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五年級數學論文1
我媽媽開了文具店,今天是星期天,媽媽有事,叫我去看店。一會,來了一位阿姨,她說要考考我,才能告訴我買什么,她說:“李輝買了一枝鉛筆和一個練習本,一共花了0.48元。練習本的價錢是鉛筆的兩倍。鉛筆和練習本的單價各是多少錢?” 我想了想:練習本和鉛筆一共是三倍,只要用0.48/3就能求出鉛筆的價格,那練習本的價格也能求出來了。我把答案說了出來,阿姨夸我:“能夠仔細的分析題目,真不錯!”“你這里練習本每本0。6元,作文本每本0。9元,我要買10本,給你8.1元,不用找,你該給我幾本練習本 ,幾本作文本?”我想了想說:“先假設10本全是作文本,需要10*0.9=9元,實際付了8.1元,比假設少付了9-8.1=0.9元,實際作文本比練習本多0.9-0.6=0.3元,就可求出練習本是0.9/0.3=3本,作文本是10-3=7本。”算出來了,阿姨直夸我聰明,我心里美滋滋的,后來阿姨又買來幾樣文具,結帳時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結果呢把錢算錯了,我沒發現,阿姨卻對我說:“你呀,一夸你就得意忘形了。把該付的錢的小數點看錯了,結果呢我少付15。3元。”“對不起,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比原來的價格縮小了10倍,相差了9倍,只要15.3/9=1.7元,由于剛才縮小了10倍,所以要1.7*10=17元。”阿姨又買了幾個文具,就走了。
今天,阿姨的數學題我一一攻破了,心想: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博大精深,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再上一層樓!
五年級數學論文2
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數學問題。也許是圖形的分類,可能是解方程,或許是小數知識和應用題。在這里我給大家主要講一下小數吧。
在一個周末,我媽媽帶我去公司玩。我興高采烈地和她一起去了公司。在路上我看見了一些小數,例如:加油站的油7。84/升,九毛九長壽面60。99元。街上的衣服15。5一件 媽媽問我說:你把上學期學的小數說一下。 我點點頭。
到了公司,我不慌不忙的打開電腦,媽媽說: 先別急,你先把小數題做一下。 我的臉上充滿了苦笑。啊!我從來把小數不看作一回事的。結果我一做,咦?好簡單呀!我一口氣把它做完了。媽媽說: 做的不錯,可我要檢查一下。 我下面的任務當然是去玩電腦了。不一會兒,媽媽走了出來,說粗心了吧?有錯題的哦。我好郁悶呀,我細看了看,原來是粗心時把得數寫錯了。我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媽媽問我,知道小數的意義嗎?我說知道,小數是由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和小數點組成。當測量物體時往往會得到的不是整數的數,所以古人就發明了小數來補充整數。小數是十進制分數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媽媽說,不錯,記住以后不要粗心嘍。我說好,我一定會加油的。
在生活中一定有許多數學問題,只要我們細細觀察,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到的。
五年級數學論文3
一、把自由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課標》中的“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讓學生的表達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擴展開去,改變教師“包講”或者學生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學模式。
如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例題“小東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幾只?”后,并不急于講解這道題的算法,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白兔有6只,我就擺上6根小棒,黑兔的只數我是這樣擺的,先擺6根小棒,這樣黑兔和白兔就同樣多了,再擺2根,黑兔就比白兔多2只了,我數了數,黑兔一共有8只。
生2:我是這樣想的,黑兔比白兔多2只,就是黑兔多白兔少,要我們算黑兔有多少只,我就用加法來算,6+2=8,黑兔有8只。
生3:我用畫圖的方法來算,我先畫一條線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畫一條表示黑兔,因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畫得比白兔這段長,所以我用加法計算,6+2=8,黑兔有8只。
……
這樣教學,給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往往能表達出老師可能表達不了的,感悟出老師感悟不到的東西,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把動手操作的自由留給學生,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探索。
教師在教學時,應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數學教材中的一些知識設計成學生探討研究的實踐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數學思想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在學生得出三角形意義的基礎上,這時教師再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因此,教師可提出問題:“能否把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中的“圍成”一詞改成“組成”呢?”我讓學生們充分利用身邊的學具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聽后,興趣盎然。有的同桌同學就地取材運用筆或直尺作學具,一起動手擺一擺,試一試;有的同桌同學還相互合作畫一畫“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非三角形)”等等。這樣,通過擺一擺,畫一畫,使他們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領會、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對“圍成”與“組成”這兩個詞不同的認識。
三、把個性體驗的空間留給學生,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交流。
《課標》中對“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而學生要想獲得成功的體驗,就必須積極地投身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主動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形成自己對數學學習的切身體驗。
如教學“圓錐的認識”時,有位教師創設了“幫農民伯伯計算一堆圓錐形麥子的體積”這一情境,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看到底怎樣求圓錐的體積。然后各組匯報實驗結果如下:
一組:我們組把圓錐形橡皮泥捏成了長方體,測量長、寬、高后求出了圓錐的體積,看來圓錐可以轉化成長方體。
二組:我們組把圓錐形橡皮泥捏成了正方體,也求出它的體積。
三組:們組把圓錐捏成了底面積一樣的圓柱,發現原來圓錐的高是圓柱的3倍。……
師:請大家談一談對剛才的實驗有什么體驗或想法。
一組:我們組開始認為轉化長方體好,因為形狀規則,好捏,現在體會到這樣不利于發現它們的關系。
二組:這樣實驗好,因為大家可以動手。
三組:這樣實驗好,感覺數學很有意思。
這樣教學,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而主動實驗是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基礎。讓學生主動進行實驗就必然開放了課堂,形成張揚學生個性的氛圍,才能展示出學生不同的體驗和困惑,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如果課堂上教師不讓學生進行實驗,而是自己演示一下,學生能有這樣豐富多彩的成功體驗嗎?
四、把課外探究的空間留給學生,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實踐。
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僅僅依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空間,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單元后,可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
(1)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設計精美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包裝盒,開一次展覽會,從中鑒賞幾何形體及圖案美;
(2)找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食品盒,測量計算出它們貼一圈商標紙的面積;
(3)找一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分別測量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或容積);
(4)社會調查,收集人們生活中常用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的容積的數據信息,并記錄下來;
(5)用一塊長20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紙板,制作一個高5厘米的無蓋的長方體盒子,請你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用圖表示出來。
通過把課外探究活動的空間留給了學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加深了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小學五年級數學論文
數學是生活的眼睛;數學是智慧的結晶;數學是文字的藝術。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小學五年級數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學論文(1)
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建高樓要畫幾何圖,發射火箭要經過無數的計算。
我們一般加減乘除都是由0~9十個數字構成的'十進制的算是組成的,而電腦里卻用了二進制。
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做了這道題目:小明有511塊糖,分別放在9個盒子里。你只要告訴他糖的塊數,(不多于511),他就可將幾個盒子里的糖全部拿出,湊成你要的塊數,這幾個盒子里各有多少塊糖?
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樣也想不出來。我只好一個一個排,排了5個后,我發現是一個很有規律的數列:1.2.4.8.16.都是這個數乘2得到下一個數的。我照著排下去:1.2.4.8.16.32.64.128.256,剛好為511,原來電腦里面有二進制是因為可以算出所有數呀!
我有看到了一種問題-----“牛吃草”。一牧場上的青草勻速的生長,可供27頭牛吃6天,工23頭牛吃9天,18頭牛吃了6天后增加了12頭牛,還要幾天吃完?牛吃草有原有量和增長量,一部分牛吃原來就有的草,一部分牛吃長出來的草,吃增長量的牛無論什么時候都有的吃,而吃原有量的牛吃完了就沒有了,所以應先求原有量和增長量,27×=162(份),(將牛一天吃的草視為一份),23*9=207(份),207-162)÷(9-6)=15(份),增長量為15份,162-6×15=72(份),原有量為72份,18頭牛吃6天,共吃72-(18-15)×6=54(份)草,54÷(3+12)=3.6(天),答:還要3.6天吃完。
小學五年級的數學論文
《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 《課標》)的出臺,給數學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同時也給全體數學教師帶來了挑戰。那么新課標下的數學課應把什么留給學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小學五年級的數學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一、把自由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課標》中的“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讓學生的表達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擴展開去,改變教師“包講”或者學生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學模式。
如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例題“小東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幾只?”后,并不急于講解這道題的算法,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白兔有6只,我就擺上6根小棒,黑兔的只數我是這樣擺的,先擺6根小棒,這樣黑兔和白兔就同樣多了,再擺2根,黑兔就比白兔多2只了,我數了數,黑兔一共有8只。
生2:我是這樣想的,黑兔比白兔多2只,就是黑兔多白兔少,要我們算黑兔有多少只,我就用加法來算,6+2=8,黑兔有8只。
生3:我用畫圖的方法來算,我先畫一條線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畫一條表示黑兔,因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畫得比白兔這段長,所以我用加法計算,6+2=8,黑兔有8只。
……
這樣教學,給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往往能表達出老師可能表達不了的,感悟出老師感悟不到的東西,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阿姨的數學題五年級數學論文
我媽媽開了文具店,今天是星期天,媽媽有事,叫我去看店。一會,來了一位阿姨,她說要考考我,才能告訴我買什么,她說:“李輝買了一枝鉛筆和一個練習本,一共花了0.48元。練習本的價錢是鉛筆的兩倍。鉛筆和練習本的單價各是多少錢?” 我想了想:練習本和鉛筆一共是三倍,只要用0.48/3就能求出鉛筆的價格,那練習本的價格也能求出來了。我把答案說了出來,阿姨夸我:“能夠仔細的分析題目,真不錯!”“你這里練習本每本0。6元,作文本每本0。9元,我要買10本,給你8.1元,不用找,你該給我幾本練習本 ,幾本作文本?”我想了想說:“先假設10本全是作文本,需要10*0.9=9元,實際付了8.1元,比假設少付了9-8.1=0.9元,實際作文本比練習本多0.9-0.6=0.3元,就可求出練習本是0.9/0.3=3本,作文本是10-3=7本。”算出來了,阿姨直夸我聰明,我心里美滋滋的.,后來阿姨又買來幾樣文具,結帳時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結果呢把錢算錯了,我沒發現,阿姨卻對我說:“你呀,一夸你就得意忘形了。把該付的錢的小數點看錯了,結果呢我少付15。3元。”“對不起,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比原來的價格縮小了10倍,相差了9倍,只要15.3/9=1.7元,由于剛才縮小了10倍,所以要1.7*10=17元。”阿姨又買了幾個文具,就走了。
今天,阿姨的數學題我一一攻破了,心想: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博大精深,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再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