果
建設項目管理是技術和經濟的綜合。從管理技術方面來講,是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從經濟分析方面來看,建設項目管理各主體之間存在復雜的經濟關系,屬于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建設項目管理涉及面廣,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特點。任何一門學科和一種理論的存在必然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現代管理科學和新經濟學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工業化大生產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設項目管理理論體系的建立應該充分借鑒現代管理科學、經濟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結合建設項目特點,運用各學科成熟的理論成果,分析研究建設項目管理中的突出問題,總結規律,從管理技術和制度設計等方面豐富發展建設項目管理理論。
1.2建設項目管理必須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研究
建設項目管理研究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經濟體制自從產生以來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國際范圍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特別是建筑業作為最早走向市場的行業,市場化發育較成熟。可以說支撐我國當前建筑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市場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必須在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背景下進行,研究通過利用市場的手段提高資源配置水平。
1.3建設項目管理必須緊緊圍繞推進建筑業工業化方向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以工業化推動現代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由于歷史的原因,建筑業長期處于傳統的手工業生產階段,嚴重制約了建筑業發展。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必須借鑒工業化的
理論,按照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理論和流水線生產的模式改造傳統的建筑業,這是從根本上提高建筑業水平的唯一途徑。按照工業化、物流管理等理論,豐富和完善建設項目管理是構建現代項目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
2.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框架體系的主要內容
2.1建設項目管理制度設計和治理結構理論
建設項目管理活動貫穿于建筑產品生產、交易的全過程。在建設項目管理過程中,各方主體都要通過一定的交易方式形成以經濟合同為紐帶的經濟關系。傳統的建設項目管理只重視建設管理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很少研究作為建設活動主體經濟人之間的關系及制度設計。制度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直接影響經濟效益和效率。建設項目管理研究應充分運用信息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新經濟學的觀點和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改造傳統的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和項目治理結構。
(1)建設項目管理制度設計
制度是一系列運動約束和非運動約束組成的規則網絡。它約束著人們的行為,減少專業化和分工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增加,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合作問題,創造有效組織運行的條件。現代建設項目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具有典型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特別是作為建設項目管理基礎的投資體制和方式,已經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對建設項目管理制度設計也帶來很大影響。建設項目制度設計關鍵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經濟學原理,結合建設項目特點,進行制度分析和制度設計,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符合建設項目管理規律的建設項目管理制度。
(2)建設項目治理結構
建設項目治理結構是指建設項目財產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后,規范委托一代理各方之間關系的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建設項目組織機構體制的制度。建設項目管理是由投資人、業主和承包商之間組成的復雜的經濟關系。投資人、業主和承包商之間在產權關系上存在著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建設項目管理治理結構研究要借鑒現代企業制度的理論,分析投資人、業主和承包商之間存在的投資所有權、控制權分離和信息不對稱的特點,研究建設激勵約束機制和防止出現“代理人”問題。
(3)建設項目組織方式和行為
建設項目的單件性、一次性等特點決定了項目管理的特點,在組織上普遍采用項目部的組織機構形式進行施工。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項目部實際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項目部的資源配置主要依靠集團公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場,特別是當前建設項目重要資源的市場化程度已很高,項目部與集團公司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我國企業資質制度、項目建設模式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表現出不經濟的特點。研究規范項目組織方式和行為,對于提高建設項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2建設項目科學管理理論
現代工程建設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技術含量組成越來越高。建設項目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適應建設項目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管理科學和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建立適應建設項目特點的建設項目管理理論體系,努力使建設項目管理從傳統的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從單一管理向系統管理轉變。
(1)充分運用管理科學理論
自從20世紀初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理論以后,管理科學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現代管理理論和當代管理理論四個發展階段。科學管理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支撐了西方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本質上講,泰勒的科學管理是將人們從小農意識、小生產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現代化工業生產的思維方式的一場革命。沒有這場革命,就不可能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管理科學理論的核心是精細化、標準化、數量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必須利用管理科學理論成果結合建設項目特點,構建適應建設項目管理需要的科學管理理論體系和相應的項目管理文化。
(2)充分運用工業化理論
建設工程工業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堅持采用大工業的方式進行工程建設,是將建設工程從分散、落后的手工業生產方式逐步轉變過渡到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全過程,是建設工程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構建建設項目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運用工業化和現代物流等理論,豐富和發展項目管理理論,用標準化、工廠化、機械化、科學化、專業化等技術和手段代替傳統的建筑工業生產方式,將其轉變到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軌道上來。
(3)充分利用項目管理理論
現代項目管理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主要是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研究項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隨著項目管理理論在大型、特大型工程項目的應用,項目管理理論取得了很大發展,已經形成項目管理知識模塊化、項目建設合同管理、項目管理組織、項目管理能力原理等理論流派。項目管理理論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當前我國建設項目管理理論研究要系統研究國際上相關項目管理理論,充分借鑒其合理成分,努力與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和管理文化相結合,構建適應我國建設特點的建設項目管理理論。
2.3建設項目管理方法和技術
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定量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管理決策問題的技術科學,其目的是幫助管理者在有限資源條件下最優地實現組織目標,并為決策提供依據。當然建設項目決策不僅依靠科學的分析,同時也要憑借經驗與藝術,但是隨著項目決策難度和復雜程度加大,建設項目決策必須建立在基于科學方法的信息處理和可行性研究上。當前管理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建設項目管理大多還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經驗決策階段。建設項目管理方法和技術研究重點應放在以下方面。
(1)相關問題概念化
錢學森曾經指出,按照系統工程的方法,總是把與系統有關的數量關系歸納為系統機制和性能的數學方程組,即數學模型建立后在約束條件下求得這個數學方程組,找出答案。運用管理科學方法去解決管理實際問題關鍵是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并正確地定義問題。建設項目由于對象不同、約束條件不同,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是拋開具體項目對象的不同,就管理特點而言,具有同質性。相關問題概念化就是要運用管理科學的方法,將工程項目管理中許多復雜問題進行分解,并進行相應歸納,便于運用相關管理科學的方法進行定量計算和分析。建立現代項目管理技術和方法的關鍵是對復雜的管理問題進行抽象概括并進行概念化。
(2)建立數學模型
管理科學是一門以定量分析為主,以各種數學模型為主要工具的學科。數學模型是實現系統的一種簡明映像,以數學模型為主要工具的定量分析不僅能夠使人們對系統的認識更加深刻,而且便于使用計算機。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發展的關鍵就是要根據管理科學的相關技術和方法,結合建設項目的特點,進一步發展覆蓋建設項目管理全過程全方位的完善網絡計劃、決策、規劃等模型,形成能支撐建設項目管理的模型庫。
(3)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項目管理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信息技術除運用于相關決策分析和數學模型求解外,要廣泛運用于建設項目過程控制和持續改進。重點是在開發綜合管理軟件的同時,在統一工作分解和編碼的前提下針對工序、工藝和專項管理工作開發適用軟件,實現資源共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構建現代建設項目管理框架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構建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體系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問題,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以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開放的精神進行積極創新。
3.1必須更新理念
與傳統手工業生產相對應的只是傳統的管理方式,現代工程建設必須依靠科學管理。我國要由建筑業大國轉變為建筑業強國必須實現管理方式的轉變。要充分認識到管理和科學技術是推進建設項目前進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認識到先進的管理可以彌補落后的技術,但是先進的技術不能彌補落后的管理。認識到建設項目管理可以飛躍,但不能簡單跨越。中國建筑業沒有經過科學管理階段,要想發展,必須補上科學管理這一課。
3.2必須堅持開放的思路
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開放性,都善于借鑒別的學科研究成果,都堅持不斷發展。建設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必須善于吸收別的學科先進成果,借鑒別的行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結合學科研究對象的特點,拓展思路,大膽創新,才能形成具有先進性的理論體系。
3.3必須堅持科學的態度
管理是科學,表現在管理有規律,有一套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構建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體系關鍵是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注重研究、分析,掌握建設項目的規律性,實現從定性的經驗型的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要有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充分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和經濟學的發展成果建立模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工具體系,實現管理向數據化、定量化方向發展,真正使“軟”科學成為“硬,,技術。
4.結語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基礎的理論也是蒼白的理論。當前我國正在進行規模空前的工程建設,許多重大工程建設實踐迫切需要正確的管理理論來指導,同時實踐中也產生了許多新思路和新方法,迫切需要上升至理論層面。發展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正逢其時。現代建設項目管理理論必須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和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從管理技術和方法、制度設計等方面構建先進完整的項目管理理論,實現技術和經濟的有機結合,豐富發展建設項目管理理論。
現代管理理論3
有史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管理日益成為人們社會活動的基本內容之一,并且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管理是重要的生產力”,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人類“群居”的社會性與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從一開始就賦予了管理的必然性與能動性,從而也就決定了管理學的科學性與適合性。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研究辛亥革命以來中華民族追求與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管理行為、活動、觀念、理論及其規律性的科學,既屬于現代管理學的學術范疇,又與一般管理學不同,有著自身必要與明顯的學科特征。
一、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學科特征的客觀性
所謂管理,即在特定環境下對組織擁有的基本要素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既定目標的活動與過程。就管理的實質內容看,理論層面可主要概括為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等基本職能,實踐層面則可以通過戰略與決策、配置與協調等管理傳導作用而體現為一系列具體的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與過程。一方面,管理是相對于組織的目標性與績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相對于組織由于分工的存在而需要合作、協作以及相應的劃分與組合。馬克思曾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這種職能就是管理。例如,單獨的演奏者是自己指揮自己,而合奏的樂隊則需要統一指揮。這里,指揮對于樂隊而言,其實就是一種具體形式的管理,他的行為與方式就是確保樂隊的合奏能夠協調進行并實現預期目標的必要條件。一個沒有指揮的宏大樂團很難合奏出優美和諧的樂曲。同理,很難想象在沒有管理的情況下會產生古代中國的萬里長城和秦兵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希臘的城邦制度等。歷史到了今天,管理越來越體現為生產力現代化的必然,同時,也越來越成為生產關系時代化的內涵。管理不但是科學、是藝術、是素質、是能力,而且是軟實力(基礎國力、國民素質)、是軟環境、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第三配置方式(另有市場方式與計劃方為、是更重要的生產力。
管理活動是很復雜的社會活動,受到若干因素(包括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但是,管理又有自身的規律與特征。認識管理的規律性和把握管理的特征,正是管理學的任務,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條件。管理行為與活動的規律性及其特征,實際上就是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學科特征的客觀依據。
(一)管理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深刻指出:“資本家的管理不僅是一種由社會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并屬于社會勞動過程的特殊職能,它同時也是剝削社會勞動過程的職能,因而也是由剝削者與他所剝削的原料之問不可避免的對抗決定的……因此,如果說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內容來說是兩重的—因為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增值過程,—那么,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形式來說是專制的。”可見,管理既有同生產力、現代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又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基本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
與生產方式的生產力相聯系,管理的自然屬性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管理是社會勞動過程的一般要求。人們的共同勞動決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產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共同勞動的規模越大,勞動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過特定的管理才能具體實現勞動過程中各種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種關系的協調,使實現組織目標必需的各種要素優化組合,有效發揮各種要素的作用。與生產方式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管理的社會屬性也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管理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只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卜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另一方面,管理實質上又體現著特定的人際關系,說到底是人們之問的利益關系。
管理的兩重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屬性不可能脫離一定的生產關系或社會基本制度,有內容而無形式。同時,管理的社會屬性也不可能孤立于生產力的發展而單獨存在,有形式而無內容。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屬性要求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生產關系和組織形式與其相適應。同時,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必然對相應的自然屬性產生影響并發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具體的管理行為與活動包括與之相聯系的管理理論是特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產物,必然與一定的生產力及相應的生產關系密切相關,因而具有地域或國別特征。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自然與中國特定生產力的狀況、特征、水平以及生產關系的性質、特征、體現相聯系,從而必然具有自身的學科特征。
(二)管理是社會現象與文化現象的統一
一般而言,管理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共同的活動,二是一致的目標,體現為多樣性與目的性的結合。也就是說,管理相對于共同活動具有社會性,相對于一致目標具有文化性。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既是組織的靈魂,也是管理的精神支柱。社會性與文化性是管理活動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由此,對于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而言,其社會性直接、具體體現為相應的生產關系;其文化性直接、具體體現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必然深化其學科特征。
(三)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管理的科學性意味著任何管理都有其內在邏輯性,管理是科學,并且具有普遍性。客觀存在著普遍適用的管理理論、原則和方法,有一整套獨立于其他學科的,反映客觀管理過程一般的條件、內容、特征、演變以及規律性的理論體系,即管理科學。管理的科學性是管理的普適性與有效性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從總體而言,管理是有邏輯性、程序性、目的性的活動;管理的藝術性意味著管理活動中管理主體相對于管理客體的權變性與靈活性,強調管理者必須適應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管理的相應原則與方法,形成有個性的管理技能、技巧,從而在管理的大舞臺上不斷演出一幕幕既生動又活潑的“好戲”來!可以說,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技巧;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特別是當今社會,管理越來越注重人性、關系、環境、倫理以及多樣化、自主化、具體化,實踐與悟性是把握管理真諦的鑰匙。由此,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特征不言而喻。
(四)管理是目的性與績效性的統一
所有的管理都具有目的性,所有的管理也都講求績效性。沒有目的性的管理必然無所適從,不講求績效性的管理自然一派混亂。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同時也特別講求績效性的管理,才是現代管理,也是科學管理。現代科學管理不僅管理者具有明確、切實、可行的目的性,而且這種目的性也被組織成員所認同;不僅管理者實實在在抓績效,而且成為組織的全員行為。只有組織的目的性與績效性統一的管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管理。由此,這正是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特征所在。
(五)管理是配置與環境的統一
現代管理是與現代化大生產以及現代市場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而資源與要素的配置不能不是現代管理的重要方面與內容。與此同時,自然資源與生產要素又與環境密不可分,管理的一系列特征、原則與規律既是客觀環境的反映,又是隨著客觀環境的發展與變化而發展與變化的。這里,環境是自變量,管理是因變量,既尊重、注重客觀環境,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又有管理的動態性與靈活性,綜合性與創造性。管理的基本原則之一,“權變管理”就是管理這一基本特征的理論概括,其基本要義與理論基礎就是把握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浪漫主義、唯心主義,講求唯物性、邏輯性、發展性、辯證性。簡言之,環境是配置的約束,管理是環境的函數。由此,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學科特征的客觀性得到理論支持。
社會存在的管理及其管理理論有多種形式,各種管理與管理理論既有共同之處,也有自身的特點。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與一般管理學、西方管理理論、企業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既存在共同之處,也有自身特征,把握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特征,對于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屬性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正在拓展中的新研究領域,與其他相關管理學科最大不同點在于:一是關于中國的,以現代化和諧社會為要旨,不是普適性的;二是關于現代的,以辛亥革命為開端,不是全程性的。從學科屬性考慮,還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相對獨立學科
區別不同學科的關鍵在于各自研究對象的不同。如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實現“最小、最大”,亦即稀缺資源的效率與利益問題;而管理學研究的根本問題則是如何把握“用人、分錢”,亦即組織資源的配置與績效問題。可見,經濟學與管理學各自有著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與專門的研究對象,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有特色的理論主線,有一系列涵義明確的基本概念與核心范疇,以及有經過實踐驗證其正確的系統性原理與原則。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社會活動對該學科的需要及其對于人們社會活動的指導意義。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是管理學的分支學科,有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客觀性、實踐性、真理性、發展性、系統性、指導性等。但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研究對象的空間范圍與時問跨度遠遠小于一般管理學,限定在中國的范圍內以及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與一般管理學在研究對象方面有共性,因而同屬于管理理論;也由于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與一般管理學在研究對象方面的差異性,因而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與一般管理學又不屬于同一學科,具有相對獨立性。
(二)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綜合性學科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基本目的在于歸納、概括、總結并指導我國現代化實踐過程中的管理行為與活動。管理行為與活動的復雜性、多樣性、多面性及多層次性決定了管理理論內容的綜合性,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關乎各種不同類型的組織及其各種不同內容與方式的社會活動,也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邏輯學、法學、文學、心理學、生理學、統計學、會計學、運籌學、信息學、數學等多學科密切相關。這種綜合性包含著很強的概括性、科學性與應用性,因而既是多個學科的綜合化,又是多種學科的邊緣化。
(三)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應用性學科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存在的意義首先在于實踐,在于應用。如果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不付諸于實踐與應用,就是空中樓閣。我們說管理理論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其本意就在于:科學是相對于實踐而言,藝術是相對于應用而言。沒有實踐,無所謂科學;沒有應用,也就無所謂藝術。在這里,科學的含義是指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藝術的含義是指管理者能夠熟練地運用管理理論,并且通過巧妙的技能(素質、能力、方法、技巧絮高效率地實現組織目標。管理的倍加效應往往是通過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實現的。說管理是環境的函數,就是在強調管理理論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同樣如此。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在我國現代化的實踐與應用中大有文章、大有空問、大有作為。
(四)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軟科學
軟科學(社會科學)是相對于硬科學(自然科學)而言的。所謂管理理論是軟科學,一方面是指管理在現實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完全精確化、定量化,也就是說,在給定條件下有時不一定能夠得到確定或預期的結果。因為影響管理效果的因素太多,而且許多因素又是無法事先預知的,或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管理主要是與人打交道,在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管理中,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包括心理因素既不可忽略又難以精確測量,諸如人的思想、情緒、個性、作風、特點、習慣等,以及人際關系、組織文化、管理方式、領導作風等都是影響管理績效的重要因素,但又都是模糊量,我們只能盡力使其確切或精確。另一方面,是指管理還有類似于計算機軟件的功能與效果的涵義,也就是說,在管理活動中,同樣存在著“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前者主要是指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權力、信息、行為、過程以及管理活動所引發的效應、變化等無形因素。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屬于軟科學,并不意味著其科學性與實踐性就可以打折扣,也不意味著其缺乏理論性與原則性,而是其具有較大的能動性、靈活性與彈性特征。
三、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特征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一門新學科,不言而喻也有自己的學科特征。
(一)特定性與限定性的統一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特定性是指其研究對象的環境與條件,即其研究對象的空間性僅為中國,而不是泛指世界各國或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因而不同于一般管理學或其他的國別管理學;限定性是指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研究對象從時問性考慮僅以辛亥革命為上限與開端,之前的中國近代管理思想與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涉及,但以辛亥革命之后管理理論的研究為轉移,因而也不同于中國管理思想通史以及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史和中國近代管理思想史。也就是說,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研究對象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因而其研究對象的環境與條件是特定的,研究的起點與范圍是限定的。
(二)理論性與應用性的統一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在從實踐中來、為實踐服務的過程中,積極借鑒各國管理實踐與理論成果,借助于相關知識與方法,不斷提煉、概括、總結現代管理的規律性并通過理論化的形態加以體現,從而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同時,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在總體上屬于應用學科,緊密聯系實現現代化的管理實際,以服務現實、指導實踐為學科取向是其重要特點。考察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確實是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以及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應用學科,它以現實的政治與經濟體制管理作為研究對象,總結中國富民強國過程中的管理經驗與教訓,解決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努力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是其最重要的學科目標。正是理論性與應用性的統一使得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能不斷地從現實實踐與理論發展中豐富、完善自身,從而獲得內在的強勁動力。
(三)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管理具有兩重性—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會協作生產和社會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規律,使得管理活動和方法具有可學習和借鑒性。另一方面,管理是特定歷史環境與條件的產物,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必然體現出生產資料占有者的意志,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會歷史性質,使得管理活動和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此基礎上,又可以把現代管理的方式與方法歸納概括為兩個層次,即實質方法與技術方法。實質方法是由于社會屬性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而采用的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管理方式,必然體現該社會的特定生產關系,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如戰略管理、目標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管理、企業文化管理等;技術方法則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但與社會生產關系屬性的相關性不大,可以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人們共同采用,如計算機與管理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的普遍應用。對于管理實質方法,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必須充分注意國情的不同和把握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其體現為管理的特殊性;對于管理技術方法,應該積極借鑒和吸收,其屬于管理的一般性。也就是說,由于管理的二重性,某些管理方法、技術乃至理念也是可以超越社會制度的不同而具有普適性的。
(四)綜合性與專門性的統一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在社會發展史、中國經濟史、中國管理思想史、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工商管理學、公共管理學、行政管理學、非營利組織管理學以及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等基礎上,借鑒管理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與體系設計,同時吸收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財政學等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而形成的一門新學科,具有明顯的借鑒、交叉、嫁接、融合等特點,具有綜合性;與此同時,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在創建與創新過程中,又有自身明確、獨立的研究對象;有相對必要、穩定的研究任務與研究方法;有自己確切、系統的概念鏈條與基本內容;并且有在研究規范、邏輯結構、核心概念、理論主線等若干方面獨到的特點與風格,具有專門性。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主張積極借鑒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先進成果,但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決不能脫離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由于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研究是在一個較短的時期里開展起來的,缺乏必要的基礎理論積累,易于出現純學術化的“管理主義”傾向,即僅僅把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看作是一種特定的管理學,而切斷或割裂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在聯系。這種傾向是十分有害的。中國現代管理理論還應該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不僅要解決“如何做”的問題,也要解決“為誰做”的問題;不僅要回答在實踐中出現的各種管理事務和社會問題如何解決的“管理”問題,同時更要回答“為何做”和“為誰做”的“公共”問題。
(五)規范性與實證性的統一
作為以實際應用為主要學科取向的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突出強調經驗、概念與認識的說明與證實,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事實、過程、經驗的分析與歸納,提出相應的假設或有待驗證的判斷、命題或理論,并由事實、過程、經驗證實或證偽所提出的假設、命題或理論,這實際上包含著研究的規范性與實證性;在客觀反映、描述與歸納、分析的基礎上,解釋相關現象及其規律,并運用經過證實的概念或理論對相關的現象及其發展變化進行預測,從而回答管理活動與過程中提出的“為什么”“是什么”等問題,這又是一個規范性與實證性統一的過程。因此,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規范性與實證性統一的科學。同時,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與廣大人民群眾、現代化事業、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管理理論,必然涉及模式選擇、價值判斷等問題,所以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不僅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實證問題,還要提出“應當如何”“必須如何”的規范性問題,把價值分析與判斷作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六)宏觀性與微觀性的統一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不僅包括組織、企業等各類微觀管理,也包括國家層面的宏觀管理。中國現代管理理論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法律制度、社會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國家的制度設計、治理模式、政府職能等直接影響其研究的深度、廣度、內容與水平;在微觀管理層面,則更多地強調管理的技術因素(當然,環境條件以及組織文化會對管理的風格與方式等產生重要的影響)以及權變原則。當然,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也具備一般管理理論的基本特征,如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也是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內容與要求。
四、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啟示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無管理的組織,也沒有無組織的管理,不是管理別人就是被別人管理。學習、掌握、改進和完善管理的理論、模式、內容、方法關系到組織目標的實現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學,管理是重要的生產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論,就要學習、認識和深化現代管理的理念、內容、特征、原則等,培養管理素質,增強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與效果。這些,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都與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分不開。
(一)有利于國家與社會的治理
中國古人很早就顯現出杰出的治國智慧,古語云:“服人者,以德服為上,才服為中,力服為止。”其精辟之處,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義與精髓,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倫理道德。古往今來,在治國理論和社會管理實踐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協調藝術,也是最有實效的管理經驗。中國人講求修身、齊家而達到治國安邦,平治天下,實質是強調國家與社會的治理與和諧。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當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國:法家主張以法治國,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實際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雖然,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張和提倡,但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經過時問與歷史檢驗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識與理念,都與國家與社會的治理密切相關。同樣,西方國家歷史上積累下來的管理學有價值、有意義的理念與經驗也是與國家與社會的治理密切相關,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二)有利于履行職責與提高績效
組織管理是在有確定目標的、具有精心設計的結構和協調功能的有機系統內,并且是在與外部環境相聯系的特定社會實體中進行的,是同組織成員一起,并通過一系列相關者使組織活動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為與過程。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深化、細化和具體化,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日趨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管理的基本內容首先是履行職責。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卜,管理實際上就是要制定目標與方針,通過相應的傳導與配置,實施既定的戰略與決策,從而達到最佳績效并充分達成組織目標。換言之,管理就是依據組織目標,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設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按層級、按部門、按職能分解落實,及時有效配置資源和協調關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環節同心協力履行職責和義務,以有利于提高組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個過程本身既是一個履行職責、有效管理的過程,也是一個增強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績效的過程。完整、準確、適當地把握與落實管理技能與管理理論,既有利于提高組織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組織的管理績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質與增強效能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競爭和斗爭。也就是說,凡是存在競爭和斗爭的場所,就會有謀略、有智慧,有配置、有協調。從組織的角度看,講究思路,講究戰略,講究技術,講究方法,其實就是管理理論或管理藝術的體現。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學習這些已成理論體系的經驗和知識,也就是學習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概念、范疇與原理,使人開竅、使人聰明、使人領先一步、高人一籌,從而增強效能,把握勝算。特別是,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不只是闡釋一般管理學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重要內容,而且增加了傳導層次,引進了配置理念,強化了對于戰略與決策的研究與說明,從而更加中國化、可操作化。在今天復雜而又險惡的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條件卜,認真學習現代管理的基本知識,有利于培育自身的基本素質,增強戰略與決策、配置與協調能力,處險不驚、處難不亂,泰然有度,大道致遠廠
五、結語
從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特征來說,不再像傳統管理學那樣更多地將自己限制在組織內部或企業管理范圍內,而是把研究范圍擴展到宏觀領域,包括政府職能和社會治理方面;在內容結構方面,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由“兩個層次”發展為“三個層次”,即增加了傳導層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在研究重點方面,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從以往管理學的“內部取向”轉變為“外部取向”,由重視機構、過程和程序的研究轉到重視環境、戰略、傳導、配置與項目、績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國現代管理理論重視規范研究,注重量化與案例方法的應用,廣泛吸收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和政策分析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手段。因此,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離不開更開放的學術視野和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概而言之,既要從西方相關學科的發展歷程與基本內容之中吸取經驗、教訓與營養,更要充分吸納國內多種意見、看法與爭鳴,從而把整個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學科發展,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卜的全面而充分的學術交流、討論與創新的基礎上,使其理論成果能夠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服務。
相信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定會為現代管理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從而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理論、中國聲音。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必然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與指導。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3000字(精選10篇)
在現代化進程迅速發展下,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企業管理也不例外的隨時在發生著變化,多種多樣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也就給現代企業管理帶來了很多的啟示與指導。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現代企業管理論文3000字,歡迎閱讀。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1
一、引言
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未來的發展企業,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才能在這樣的形式下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好營銷工作,保證企業的營利是現在很多企業應該思索的問題。企業管理創新可以激發企業的活力,讓企業在平穩的軌道上運行,也是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根源。可以說,任何一個企業離開了創新,就等于走向了滅亡。在企業中如何開展管理創新,是本文要深入探索的課題。
二、企業管理創新的內涵
企業管理創新是在創新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從而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讓企業有效持續的經營的系統性的工作。管理創新是企業管理的精髓,是管理者運用系統的管理方式、模型或者理論形成創造性的思想,然后經過實體的加工,讓他們轉變成可以銷售的產品,或者特制的服務,從而達到企業效益提高的目的。企業管理創新在現在的中小企業中表現的比較明顯,并且起到比較有效的作用。
三、現代企業管理創新的現狀
(一)企業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中呈現了不足,一般情況,管理創新工作都是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來從事的,基本上沒有技術人員或者基礎管理人員的。這種情況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就是管理創新的工作基本都是由相對應的工作人員來開展的,其他人參與度低,創新的面和深度都無法保證,在企業的一定層面上開展的創新活動較多,而在管理制度上的創新則較少有人關注,這就是當前形勢下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情況。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1
一、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未設置獨立管理會計部門
當前,大部分企業在會計工作監管方面,將主要精力集中于財務會計報告的審查,忽視了管理會計的重要性。企業內部分領導者與財務管理人員缺乏對管理會計的全面認知,在管理會計這一領域,未設置相應的管理會計部門,導致被分攤相關管理會計任務的部門或個人,既要負責自身崗位主職工作,又要兼顧管理會計的各項事務,往往對兼顧任務產生懈怠心理,最終造成管理會計的各項制度與措施難以落到實處,管理會計工作效果不佳。
(二)管理會計工作分散
企業內現行的管理會計報告中,普遍存在系統性缺失的問題。在企業的實際管理會計工作中,未能建立健全的報告運行體系,管理會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得不到體現。一些管理會計工作還處于無組織的分散狀態,管理會計工作的各個環節缺乏緊密聯系,管理會計工作流程沒有統一標準。
(三)系統實用性較弱
部分企業內所實施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還存在實用性差的問題。一些管理會計報告沒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與發展特點進行分析,在報告中過于強調理論性內容,忽視了其報告的可行性,未考慮到企業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并且在報告中,重點突出企業資金與物資的使用狀況,缺乏對人力資源相關信息的搜集與分析歸納,導致最終形成的管理會計報告無法被應用于現代化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去。
關于后現代管理的理論論域及價值評判
價值評價即價值認識或稱為評價性認識,它是主體對客體可能具有的價值和實踐改造客體后的意義、成果等進行的評價。簡言之,即對事物價值的評價,它有別于對事物事實的評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后現代管理的理論論域及價值評判,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后現代管理的理論論域及價值評判 篇1
【摘要】:后現代管理發軔于后現代主義哲學與社會理論, 其理論旨趣是對現代管理進行基礎性反思與批判。后現代管理批判現代管理中的理性霸權,倡導非理性解放;反對管理的中心性主體,倡導主體離心化;批判管理中的普遍主義,強調差異性與偶然性;反對管理研究中的價值無涉,倡導價值介入;批判邏輯實證主義在管理研究中的主導地位,倡導多元話語分析;反對現代組織的機械隱喻,倡導后現代組織形態。后現代管理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解構而在于重建現代管理理論。研究后現代管理,并不是要摒棄一切現代管理理論,而是應該尋求現代管理與后現代管理兩者之間的整合路徑以進行優勢互補。
【關鍵詞】: 后現代管理 主體性 范式 整合
面對管理的非人性化問題,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后現代管理對整個現代管理的理性主義哲學基礎及理論假設進行了猛烈批判,并對現代管理學的研究范式帶來了強烈沖擊。后現代管理的基本主張是,“否定理性主義作為管理理論的基石,否定傳統管理學人性的基本假設,否定管理的普遍主義意義,否定傳統管理理論的研究方法”。這種概括對我們認識后現代管理的批判價值很有助益,但忽略了后現代管理建構性價值。本文從后現代管理與現代管理的關系視角,著重分析了后現代管理在本體論(包含主體性與人性論)、認識論、方法論及組織范式等哲學層面對現代管理學進行的基礎性批判及其基本主張,并對后現代管理的理論價值進行客觀評判。本研究對于我們深刻認識現代管理的內在矛盾與弊端,全面了解后現代管理并發揮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圖書館現代化信息管理論文
1堅持服務讀者為本,加強現代化信息管理
1.1轉變工作態度
人本主義強調圖書館的工作應該堅持以服務讀者為根本.所以,圖書館工作已經從以前的“以書為本”變為現在的“以人文本”.讀者對于圖書館來說不是一位客人,而是圖書館正真的主人,一切的工作是為了滿足讀者的要求.從讀者的利益和需求出發,為讀者負責,為讀者服務.圖書館過去的工作放在收藏和借還上面,主要是登記圖書的收藏和放在什么位置,借還的時間和人物.現在是網絡的時代,現代化的建設日以增進,信息瞬息萬變,如果只是把圖書館的工作放在收藏和登記借還上面,和藏書樓沒有什么區別.因此,我們應該堅持人本主義的思想,發自內心的服務讀者,像現代化圖書館邁出第一步.
1.2轉變服務角色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層出不盡,各種各樣的資料和文獻也一驚人的速度增長,知識的方面也日漸豐富.各大高校的圖書館中,來借書和閱讀的基本是大學生,他們需要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資料來補充學識,高校圖書館的教育比起課堂來說,更加的具有靈活性和選擇性.能夠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人本主義要求圖書管理人員具有責任心和主動心,圖書管理人員更加要為學生服務,轉變角色,擔負起為學生篩選信息,網絡建設的功能.網絡技術發達,圖書管理人員對于圖書信息可以使用網絡技術來管理,創造簡單的,快速的檢索的方法,為學生們圖書查找提供給方便.設置讀者使用的檢索窗口,可以讓讀者自己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得到書籍的最新信息,查找自己的借閱情況,借閱時間,也可以網上續借,預約借閱.建立自己學校的文獻資料庫,供學生使用.學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方便日后使用.
現代項目管理學的應用論文項目管理論文
一、前言
項目管理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至今已發展成為一門比較系統而又完善的管理科學。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對項目管理的學術研究和應用也有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近年來在通信工程項目建設中項目管理的一些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工程設計中采用項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還沒有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項目管理具有節省投資、縮短建設工期、提高資源利用率等優點,值得在工程設計中推廣。
幾乎所有項目負責人都希望自己的項目獲得成功。可是成功的項目是怎樣來定義的呢,一般說來,成功項目就是能夠在規定的工期、成本的條件下,滿足或超過項目人要求的項目。也就是說,時間、成本、質量和范圍是項目成功的基本要素,對項目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時間因素又會對其他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有效實施項目時間管理是項目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項目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包括為確保設計按時完成所需的各個過程。一個項目通常由多個工序組成,在項目管理中通常把一個工序稱作一個活動。時間管理主要包括活動定義、活動排序、活動歷時估算、制定進度計劃、進度計劃控制等。
1、活動定義
活動定義就是把整個項目分解成許多具體的活動,然后再對各活動進行詳細定義及說明。
(1)活動定義應考慮的各種因素首先應對設計項目進行工作分解。此外還需進行以下工作內容:①設計范圍說明,即設計項目的合理性目標說明;②歷史信息,即以前類似設計中那些實際必需的活動;③約束條件,如各個活動所需最大歷時;④行業內專家意見。
現代酒店營銷管理論文
目前,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大眾媒體的購買費用和廣告制作費用越來越高的形勢下,“蜂鳴營銷”(BuzzMarketing)以其獨特的營銷特征對傳統營銷手段帶來極大的挑戰,已成為新經濟下營銷界最熱門的名詞之一。“蜂鳴營銷”也應越來越多地引起飯店業界人士的關注。本文就蜂鳴營銷的特征與策略作一簡要分析,希望能給業界人士一點啟示。
蜂鳴營銷是個舶來語,原英文術語為“BuzzMarketing”,從字面來看,意思為嘰嘰喳喳的、嗡嗡的聲音,引申為消費群體相互之間的信息傳播,即信息從知情者傳播到不知情者;Marketing是企業采取的營銷手段與技術,BuzzMarketing可定義為:一種主要通過消費者,或是企業的營銷人員向目標受眾傳播飯店產品或服務的信息而進行的非常規的營銷方法,它區別與傳統的廣告、營業推廣等營銷手段,是一種獨立的營銷技術蜂鳴營銷具有與傳統營銷方式不同的特征。
口頭宣傳性。
蜂鳴營銷不是借助于廣告等的媒介宣傳,而是借助于消費者的口頭宣傳,是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傳遞。
高度擴散性。
體現在其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從時間上來看,蜂鳴營銷主要利用消費者的口播宣傳,節省了傳統廣告宣傳的大量制作時間,從空間上看,消費者把有關飯店、產品以及服務特質的信息,傳遞給更多與他們有關聯的社會大眾,一傳十,十傳百,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
病毒感染性。
蜂鳴營銷不僅包含消費者有意擴散信息的方式,還有著類似病毒的感染特性。消費者就像被感染了感冒似的無意識地獲取了信息,隨后又將信息本能地傳播出去,其傳播的內容不僅僅是信息本身,還包括病毒般的容易引起人群注意的能掌握和改變消費者意愿的東西。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理論探析
摘要:財務管理目標雖然不能作為構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但作為財務管理實踐主體作用于財務管理實踐客體所期望達到的一種目的和要求,它是溝通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財務管理系統運行的定向機制。財務管理目標分為整體目標、分部目標和具體目標三個層次,其中整體目標是企業資本運動最優化,即全部資本內含報酬率最大化。
關鍵詞:企業財務;財務管理目標;資本運動最優化
財務管理目標理論是研究在一定社會經濟環境下財務管理目標的形成、表現和實現的理論,是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像一條紐帶把財務管理理論各要素有機地聯系起來,使財務管理理論具有整體性和目的性。正確認識和確立財務管理目標,不僅是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財務管理實踐的客觀需要。
一、對財務管理理論結構起點的質疑
目前,不少學者主張把財務管理目標作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認為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是財務管理理論結構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層次,因而是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出發點。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過去“本質起點論”理論脫離實踐的缺陷,突出了財務管理理論的應用功能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有助于使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保持同一性,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但是,筆者認為,理論研究不能采用純實用主義的方法。理論是實踐的產物,它從實踐中來,又高于實踐,是對研究的客觀對象的本質及其與周圍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的規律性進行理性思維和抽象的結果。因而以財務管理目標作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有著諸多難以自圓其說的不足。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淺談工程審計質量控制中的相關問題
建筑施工單位對內部審計的認識不足,內部審計的責任不明確,各項內部審計制度都沒有落到實處,在工程審計過程中無法發現潛在的問題,也無法給予工程審計人員足夠的支持和監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希望能幫到你哦,更多內容請瀏覽(www.oh100.com/bylw)。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各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與日俱增,對審計信息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對審計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對工程審計質量控制當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及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審計質量;質量控制;問題;對策
工程項目審計工作,有嚴格科學、執行有效、不斷完善的工程項目審計管理制度保證,有業務素質高、嚴守職業道德的人員保證,有領導重視、部門工作得力的職能保證,其工作質量一定能夠日臻提高。
一、工程審計質量控制當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1.工程審計調查不夠深入
目前我國工程審計在調查階段投入的精力太少,不能夠深入到工程項目的現場進行實地勘察,或者雖然到了施工現場但只隨意的查看一下,對于涉及到工程項目建設合同的條款、工程項目的概預算、工程量、工期、建造標準等多采用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書面報告,缺乏對施工過程的直觀判斷和了解,難以保證所獲審計證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審計人員在制定審計計劃時,單單對某單個項目進行審計,忽視了對工程建設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檢驗,也會導致工程審計不能全面的分析因企業整體內部控制失效帶來的審計風險,影響工程審計的質量。
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探討管理論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我國財務管理工作的實踐創造了廣闊的前景。針對我國企業目前的財務管理狀況,借鑒西方國家財務管理活動的經驗,有步驟地開拓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的新領域,將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和資金營運經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雖然經過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財務工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異。目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重使用價值實物管理,輕價值綜合管理;(2)重資金總量籌集,輕籌資結構安排;(3)重生產成本管理,輕資金成本控制;(4)重當期收益,輕遠期風險控制;(5)重事后總結,輕事前預防;(6)重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輕財務形象管理。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企業財務管理必須針對上述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企業財務管理重點的戰略轉移,開拓企業財務管理的新領域,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財務管理體制。
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財務工作的重點
1、重視價值綜合管理。
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企業的經營方式在深度與廣度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即由一般企業以商品生產為主轉為以商品生產和資產經營并重,特別是企業資產處于總量失衡,營運效率低的情況下,通過改組、合并、兼并等方式,實現企業資本的有效流動,達到資本的保值、增值。企業財會工作正面臨著由只注重對經營活動的記錄、整理、核算、分析、檢查的會計管理向以綜合管理為基礎,注重企業資產合理配置、資本有效運用的財務管理新模式轉換。現代企業制度就要求我們在思想觀念上提高對新形式下財會工作的再認識,樹立資產經營的觀念,構筑財務管理框架,規范管理行為,注重對新時期企業財務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分析與管理,增強管理力度,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綜合管理作用。
談激勵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是企業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談談激勵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各同行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為了在競爭市場謀求長遠發展,進而展現企業實力,追求經濟利益的持續上升,如何實現高效企業管理是關鍵。激勵理論的產生和運用,在企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逐步成為推動企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的關鍵。其作為企業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方式,一方面可激發員工的潛能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的實現員工價值的體現。
關鍵詞:激勵理論;現代企業管理;運用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經濟發展速度正在持續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是決定企業是否能立足市場經濟的主導因素。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如何讓員工發揮起最大的價值是目前大部分企業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激勵理論應用于企業中,一反面能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內在潛能,提升企業的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對激勵理論的內涵、應用的方法以及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意義做如下綜述。
一、激勵理論的內涵
激勵是指激發人主觀動力的心理學術語,是通過一種鼓勵方法使人們可以保持積極的狀態,給所期望的目標實現提供前進動力。動機、行為、外部刺激等均為構成激勵的主要因素,其中動力是激勵的核心因素,行為是激勵的目的,外部刺激是激勵的條件。激勵作為管理手段的一種,是指通過管理手段,在人需要的客觀需求的規律上,激發起動機,提高其積極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激勵理論包括三種類型,分別為: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以及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是以人的心理動機和人的需求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理論。在企業管理中,應用該理論可以看出員工的需求具有多樣化,要予以針對性的激勵才能取得良好的激勵效果。過程型激勵理論是以人的行為過程、心理過程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理論。在企業管理中應用該理論可以了解要從實際出發,選取合適的激勵方法,要保證激勵的公正公平。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是以修正管理者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理論,在企業管理中應用該理論要求管理者要將獎勵和懲罰相結合,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消除員工的消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