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論文
美術教育,亦稱美術教育專業,顧名思義,就是學習一些關于美術的知識以及技能,以用來在未來教導學生。專業學習內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寫,油畫,國畫,裝飾畫,陶藝,版畫,書法,裝裱,刻印章,平面設計,立體設計,動畫設計等一系列同美術能扯得上關系的技能,當然,政治,英語,體育等課程也還是要的。
美術教育論文1
摘 要:創新思維一直都是評定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對于新時代的學生來說,創新思維更是他們在將來的學習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旨在根據新課程標準改革指導,以小學美術課程為載體,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一、在小學美術課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可行性
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意思是: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強大了,祖國才能以強者之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縱觀世界,現在的綜合國力就是考察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教育創新水平,所以從宏觀角度來說,當代的中國教育只有積極發展創新思維和創新思想,才能為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做出應有的貢獻。而國內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與許多發達國家的孩子都有著較大的差距,培養中國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迫在眉睫。
美術,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形成于人類思維的寶庫,更因為人類的創新思維而大放異彩。可見創新思維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美術創作是最貼近我們真實生活的,因為它的靈感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通過我們的改造而高于生活。小學生在培養創新思維的過程中可以憑借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而不受到外界的干擾和限制,開發學生的本性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不再局限于被教師、家長所設定的固定模式中,一旦學生形成了這種創新性思維,那么一方面,學生美術學習潛力是巨大的,因為他們可以從生活中攫取無窮的靈感;另一方面,對于學生長遠的學習生活而言,學生也能夠以靈活、獨特的思維去對待他們。
二、如何在美術課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改變觀念,釋放本性
我們都知道,人人都有創新能力,但創新能力的培養卻是小學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它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容:創造性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對周邊事物獨特的看法以及對事物獨特的理解。也許這些都是學生對于這個世界不切實際的奇思妙想,但是教師要明白這些都是創新思維的源頭,所以最好不要對學生的這些奇思妙想做出過多的干涉。在過去的美術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某學生不僅將鮮花涂成了綠色,還將樹葉涂成了藍色,那么這個學生必定會受到周圍同學的嘲笑,,教師還可能會命令學生將圖畫改成“紅花綠葉”。這是因為此時的教師和同學都認為這個學生的作品違反了他們對花朵和樹葉的認知,違反了生活常識,而這些常識都是學生從小被教育要遵守的,一旦違反便是犯了大錯。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教學只會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一個狹小而封閉的空間內,學生的思維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自然就沒有創造性思維可言了。所以,現在的美術教師,要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并且要勇于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還要尊重不同的意見。只有在這樣活躍、自由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創造出新的東西。
2.積極創新,注意方法
教師能夠解放學生的思想,還學生以思想自由,這只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個基點。創造力與奇思妙想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創造力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是人們可以根據一定的客觀努力而實現的一種新想法、新觀念,而奇思妙想則可以是不切實際地空想。所以,學生產生的新想法不一定都是創新,所以,真正的創新是需要客觀培養的。創造力的培養與小學階段文化水平的培養是截然不同的,它不需要教師講很多知識,也不需要學生做許多習題,他所需要的是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參與、積極動腦。如此靈活的培養方式,教師也必須注意教學的方法,教師大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科學創新原理”即“經驗—直覺—概念、假設—邏輯推理—理論”,這一理論來源于心理學對人類創造力的研究“人的直覺洞察力越高、想象力越豐富,那么人的創新能力就越高。”根據這一原理,教師正在課堂上給學生對美術的定義就不應該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定義,而是具有更廣泛外延和審美體驗的活動。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用直觀的審美體驗對一個或者多個對象做出判斷,并根據這些審美判斷做出足以表達自我的作品。這樣靈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可以自由地表達,更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情體驗,激發學生藝術表現的欲望。
3.著手生活,養成習慣
上文提到,一切藝術的源頭都來自于生活,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主動地感受生活。和其他一切的學問一樣,創新能力也是需要不斷積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腦海中或者家人、朋友所提及的思維的“閃光燈”,因為這些新奇的想法只要稍加整理就能變成學生自己的創新儲備,學生就能經過自己的加工將這些想法發展成為自己的創新。
以上便是我對于如何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些意見和一些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都不盡完美,需要我們廣大教育者在小學的教學實踐中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金彩鳳.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J].新課程:小學,20xx(03).
[2]甄西亞.關于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實施[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xx(02).
美術教育論文2
摘要:
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將人們帶入數字化信息時代,當代美術教育也正在嬗變,其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文章通過對當代美術教育新動向的認知,探討當代美術教育的特性與實施策略,基于此設計以“擁抱影像”為議題的統整課程。
關鍵詞:
科技;影像;美術教育
一、當代美術教育的新動向
進入21世紀,視覺文化的轉型為美術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思潮。科技媒介在藝術領域的不斷滲透,為藝術創作帶來了無窮的創意與可能,美術教育的目標、場域、方法、評價等也正發生深刻變革。這要求學生提高自身素養,以面對未來的社會生活,并兼具創造性思維、批判性視覺識讀能力等。20xx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韓國首爾舉辦了第2屆世界藝術教育大會,然后在《首爾議程:發展藝術教育的目標》中明確提出藝術教育要在運用和解讀數字媒體中扮演重要角色。20xx年,第33屆InSEA國際美術學會世界大會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與會專家、學者指出,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運用數字網絡幫助學生對影像等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和創作。20xx年,第34屆InSEA國際美術學會世界大會闡述了美術及其教育的多樣性,提出新媒體藝術教學、當代藝術等重要議題。當代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的范疇,涵蓋人文、社區、生態、科技等全方位的知識體系,應當以一種包含統整的方式進行認知。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中,“現代媒體藝術”學習領域強調學生能夠運用影像設備與技術、計算機設備與技術以及互聯網資源對影像、圖像與符號進行解讀與分析,并有創意地完成新媒體藝術作品。教育者應該在美術教學環節活動中運用科技與媒體,透過大眾影像與符號,幫助學生感受視覺文化,理解社會與文化的關系,體會人類存在的多元意義。
二、當代美術教育的特性
1.主體性當代美術教育的核心是學生的主動參與,然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建立在平等共生的關系上。教師的角色是輔助者,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價值取向進行知識建構。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學生接收視覺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已超過教師的設想,這便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情感需求,選取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影像文化,增加體驗式美術教學,強調學生自主接觸并理解課堂內外的人、事、物與圖像。
2.內化性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給美術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然后它已經成為師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完整的知識脈絡,進行選擇、加工和組合,對視覺圖像的意義進行全方位思考,不是一味經由視覺接受,而是融會貫通,在辨別、分析、反省、判斷的內化中,構建起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并能將其應用于其他領域。
3.多元性當代美術教育要求學生具有多元文化觀、時代觀和國際觀。美術教育的主題除了各種動態、靜態影像外,還應包括宗教、性別、人文等不同的文化議題。科技發展在為美術教育提供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的同時,也使美術教學內容、方法和場域等悄然發生著變化,師生從閱讀文字、圖片轉向閱讀影像,從親身經歷轉向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多彩世界,從課堂教學轉向校外的社區和美術館,從傳統教學體系轉向互動虛擬交流學習平臺。
4.批判性當代美術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審美素養以認知和分析視覺對象,還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視覺識讀能力。通過學生批判性教學理論,學生掌握鑒賞視覺圖像的方法和途徑,能對創作特色、手法與原因提出質疑,主動探究影像符號背后的美學價值并分析其意義與目的,批判性地詮釋意義與視覺再現的問題,培養自身的批判意識和理解力,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啟發。
三、當代美術教育的實施策略
1.圍繞大觀念設計統整教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美術教育學系SydneyWalker教授指出,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討論一個“重要概念”(BigIdea),強調美術學習與生活議題的結合。圍繞重要概念設計統整課程,體現了以重要概念為核心,以此引出課程關鍵概念的連續性教學。因此,美術教學要將不同學科間的特性轉化為有用的學習材料,將學習重心集中于人文、科技、生態等不同的議題,建立起對話與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學會利用科技解讀視覺文化,回歸跨學科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2.搭建傳統與創新的橋梁在全球化浪潮下,開展傳統文化的創意美術課程有助于繼承并發展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傳統藝術轉向新媒體藝術體現在表現空間和展示空間等方面。在表現空間上,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轉變為視覺影像等新媒體呈現方式,其是虛擬、互通和可動的;在展示空間上,新媒體藝術繼承并打破傳統藝術固有的展示形式,形成以影像為媒介的傳播途徑。在美術教學中,學生應了解傳統美術、現代美術和后現代美術等不同觀念和創作形式,利用手機、電腦等電子媒介,通過數字博物館等藝術網站欣賞、學習傳統美術知識,獲取美術信息資源,以激發創意,運用數字技術呈現出新的藝術效果,獲得新的美感體驗。
3.建構主義學習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在社會文化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并持續發展的,這是一種內在建構。學習者在解釋、理解外部環境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和知識,這是學習者個人的認識活動與社會文化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可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重視體驗式、引導式的學習過程。教師要綜合運用后現代的課程理念,基于教學目標設計并開展課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廣泛搜集資料,思考并探索相關概念和藝術觀念,強調學生自主的知識建構,從而達到建構的目的。
4.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測量,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教師不斷修正自身教學、教學活動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教學評價應與主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際體驗結合,不僅關注對學生知識技能、藝術能力的評價,還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情感體驗、人文素質等方面的評價。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然后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推動評價的多元化,讓每一位學生借助網絡資源建立新個人信息檔案,班級組建信息群,學校組建信息庫,通過網絡媒體使本市、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參與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
四、基于研究的影像課程設計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筆者以“擁抱影像”為議題設計統整課程,通過作品介紹、視覺影像批判識讀和視覺影像表現創作的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視覺文化資訊,批判性地進行識讀,將所學知識融入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創作。
1.作品介紹比爾?維奧拉的裝置影像作品《救生筏》是為20xx年雅典奧運會創作的,其靈感源于一則社會新聞。創作者用高速感光膠片拍攝,以超慢鏡頭在畫面中緩緩地呈現出光影和顏色的細微差別,以及在突如其來的高壓水流下每個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姿態的變化。在水流襲擊下,身份不同且互不相識的人們相互依偎,力求生存。當水流停止后,畫面只留下了剛經歷過一場劫難的驚魂未定的人們,沒有人知道這個水槍從哪兒來,又代表什么,但面對它,人們團結、堅強繼而戰勝恐懼。
2.視覺影像批判識讀視覺影像批判識讀,重在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視覺影像批判識讀的世界,帶領學生一步步思考相關問題。問題導向學習活動通過師生間對話,激發學生對視覺影像的好奇心,在互動教學中逐步激發學生對視覺影像意識形態的檢視,連接起視覺影像批判識讀與思考視覺影像所傳達的文化意義。此課程階段,教師以“同學們,觀看了維奧拉的作品,然后你們認為這是藝術作品嗎”這一問題導入課程,從內容、形式、過程、評價和拓展五方面展開問題導向學習活動(表1)。
3.視覺影像表現創作此課程設計基于上述視覺影像批判識讀的延續,旨在探討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影像電子海報的制作(圖1)。課題:電子海報制作。適用學段:9~12年級。教學時間:1課時。設計思路:基于《救生筏》作品,學生進一步探討作品主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電腦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掌握運用Photoshop軟件制作主題電子海報的基本方法,體驗制作海報的樂趣,獲得視覺美感享受。教學設備:裝有Photoshop制作軟件的計算機、繪畫工具。教學過程:首先,教師導入課程,帶領學生欣賞優秀電子海報作品,提出“你喜歡哪一幅海報”等問題讓學生回答,引出電腦技術運用于藝術創作的演變歷程;接著,教師詳細講解電子海報的基本設計理念并在Photoshop制作軟件中演示電子海報的制作過程,包括形式、色彩、軟件工具使用等;然后,學生運用畫筆在紙張上進行草圖設計,運用Photoshop軟件將設計草圖制作出來;最后,學生闡述作品創作意圖并在創作中感受,師生共同評價學生的電子海報。教學效果:通過電子海報的制作,然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于《救生筏》作品的主題思考,體驗Photoshop制作軟件所呈現出的視覺畫面效果,為學生的創造力發展提供無限可能性。
五、結語
數字化背景下的當代美術教育,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計算機素養、視覺素養和視覺批判識讀能力等。這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理念,設計以生活文化議題為內容的大觀念統整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注:文章系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國家一般課題(編號:BLA130105)“數字化時代下中小學生藝術學習能力測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錢初熹.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學校美術教育的研究.湖南美術出版社,20xx.
[2]王大根.數字時代的美術教育.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xx(2)
美術教育論文3
《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全面推廣,這種理念為美術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闡述基礎美術教學中的創造性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闡述了有關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研究的一些列問題。
【關鍵詞】美術教育;創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斷向前推進,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美術教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別在培養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特殊優勢,所以關心美術教育,為美術教育中的創新。
二、培養學生美術創造的興趣
在美術教學界,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讓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在同一堂美術課上畫一束鮮花,中國學生的畫法標準,花的種類和顏色與真花無異;而美國學生則拋棄了傳統鮮花的畫法,花的顏色雖然與實際不同,但極富想象力,而且極富美感。這則故事或許是虛構的,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學生美術學習時的困境――缺乏創造力。因此,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造性十分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美術創造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教育中永不過時,興趣能夠激發學生在積極愉快和自覺氛圍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在繪畫學習中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這樣學生的繪畫中能夠表現出創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確。
三、美術教學中創造性的體現---“美術家(藝術家)-作品”本位的創造性教育
美術家是美術作品的創作主體,如果說“創造性”是美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美術”作品的核心價值,那么美術家創造作品便是充滿“神奇”之魅的靈感噴薄并將之物化的這一過程。蘇軾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美術作品便是美術家伸出“上帝之手”,將人類的審美情感物化為可視、可居、可游的圖像世界。
當下有一種觀念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不是培養美術家或畫家的教學。這一觀念的誤區在于混淆了美術家或畫家作為職業分類與精神氣息的之間本應有的區分。如果說美術家或畫家僅僅作為一種技能性的職業,那么這種觀念自有其合理之處,畢竟每個人的心志取向和職業定位有更為豐富與更為多元的自由選擇,但緊接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作為普修性質的美術課?還要配備“專業”出身的美術教師來實施開展美術教學?
所以美術家或畫家更應該是作為精神氣息的載體,而創造性便是這一精神氣息的核心內容。即使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術教學特別是美術實踐的教學之實質便是使學生像美術家或畫家那樣進行創造性勞動。而這種創造性勞動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現實處境中逐漸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術教學便是撞擊這份屏蔽、喚醒這份遺忘,也正是在此種意義上,能夠更好地理解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藝術家!
“美術家-作品”本位的創造性教育,更多體現在美術實踐教學這一模塊中,即通過繪畫研習、雕塑創作、工藝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實踐活動,實現審美創造性的物化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此處僅以繪畫為例,繪畫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精確地再現眼睛中所見到的“客觀”世界,而是通過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體悟點、線、面與色彩通過“神奇”的藝術組合成具有審美意蘊的形體,并通過這一并不同于所謂現實世界的形體,揭示、把握人類審美思維與審美情感的奧秘。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訓練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所謂創造力與想象力最終只能淪為空談。而不訴諸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技術訓練,也只是無法成為美術創作的機械描摹。
四、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新思維不是一門課程,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工作,所以只能潛移默化地培養,美術課堂為學生個性的塑造、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陣地,為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創造條件也就義不容辭。
1.創造寬松自由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必須具備寬松自由的思維環境。若沒有“自由”又何來創意呢?而人的創意必須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潛能。專家提供的求異思維、聚合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維空間和自由探究的機會,要尊重不同尋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尋常的想象,所以教師的美術素質與開放心靈對學生的想象力的開發是有益的。
美術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產生的想象,教師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啟發學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內涵。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主要在這個方面來體現。二是作品創作前的想象,就是構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肯定學生想法的價值,將學生追求成就的過程視作一種成就給予肯定,并通過技術的傳授幫助他們實現想法,使他們在表現的過程中享受創作的樂趣。創新思維能力與造型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在這個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實踐場所
創造性思維往往與創造活動是相聯系的。人們總是在產生了某種創造性活動的動機和欲望,或者在某種創造性活動進行過程中,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思維創造形象的過程,美術教育中這種思維與創造的關系尤為明顯。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創造建設實踐場所,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拿中學美術為例,中學美術包括繪畫、工藝、雕塑等,每一門類的創作都離不開技巧與材料,需要適當的場地。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提供實踐的場所,提供物質條件。我們一方面可以在校內創造條件,一方面可以與社會接軌,幫助學生實現探索創造的欲望。同時我們要充分地利用現代教學設施,把科技融入教學中,利用現代教學設施,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提供便利。
3.關注學生的個體因素
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關注個體因素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不是每個學生都熱愛美術,美術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學生都培養成畫家、藝術家。但我們應該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有所收獲,特別是在思維方式上,要善于觀察,富于想象力。
個體的因素包括文化修養、思維的方式與專業素質。文化修養與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系,主要是指學生知識面的大小,興趣廣泛的程度。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文化的修養,廣泛的文化基礎可以開啟聯想與智慧。專業素質是指對美術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創新最終得以實現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身的優勢與潛力,有的善于動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觀察,有的善于表現,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設計合理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讓有美術創造潛力的學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讓美術方面不具特殊潛力的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審美修養與美術素質。
4.建立合理的鼓勵機制,促發求知的主動性
鼓勵機制可以成為創造力產生的外動力。當學校為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設立獎學金時,獎學金在某種程度上便成為學習的動力。現代諾貝爾獎的設立同樣促進了各個領域的創造力的開發。各類的美術作品比賽,也鼓勵了一部分人的信心與學習主動性。
五、改善美術創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謂美術創造性教育,就是通過美術教育學生的過程,使學生發現生活的美和藝術的魅力所在,使學生擺脫模式化的事物,發現自然的神秘。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幾點:合理的利用美術書籍、教材或者其他美術參考書中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要把這部分知識利用起來給學生展示,拓寬他們的思路;另外,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學生不正確的理解要及時修正,確保學生審美觀的正確發展。
2.要實現美術創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術知識和繪畫能力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了,學生們才有能力去學習美術,去欣賞美術中的精華。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之后美術教材是將理論與實踐隱含的合成一條學習的主線,把許多理論學習與繪畫實踐整合成為一個體系,這雖然在提高美術課堂中美術理論知識學習的氛圍,但是這可能會出現美術教學中出現忽視理論基礎的情況。忽視理論學習的美術教學是不符合美術創造性教育思想的,沒有扎實的基本功,繪畫及欣賞能力也不會提高,依然沒有達到教育學生審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術創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實的美術知識基礎,設計出多樣的學習形式,逐步完善教學體系。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美術創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這也是全國校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一貫思想。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學生有一顆渴望發現的心,學生渴望成功。因此,擯棄那些束縛學生創造性的東西,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充分發揮,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結束語
新課改的核心要求是對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宗旨的。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創新的教學機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美術素養的提高極有幫助。
參考文獻
[1]田立永.對美術教學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覽,20xx,(22)
[2]王芬.美術教育特點及其教育方法[J].知識經濟,20xx,(4):101
[3]楊文虎.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M].上海:學林出版社,20xx,25.105
[4]宋曉亮.新視野下的美術教育探論[J].網絡財富,20xx,(3):107
[5]畢偉民.試論美術活動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xx,2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