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管理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土地資源管理論文1
摘要: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該階段,如何培養精英人才,以滿足國家社會建設的需求值得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本文從精英教育培養模式的角度,分析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現精英教育的培養條件和實現路徑。認為培養土地資源管理精英人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對教育理念、師資力量、培養方式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改革。只有不斷的探索實踐,才能培養出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的人才。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精英教育;培養模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土地資源管理學科源于20世紀80年代,是較早創立土地管理的高等院校之一。創辦之初,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就結合自身的地學和信息科學優勢,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高層次的科研管理和技術人才”。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截至20xx年,約有87所高校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由于開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加之各高校辦學背景和師資力量不同,造成培養目標、培養層次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之下,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如何能夠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實施精英教育,培養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的人才,需要我校相關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一、精英教育的內涵
美國著名教育界學者馬丁特羅認為,若高校毛入學率超過15%,該國的高等教育類型則由精英型教育轉為大眾型教育。按照此劃分標準,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并非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教育類型。相反,在大眾化階段更應該實施精英教育,重視精英人才的培養。精英教育旨在培養高層次、高規格、高標準的專業技術人才。實施精英教育需要有以下三個基本條件:(1)師資力量雄厚,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比較高;(2)要擁有較為完善的培養體系;(3)要有優質的生源和較為嚴格的學業標準。精英教育的培養模式并非單一的,而是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主要有全校模式,即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人才培養的模式;校中院模式,即以競爭淘汰分流制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小班學習;學科專業模式,即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以專業的模式進行精英人才培養。
二、開展精英教育培養條件
1.依托學校優勢學科。依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學和信息學學科基礎,在培養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科基礎培養。我校學生在入學第一年就開始學習高等數學、計算機語言、大學物理、大學化學、普通地質學、測量學、地圖制圖學及相關的課程實驗。第二學年除繼續開設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及大學化學外,還會開設數理統計、線性代數、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等課程。這些基礎課程的總學分為52分。由此可見,我校是以理工類為主的院校,因此其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建立在數理基礎上,課程側重于工科性。這種扎實的數理基礎課程為培養土地資源管理精英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師資力量雄厚。此外,我校土地資源管理系共有教職工17人,均畢業于國內外名牌大學。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師資力量呈現學歷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的特點。土地資源管理系教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各類縱向、橫向科研項目180余項,科研經費5000余萬元。并且獲得多項國土資源部、湖北省、河南省、山東省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科研項目涵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地質公園規劃等多個領域,這些研究項目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平臺,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3.“寬口徑”的培養體系較為完善。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體系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主干+專業選修+實踐環節+自主學習”。所占學分比重分別為24.3%、29%、14.3%、5.9%、22.5%和4%。學科基礎、通識教育及實踐環節所占學分比重較高,說明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具有“寬口徑”特點。培養過程中也重點突出專業主干課程,主要開設有土壤學、土地資源學、土地規劃學、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法學、土地信息學、房地產估價、土地數據處理、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另外在培養過程中,也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除開設計算機高級語言課程設計、測量教學實習、地籍測量實習、土地基礎教學實習等專業實踐課程外,每年九月份會安排大二學生去秭歸開展二十天的實習。通過土地調查、旅游地質及城市認知,讓學生對于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注重培養學生科研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發明創造和科研報告,以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三、對土地資源管理精英教育的思考
1.堅持精英教育理念,兼顧教學與科研。精英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大眾化教育階段削弱了精英教育,因此首先要堅持精英教育理念,在保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有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嚴格選拔學生。參照國內外精英人才培養經驗,在土地資源管理系實施小班教學,開展小規模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研究思維,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等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此外,培養精英人才,還應協調教學和科研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該僅以科研能力來評定教師學術水平的高低,而應當將教學能力也看作是衡量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教學和科研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最終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教師的科研能力。2.實行導師制度,加強師生相互交流。在培養精英人才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更應該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突出學生的個性,因此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及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導師制度則能夠更有效地塑造精英人才的多元性。導師制度是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鑒國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一種教育制度。不同于本科畢業設計的導師安排,導師制度是聘請專業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對本科生進行思想引導、學習輔導及生活指導。實行導師制度,可以幫助本科生在入學之初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以避免學生迷失自己。另外,由于導師學術造詣較深、教學經驗豐富,可以指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挖掘學生的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精英人才培養奠定一定基礎。3.建立嚴格的學業標準,嚴格培養質量。由于某些原因,“嚴進寬出”的培養方式已成為中國高等院校的一種普遍模式。相比國外高校“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這種“嚴進寬出”的方式不利于精英人才的培養。雖然有些學校也在反復強調要實行嚴格的學業標準,但在實際執行中,這些標準存在許多“水分”。相比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中國重點高校的本科生對學習投入不足,因此畢業生質量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兩種不同的培養方式造成不一樣的學術氛圍,精英人才的培養質量也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在土地資源管理系應實行“嚴進嚴出”的培養方式,在控制學生規模數量的同時,也要按照嚴格的學業標準培養學生的質量。對學生要進行綜合評價,多方考核。對于“混文憑”、“不想學”的學生實行淘汰制度,確保土地資源管理精英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方世明.工科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xx,(29):109-110.
[2]劉志剛.大眾化教育、精英教育與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教研究,20xx,(5):4-6.
[3]石生仁,等.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的研究型大學精英教育理念構建[J].高等理科教育,20xx,(3):38-56.
[4]郭石明,等.教學研究型大學精英教育模式分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6(4):383-390.
[5]方世明,劉志玲.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S1):92-94.
土地資源管理論文2
一、成人函授教育土地資源管理學課程面臨的問題
1.工學矛盾突出
參加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函授學習的學生大多在政府機關,房地產或測繪評估類企事業單位工作。很多學生都承擔著工作、家庭、社會等各種角色的職責,只有在業余時間才能進行學習,參加成人教育學校的面授或集中輔導的難度很大,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甚至影響到學生能否正常畢業。
2.教學內容陳舊
傳統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成人函授教育在教學上存在著課程內容單一陳舊,且授課教師主要以教材為主,對學生的學習需求考慮較少,不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難以滿足學生提高技能水平的要求。
3.教育教學資源有限
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函授教育所使用的自學教材和輔導材料缺乏而且更新很少,沒有針對函授學生使用的教材,多數學校使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教材,甚至有的學校所用教材還是幾年前的老版本,絕大多數資源內容圍繞以教為主,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并沒有太多支持,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4.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自學為主,面授為輔”是成人函授教育主要的特點[1],作業和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主要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監控和評價,教師無法掌握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況,學生也無法進行自我評價,對課程的學習效果造成嚴重影響。
二、網絡教學的優勢
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
網絡教學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成人函授教育教學模式得以改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自學能力。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根據自身情況安排學習。使已參加工作的學生能合理地安排時間,分配學習任務。2.學習資源利用最大化采用網絡教學,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并且資源內容的設計也從原來的“以教為主”轉向“學教并重”,不僅開發素材、課件類資源,更要開發支持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和研究性學習的有關資源。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綜合素質。
3.教學手段多樣化
采用網絡教學,可以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全方位的交流,支持探究式、協作式、角色扮演式學習等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更加豐富新穎,使師生之間感情距離更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4.學習評價體系相對完善
采用網絡教學,能夠全面記錄學生學習情況,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便于教師能夠全方位的了解學生、指導學生。學生也可通過作業、測試等進行自我評價,并結合教師的意見及時調整,進而提高學生自學質量。
三、管理學網絡課堂建設的難點
1.網絡課程建設投資大,進入門檻高
建設學校自有的網絡課程需要建設錄播室,開發或者購買網絡課堂平臺,聘請教師錄播課件。根據筆者對武漢理工大學、鄭州大學、新鄉醫學院等高校的調研,建設一門網絡課程需投入3-5萬元,一個學校一般開設20-30個專業,考慮公共課的因素,假設每個專業開設15門課程,全部下來約需投資900-20xx萬元。投入高成為影響高校建設網絡課堂的最大難題之一。
2.師資不足
我國現階段的成人教育院校多是在原有的普通高校基礎上通過共享資源建立起來的。這樣的辦學模式本身就使得我國的成人教育在教學管理上處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地位[2],注重收益輕視投入,對教學質量要求不高。很多成人高校只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沒有專職的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從本校或者外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學部門、離退休教師或者在讀研究生中選聘兼職教師代課。專職教師不足,兼職教師也僅是應付性的進行教學,從而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3.教師參與網絡課堂建設的積極性不足
由于成人教育任課教師多是聘請的兼職教師,他們并不關心成人教育的發展。網絡課堂建設是新生事物,參加網絡課堂建設所付出的勞動與取得報酬能否匹配難以確定,并且該項工作需占用大量時間,可能會影響到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教學活動,致使教師參加網絡平臺建設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不足。
四、推進網絡課程建設的對策
1.加大投入,完善網絡課堂平臺
開展成人教育的高校要轉變對成人教育的認識,從創收的觀念中轉變過來,將成人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對待,加大對成人教育的投入,開發或者購買網絡課件,構建網絡課堂平臺,滿足學生通過網絡完成學習的需求。
2.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
應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將教師所建設的網絡課程納入學校的教學改革項目中,成立網絡課程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小組,對網絡課程進行認真指導和嚴格的評審,對制作特別優秀的網絡課程給予獎勵,使教師積極有效的進行網絡課程的建設。
3.改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求
機關干部、企業員工和個人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成人教育應特別注重研究社會和人才市場的要求,通過函授教育網絡教學模式的改變在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聘請優秀教師及時跟蹤國家宏觀政策調整,關注土地資源管理新制度,新技術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對該專業管理及技術人員能力提升的要求,及時改進教學內容,滿足受教育者在就業、轉換職業、晉升職稱、晉升職務和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需求。
土地資源管理論文3
論文導讀:認識到耕地保護重要性的主要以學術界和中央有關部門為主,許多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迫切性,更不知道保護耕地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一樣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如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對耕地保護的一些特殊制度如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土地用途管制與審批、節約用地與耕地、土地整理與開發生產區相結合制度等,只規定了制度而對具體的實施沒有應對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因此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種單行法律,如土地管理部門的職責、權利、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登記、土地征用、耕地保護、土地保護、土地租稅、土地監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且這些配套法律應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條目內容詳細,便于實際操作。
關鍵詞:土地資源,法律制度,耕地保護,土地登記
一、我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
(一)耕地整體素質下降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加快,耕地總量的增加是困難的,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減少,更糟的是耕地整體素質趨于惡化:優質高產農田在減少,劣質低產農田在增加。根據國家土地管理局的資料,中國位于城鎮郊區和村鎮周圍的耕地減少2/5,有些地方甚至超過3/5,這些區位的耕地通常都屬于優質高產田。
(二)后備耕地資源不足
從合理開發的角度看,在0.35億公頃成片荒地中,約有0.133億公頃可作為耕地用,按墾殖率60%計,可凈得耕地800萬公頃,后備耕地嚴重不足,甚至難以彌補現有耕地的損失已基本成為事實。并且宜耕地0.133億公頃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極易受風蝕、沙化、鹽漬化和潛育化影響,開發利用難度較大。
(三)耕地總量和人均占有量較小
建國50多年來,中國耕地統計面積累計減少4273萬公頃,扣除開荒造田的2633萬公頃,耕地凈減少1640萬公頃。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備耕地資源十分有限,中國耕地總量和人均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進一步下降,中國耕地總量和人均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減少,必將加重本已緊張的人地、人糧矛盾,直接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二、耕地資源惡化的原因
(一)認識原因:
認識到耕地保護重要性的主要以學術界和中央有關部門為主,許多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迫切性,更不知道保護耕地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一樣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不少政府管理部門的領導干部將發展城市經濟和保護耕地對立起來,缺乏保護意識。另外,我國的耕地還承擔著社會保障功能,對農民來說,失去耕地,就意味著失去一切,在我國還不能將失去耕地的農民很好安置的情況下,現在的征地補償不足以讓農民安身立命,社會成本很高。考慮耕地的這許多功能,將包括生態服務功能、社會保障功能和它的產出價值都算在征地成本中去,提高征地的經濟成本,從而保護耕地。
(二)深層次原因:
(1)我國國土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與新《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種單行法律還欠缺或不夠翔實完善,使全國土地管理工作缺乏很好的法律依據,對各級領導部門、單位和個人的約束力不夠,不能很好指導操作。如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用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是集體經濟組織,既可以是村農業集體經濟組織,也可以是村民委員會,還可以是鄉鎮農民集體等等,這種土地所有權產權界定不明晰,產權主體模糊的直接后果,會造成土地保護、監督上的乏力,集體對耕地保護非不為,而是不能為,無權為;如仍缺乏土地征用方面的專項法律、法規,致使征地權力的濫用并以低廉的價格征用農用土地用于非農建設,導致耕地大量損失。(2)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念。現在衡量政府官員政績的標準是經濟增長、城市擴張,而不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來衡量,政府官員的耕地保護的積極性難以提高。
三、關于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律思考
我國對耕地進行保護的主要法律有《環境法》、《刑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復墾條例》、《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更多是從經濟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規劃及土地的權屬問題進行規定。但對具體實施則比較籠統。如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對耕地保護的一些特殊制度如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土地用途管制與審批、節約用地與耕地、土地整理與開發生產區相結合制度等,只規定了制度而對具體的實施沒有應對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因此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種單行法律,如土地管理部門的職責、權利、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登記、土地征用、耕地保護、土地保護、土地租稅、土地監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且這些配套法律應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條目內容詳細,便于實際操作。一旦這些土地法律法規頒布實施就應作為全國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據,成為約束全國各級領導部門、單位和個人的統一法律、法規。同時要加快土地管理立法工作,建立以新《土地管理法》為核心的市場經濟下的土地法律體系。
四、完善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律制度
(一)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我國是一個人均耕地資源十分緊張的國家,當前,我國的經濟又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城市數量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征用土地是土地管理的一個經常性工作,盡管《土地管理法》對我國的土地征用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但修改后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征用目的、補償標準、征地程序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界定、補充和完善。因此,征用制度完善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以農地基準地價為基礎測算征地補償,提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標準,調整征地過程中政府、用地單位和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利益分配關系,加上規劃、計劃等行政管理措施,有利于建立保護耕地,高效利用土地的制約機制。
(二)完善土地整理制度
在有利于生態環境優化的前提下,土地整理力爭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并重,保證補充的耕地質量不下降并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使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不僅僅是數量的平衡,而是數量和質量的雙平衡,首先,國家有關部門應能制定出相應得可操作的土地整理質量標準,使土地整理質量的提高有章可循;其次,應對整理增加的耕地進行地力鑒定,凡是對整理對象的土地其適宜性評價不宜用耕地的土地,政府部門不應投資對其進行整理;凡是通過土地整理用作補充耕地的地力或耕地的總生產能力與已占用的耕地不相對等的,政府部門在驗收時堅決不予驗收合格。
(三)污染綜合防治制度
污染綜合防治制度強調隊土壤的綜合治理與保護,這實質上是一項嚴格的許可準入制度,要求利用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潔凈的原材料和有效的污染防治手段,同時對生產者的生產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對耕地保護最大的一塊是農村土壤的污染防治和保護,這要求對耕地生產者實施嚴格的管制,特別是對農藥化肥的生產者進行控制,鼓勵支持企業提高技術,生產無害得制品,鼓勵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因此加強“三廢治理”,提高農業科學技術,防止農田污染是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必不可少的措施(四)建立檢查考核制度加強中央和省級政府土地管理職能,強化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特別要加強各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職能,樹立規劃的權威性,省級土地管理部門每年要將本地區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情況向國務院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報告,要實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領導責任制,把完成耕地保護和節地挖掘指標的情況作為考核政府工作和干部政績的主要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郝曉輝,《中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00年,174頁
[2]葉枕,《完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走城市化與耕地保護并重之路》,載民主法制綜合網
[3]鐘京濤,《我國土地立法評價》,載于《國土資源管理與科技》,03-07-05
[4]戈華清,《西部地區土壤保護法律制度分析》,20xx年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
土地資源管理畢業論文提綱模板
論文提綱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下面是一篇關于土地資源的論文提綱,供大家參考。
論文題目:淺議遼寧遼寧沿海經濟帶空間管治
摘要:海岸帶是人類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未來人口集聚和城市化進展的核心區,協調好海岸帶經濟社會進展極為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聯系成為推動區域可持續進展重要內容。隨著遼寧海岸帶地區作為整體開發區域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其經濟和社會必將進入一個高速進展的新階段,沿海地區的資源環境將承受更大的壓力,管理模式合適與否必將成為影響本地區進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產業分工 港口定位 資源使用 空間管治 遼寧沿海經濟帶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第一章 緒論12-28
第一節 選題背景、目的.及作用12-15
一、 選題背景12-14
二、 探討作用14-15
第二節 國內外探討發展15-25
一、 海岸帶綜合管理探討15-20
二、 空間管治探討的新趨向20-23
三、 海岸帶空間管治前沿不足23-25
第三節 探討內容、技術路線及創新點25-28
一、 探討內容、探討辦法及擬解決的關鍵不足25-26
二、 技術路線26
三、 創新點26-28
第二章 論述基礎28-44
第一節 基本概念和內涵28-31
一、 海岸帶28
二、 海岸帶綜合管理28-29
三、 空間管治29-31
土地資源管理畢業論文提綱
論文提綱是作者構思的具體體現。下面是一篇關于土地資源的論文提綱,供大家閱讀。
論文題目:淺議遼寧遼寧沿海經濟帶空間管治
摘要:海岸帶是人類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未來人口集聚和城市化進展的核心區,協調好海岸帶經濟社會進展極為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聯系成為推動區域可持續進展重要內容。隨著遼寧海岸帶地區作為整體開發區域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其經濟和社會必將進入一個高速進展的'新階段,沿海地區的資源環境將承受更大的壓力,管理模式合適與否必將成為影響本地區進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產業分工 港口定位 資源使用 空間管治 遼寧沿海經濟帶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第一章 緒論12-28
第一節 選題背景、目的及作用12-15
一、 選題背景12-14
二、 探討作用14-15
第二節 國內外探討發展15-25
一、 海岸帶綜合管理探討15-20
二、 空間管治探討的新趨向20-23
三、 海岸帶空間管治前沿不足23-25
第三節 探討內容、技術路線及創新點25-28
一、 探討內容、探討辦法及擬解決的關鍵不足25-26
二、 技術路線26
三、 創新點26-28
第二章 論述基礎28-44
第一節 基本概念和內涵28-31
一、 海岸帶28
二、 海岸帶綜合管理28-29
三、 空間管治29-31
土地資源管理教育應用改革分析論文
一系列可控資源在土地和資源管理中,都需要一定的土地作為基礎,土地的利用和占用是以加強土地管理工作為基礎的。土地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但由于經濟發展,建筑建設以及高速公路建設等進行了一定面積的占用,且目前仍處于土地占用的高速發展階段,因此,應該深入研究如何保護土地資源,加強土地資源分析,以更加合理科學的土地利用方式,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節約集約土地資源。
1土地統計分析
土地統計的含義是指對土地綜合利用的規劃和保護,如土地質量、土地統計的數量、利用和分布情況等,是土地綜合、系統記錄、整理和分析的土地管理措施。土地統計不僅是土地的統計工作,也是統計過程數據的編制和統計科學思維的指導,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土地統計特征是土地資源管理的一個分支,不僅是土地現狀的閑置統計,也是土地是否被廢棄的驗證。
(1)土地的完整性。土地統計是對整個土地工作的研究,不僅是加強土地管理的控制,也是對現有土地資源的研究和規劃。
(2)土地統計數量反映了土地數量和土地管理規律,土地統計不僅是當前對土地利用的規劃,也是對土地全面管理和變化的分析。
(3)工具性土地統計是一種有目的的土地管理手段,它不僅是基于土地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使用軟件、書面圖和其他形式的調整,也是土地管理信息反饋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最終結果。其他土地管理的特點是控制統計工作的特點,區域土地管理更是加強土地管理的重要措施。
地理信息系統與土地資源管理論文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均土地資源還是很緊缺,再加上土地污染,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必須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如果土地資源管理不到位,不僅影響城市人民的生活空間,還會影響人們的生產安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信息系統與土地資源管理論文,歡迎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為了有效對這些土地資源進行管理,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逐漸開始推廣。地理信息系統匯集了遙感技術、地圖學以及計算機科學,可以方便工作人員進行信息的查詢、存儲、輸入和采集,在有限時間內可以處理大量的地理信息,還可以使用編碼的方式進行數據標記,方便信息的搜索。
關鍵詞:資源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
1.地理信息系統的內涵分析
和其他信息系統對比分析,地理信息系統有自己的特點,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標記,對信息進行屬性編碼,和地理信息有關系的信息都成為檢索內容。該系統可以在一般計算機的數據庫中,對需要地理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對信息中存在的錯誤情況進行修改,除此之外,其對圖文的修改能力也很強。還可以對地理數據進行管理,按照具體需求,對所需信息、圖文等進行管理,還可以和其他數據庫的信息進行數據交換,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該功能滿足了自身數據管理的需要,同時也提供了最新的數據資料,讓不同數據庫之間的信息進行資源共享。
地理信息系統在圖形處理、制作圖表上也很強,可以把地理信息數據以圖形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對已經存在的圖像進行定向編輯,裝飾和修改,除此之外,還能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繪制不同的圖像,無論是專題地圖還是要素地圖,都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科學性,該系統還有很強的架構分析能力,對空間進行科學而細致的分析,最終制作出獨具一格的地理分析圖。最后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統還可以進行數據結果的輸出和轉化,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客戶在這方面提供便利,方便客戶對數據結果進行編輯、修改、評價和分析,除此之外,該系統的輸出功能還可以輸出不同形式的地理數據和地理圖形,因此其功能非常強大。
對于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現況及問題思考論文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科學,是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術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專業,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該專業是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自1997年專業調整以來發展很快,目前開設院校已達120多所。本文在闡述各院校該專業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分析當前該專業的發展問題,希望能對該專業科學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所益處。
1 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差異
我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院校眾多,分布在全國各地。并且各院校的層次不同、類型不同,人才培養方向等差別較大。筆者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統計得出,目前共有124所大專院校開設此專業,其中華北19所、東北12所、華東和華中各25所、華南13所、西南16所、西北13所以及香港1所。在124所院校中,其層次與類型差異度比較大。從學校類型看,有的院校屬于綜合類,有的屬于理工類,有的則屬于農林類,或屬于師范類、財經類等;從辦學層次看,有的院校屬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的是“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有的為中央部屬,有的為省屬,有的是全國重點院校,有的是省屬重點院校,有的是省部共建大學,有的是省屬一般院校。若按院校層次統計,其中,亞洲名校和“985工程”院校共22所, “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30所,其他國家重點或省重點院校48所,一般類院校24所。若按各院校類型統計,在124所院校中,綜合類院校37所、農業類院校22所、師范類院校17所、理工科類院校32所、財經類院校15所,此外還有1所政法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