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畢業論文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
經濟學畢業論文1
摘要:傳統的經濟學研究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是實物資本要素、人力資本要素和勞動力的投入,很少有學者研究健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為此,就發展中國家在健康領域投入不足的現象進行說明,并從理論上闡述對健康的投入是決定發展中國家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健康投資;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
健康對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對于個人的生活和福利質量是一個很大的負面影響。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衡量健康的數據的日益完善,健康作為一種人力資本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屆學者們的重視,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也越來越多。
1對“健康”市場的經濟學分析
關于健康的市場是很特殊的,因為對健康的投入往往和政府有很大的關系。例如,對于傳染病的制約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另外,突然的重病和由此引發的龐大的醫療費用就需要依靠于財政支出對于居民醫療保險的保障。然而,由于提供這些公共服務一方和消費者一方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往往導致對于像健康,保險和信用卡市場的供給出現市場失靈。政府對于像這類出現市場失靈的市場的管理和介入還需要做相當大的努力。
當個人購買一件產品的時候他們就需要對于他們可以從這件商品中獲得的利益和他們對這件商品付出的代價之間做出一個權衡。政府對于健康的供給的一個很大的缺點是他們必須在缺乏對健康的收益的了解基礎上做出對健康供給多少的決策,而這樣的決策往往是很難的。
2發展中國家對健康的投入目前狀況
在發展中國家,最有效的改善健康水平的策略是公共部門的介入。在發展中國家,傳染病是健康水平低下和過早死亡率高的主要理由。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提供健康干凈的水資源,高效的衛生系統等策略有效的解決。這種預防性的公共健康措施能夠對于傳染病的傳播能夠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甚至可以根除這種疾病。
然而,發展中國家預算的短缺,特別的是比較不發展的國家必須集中政府支出用于投資和消費這種在短期內能夠導致經濟的增長但在長期內卻無法解決國家貧困的項目上。政府投資于教育,交通運輸,和通訊基礎設備也對經濟增長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正的作用,但是政府對于健康的支出卻由于有一定的滯后現象而顯得對經濟有阻礙作用。
3健康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健康不僅僅是增加福利水平的一種消費品而且也是提高未來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的一種投資性產品。健康對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有一個很直接的影響。而且,健康對于生產率的影響還有很多非直接的途徑,這些不直接的影響機制,雖然不明顯,但在實際中可能更加的重要。
一個不明顯的影響機制是,健康可以是其他人力資本的一個互補的因素。這是一個通過研究生產率、工資水平提升和教育水平,工作經驗之間關系的大量的經驗研究得出的結果。對健康工人的回歸結果數值很大說明健康工人從教育和工作經驗中獲得的生產率更高。另外的,這些高的回歸結果可以歸結于投資于健康工人的教育和培訓上面來。更低的健康水平和過早的死亡率在質上導致了投資于人力資本的浪費和減少了對于人力資本投資的動機。
另一個不明顯的影響機制是,更高的健康水平會導致工人的預期壽命更長。更長的壽命增加了退休收入的需求。在一些低預期壽命的國家,能活到退休年齡的比例并不高。一旦預期壽命變得更長,工人們就不得不為他們的退休做好金錢準備。在發達國家,工人們為退休準備的金錢是投資基金的主要來源。增加預期壽命能提高為退休準備的金錢,進而引發投資的快速增長。
最后,降低死亡率轉變人口的年齡結構。一開始,健康的改善傾向于減少嬰兒和青少年這類特別容易受疾病影響的人的死亡率,這就必定引起一個生育的高峰。這個生育的高峰所產生的新的生力軍一旦進入教育,參加工作,為退休準備金錢就將對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這個比例較之前的是比較大的,更多的人參加工作將帶來更多的產出,更多的產出帶來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收入導致更多為退休的存儲,更多的存儲帶來更多的投資,因此,經濟將會經歷一段高速發展的階段。
總結來說,我們討論的這些直接和非直接的機制意味著對于健康的投資將對于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影響。這使得在那些解決傳染病的理由的花費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中,投資于健康變得很有吸引力。對于發達國家,投資于健康水平對經濟的影響是比較不明顯的。因為在發達國家中,對健康水平的投入傾向于有益于上了年紀的人,因此對于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只有一點點的影響。另外,對于治療像心臟病和癌癥等非傳染疾病所需要的健康工人是相對來說比較多的,但是卻不會對勞動生產率產生什么實質的影響。
關于健康投入其實也是一種投資的說法意味著擁有很高的艾滋病的國家的未來可能會越窮。但是許多目前的預測認為艾滋病將會提高人均收入,這是因為死亡在減少總收入的時候也減少了總人口,這些收入必須在每個人中分攤,結果必定是人均資本增高。
這個結論和坎托1991年的結論是本質上一致的,坎托認為1450年爆發在英格蘭的黑死病導致了一個更高的人均生活水平。然而,這兩者也并不完全一樣。黑死病是一種大概在三年內會死亡的短期的流行病,它的影響是一種對于人口的一次性的減少。艾滋病卻不一樣,它既殺死患者本身同事也影響存活著的人。年輕人在一個具有更高的艾滋病的國家有更高的風險死亡或者得病。我們認為這將會使得他們對教育和存款的投入減少進而對經濟產生一個很不好的影響,如此來看,艾滋病將不僅僅是一種疾病災難,同時也是一種經濟災難。
4總結
這篇文章只是就健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做一個文字的表述,更多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一個主要的理由是健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因果關系。是健康推動了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推動了健康?第二個理由是對于健康的衡量究竟該用什么指標比較合理?世界衛生組織的一篇研究討論了大量的資金從發達國家轉移到那些長期處于不好的衛生健康條件下的窮國,非洲大量的人民正在遭受那些本可以很容易預防的疾病。通過有目標的預防一些像肺結核一樣的傳染病,其實只需要提供簡單的公共衛生措施像接種牛痘或者提供干凈的水和衛生系統設備,我們就能夠從相對較少的支出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到20xx年止,世界衛生組織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也已經達到270億美元。
先不說這些增加健康的措施只需要花費相對少的成本就能從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的項目,對于窮國的直接的經濟援助幫助他們改善衛生醫療環境依舊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現實是,從富國往窮國的直接的經濟援助的數目還是相當少的,并且并沒有任何將會增加的跡象。
最主要的理由并不是花費在健康上是否有用,真正的爭議在于對于發展中國家這種相對比較緊張的預算,是將錢花費在健康理由上還是將錢花費在食物,教育和公路建設上呢?相信大部分政府都會選擇后者這種能夠比較快見到效益,能迅速解決理由的途徑上來。
為了評定不同種類型的花費,我們必須區分能夠帶來直接的福利的商品和能夠帶來持續穩定經濟增長的商品。傳統的作用上大家都把資金關注在像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這類理由上,并不是因為大家不關注健康方面的理由,而是因為健康理由的收益是代與代之間持續穩定的,很難用數據衡量出來。
經濟增長減輕了很多社會理由,當一個國家變得富有,他們就有足夠的資源用于衣食住行并為他們的人民提供健康服務。當經濟增長起來了,國家就能脫離貧困,讓人民達到富裕,并不在需要依靠援助。如果只是把援助用于那些只能夠解決當前理由的項目上,這其實是不能治標治本的,應該說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陷阱,這只會使這個國家今后更加的依賴于經濟上的援助,并不能夠得到真正的經濟增長。
雖然這篇文章只是直觀的講述健康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可能缺乏一定的學術研究和數據支持。文章主要是想引起發展中國家對于健康這個理由的重視,發展中國家其實更應該優先改善對健康理由的投入,因為對健康的投入擁有比他本身能帶來的效用更大的潛在的收益。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健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將不會正常有效的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不能持續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弟海,龔六堂,李宏毅.健康人力資本、健康投資和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xx,(3):2739.
[2]陳浩,丁江濤.衛生投入結構,健康發展與經濟增長[J].公共管理學報,20xx,7(2):5462.
[3]王俊.中國政府衛生支出規模研究[J].管理世界,20xx,(2):2736.
[4]張芬,鄒薇.健康、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xx,(3):98102.
[5]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中國衛生發展綠皮書,中國衛生費用核算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
經濟學畢業論文2
一、馬克思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從城鄉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內在聯系出發,指出城鄉發展是一個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歷史過程。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演進不會固化城鄉分離和城鄉對立,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城鄉融合必然實現。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城鄉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決定了“城市鄉村化”的城鄉關系,工業革命決定了近代“鄉村城市化”的城鄉關系。馬克思指出:“城市化的本質是城鄉關系對社會經濟形式的從屬性表現”,他認為城鄉對立只是“生產力水平不夠高的表現,是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必然產物,具有歷史必然性”。城鄉分離和城鄉對立給人類帶來的進步和弊端表明超越城鄉間的分離和對立,實現城鄉融合,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實現“共產主義”,必須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城鄉融合”,認為農村農業人口和城市工業人口的相對分離是經濟發展水平不夠高的體現,通過生產教育、變換工種等方式可以實現城鄉逐步融合,使大家共同分享社會福利。城鄉融合就是消滅農民與工人間的階級差別,消除城市與農村間的對立和城鄉人口不均現象。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大城市在城鄉融合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
(一)城鄉發展階段理論
庫茲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居民收入差距倒U理論,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長期軌跡是“先擴大,后縮小”。庫茲涅茨將發達國家的收入分配數據與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數據進行橫向比較,得出居民收入差距在經濟發展低級階段逐步擴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分配逐漸趨于平均,居民收入差距長期趨勢呈現倒U型規律。庫茲涅茨對倒U理論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經濟結構轉變和儲蓄過分集中于高收入階層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勞動人口逐漸由農業轉移到工業,可以縮小產業間的收入差距,進而縮小收入差距。此外,新興產業的興起會減少舊產業財產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也能縮小收入差距,因此庫茲涅茨主張進行立法干預和政策調節,推進技術革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威廉姆遜1965年發表了《區域不平衡與國家發展過程》,提出了地區經濟差距倒U理論。威廉姆遜分析了英格蘭東部地區110年的經濟發展統計數據,對24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結論顯示不論時間序列數據分析還是截面數據分析都表明區域間經濟差距先擴大,后縮小,呈現出倒U型變化軌跡。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工業和城市的非均衡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要階段,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后,農村與城市的均衡發展又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存在三個階段:擴大階段、持續階段和縮小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空間極化現象是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二)城鄉非均衡發展理論
1954年美國學者劉易斯在《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了城鄉二元結構理論。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發展中國家大多同時存在著相對弱小的現代工業部門和較為強大的傳統農業部門,現代工業部門雖然弱小,但技術比較先進,資本相對豐富,生產效率遠遠高于傳統的農業部門,而傳統的農業部門雖然強大,但技術落后,生產效率遠低于現代工業部門,勞動邊際生產率為零,勞動力從農業向現代工業轉移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農業人口向工業轉移并不會減少農業部門的產出,增加了國民收入,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與農村人口城市化同時發生。當農業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后,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工業生產率達到平衡,二元結構消失,城鄉差距也隨之消失,城鄉二元結構的非均衡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必經階段。1957年繆爾達爾提出了地理二元結構理論,建立了循環累積因果模型,指出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存在著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兩種作用力。發達地區由于具備技術、資本等優勢,在回流效應作用下,通過抑制落后地區發展積聚要素資源,實現自身快速發展,此后,當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擴散效應,開始向落后地區輸送要素資源,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繆爾達爾認為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同時存在,二者的效應強度并不均衡,經濟水平越高,擴散效應越強,經濟水平越低,回流效應越強,但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回流效應通常大于擴散效應,在經濟發展中,往往造成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從而形成地理上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最終形成空間上的“中心—外圍”結構,要消除這種二元結構,政府必須采用相關措施,積極提高擴散效應的影響力。
(三)城鄉均衡發展理論
1898年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理論,他在《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描述了世界各地城鄉間的嚴重分化,表達了對城市過分集中擁擠和農村逐漸衰落的深切擔憂。霍華德認為城鄉間嚴重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的“引力”大于農村的“引力”,只有找到農村大于城市的引力“新磁鐵”,才能解決城鄉分化問題。霍華德指出城市生活水平高、就業機會多,但物價高、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農村環境優美、生活閑適,但就業機會少、相對貧窮落后。為了解決這對矛盾,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理論,田園城市是為了健康生活和經濟發展而設計的發展模式,包括城市和農村兩個部分,城市周圍由農村地區環繞,為城市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源,但城市規模不能超過環境的承載力。田園城市理論關于城鄉關系的創造性觀點是最早的城鄉規劃理論,對現代城市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后,美國經濟學家芒福德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理論,認為城鄉間不能分割,二者同等重要,提倡新建更多的中心城市,組成更廣大區域的經濟生活統一體,實現城鄉間的平衡發展。
三、兩種城鄉發展理論的比較研究
(一)兩種理論的相似點
第一,兩種理論對城鄉發展趨勢的判斷較為一致,都認為城鄉關系是由彼此分離向逐步融合轉變的,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馬克思經濟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對矛盾出發,闡述了城鄉融合的歷史必然性。西方經濟學從分工和勞動生產效率角度出發,指出隨著城鄉勞動生產效率逐步接近,城鄉間必將逐步融合,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第二,兩種理論都認識到城市在城鄉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經濟學的城鄉理論認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出現,造成了城鄉分離和城鄉對立,隨著城市數量的增加,城市和農村逐漸連接,最終實現城鄉融合。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理論認為分工造成城鄉間在生產效率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城市會吸引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和城市,造成城鄉分離的二元結構,當城鄉二元結構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病”逐漸出現,城市邊緣區逐步增加,加上城市和農村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城鄉融合進程加快,并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二)兩種理論的區別
第一,兩種理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不同。馬克思經濟學的城鄉理論從城鄉發展的內在機制出發,認為生產關系是城鄉關系演變的主要原因,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最終實現城鄉融合。西方經濟學從社會分工、資源配置等方面對城鄉關系進行了分析,以某一特定階段的勞動生產效率為視角,在不同時期提出了很多城鄉關系理論。第二,兩種理論的深度和體系性不同。馬克思經濟學從歷史的唯物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城鄉關系發展的本質,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指出了城鄉關系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城鄉對立的根本原因,形成了完整、嚴密、系統的城鄉理論體系,具有較高的理論深度。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側重于對城鄉現象的解釋和對城鄉發展一般規律的描述,沒有闡述城鄉關系發展規律產生與發展的原因,在不同階段提出了不同的城鄉理論,這些理論缺乏緊密的聯系,因此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較零散,缺乏統一的體系框架,理論深度不夠。第三,兩種理論的研究范式不同。馬克思經濟學的城鄉理論以理論范式為基礎,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為出發點,提出了城鄉關系發展規律,因此馬克思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理論性過強,沒有提出具體處理城鄉問題的對策,缺乏實踐性。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理論以應用范式為基礎,考慮了城鄉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如二元結構理論說明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應如何利用二元結構轉變發展經濟,可見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四、結語
結論通過對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城鄉發展理論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兩種理論即有區別,也有一致性,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目的不同,兩種理論在各自領域取得重要理論成果的同時,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馬克思經濟學的城鄉發展理論具有完善的體系,揭示了城鄉關系的本質,西方經濟學的城鄉理論較為零散,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實踐性較強。因此,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應當借鑒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城鄉發展理論的合理部分,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加快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關系健康發展,逐步構建現代城鄉發展理論的科學框架。
經濟學畢業論文3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促進了我國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投融資問題是影響城市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因素。隨著城市建設腳步的不斷加快,對資金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而單純的依靠政府建設資金是無法滿足城市建設需要的,因此多方面拓寬投融資渠道,不斷完善投融資體制是當前城市建設的首要問題。
1. 城市建設投融資的難題
1.1城市化建設成本增加
近年來,隨著《城鄉規劃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都會現代城市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斷上漲的材料市場價格使得城市建設征地成本和拆遷費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對于土地財政的抑制力度也在不斷的增加,使得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城市建設的成本逐年增加。
1.2投融資體制的建設不夠完善
當一部分建設資源的來源被切斷,無法確保能夠有新的融資方式進行及時的補充和取代。隨著相關文件的不斷出臺,使得銀監系統對于各個地方級融資平臺也加大了清理的力度,而造成了城市建設中重要的融資平臺受到嚴控的控制,銀根緊縮造成了城市建設項目中的資金鏈條受到影響而發生斷裂,而當前我國城市建設融資的創新實踐仍然正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所以使得城市建設的投融資發生了無法彌補的缺口。
1.3價格屏障對民間資本的注入產生障礙
目前,我國針對環境、民生等戰略都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和規劃,其目的在于積極的為民間投資提供更多的機遇,使民間資本能夠注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方面,以此不斷提高政府投資領域的市場化水平。然而,由于公共服務領域的價格不斷上漲,同時受到通貨壓力的影響,政府開始對公共產品的價格進行控制,對于社會投資的回報率也受到影響,因此而造成了城市建設中,民間資本的引入受到了更大的阻礙。
1.4金融產品的創新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腳步
國家在十一五期間提出了建設兩型社會、城鄉統籌、低碳城市等新的國家戰略,這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整體戰略導向在十二五期間將得到進一步推廣,落實新戰略,探索轉型的城市建設需要配套相應的創新金融產品,但實際創新速度卻遠遠跟不上轉型的需求。
2. 應對城市建投融資難題的對策
當前,面對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投融資的難題,以新的理念引導機制的創新,緩解城市建設投融資過程中產生的難題,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對于城市的土地進行有效的經營和管理,使城市建設的投融資渠道得到不斷的深化。對土地的經營是城市經營的核心,因此,要不斷完善城市規劃,對城市經營和城市土地經營進行科學的管理,通過不斷的儲備、開發過程,實現對城市土地的宏觀調控,并且給予科學的引導,促進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不斷優化。第二,不斷拓寬融資渠道。當前,我國城市建設正處在一個市場化的進程中,由于眾多的企業參與到城市建設投資中,使得城市建設市場不斷的完善,融資手段也不斷的完善,而社會資金也成為了城市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通過不斷的豐富融資渠道、創新融資產品,如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來吸引社會資金在管理權和所有權上全面介入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營運,建立混合經營的城市建設融資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