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指能夠為企業帶來比較競爭優勢的資源,以及資源的配置與整合方式。隨著企業資源的變化以及配置與整合效率的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憑借著核心競爭力產生的動力,一個企業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使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在一定時期內得到提升。那么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1
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上,實現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相匹配,減少結構性失衡,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為國家培養有科技知識與技能,具有創新精神的勞動者。高等教育雖然進人了大眾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的質量決不能降為大眾化水平。我們知道高等教育的質量高低在大學生知識與能力形成以及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在大學生培養系統中,不論是觀念的變化、體制的變化,知識結構的變化,還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教學科研的變化都會對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四點作為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市場競爭力的對策。
一、強化高校學科建設培育大學生競爭能力
二、提高人才培養質且提升大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實力
人才培養是高校在大學生形成和發展核心競爭力過程中必須加以重視的環節,圍繞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等院校一方面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趨勢,大學要大力推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在本科規模適度擴大的基礎上,迅速發展研究生教育。要改善學生在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以及經濟、管理、法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結構。增加學生根據社會需求和個性發展特點選擇后續研究方向的機會。另一方面,提高應用型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中教學和訓練基地建設水平,全面加強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大學應該加大對各種教學項目的直接投人,改善專業基礎教學實驗的條件,提高大學生教學和實踐訓練水平,建立創新氛圍,使素質教育和以創新為核心的各類實踐活動能夠在大學內活躍起來。
三、強化基礎研究培養大學生科學研究能力
隨著大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大學的科學研究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各國的科技創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等學校集中了大批學術造詣很深的專家、教授和科研人員,還有大量在校研究生和本專科生,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時,開展科學研究也是增強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首先,鼓勵教師和科技人員樹立超前意識和強烈的創新意識。要敢于打破常規,標新立異,大膽提出創新的項目。提供學術論壇,促使不同領域的科技人員相互結識,交流知識和學術思想,交換研究方法和技術,熟悉了解彼此的學科語言和問題,促進合作,強化整體性意識,激發新的學術思想,并將其融人大學生競爭力培養過程之中。其次,熱心發現創新觀念、思路與科研項目,遇到大學生中有新思想、新發現苗頭的項目,要想辦法支持、培植、幫助其實現創新計劃。第三,對具有創新性的研究項目,既要希望成功,也要允許失敗,要為大學生創新性研究創造寬松的環境。"
四、高等院校在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模式的思考
1.正確定位,創新培養目標
高校是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還是培養手持文憑的待業者,是當今高校墮待解決的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高校的準確定位。當下,高校能在專業設置上真正根據市場需求著意創新的不多,更多的是“跟風走”。許多學校紛紛更名、改變學校原來的辦學方向與傳統特色,結果并不理想,由此造成的供需錯位直接導致“成交難”。畢業生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焦急,用人單位也在為沒有合適的人才而著急。要解決大學人才培養中的“供需錯位”問題,應把專業前景的評估與預測作為重點,自覺地按照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培養人才。
眾所周知,社會需求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所在。分析我國人才結構,整體上存在著不合理結構,這種不合理的結構形象比喻為“橄欖球”形,缺少既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又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圍繞就業導向、提升大學生創新力、競爭力,應用型高校圍繞:培養大規模、高水平、高質量、實用型的技術人才;培養有就業競爭力、高就業水平的技術人才;培養既有技術實用能力,又有應用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三方面創新自身的培養目標。
2.調整培養機制,創新教學組織形式
我國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四年制本科教育體系,針對目前大學學制改革的要求,我們應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不同的教育需求,開展不同內容教育,設置不同學制。要進行基礎課程教育的改革,著重強化學生應用能力教育,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的比例,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不斷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為此,學校每學年至少應舉行一次專業評估會,對不適應需要的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對空缺的專業及時補充;對一些所謂的冷門專業,在經過準確的市場調查后改造、開發,完全可以變成就業中的熱門,從而保證大學教育與人才需求的高度吻合。還可以對同一專業的學生,到了大三,根據不同的應用前景再選修不同的新課程,錯位發展,使同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不至于都是競爭對手,而是進行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良性分流。
學校應逐步推行“就業實習”制度,將學生學習中的實踐環節與實習結合起來,使其時間延長為b-10個月。學生從大三開始就提前進人有招聘意向的企業,雙方提前熟悉,有效克服招聘會上匆匆一面難以定奪的弊端。在許多高校,學生進了校門后才發現自己選擇的專業不是就業熱門,但二次選擇專業,手續繁雜,管理難度很大。在中國科大、上海交大、安徽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校鼓勵學生加修熱門專業課程,并頒發單科結業證書,以此增加學生就業的“籌碼”,事實證明在應聘中效果很好。
為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必須十分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上海電力學院高教研究室陳嘉鵬教授認為,很多學校在設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時都遇到了不少困難:其一,實習基地的建設有一定困難。擴招后,實習的學生大量增加,現有的實習基地不能很好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其二,指導教師力量不夠,其本身缺乏實踐經驗。其三,由于實習經費的限制,學生實習往往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加大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人力、物力和經費投人,把實踐性教學落到實處。
3.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
高校要革新教育理念,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和教育需求,圍繞強化學生應用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實施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第一,基礎教學精品化。基礎知識的傳授,應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描述出或者說在腦海里構建出基本知識的框架,然后,給學生一定的自學的時間,讓其在基礎知識的架構上不斷充實,使其豐滿。培養大學生自學能力、綜合能力和對知識的加工能力。
第二,建立教學民主觀。教學民主就是在教學上,教師和學生要處于平等地位,教學方式的改革重點是改變說教式、填鴨式教學,把課堂當作師生雙方相互學習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充滿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暢所欲言。加強教學的引導性和互動性。在專業課講授之前先給學生一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這樣的互動教學生動、深刻,學以致用。
第三,加大“通識”教育的比例。當前大學生的知識的廣度不夠,不同學科、體系,從知識上來說總是相互聯系的,拓寬知識面,無非是從不同學科中極取不同的方法,形成交叉或多向性的思維方式,相互借鑒,只有廣博,才能精專。尤其要處理好人文科學與專業知識間的關系,目前學生感到難以滿足的是人文科學中的社會知識、文化知識、歷史知識、心理知識、美學知識等,作為一名大學生,今后的工作對象是人,因此完善的知識結構、廣博的知識積累對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至關重要。同時,還要注重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
4.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學術創新的濃厚氛圍
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是“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備獲取和加工創新信息的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能遵循創造教育的規律,充分發揮教學個性,從自己實際出發,尋求最佳教學途徑,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創新產生興趣和激情。作為高校教師是科技進步的帶頭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科學精神的倡導者,在教育創新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在竟爭性人才培養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索沒有對科學有極大的熱情、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思想,敢不敢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否具有嚴謹治學、認真執教、樂于奉獻、盡責盡職的精神品格,有沒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對工作高度的責任感,直接關系到育人的質量。因此,必須著力提高教師隊伍的知識水平、學術水平、文化素養等整體素質,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勇于創新實踐、學術科研能力強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一方面,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師隊伍的選拔培訓與考核聘任制度,引入競爭機制,形成優勝劣汰、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在注重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教學研究的同時,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高起點地選拔優秀學術骨干,把培養學術帶頭人與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結合起來,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加大科研獎勵基金和拔尖人才培養基金的投入,資助中青年學術骨干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建立教師學術休假“灰領”制度,為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科技前沿的學術帶頭人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
另一方面,鼓勵有創新經驗的學術帶頭人到教學第一線,把教育創新成果運用于教學科研,建立人格平等、關系融洽、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教育氛圍,用知識智慧啟迪學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淵博學識征服學生,用淡泊明志、求真務實的精神影響學生,用獻身科學、敢為天下先的創新行為帶動學生,通過其身教言傳,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競爭能力的科技后備力量、知識技能型的勞動者。
5.圍繞提升就業竟爭力培養“灰領”人才
目前,“灰領”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它指的是既掌握較高的現代科學知識又具有較高操作技能的復合型職業技能人才,是一個有獨立的智能結構、職業特征的人才類型。“灰領”兼有“白鉀’和“藍領”的一些特征,最有可能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灰領”已成為能動腦又能動手,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熟練的心智技能的復合型新興技能人才。如:我國較為稀缺的廣告創意、會展策劃、服裝設計、軟件開發工程師、裝飾設計師等25個大類的崗位從業人員,都被冠以“灰領”稱號,他們將是體現我國未來發展特征的先導型職業人才。為適應城市發展和產業定位的要求,許多地方急需一大批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灰領”職業技能人才。因此,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培養“灰領”應該成為人才培養首選目標。
造就“灰領”,這必將引申出對教育的思考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它要求大學生在讀書期間就走進車間,站到生產第一線,在實際操作中運用從書本上學到的各種知識。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教授朱自強認為,大學教育應該呈螺旋型,它應該具備一個可延續的發展,所培養的應該是有較強理論基礎,有爆發力的人才。如今建立在知識經濟基礎上的高科技工業,需要的工人是一個有著高科技知識和高技能相結合的人才。“灰領”概念在向中國本科教育提出挑戰,這對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本身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過去,大學培養的本科生可能就是干部,就是管理人才;而今,大學文憑僅僅是一個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入場券。大學應更多培養技術工人、技術員、班組長、工段長。此外,高校應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推進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雙書證”教育培訓工作,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
總之,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場化,大學生就業難凸現出來的今天,大學教育只有圍繞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才能在人才市場的竟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2
敬愛的黨組織:
今天我很高興能和那么多優秀的人一起參加和周書記的交流,從那兩個小時的交流里,我覺得還是受益匪淺的,啟發我更好的去思考我的大學生活,如何去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關于周書記說的電腦使用情況,我覺得我們應該合理的使用電腦,不能只是沉迷于游戲或者是電視。畢竟我們的大學時光是短暫的,我們不能在游戲和電視中耗費我們的大學時光,只有等到我們走出校門面對社會的挑選時才后悔莫及,才去回想自己的青春到底留下了什么。電腦之于我們大學生,我覺得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譬如我們可以用電腦來查找相關資料,解決學習生活中的疑惑;觀看一些有意義的網站,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關心每天國內外發生的大事,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銳度。當然,當我們覺得生活很疲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玩一下游戲或者看一下電視,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但凡事都要有一個限度,要適可而止便好。
如何去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覺得可以用周元武書記在和素質班交流的那三個思維出發——數學思維,哲學思維,語言思維。雖然我們學校不是“211”或者“985”高校,我們的文憑沒有武漢華科的硬,但畢竟文憑只是一塊敲門磚,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那我們如何才能以實力來制勝呢?我覺得三個思維是必不可少的。周元武書記說過“缺少數學思維,是可怕的,沒有數學方法是無能的。我們做一件事情,如果用數學的思想來表達這件事,可能是認識這件事中的最重要的思想。我們學經濟、學管理,可能就要在這上面多下點功夫。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數學思維,就很難溝通,碰到一個問題,解決不了,我覺得這體現出能力是不夠的。”,因此,數學思維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覺得微積分、線性代數很難得時候,我們就想放棄,就想只混一個及格就行,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畢竟我們是經濟類的院校,我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常常與數字打交道,我們面對現在的學習困難就想退卻,那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怎么辦?并且,數學思維是嚴謹的,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個大學生,我們必要去培養自己嚴謹的思維,不能做“差不多”先生。第二種思維是哲學思維,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如果我們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哲學思維,我們就會辯證的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理性的思考,并且最大程度的換位著想。建立一個哲學思維可以讓我們我們在碰到任何一個問題時都會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它,而不要被假象或者是片面的東西左右我們的思想。最后一種思維是語言思維。因為我們的觀點、我們的想法自己通過自己的表達才能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如果你總是憋在心里,那將不會起到什么效果。可是由于我們在過去的日子里,總是習慣性的去做題,為了學習目標而減少與別人的交流與溝通,慢慢的淡化了我們的語言能力。因此,在大學我們有必要去培養自己的語言思維。畢竟我們畢業后不會像那些研究人員躲在實驗室里做研究,我們是要走出學校去適應這個社會。
此外,和周書記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理論學習確實很不足。高中三年,身為理科生,幾乎沒有接觸到政治歷史。看著周書記侃侃而談馬克思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候,我才明白還是有那么多東西值得我去學習。作為一名發展對象,我應該主動的去借閱相關書籍,在理論學習上不斷的充實自己,了解黨的發展歷程,更好的去規范自己的入黨動機,在思想上早日入黨。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能夠早日的合乎黨組織對我的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匯報人:xx
XX年12月3日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3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大學畢業生的規模迅速擴大,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受邊緣化態勢的影響,獨立學院本科生的就業狀況更不容樂觀。如何形成和提升自身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導向和民辦教育管理者開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 畢業生就業 核心競爭力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公有獨立學院的本科畢業生尤其面臨著更為艱難的競爭環境。如何培養和提高獨立學院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擺在獨立學院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現實矛盾
競爭力,顧名思義,就是參與競爭的實力或能力。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相對于其他學生的優勢能力,是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專業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機統一。這種競爭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提升所形成的獨有的、支撐大學生現在甚至將來的競爭優勢,并使大學生長時間內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地體現為專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體現為綜合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意志力等。由于獨立學院的特殊性,其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殊矛盾:
1.學習能力與知識更新的矛盾。與其他本科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能力差異性很大。從學習觀上看,因基礎薄弱導致成績不理想,極易產生強烈自卑感,學習情緒不穩定;因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少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困難感。
2.教育方式與市場需求的矛盾。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時間短、底子薄等問題,主要依靠或者參照所在高校這一“母體”來進行辦學。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市場化的,它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實際應用能力,而與“母體”相雷同的辦學方式并不能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技能型人才。
3.就業心理和就業形勢的矛盾。由于收費較高,能就讀獨立學院的大多是家庭經濟情況較好或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學生。優越的環境使他們產生了較強的依賴心理,在就業問題上危機感不強,再加上身心發展的不成熟,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確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及擇業標準,未能為求職做好積極的就業準備,社會適應能力較差。
二、激發學生內因。提升核心競爭力
1.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思想道德素質決定了一個人成長和努力的方向,沒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作保證,其他素質將會被嚴重削弱。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是順利就業的前提,更是步入社會的立身之本。獨立學院學生雖然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較差,但仍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要激發學生時刻提醒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從內心深處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2.增強自身素質,打造扎實的專業素質。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已由“學歷型社會”轉向了“能力型社會”,知識和能力越來越成為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獨立學院的本科生要在不斷的學習和創新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認知結構,要在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運用和積累,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由于社會認同感較低,對于獨立學院的本科生來說,各種技能性證書更直接反映了其含金量的多少。要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取相關證書,在獲取證書的過程中夯實專業基礎、拓展專業素質。
3.豐富社會實踐,提升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能否成功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要鼓勵大學生加強自我鍛煉、自我實踐,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與社會廣泛接觸,學會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培養良好的社會公關能力,在實踐中才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在新的環境中不斷學習、創新和發展的能力。
4.轉變觀念,樹立正確就業觀。由于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存在對自身就業希望值偏高而社會認可度偏低,以及對父母的依賴程度較強等因素,導致學生就業危機感和自信心不強。應通過自省、反思等方式加強自我教育,增強對社會現實和自身條件的理性認識,克服在擇業中對家庭的依賴心理,科學合理地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找準定位,樹立“先就業、后擇業”,“以就業求生存、以就業謀發展”的新就業觀,理性擇業、自主創業,實現社會需求和個人理想的和諧持續發展。
三、改革培養方式,營造良好環境
獨立學院與所在高校的其他二級學院相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是其優勢所在。獨立學院應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更加適應社會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變傳統培養模式。應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對人才需求的預測,主動調整專業結構和專業招生計劃,形成學科專業設置能夠主動適應社會變革需要的運行機制,防止盲目追逐熱門專業而導致嚴重的專業趨同現象。根據“母體”高校的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設置相應的專業方向和專業課程,以聘用制形式來建立穩定的名師、名教和高學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來提高教學和管理團隊的層次。以提高學生就業創新能力為中心,以突出應用為標準,強化學生基礎能力訓練,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用人單位希望所招聘的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只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社會的適應性才能提高,也才能容易被用人單位所接受。所以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僅教育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要教會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人,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就業實習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在理論學習之外獲得實踐知識、增強勞動觀念、培養事業心和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必經之路。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事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及早地與企業接觸,直接參與企業的服務和管理,開拓視野。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增強校企橫向交流,加強與傳統用人單位的聯系與合作,積極利用和開拓學校已有的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突破理論學習和實訓之間的瓶頸,縮短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的磨合期。
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不是到畢業時才決定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大學生幾年準備和努力的結果。對學生就業的指導必須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徹底改變“大四全年抓就業”的傳統觀念。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家庭狀況,以創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形式為依托,開展全程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幫扶工作,指導學生適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意向、求職心態和就業期望值,從而提高學生就業求職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