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物理概念教學論文1
摘要:在日常教學中,結合對學生容易發生差錯的一些問題的分析,探討提高物理概念教學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建立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
關鍵詞:高中物理 概念 方法 能力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論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正確建立物理概念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質的飛躍,是物理教學的任務,也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物理概念來源于物理實踐、物理事實,它是由實踐得來的感性認識而上升成的理論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用來指導實踐,并予以檢驗和深化。若學生只知道物理事實,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說學到了物理知識;若學生對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談不上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掌握;若學生對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難以進行判斷、推理等抽象活動,更不能正確地應用定理、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
一、用多種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物理學家探索物理的方法與物理教學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前者是物理學家尋覓直接經驗,后者是學生在教材、教師的安排、引導下有目的地學習間接知識。所以物理教學不可能像物理學家創立概念、發現定律那樣親身經歷、事事實驗。這就是說,一些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無法通過實驗,而只能采用其它方法。
1、類比方法:如用水流類比電流,用水壓類比電壓,用電場類比磁場等。
2、比較思維:如比較電場與重力場,從而講清電場概念。
3、演繹推理:如根據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導出洛侖茲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勢降落的陡度比喻電勢降落的陡度,使“電勢降落的陡度”這一概念一目了然。
5、理想化思維:在物理學中,實際研究對象和它所處的環境一般比較復雜,決定的因素和受約束的條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輕重地考慮一切因素和條件,那么必然會使問題復雜化而無法研究。為了方便研究,暫時拋開次要的或非本質的因素,割斷事物的某些聯系,保留實際對象的某些主要性質和主要條件,加以概括,這種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稱為理想化思維。物理學中所研究的對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學如果不采用適當的物理模型,那么就很難理解物理現象的本質,一個物理模型勝過無數個事實。
二、幫助學生深化物理概念
學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用它解決問題過程中,對概念的理解將會更深刻,內容也會更豐富,且易于鞏固。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學科,物理概念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應用于實踐,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體現出物理概念的價值與作用,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物理知識不在抽象、難懂。
三、作概念圖,建構網絡
根據人的記憶規律,如果把所學的概念納入一個網絡,就不容易遺忘,而且在解決問題時也更容易快速檢索出所需的概念。在概念網絡中激活任意一個網點,都將引出相關的聯想。
概念圖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空間網絡結構圖。概念圖包括概念、分支和層次、概念間的連接線和連接語、例子等幾部分。概念圖的制作可以用紙和筆,還可用專門的繪圖軟件。
雖然概念圖的制作沒有嚴格的程序規范,但要制作一個較完整的概念圖,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選取一個熟悉的知識領域,羅列出盡可能多的概念; 確定關鍵概念和概念等級; 初步擬定概念圖的縱向分層和橫向分支; 建立概念之間的連接,并在連線上用連接詞標明兩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制作概念圖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動手和思考,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掌握基本知識結構和各個知識間的關系;通過制作概念圖,可促進新舊概念的整合,形成概念網絡;隨著知識的積累,網絡的編織將更加完整。
另外,概念圖的形成是學生經歷一次頭腦風暴的過程。這既是原有思維的呈現,更是創造性思維的激發過程。當用概念圖把知識展示出來時,知識結構會變得更加清晰,這時很容易產生新想法。概念圖中的交叉連接需要橫向思維,是發現和形成概念間新的關系、產生新知識的重要一環。
實踐證明,制作概念圖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為學生主動建構概念開啟了一扇門。
四、重視物理概念比較法教學,提高學生概念應用能力
物理概念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矢量和標量,狀態量和過程量,特性量和屬性量等。掌握了概念的種類后,學生對概念就會有更深的理解。概念的種類是概念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講得不清、不透徹就會影響學生解決相關物理問題的能力。如講授加速度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人們為了研究運動規律的需要,通過對運動現象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出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將加速度和速度兩個概念用比較法進行分析。此外,提醒學生要明確加速度跟速度、速度增量的聯系與區別:加速度的方向決定于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速度增量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跟速度的方向一致;負加速度不一定就是勻減速運動,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物理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物理規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礎。
物理概念教學論文2
物理概念是整個物理學知識體系的基礎,如果把物理這門學科比作高樓大廈,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基石。若學生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則寸步難行。因此物理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的核心,教學中,讓學生準確牢固的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物理概念教學應做到三個“重視”。
一、重視物理概念的引入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滿趣味的概念引入教學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重要契機,千萬不可錯過。平時教學實踐中,我引入新概念時,曾采用多種引入方法,現總結如下:
1.演示試驗引入概念。如初中物理課,在講“浮力”概念時,先做一個演示實驗:在彈簧秤下懸掛一個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彈簧秤示數變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觀察到彈簧秤的示數也變小了,據此引入“浮力”概念,學生易于接受。
2.用類比法引入概念。如:在引入“電壓”概念之前,講水流與水壓的關系,再通過類比,引入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從而引入“電壓”概念。這種方法,形象生動、學生易于理解。
3.通過物理現象引入概念。如:在引入“慣性”概念時,引導學生觀察乘坐汽車的過程中,當汽車剎車、加速、拐彎時所發生的現象,通過分析引入“慣性”概念,學生易于接受。
4.通過物理故事引入概念。在引入“磁場”的概念時,可講述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5.比值法引人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學中,由比值法定義的物理概念有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比熱、電流、電阻等,它們既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又是初中物理的難點。近年來,頻頻在中考試題中出現。歸納這些比值類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進行適當的辨析,無疑會幫助同學們領會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深化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此外還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入新概念,由邏輯推理引入概念等。不同的探究內容,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入物理概念。
二、重視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學借“物”求“理”。物理概念的形成首先應該給學生呈現足夠的感性材料,(如生活中熟悉的實例、或觀察模型、實物、示意圖、或進行實驗等等)然后啟發誘導,讓學生觀察、思維、分析、比較“現象”的共同屬性,概括抽象出本質,得出物理概念的定義。概念的形成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利用實驗探究形成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學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盡量接近科學家們在其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概念,以使學生從中領會物理學家的實際創造過程和他們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實驗探究是一種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發現知識過程的活動。新課程理念下的實驗探究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素質提高為目標的教學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轉化,從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物理是一個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實驗也是揭示物理概念和規律最直接形象的方法。初中物理適合實驗探究的內容很多,一定要注意實驗的新穎性、趣味性、準確性。
2.分析歸納形成概念。如:力的概念的教學。力的概念是物理學的一根主線、一條大動脈,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學生受“力氣”、“勁”等生活用語的干擾,在形成力的概念時,對“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感到費解。在學習這一概念時,為了促進這一概念的形成,上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小實驗,讓學生搬自己的書桌,搬桌子時,人的肌肉會緊張,同學們能感覺人的手對桌子用了力。再用一繩子把一重物掛起來,比較繩子沒掛重物和掛重物時的不同之處,然后問學生繩子對物體是否施加了力。再通過多媒體出示馬拉車、人推車的圖片,通過分析這些共同的現象,引導學生歸納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并深刻的理解作用的含義。
3.運用比較形成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可通過概念比較的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中重力和質量兩個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在學習質量和重力時可列表讓學生對質量和重力加以區別,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學習蒸發和沸騰、壓力與重力、功率和機械效率、電功和電功率時都可以采取比較的教學方法。
三、重視物理概念的內化
要使學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須經過概念的鞏固、深化階段。這一階段可以從下三個方面入手:
1.對易混淆的概念進行辨析。將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辨析,明確它們的區別與聯系,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概念,理解、鞏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層次清楚的認知結構的必然要求。
2.通過練習形成運用概念的技能。學習概念,是為了能運用概念進行思維,運用概念解決問題。依據認識論的觀點,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必須經過“由感性的具體上升到抽象的規定”和“再由抽象的規定發展到思維中的具體”這樣兩個科學抽象的階段。因而概念的運用階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但要注意,練習的目的在于鞏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選題要典型、靈活多樣,對題目的挖掘、探討要力求深入。將做習題與概念教學分離,甚至相對立,搞題海戰術的做法,不僅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還容易使學生形成呆板、機械、生搬硬套的思維習慣,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
3.概念和規律的整理。學生對概念和規律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這一知識本身的運用上,對這一知識而言,應形成這一知識本身的系統并將它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這樣才能說是對概念和規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說對概念和規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學階段。對概念和規律教學要求整理的內容主要有:概念規律的內容(準確精煉);概念和規律的應用條件;在練習中總結的規律;物理概念和規律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物理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物理概念教學的水平,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培養自學能力,逐步掌握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
談談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的區別論文
導語:我們可以將物理概念比喻成一個外表抽象,內涵復雜的“系統”。物理量只是對相應同名物理概念的量的表述,物理概念除了量的性質以外,還有其他很多質的性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談談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的區別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在已發表的文獻中,關于物理概念教學的文章很多,但在這些已發表的文獻中,許多作者并沒有區分好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混淆了兩者的界限,其中尤以同名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為重,常見表述為“定量的物理概念,即物理量”或者“物理量就是定量的物理概念”。
其實,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是有本質區別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論文量的前提,也是物理量的基礎,物理量從屬于與之相應的同名物理概念,沒有物理概念,就談不上物理量;物理量通常都有與其對應的同名物理概念,但物理概念不一定有與其對應的同名物理量,即使同名,兩者也有很多不同,物理概念比物理量具有更加豐富的含義。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1、廣義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的區別
1.1 定義不同
物理概念是一類物理現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在人腦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是對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維形式。物理概念所反映的不再是個別的物理現象,也不再是具體的物理過程或物理狀態,而是物理世界中具有本質屬性的物理客體、物理過程和物理狀態的抽象與概括,故稱為“概—念”。
量是對事物在數值上的具體表征與量度。物理量就是物理學中量度物質屬性或描述物體運動狀態及其變化過程的量。對于有單位的物理量,必須要同時用數字和單位來描述,否則不能產生任何物理意義。
淺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論文
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這“三基”中最重要的是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理解基本方法。初中物理概念涉及聲學、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等范圍,其概念為揭示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主要通過語詞說明來定義,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與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新課程要求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基本概念、基礎知識上,為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作好鋪墊。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是如何上初中物理概念課的。
一、創設情景,建立概念
創設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智慧的火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建立物理概念創建一個良好的氛圍。
1.聯系生活,設疑激趣,建立概念
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把生活實際問題引入課堂,這樣建立的物理概念學生易于接納。
例如,在學習“重力”時,用“為什么水往低處流”和“為什么我們跳起后總要落回地面”的問題來創設情境建立重力概念。在學習“慣性”時,用“當汽車突然加速時,車上的人為什么會向后傾倒”和“而當汽車突然減速時,車上的人為什么會向前傾倒”的問題來建立慣性概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這樣不但可以使教學內容具體化,更能使學生有學好新概念的強烈愿望,主動參與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興趣。
高中物理概念記憶與提取策略論文
都說物理難學!難在哪里?難在概念的記憶與應用,不過我們也看到班級內部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物理很輕松,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稍加留意,我們會發現物理學的好的學生在概念的記憶上很全、很牢固,對于不同概念有明顯的區分,在提取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很準確地提取,說明學生對概念的辨析能力較強.那么,對于概念的記憶和提取有沒有什么技巧呢?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該問題談幾點筆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學實踐.
一、概念的記憶策略
概念的記憶和保持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復習過程,雖然主要發生在課外,但這也離不開教師進行策略指導.
1.概念分類策略
物理概念繁多,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合理分類,這就是所謂的“概念分類策略”.分類策略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歸類,學生要將不同類型的概念進行分類整理,結合研究領域的差別、定義方式的差別、具體內容的差別進行合適的類別劃分;(2)求同,學生要在同一類概念中尋求共同點,從而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類;(3)求異: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來辨別概念的差別;(4)聯系,學生要結合求同和求異過程的結論,進一步尋求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將概念串聯起來,進行整體性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學過能量的'有關概念之后,學生可以先按照能量的形式進行分類:機械能、電磁能、內能、光能、核能等;然后學生再進行求同操作:電能和勢能屬于機械能;磁能和電能屬于電磁能;下一步是求異:學生通過對比明確動能和勢能的描述角度不同,動能是與運動有關的能量,勢能是與位置有關的能量;最后一步是聯系,所有能量之間都可以發生轉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概念教學之管見學科論文
人從事中學物理教學以來,發現加強物理概念教學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都知道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學生們在分析物理現象或處理物理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的判斷或者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條是沒有正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么,什么叫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有哪些特點?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過程及如何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等等,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一種抽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現象的本質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獲得感覺、知覺,形成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想象,區別出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一切概念都要通過詞語來表現,定義是對概念內涵(物理意義)的揭示,條件是對概念外延(適用范圍)的限制。
任何一門學科,如果沒有一些概念作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的出發點,就不可能揭示這門學科的全部內容,也就失去這門學科存在的價值。因此概念教學是極為重要的。
一、物理概念的特點
1、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的產物。
例如,我們觀察到下列一些現象:天體在運行,車輛在前進,機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盡管這些現象的具體形象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撇開它的具體形象,從它們的共性去考慮時,就會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于是,我們把這個從一系列具體現象中提煉出來,又反映著這一系列具體現象本質特征的抽象,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就是一個物理概念。總之,任何一個物理概念,都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畢業論文如何深入準確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一、要在更廣泛的知識和更普遍的背景材料上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
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就需要對概念、規律的提出、建立有一定的了解,對概念、規律內容的各種表達形式(文字的和公式的)有清楚的認識,能理解它們的確切含義,理解它們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理解它們在物理理論大廈中的位置,會應用它們分析解決問題。在復習前考生對此已經有一定的認識、理解,但是應該知道,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揭露了客觀事物的本質,是人類經過長期曲折的歷史過程的結晶,具有深刻的、豐富的意義,對它們的實質和意義的理解是分層次的,在高中一、二年級學習時的理解是低層次的,在復習過程中要努力提高一個層次。
例如,對電場的理解就是一個從靜止電荷產生的靜電場到變化的磁場產生渦旋電場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從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深化的過程。電場強度的定義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受到的電場力和電荷所帶電量的比值。
全部學完高中教材后應該清楚有兩種電場:即靜止電荷產生的電場和隨時間變化的磁場產生的電場。電場強度的定義對這兩種電場都適用,它是電場強度的普遍定義。這兩種電場的性質不同,即:靜止電荷產生的靜電場,其電場線起于正電荷終止于負電荷,沿著電場線電勢降落,不可能閉合;變化磁場產生的渦旋電場,其電場線沒有起點、終點,是閉合的,也沒有沿著電場線電視降落的說法了。電動勢的.本質是非靜電力移動電荷做的功,電感線圈中的自感電動勢、變壓器副線圈中的感應電動勢都是渦旋電場產生的。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討論文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倡的課程理念,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要聯系生活與社會,一方面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準確的物理概念,并應用它解決社會問題;另一方面要轉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的前概念,幫助學生用科學概念重新認識世界。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筆者感受到,在以下力學和電學方面形成的錯誤的前概念對初中物理教學影響較大。
關于力的前概念
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動物)才能施出力來,或只有人(或動物)及發動機、磁鐵、帶電體等幾種特殊物體才能施出力來。
2.力的作用是單方面的,如人、動物或磁鐵等施力于某物體時,并不受到受力物體的反作用力。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前概念
1.運動必須要有力的維持;要使物體運動,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2.要使物體做勻速運動,必須有大小不變的力作用在它上面;要使物體做加速運動,作用力要不斷增加。
3.人或動物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克服阻力做勻速或加速運動。
關于電流的前概念
1.電流是從電源出發的電荷像流水一樣定向移動而到達用電器的過程。
2.受到電流概念中“流”的影響,學生認為越靠近電源正極的地方,電流會越大;電流通過電路元件時,后面的電路元件得到的電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電流被認為是依賴于時間、空間順序的一個事件,當電流經過電路元件后,它剩下的部分回到電源負極……
當然,關于電壓、電阻的的前概念也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例舉。錯誤的前概念是一種生活經驗,是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與實驗證明,錯誤的知識結構對新的知識結構的建立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并形成負遷移。
初中物理教學中核心概念的傳遞論文
概念教學是幫助學生構建理論知識的基礎,也是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的一個教學前提。在初中物理課堂上,針對概念的教學,教師要選取更多高效的方式,在概念的傳遞策略上要有一些靈活的變化與革新。這樣才能夠讓概念變得生動、直觀,促進學生對概念的充分理解與吸收。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物理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靈活有效地開展教學,這樣才能夠讓概念的傳遞更加輕松直觀,并且讓學生對于所學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以實驗為背景導入概念教學
很多教師會簡單地認為實驗教學和概念教學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很少有老師能夠發現兩者間的關聯。其實,教師如果善于進行教學革新,并且創新教學設計,那么實驗過程能夠很好地為概念教學帶來幫助,并且可以成為概念傳遞的一種有效策略。很多概念簡單地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學生的感受并不直觀,學生也很難馬上獲知概念的實質。但是,有的概念卻能夠在實驗過程中清晰直觀地呈現在大家面前,經過一些簡單的實驗就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概念的實質。這便是高效的概念傳遞策略,也是概念教學創新時值得采用的一種教學引導方式。以“比熱”這個概念的教學為例。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也很難從生活實例中找到具體的例證來加以證實,所以便成了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與思路,以實驗為背景來創設概念傳遞的路徑。比如,可以以“水”和“煤油”兩種不同物質的吸熱現象為實驗來講授這一概念。實驗過程要保證在同一標準下進行,必須排除對“質量”和“溫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擾,對實驗條件進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質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溫相同,兩者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對于這個實驗而言,一定要突出物體吸收的熱量和物質種類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夠讓“比熱”的概念更直觀地體現出來。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比熱”這個概念的實質,這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讓學生對于這個抽象概念形成認知的教學過程。
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學的認識論文
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是中學物理知識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不夠重視,方法不夠得當,講解不夠清晰,就會造成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對物理規律的“來龍去脈”不清楚,只是死記硬背概念、公式,而不理解其物理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應用物理概念、規律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就會存在較大困難,就會產生“物理真難”的負面情緒,從而嚴重影響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物理概念、規律教學,切實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一、重視物理概念的引入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可以創設情境設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實驗直觀引入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徑引入概念,都必須使學生認識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識的愿望。這是教好物理概念的重要環節。
二、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概念、規律教學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領會方法、提高能力、接受熏陶的過程。而無論是掌握知識,還是領會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個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習題的篩選等方式方面,都應充分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滲透,分步到位。
比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一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讓學生正確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將會對其以后運動學及動力學部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要真正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及定義公式,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這時學生才剛步入高中不久,多數學生的思維水平仍處在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高,這就給“加速度”這一概念的學習造成了較大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操之過急,應分階段逐步進行。在第二章初次學習“加速度”時,只要求學生在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概念的基礎上,知道加速度的定義公式a=(vt vO)/t中各個符號的意義及a的單位、讀法;對于“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在這里只要求學生理解類似如下情形:火車出站時a=O,3m/s2表示火車的速度每過1秒均勻增加0,3m/s;汽車剎車時a=-2m/s2表示汽車的速度每過1秒均勻減小2m/s;即: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a的-大小反映的是物體速度大小變化的快慢;然后再依據公式a=(vt vO)/t,結合實例引導學生弄清式中(vt-vO)和a的區別和聯系,知道a的大小是由(vt-vO)和t兩個因素決定的;至于a的方向,可以告訴學生等學習了“牛頓第二定律”之后就明白了。
淺析大學物理課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學習對素質教育論文
【摘 要】本文就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物理課學習就是背公式、記定理”的不良現象原因進行分析,探討了大學物理課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學習對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如何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 大學物理課教學 基本概念基本理論
一、素質教育
對于什么是素質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從廣義的方面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和培養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國民教育體系及相關模式。從狹義的方面來說,指國家通過對全體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技術素質為宗旨,以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學校教育體系及相關模式。其中,狹義素質教育的內容是以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主的,包括全部生存素質和發展素質在內的全部素質。
二、大學物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物理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重視,大學物理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發的突現出來。“大學里的物理課絕不僅僅是物理知識的教育,更不是主要為專業課服務的,我們認為,物理學是整個自然科學的基礎。對于任何專業,大學基礎物理課的目的,都是使學生對物理學的內容和方法,工作語言、概念和物理圖象,其歷史、現狀和前沿等方面,從整體上有個全面的了解。這是一門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礎課。”
物理概念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論文
摘 要:所有的定律、定理都反映了若干個物理概念的有機聯系,所以讓學生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的關鍵。但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時,往往會由于種種內在的因素或客觀因素的影響妨礙了正確物理概念的建立。
關鍵詞:物理概念課 定律 定理 日常生活經驗或觀念 感性認識
物理概念是客觀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物理規律和物理理論的基礎。因為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則等,它們都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阿基米德定律,如果學生對物質的密度、液體內部的壓強、重力、力的平衡、物體體積等概念不理解,就無法正確理解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排開的液重的關系這個物理定律。再如學生對電流、電壓、電阻和電路等物理概念不清楚,就無法正確理解歐姆定律。
由以上可知,所有的定律、定理都反映了若干個物理概念的有機聯系,所以讓學生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的關鍵。但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時,往往會由于種種內在的因素或客觀因素的影響妨礙了正確物理概念的建立。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我覺得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生活經驗中形成的不正確、不科學的觀念的干擾
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或觀念對物理概念的形成可能會產生負作用。本來,物理概念來源于感覺、知覺,但概念又不同于感覺、知覺,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早已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之中,已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了某種概括和抽象,但這種抽象并沒有反映出物質的本質和特征,形成了虛幻的概念。例如,在生活中,看到某人肌肉發達,就說他“力氣大”,即使他不對其他物體施加作用或作用不強,造成將日常用語“力氣”與物理概念“力”混淆了。再如在講慣性時,憑生活經驗總是認為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只有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形成了只有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的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