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學論文題目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外語教學探析論文
一、引言
社會語言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邊緣性學科。社會語言學是運用社會學和語言學等幾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角度來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及差異的學科。社會語言學主要是注重語言的社會性,表現在:首先注重跨學科的實際應用的動態性,其次,側重于語言的社會功能的表現。它著重從語言與社會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來探討和研究語言及其運用的規律,為更好地進行語言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更廣闊的嶄新領域。同時,給外語教學也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二、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概念
社會語言學主要是研究語言社會現象的一門學科。它關注的不是語言的核心結構體系,而是語言的邊緣部分,也就是說,它主要關注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表現。研究的是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同時,考查社會語境中語言使用的現象,并且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描述和解釋語言使用的各種變化。那么,根據研究的對象不同,社會語言學大致可以被分為宏觀社會語言學和微觀社會語言學兩大類。宏觀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與全局相關的整體性問題,比如,語言規劃的制定、語言政策、語言規范化問題、文字改革等等。而微觀社會語言學是研究各種社會條件下的語言變異,比如,民族或種族、階級、性別、年齡等等社會因素對語言使用所產生的影響、人們對各種變體的態度及評價、各種語言變體的構造特點和社會功能等等。
三、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外語教學重視的是語言教學,而忽視文化教學。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習者而言,他們都會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學習和講解詞匯及語法上,卻不注重語言應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會實踐方面的探究。因此,使得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整體都不合格,主要表現在不能用外語進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際,不能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真正傳播出去。目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首先,外語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即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文化教學。并且對學生口語能力的重視程度和訓練力度都不夠,從而逐漸使學生害怕說英語,對此事產生恐懼心理。尤其恐懼在公共場所用英語交流,而且在交談中情緒十分緊張,導致學生不能夠用英語進行流利的交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地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情緒,不要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而感到緊張和羞澀。其次,學生習慣于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英語,而且經常使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通過一些英語考試,導致學習者未能在某種語言環境下對英語進行學習,而是脫離了語境,目的太過于明確。再次,教師主要是通過課堂上設計好的訓練模式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那么,與實際交際場景相比較,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是缺乏一定的真實性,同時缺乏積累實戰經驗的機會,致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的社會文化發展不能接軌。那么,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和外語學習的失敗。
淺談社會學的語言學轉向與語文教育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學 語言學轉向 教育改革
論文摘 要:社會學的語言學轉向表明,認識社會、直面經驗事實需要認識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認識人們的日常生活又需要認識語言。語言與日常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語文教育若能處理好語言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推動語文教育的生活化,有助于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
一、社會學的語言學轉向
社會學是以直接面對經驗事實的面貌出現的,而經驗事實是人們通過日常交往行動展開的,借助語言溝通的交往行動是經驗事實的基本內容。從這個角度說,社會學產生之初就內在注定無法回避語言學問題。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主觀與客觀二元對立思維的影響,早期的社會學雖然極力強調直面經驗現實,但這里的現實是非經驗的、抽象的,現實中的主觀因素被凈化了,相應的作為主觀因素重要體現的日常語言也被忽視了。
社會學真正的語言學轉向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后,語言學問題進入社會學的主流視野。當代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認為,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在生活中,語言不僅展開了自我,而且也把自我帶入了社會。語言同現實世界不是主觀同客觀的對立關系,而是統一的過程,因此研究現實世界應當關注語言。活生生的語言在行動之中,同時現實的行動一定是言談著的行動,解釋學的語言學研究同社會學的社會行動研究直接統一。因此,研究語言應當面向社會行動,而研究社會行動又必須面對語言。
社會學的語言學轉向有其全面展開的現實基礎,即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人類社會經歷了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的發展歷程。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與自然的直接關系,后工業社會來臨使問題發生了實質的變化,人類社會的主要任務不是從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的基本矛盾也由人與自然的直接關系轉變為人際關系。基于此,從人際關系出發,在人與人、人與社團、社團與社團關系中認識人類社會,成為越來越多社會學家的共識。人際關系最基本的形式是語言溝通,最核心的內容是通過語言溝通而達到理解、形成共識,當代一些重要的社會學流派紛紛把語言學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
社會語言學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論文
一、互動社會語言學理論的研究
最早對互動社會語言學理論進行系統闡釋的是Gumperz(甘柏茲),他曾經在1982年出版的《會話策略》一書中詳細闡釋了互動社會語言學的學科淵源、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甘柏茲指出,互動社會語言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充分認知會話參與者在言語會話的互動中如何對言語、說話行為以及交際策略所承載的交際意圖進行細致的理解與分析,當然參與者對會話的意圖理解既存在成功的一面也存在失敗的一面。社會互動語言學更重要的就是將語言和會話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際的意圖有機聯系起來,將交際者的會話意圖、交際習慣和策略以及言語表達的方式融入到一個全方位、立體的研究機制中,其主要理論傾向有三方面:
(一)更重視交際習慣和社會觀念在交際中的作用
甘柏茲認為社會互動語言學理論的研究基礎就是在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會話交際范例的基礎上,研究會話參與者如何正確利用社會背景和交際習慣來進行正確的交際。他認為社會文化和背景以及習慣規約影響著會話的形式和理解,會話形成所構筑的話語單位、語義的范疇、所選擇的詞匯、語言的音調幅度等都受到會話參與者社會文化和背景的影響。在會話中,說話者應該通過具體的語境或者對話意圖和文化背景的分析,選擇合理的會話互動機制,所以說互動雙方交際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的社會習慣和交際認知。例如,甘柏茲在《會話策略》一書中,講述了這樣的一段會話案例,一名黑人研究生奉老師之命前去城內低收入的一個黑人家庭去做采訪,采訪之前,該學生已經和這個家庭取得了聯系,去采訪時來開門的是這家人的丈夫,此人很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Husband:Soyoua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Student: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mefromtheoffice.之后主人不是很高興地去屋內叫他的妻子。這段對話充分顯示了交際者往往會在自身固定的交際意圖和社會背景以及交際習慣的驅動下,去選擇一些具有特殊語境的言語去會話,并期望得到交際方的正確理解與互動,然而這個黑人學生并沒有掌握這家丈夫獨特的說話方式而去選擇更加嚴謹的回答方式,因此引起這互動交際的戛然而止。
淺析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大學英語課堂語碼轉化現象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大學英語 語碼轉化
【論文摘要】語碼轉換既是一種普遍而又復雜的語言現象,也是一種交際策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適當、適時地運用語碼轉化,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語碼轉化現象進行了透析。
語碼(code)是指人們用于交際的符號系統,既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語體或語域。語碼轉化(code-switching,簡稱CS)則是指人們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根據具體的交際情境進行的語碼調整或轉換。即從一種語言變換為另一種語言,例如從英語專用漢語;或從一種語言的變體變換為同種語言的另一種變體,例如從漢語的普通話到方言,英語的正式語言到俚語等。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語碼轉化是人們在雙語或多語環境下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進行語碼選擇而發生的語言行為,是非常復雜的語言現象。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是本國教師,母語是漢語,外語是英語,是熟練的雙語操縱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當運用英語所講內容不能被學生理解或消化時,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會轉而運用和學生同為母語的漢語進行簡單、易懂地講解,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樣,學生在運用英語進行思想表述或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也會很自然地向母語求助,自動地停止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總之,在母語為漢語的大語言環境下進行英語教學和習得,作為同時具備英漢兩種語言能力的教學雙方,在進行相互交流時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語碼轉化需求,出現語碼轉化現象。所以,研究和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碼轉化現象,有助于課堂教學和師生交際的順利進行,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
探析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現象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性別差異
【論文摘要】語言性別差異現象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論述了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現象的具體表現,并分析了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及相關的社會現象。
1 引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性別差異研究取得了顯著了成績。一方面,對語言性別差異現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釋錯綜復雜的語言現象,提高語言研究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另一方面,它在語言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性別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別差異與階層差異之間的關系,豐富了語言變異理論的內涵。具體來講,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性別差異研究,主要探討的是說話人因性別差異而做出的在語言形式和表達方法上的選擇。而它作為新興的語言學研究變量,已日漸成為一種社會語言學本體和應用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參數標識[1]。 社會語言學領域對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現象的研究涉及了語音、詞匯、句法、語言行為與模式、認知能力及言語選擇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通過對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現象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從分析男女語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別在英語語言習得方面的異同,以及其語言行為與社會分工、價值觀念、文化差異和認知模式之間的聯系。
2 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現象闡釋
2。1 語言性別差異在英語語音層面的體現
(1)音質差異明顯: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男女的發聲器官是有差別的。男性的聲帶比女性的長,厚,且松弛,這樣的差異必然導致了男女性別在音質上有所差異。而英語音質所體現出的性別差異,是一種帶有社會標記的語言現象。以鼻音前的原因為例,美式英語中鼻化元音多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為女性使用。從文化的視角來解釋,鼻化現象有俚俗粗獷的意蘊,而女性的言談舉止應以優雅得體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英語語音社會語言學論文
英語在成為日益普及的世界語言的同時,也在各地域進行著本土化, 從而衍生出不同類型的英語地域變體。本文旨在運用社會語言學的方法,從民族、語言認同兩個方面,對英語語音國別變體特征及其成因進行共時和歷時分析,便于中國學生了解英語教學的多樣性及英語語音不同的國別變體,方便與不同地區的英語使用者進行交流。
1.研究背景
由于英語母語國家的移民殖民、經濟崛起、文化科技優勢,以及全球化過程中世界對于國際語言的需要,英語從民族性語言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不同國家和地區產生的語言變異,凸顯帶有地方特色的英語變體,尤其是口音的改變,從而形成了各類英語語音的國別變體。拉波夫提出,語言無論是以共時還是歷時的角度進行觀察,都是有規律分布的充滿變異形式的結構,即“有序異質說”。
語言的共時狀態可以從歷時層面找出演化的途徑和成因。根據赫德森的變體理論,語言由于其變異性特點的差異,可分為地域變體、社會變體及功能變體。傳統的語音變異研究把重點放在地域差異上,而忽視了社會對于語言的影響。
由于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而社會在被語言影響的同時必然對語言造成影響,人們的社會身份、民族、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差別會造成使用語言的差別,因此運用社會語言學分析地域變體十分必要。語言學家William Bright認為,社會語言學的任務在于描述“語言和社會結構的共變”。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社會語言學不僅研究語言變異,而且探索影響語言變異的社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