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論文題目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論文摘要】: 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身體語言藝術,是隨著先民的儀式活動而產生的,我們可以說儀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屬性,舞蹈的儀式大體上可分為巫術儀式、占卜儀式、祭祀儀式、儺儀式、人生儀式
【論文關鍵詞】: 中國早期;儀式生活;舞蹈藝術
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身體語言藝術,具有悠久的傳統。從其產生看,其產生在尚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是伴隨先民圖騰崇拜和祭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場合表演,成為先民祭告神靈、傳達神意、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現存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許多舞蹈就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極強的儀式性特點,這是各民族早期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遺存。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舞蹈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性質也不斷地發生變化,成為一種具有極強審美價值的欣賞性藝術,具有娛樂、表演、抒情等多種藝術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都是從舞蹈最早存在的儀式性中漸漸衍生出來的。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舞蹈的根本屬性是儀式性。
一、先秦儀式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
中國上古時期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以禮俗儀式為核心展開的。“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后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說文》曰:“行禮之器,從豆,象形。”可見,禮是淵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動的。孔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引)可見,禮俗儀式在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歷代王朝建國之初最重大的文化舉措莫過于制禮作樂,也說明禮樂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從本質上說,禮是為了從自我約束的層面讓人們去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從制度的層面來維護社會等級。而禮的外在形式則是儀式,即通過各種儀式行為和過程規范社會的各種秩序,再現禮的精神內核。祭天祭祖、歲時祭典和其他政治儀式決定著國家的政治秩序;禮儀中的等級規則決定了集體內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儀式及其他各種人生禮儀和節日慶典儀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秩序;春祈秋報及其相關節候性祭典與各類生產儀式,構成了農業社會中的經濟秩序。由此可見,儀式是上古時期生產生活各領域的中介環節,也是社會秩序的表征性符號和文化事項的聯結點。它表征著上古時期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節奏。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體現為儀式使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開展;另一方面,儀式還承載著集體意識如生命觀、死亡觀、倫理觀、禁忌觀等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內涵。
二、中國早期的儀式及其類型
意大利學者維柯《新科學》認為每個民族的誕生和發展中大致經歷了互為銜接的三個時代,即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4]我國早期先民的認知觀念和儀式活動也可從維柯所分的這三個時代進行分析。
所謂神的時代即人類的史前社會。從現存文獻記載和考古學成果證明,中國早期的儀式活動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已經有鬼魂崇拜觀念和與此相關的喪葬巫術儀式,新石器的仰韶時代已經有社祭的考古遺存,龍山時代已經有祭祖的考古遺存。[5]夏朝之前的顓頊、堯、舜、禹等方國時期,從大量而成套的祭祀儀器的出土可見,此期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祭祀禮儀。這些禮儀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進行的。早期先民對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或以臣服與膜拜的方式進行祭祀,或借助某種神力進行干預、制服以達到目的,于是產生了巫術思維和巫術儀式。
所謂英雄時代即夏商時期。這時候的祭祀儀式是圍繞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進行的。夏禹治理水患當為中華民族英雄崇拜觀念最早的表現。他死后被奉為社神,人們制禮作樂歌頌其功德,《大夏》樂舞就是為祭祀夏禹而作的。當然,大禹還具有祖靈的性質。商代祖先崇拜觀念占據主導,現存甲骨卜辭中有相當數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記錄。《禮記·表記》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還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樣,不是后來抽象意義上的帝,而與“祖”的意義是相同的。《大濩》樂舞就是表彰商湯滅夏之功的祭祀儀式樂舞。
所謂人的時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離和以德配天的祭祀儀式。西周重人事而輕神事。其宗族崇拜觀念強調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傾向于人事和倫理的經營。其祭祀儀式無論祭祖還是祭天,都有意識突出禮儀制度的性質,其《大武》、《大象》樂舞,是這種觀念在意識音樂中的體現。
以上勾勒了中國古代早期儀式發展的基本面貌和特點。下文對中國早期的儀式類型作簡要勾勒。
1、巫術儀式
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對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狀態時對神秘的異己力量有所感受和體驗的時候,自然產生的言辭和行為,并使其固定化的結果。原始時代的人們相信人與自然存在著的某些神秘聯系的觀念,幻想人可以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影響自然和他人,于是產生了巫術。巫術儀式一般包括巫術行為和與此相關的一整套巫術觀念。通常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宗教信仰對象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滿足一定的目的。巫術的儀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種據認為賦有巫術魔力的實物和咒語。中國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社會圖騰崇拜的出現,也出現了相關的神話和巫術。中國早期巫術涉及古人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除個體巫術外,還有公共巫術,如禳災巫術有《山海經》中的驅旱魃巫術,《呂氏春秋》中的湯禱桑林的止旱求雨巫術;順祝巫術有《呂氏春秋》祈求農業豐收的“葛天氏之樂”;詛咒巫術有《尚書·牧誓》中的克敵巫術等。
2、占卜儀式
占卜儀式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疇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們相信事物發展的趨勢與一些特定的事象諸如氣候、天象、夢境、卜兆等出現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這樣便產生了根據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結果的占卜儀式。主要有龜卜、筮占、謠占、夢占等儀式。《史記·龜策列傳》曰:“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涂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禮記·表記》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數民族現在還保留著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儀式。如西藏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貴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種占卜儀式。
3、祭祀儀式
史前社會的祭祀儀式種類繁多,說明祭祀儀式在中國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儀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儀式當屬蠟祭、社祭與祖祭。張光直先生認為:“仰韶時期農村里最要緊的儀式是祈豐收,拜土地;在他們儀式用的器皿上畫幾個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紋樣,正說明我們祖先祭祀時的虔誠,并吐露作為這片誠心之原動力的耕作生活之艱苦。[6]這就是后來的蠟祭。所祭之神有八種,又稱八蠟,是在十二月時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農業豐收。社祭是對社神的崇拜儀式,源于史前時期對土地的崇拜,后來演變為人格化的土地神靈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農業神與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儀式最早可能在龍山期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在仰韶村(龍山時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據張光直先生推斷,這是中國史上拜“祖”的最早實證。他認為:“中國古代的‘祖’字,本來是個性器的圖畫,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儺儀式
“儺”據說產生于黃帝時, 儺祭開始時只限于宮廷,謂“大儺”、“國儺”。逐漸遍及于鄉村,謂“鄉人儺”。殷商時起就可見此宗教儀式,周代舉行最為盛大。傳說方相氏可以驅鬼逐疫,最遲在漢代,驅儺已與蠟祭發生聯系,在蠟祭前一日,宮廷中要舉行大儺。《后漢書·禮儀志》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舉行儺祭時,巫師就要裝扮成方相氏,身上穿著熊皮,頭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邊開路,一邊喊:“儺!”率領十二個戴著面具、裝扮成各種野獸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戲劇性已為人們所公認,后跟一百多個扎紅頭巾、穿黑衣服、手執撥浪鼓的少年兒童,到宮室、房舍、各處跳躍、呼喊,并合唱祭歌《趕鬼歌》以驅逐“疫鬼”,最后,把鬼趕到河里,把火炬丟進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們歌唱、舞蹈、打斗,場面甚為壯觀,也極其富于戲劇性。據《論語·鄉黨》記載,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舉行儺祭儀式時,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階,觀鄉人儺”。
5、人生儀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從一個階段過度到另一階段的重要標志,通過儀式強化人生轉折時期的標志,表明先民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愛。有誕生儀式、冠禮、葬禮等。其中,冠禮最重要。冠禮源于氏族社會的“成丁禮”或“入社式”。
以上僅簡要羅列了中國早期社會儀式生活的發展演進和最為重要的幾類儀式生活。
可見,上述儀式內容已經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了先民的生活內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維觀念,而這些儀式大多數都要借助樂舞的形式進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舞蹈藝術是伴隨著早期先民的各種儀式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其直接目的是為先民的儀式活動服務的,也是整套儀式活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張本楠先生所說:“原始宗教儀式的進行過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創作和表演過程,原始宗教儀式的發展歷史就是原始舞蹈的發展歷史。無妨說,原始舞蹈就是宗教儀式。”[8]
淺談舞蹈教育對小學生論文題目
舞蹈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幼兒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節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孩子們在學習、排練、表演舞蹈的過程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舞蹈教育對小學生論文題目,歡迎來參考!
摘要: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舞蹈教育旨在保存、傳授舞蹈技藝和舞蹈理論,促進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舞蹈教育對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進行探討,力爭探索舞蹈教育的內涵,進一步普及舞蹈教育,惠及廣大小學生,促使他們的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舞蹈教育;小學生;身心發展;影響
我國最早的舞蹈起源于人們在祭祀中的一種禮儀,后來發展成為只有統治階級才能享受的藝術形式,及至宋代,民間的舞蹈才開始蓬勃發展,后來到了明清,舞蹈才以一種利用舞姿身段來表現內容的一種方式,發展到近現代,舞蹈一直是只在專業人員中流傳交流的一種藝術形式,廣大群眾只能望洋興嘆,無法親自感知舞蹈的魅力所在。殊不知,舞蹈其實是一種很有利于身心的運動,因此值得在我們小學生中大力推廣。
一、國內外小學生舞蹈教育的發展狀況
在美國,對于小學生的舞蹈教育非常重視。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投入大。在低年級中設置了專門的舞蹈課程,隨著年級的升高,每一學年都安排了相應的舞蹈課程以及達標要求,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學體系。而我國對于小學生的舞蹈投入還很不夠。首先是師資力量不夠,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的舞蹈老師,而是臨時從外界聘請專業人員教學,這樣不僅無法與小學生的實際需求緊密配合,也無法系統地進行學習。常常使學生在舞蹈學習方面饑一頓、飽一頓。其次是舞蹈素材缺乏。我們的小學生舞蹈教學素材一直很匱乏,不是成人化,就是缺乏藝術性,因此不能滿足小學生對于舞蹈教學的渴望。因此我們建議重視小學舞蹈教學,增加教學投入,普及小學生舞蹈教學,使這一方式不只是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而是使廣大小學生都得到較高水準的舞蹈教學,從而提高本身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