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論文范文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也稱為視覺傳達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透過多種方式來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平面設計論文范文1
一、視覺語言的特征
1)生動性。生動視覺語言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對于平面設計作品主題的突出可以起到促進作用。作為平面設計作品傳達信息的一種視覺形式,平面設計為了更好地將其作品的主題表達出來,在使用視覺語言時可以打破各種常規,通過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采用,恰當的對主題進行虛構和夸張,以達到使設計出來的平面作品具有較強的生動性。
2)民族性。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其平面作品的設計風格具有很大的影響。大多數民族和國家在對其平面作品進行設計時,都會將其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設計當中,并作為平面視覺語言的形式來對設計信息進行表達。而那些越是富含深厚民族性和個性化的設計作品,就越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和關注。
3)簡潔性。相比較其它形式的視覺藝術設計而言,平面視覺藝術設計具有顯著而獨特的特征。對于藝術的表達方式,平面視覺設計既要易于識別、易于記憶又要簡單而明快。對于平面藝術設計作品的欣賞,大多數人只是短暫的一覽而過,這就要求所設計出來的平面設計作品能夠在短時間內將信息以視覺語言的形式傳達給大眾。因此,簡潔明了的特征就成為了平面設計中視覺語言設計最為主要的特征。
二、平面設計視覺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
1、視覺語言的原生要素
平面設計的原生要素作為基礎性視覺語言,包括圖形要素、文字要素和色彩要素,它們互為統一,構成平面設計基礎性視覺語言的整體。
1)圖形要素
圖形,在平面設計中稱插圖,是現代平面設計必不可少的構成元素。有位當代著名的國際視覺效果設計師曾言:“一副好的平面設計,只需要用說話,不需要任何的文字注解”。圖形為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作品的含義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對圖形的理解可以跨躍語言文字的鴻溝。設計大師們通過“圖語”,利用現代藝術的各種表現手法將創作的主題與個人觀念的表達結合起來,把意念和想象發揮到極至。
2)文字要素
在平面設計中文字的使用和編排是畫龍點睛之筆,起到表達和注釋的作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文字因素更多的開始重視其在視覺上的表現力,將文字的力量與其他元素有機結合,從而成為深化主題且有效表達信息不可或缺、獨具魅力的覺因素。因此,發揮文字視覺語言的表現力度,是關系到平面設計中信息傳播實際效應的重要因素。
3)色彩要素
沒有色彩的設計大都是缺少生命力的。色彩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先聲奪人的作用。在平面設計中,利用色彩的明暗對比,可以有效的傳達喜怒哀樂;利用色澤、飽和度、明度、色相對比調節,可以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在進行色彩選擇時,要考慮色彩同主題的吻合及相互間的協調搭配,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
2、視覺語言的人文要素
平面設計視覺語言的人文要素可以概括為創意的設計感、形式感及表現力。筆者通過三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得出:設計感是平面設計的精髓,形式感是平面設計的外衣,表現力則是平面設計的加速器。
1)平面設計的設計感
設計感是平面設計的靈魂和精髓。它的創意語言,能夠為受眾帶來精奇的視覺感受。設計感依靠設計師根據主題需要對平面設計內涵的把握,優秀設計感的創意,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絕美和諧想法。出乎意料之外,是創意令人驚奇,與其產生共鳴;又在情理之中,說平面設計的創意準確反應主題內涵,合理得讓人不可挑剔。這種設計感的把握,需要設計師對平面設計的創意深入探索。
2)平面設計的形式感
形式感是平面設計的外衣。每一幅平面設計都有不同的構形方式展示給受眾,它與平面設計的設計感緊密結合的、渾然一體的。在平面設計的形式探索中,一要注重主題內容、構成形式的高度統一;二要注重對構成形式多樣化語言的探究,或張揚或嚴謹,或粗獷或精細,或動感或穩定等,抓住不同的視覺感受深刻表現主題;三要注重對多種存在構成形式的廣度分析,探索二維空間中繁雜圖形要素的畫面構成關系整合畫面,
3)平面設計的表現力
表現力是平面設計的加速器。適合、到位的表現手法使平面設計深刻、生動,加速視覺傳達過程,事半功倍。表現力強的平面設計,能在視覺傳播中加深印象,是信息傳達的加速器;無力的、輕描淡寫的表現手法,則是毫無表現力,影響視覺傳達整體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想法連篇,真正表現出來的卻是鳳毛麟角,因此表現手法的探索,就應該充分挖掘平面設計的表現深度、廣度和力度。
三、和諧建構平面設計視覺語言
“原生要素”是平面設計的“形”,是“人文要素”的物質基礎;因此,為了平面設計更好地傳達信息,在創作的起初,就要對這些具象要素做一個推敲選擇,完善平面設計的“硬件”設施。“人文要素”是平面設計的“神”,沒有這些抽象要素的存在,就沒有平面設計的審美與精神;因此,要對這些“人文要素”進行形式美與藝術表現的多樣化嘗試與探索,并精煉“人文要素”的含金量,創造具有氣質的形式美。完整的平面設計應該是“原生要素”與“人文要素”的和諧統一體,應該和諧構建平面設計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其盡善盡美、融為一體。平面設計中原生要素與人文要素密不可分,因此,在和諧構建二者時,就要在最初選材時提取有價值的客觀“原生要素”,并對其形式美進行藝術加工、不斷完善,創造出形神兼備、巧奪天工的平面設計作品。
平面設計論文范文2
摘要:在現行社會的發展背景下,平面設計師應該從傳統思維定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實現思維從平面到空間的轉化,賦予設計更為廣泛的意義。從平面到空間的思維轉化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二維平面上創造多維空間,從單一到多元轉化,拓展平面設計的感染力,調動觀者的多感官參與與體驗;二是用平面烘托、渲染與塑造空間環境,使之成為空間環境中的積極組成要素。
關鍵詞:平面,空間,平面設計,思維
一、平面思維和空間思維的釋義
《當代科學學辭典》對平面思維是如此釋義的:“平面思維是科學思維學研究的一個概念。也叫單面思維或非空間思維。這種思維要用圖形表示的話,或是表現為平面上的一個定點而向周圍展開,或是表現為向著一定方向延伸開來的直線,它不涉及認識對象的諸多方面,而只涉及認識對象的某個方面。”也就是說,平面思維是一種確定性的思維,其根本任務就在于保證思維要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有一個確定不移的思維對象或研究中心并在單一定向中活動。它是在一個二維的空間里對對象進行縱橫兩個方面的線性思考,尚未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尚未把握事物之間的復雜聯系,所以很難對對象進行整體性、本質性的把握。與平面思維相對應的是空間思維。它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去感知對象,并充分考慮了事物存在的環境,能跳出事物的本身。它將縱、橫、垂三度三維空間或點、線、面結合起來加以綜合考察,即將對象的各個側面、各個層次,對象的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并且在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系網絡中去思考問題,因此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思維決定著行為方式、感受和需求。實現思維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是設計師創造性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平面設計的要求。
二、現代社會賦予平面設計新的發展空間
實現平面思維向空間思維轉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體現在觀念的變化上。后現代設計主張用多元、豐富來對抗單一的“純粹”意義,甚至是跨界的交融,用活潑來消解統一,營造消費時代輕松幽默的生活氛圍,自由嘗試任何可能的風格并進行折衷處理,實現與大眾的對話等。其次,體現在媒介的轉變上。數字多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的紙媒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使平面設計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設計視覺語言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平面設計沖破傳統的限域,在影像、聲控等現代技術的支持下使平面向多維空間的轉化更具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它不局限于僅僅是視覺語言表達,而是調動人的多感官參與,使信息更易傳播和接納。再次,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平庸的設計很容易淹沒在多于牛毛的信息中,被人們自動過濾掉。因此,信息傳達要清晰有效,新穎獨特的設計才能延長視覺的停頓時間,使人獲得明確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設計師只有適時轉換設計思維才能迎接現代社會對平面設計提出的要求和挑戰。文章認為平面思維向空間思維的轉換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從單一到多元———視覺形態的突破
“英文中的‘平面設計’這個詞是‘graphicdesign’,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調動所有平面的因素,達到視覺傳達準確的目的,這是平面設計的真正功能,而美化則是第二位的、從屬性的。”[1]但是,對于平面設計,人們往往望文生義,產生曲解和誤讀,將其思維局限在“平”上,限制了它的表現力。平面設計是視覺傳達的設計,它的信息主要通過視覺形象進行傳達。人們對設計作品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視覺形態,然后才會去追究其意蘊和內涵。現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設計的表現形式,后現代的文化消解了傳統設計觀念,平面設計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逐漸從平面向空間,單一向多元,靜態向動態的交叉和綜合方向發展。人們可以通過虛實的變化或形象的夸張、寫實、陰影的塑造等手法使平面產生縱深感和凹凸感,獲得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如被稱為“德國視覺詩人”的設計大師岡特蘭堡在《S.費舍爾出版社招貼》等設計作品中追求平面外的視覺效果,恰如其分的把握視覺語言,讓人一目了然,在設計上獨樹一幟。我們還可以還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影像等四維空間融入二維平面,甚至是通過觸感設計來調動人與作品的互動體驗。如20xx年4月開始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中國巡回展,就是利用了多路動態影像和影院式環繞音響,將原本靜止的畫作從局部到整體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并配以光影效果,使展覽空間展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氛圍。展覽館還將梵高的名作《夜間咖啡館》實景復現,并打造向日葵主題空中花園等。這種展示的方式顛覆傳統觀展模式,使觀者身臨其境地置身于梵高的世界,充分調動他們的所有感官參與,增強了人的體驗與感受,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詳見圖1圖1“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展部分作品展出效果(左一,《夜間咖啡館》作品實景呈現)大家可以看出,現代平面設計已經朝著多元化的態勢發展,注重人與作品的互動、交流與體驗。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作品要抓住人的注意力,當他看到時激起他的興趣,并在想象中參與進去。這時,他不再在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其與設計作品的關系就從“我”與“他”的關系變成了馬丁布伯所說的“我”與“你”的關系,也即是作品不再是純粹的客體,而是能與人產生互動的關系。現代技術和觀念的發展使平面設計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從單一到多元,既是設計形態的突破,也是設計思維觀念的轉換。
(二)從孤立到互動———空間形態的融合
海德格爾認為:“空間中多個要素屬于空間但并非就是空間本身,而是各個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才構成空間的概念。”[2]平面則是構成空間的基本要素:面與面的疊加、圍合、錯落、組合構成了我們所能感知的現實空間。平面設計如脫離紙質媒介的限制,進入到空間環境中去,就意味著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責任。它不僅要承載信息傳達的本質功能,同時還要承擔起重新塑造和規劃環境的任務。平面設計適應性與載體依附性較強,如通過充滿藝術張力的繪畫、圖案與時尚前衛的涂鴉等等,能在三維空間中創造無限的想象力,有著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平面設計可以拓展和豐富空間的層次,傳達空間的內容,美化空間的環境。如中國建筑中漏窗、門洞的設計,產生對景、借景、空間錯覺等藝術效果,能豐富空間的層次,擴大景物的深度、廣度,使整個環境生動有趣起來。公共場所里導視系統的設計,通過字體、色彩、圖形等元素的組合,形成適合具體空間且傳達空間信息的系統。再如屏風的使用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就是塑造和利用空間的高明做法,它除了能夠美化環境,也能分割空間、保護隱私等。可見平面設計是空間環境形態中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朱鄂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譯序中這樣評價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既感官又理性,他的設計不是純粹的平面設計,而是以建筑設計為出發點來思考設計。雖然他做的是平面設計,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體建筑物的一部分,所以具有一種特別的氣質。”[3]正如原研哉所實踐的一樣,他把視覺傳達的信息之美,稱為“visualogue”,也就是視覺的(visu-al)和對話的(dialogue),即平面設計是利用視覺形象構建起與環境互動生成的關系。原研哉認為“人是一個積極的接受感覺刺激的容器”,在他的松屋銀座翻新設計上應用具有關聯性的觸覺設計,把百貨商店本身當成一個可以通過觸摸而了解的媒介進行再設計。如外墻玻璃背面白色鐵板上緊密而有規則地排列著很多白色突出的點,能夠引發人的觸感,上面巨型拉鏈的圖形用拉開的程度來說明松屋翻新的進程,讓人對此充滿期待。外墻的平面設計既很好地傳達了銀座的現代感和高級感,又創造了一個能包容一切品質優秀的優質環境,這是一個橫跨空間到平面實踐的整體設計。原研哉做的正是修正傳統的設計概念,不落陳規的視覺呈現,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在其中設計。詳見圖2。
三、結語
文章分析了在平面設計中平面向空間轉換的必要性和具體的表現形態。在平面設計創作中,設計師的任務是提高信息的品質,增強信息傳播的力量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尺度。“設計師的工作,并不是設計實踐,在當前的環境中,為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并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對于設計師來說,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工作。”[4]設計是超越技能之上的,設計中的技術性要素固然重要,但設計不是靠技術的華麗堆砌,而是要將設計的思路和眼光放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把設計者關注的內容更多地轉向設計的意圖、材料、方法、觀念上。設計師應平靜而內觀,圍繞信息傳達這一設計本質功能,通過自己的創意并切中主題的把握,帶動人們的思考。因此,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首先是一種思維的轉換。這種思維是不囿于傳統單一的思維模式,當思維在朝同一方向發散時,可形成豐富的內容,在朝不同方向發散時,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體現其豐富性和多樣性,并以新的角度看待事物,產生與眾不同的觀點的創意。因此,轉換思維,用另一個視角看問題,將平面和空間通過媒介的相互結合,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未來的平面設計不僅僅是表達內容的載體,也承擔著為人們營造一個更為美妙生動的視覺環境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xx.10.
[2](德)海德格爾,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484.
[3][4](日)原研哉,朱鍔譯.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xx.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