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規
教育政策法規分析了我國的教育政策法規,介紹了黨和國家有關基礎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的主要內容及中小學教育中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識,具體包括導論、教育法基本理論、學校的權利與義務、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法律責任、教育法律救濟、附錄等章節。
教育政策法規1
1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分析
高等教育大眾化讓更多的人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問題,諸如教學資源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就業率下降、教學質量滑坡等.量的擴張必然引起質的變化,因此,目前高等教育應審時度勢,在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建立多樣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從而切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2大眾化背景下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不僅要為社會培養領導者和學術研究者,更要為社會輸送大批掌握高等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數量顯著增加,良莠不齊,學習需求更加多樣化,對體育教學最直接的影響是:體育場地設施短缺、教學環境更加復雜,教學時數減少,教學人數增多,教師的工作量和強度加大,風險性加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教師的工作熱情都急劇下降,教學質量受到質疑.因此本文重點從學校、學生和教師這3個方面來進行剖析.首先從學校層面進行分析.現階段高校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學校為了“長足發展”,在教育經費有限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搶奪生源、新校區建設、科研項目申報、博碩士點申報、重點學科建設等方面,對教學方面的投入相對減少.對于體育教學而言,體育場地是體育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物質條件和保證.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2]表明:在教育系統中高等院校體育場地有28741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3.4%.高校的體育場地在全國層面來看數量較大,但由于學生基數大,人均體育場地較少,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學生人數的顯著增加,體育場地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3](簡稱《綱要》),要求大一、大二開設4個學期共計144學時的體育課程,平均每學期需要上18周的體育課.而本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在教學時數上各高校差異較大,有29.1%的高校開設14周,43.6%的高校開設16周,27.3%的高校開設18周.再加上體育選修課絕大部分在室外上課,極易受到雨雪等惡劣天氣的影響,教學時數根本無法保證.由于高校擴招帶來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在體育場地短缺、教師數量有限、排課時段受限制的條件下(體育課一般是上午三、四節,下午一、二節或三、四節),多數學校采取減少教學時數、增加教學人數、增加體育教師工作量的方法來緩解壓力.《綱要》[3]明確指出:體育課堂教學班人數一般以30人左右為宜.調查顯示,13.8%的高校教學班人數是30人,64.5%的高校是30~40人,17.5%的高校是40~50人,有4.2%的高校甚至達到了50人以上,這種做法無疑確實緩解了排課及其他方面的壓力,保證了學校教學的穩定有序開展,但是教學質量依靠什么來保證呢?其次從學生層面進行剖析.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隨之帶來了學生就業壓力過大,很多大學生戲稱畢業就等于失業,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大多數人對學習都提不起興趣,覺得什么都無所謂,對體育教學表現得更為明顯.由此也表現出學生選課時功利主義傾向較明顯,有的學生選課是為了獲得高分數,有的是因為教師好說話容易過,還有的是因為項目本身很舒服,不累不臟不苦.學生這種復雜的選課目的導致部分學生存在應付差事的現象,其結果是讓該部分學生不能體會到體育鍛煉的樂趣.還有些學生受到“唯學分論”的影響,上課的目的就是拿學分,60分萬歲,多1分浪費的思想比較普遍,只要不被老師掛科就萬事大吉,養成體育鍛煉習慣似乎遙不可及.學生主觀認識上的誤區再加之理論知識的匱乏,對于體育鍛煉的功能和利益相關性認識不足,上課時自然就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偷懶的絕不賣力,運動量稍大點就叫苦連天,殊不知任何體育項目如果沒有一定量的負荷刺激機體,增強體質的功能根本無法實現,這樣將導致體育教學健體性功能的弱化.最后從教師方面進行解析.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學生數量增加,凸顯教師數量短缺.導致師生比不合理,教師的授課任務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和強度成倍增長,許多體育教師每周的課時量高達18~22學時,還要負責學生的早操、課外活動和體質測試等工作.此外,體育項目自身的高對抗性導致體育教學的高風險性,學生人數的增加無疑加大了體育課的風險性和復雜性,體育教師的身體和心理都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極易產生職業倦怠.另一方面,近年來的學生評教制度尚存弊端,而學生的需求又多樣化和復雜化,部分學生因為教師嚴格要求就給教師差評,而一些不負責任善于討好學生的教師則能獲得較高評價,這種評教制度以及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同工不同酬的現實也極大地挫傷了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還有績效考核的影響,大多教師以績效考核指標為中心來安排學習和工作.科研成果在職稱評聘、考核、職位競爭方面的巨大優勢,導致很多教師將大部分業余時間和精力花在跑項目、跑課題上面,教學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被口號化和形式化,部分教師對待教學存在應付了事的傾向,教師教改動力不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教學被嚴重邊緣化,只要完成學校的教學工作量就萬事大吉.試問現在還有多少教師把課余時間花在鉆研教材、教法、研究90后學生的特點上,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我們靠什么來提高教學質量?
3大眾化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路徑
3.1以體育教學為中心,優化資源配置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4]明確指出,要“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安排和工作評價都要體現以教學為中心”.我國高等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本科教學的核心地位,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起點和中心工作,其他一切活動都要圍繞教學這個中心環節.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各高校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高校工作的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質量上來,把提高教學質量貫穿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106昆明學院學報20xx年12月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由于受傳統文化及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教學一直被邊緣化,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體育教學是屬于高風險、高投入、低回報、低收益的課程,學校為了自身發展,出于各種利益考慮,對體育教學的投入相對較少.而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設備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重要載體,是保證體育教學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各級各類學校在建設規劃中應給予財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5]的通知規定,國家要求的基本配備規定標準是:室外場地設施生均為4.7m2,室內場地設施生均為0.3m2.因此,首先應根據在校學生人數來進行場地器材配備,加大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順利進行.其次,各級高類高校要按照國家及地方對體育教師配備的具體要求,配足、配齊體育教師數量.20xx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6]通知要求:“必須為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每周安排體育課不少于2學時,每學時不少于45min.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30人”.學校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足18周的體育課,配齊體育教師,將每班學生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切實減輕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讓體育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學及科研工作中來.學校應鼓勵體育教師響應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號召,重視體育教師的進修和培訓工作,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人才培養策略,讓體育教師不斷充電,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最后,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定期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督查與通報,對不符合要求的學校要給予懲罰,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文件的實效性和制度執行力,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高效率、高質量發展.
3.2以人文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推進體育教學理念創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7]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思路決定出路,因此,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努力構建友好、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更要以身示范,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要關心愛護學生,爭取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需要教師做好學情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在父輩們的精心呵護下長大,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于是養成了他們怕苦怕累,自私自利,眼高手低,抗挫折能力和合作意識較差.當我們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后,在教學中就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例如,在體育教學中可采用分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6~8人的異質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讓學生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又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發揮他們的特長.在教學中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以達到提高學生練習興趣的目的.最后,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可在學期初和學期末通過匿名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不可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隨意猜測,要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修正教學內容和方法,由單邊的灌輸傳授模式向師生互動模式逐步轉變,對于后續教學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在教學中要適度化學生主體地位,現在的學生怕苦怕累,稍微有點強度和運動量就會打退堂鼓,要在學習中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到只有足夠的體育運動量和強度,才能更好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更好地踐行“健康第一”的理念.
3.3教師要與時俱進,推進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創新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西方文化不斷進行著交流、碰撞和融合,高校已經不是過去的象牙塔,已經成為微型的社會.體育教學必須重視理論課的學習,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利益相關性,讓體育活動真正走進大學生的生活.教師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學生的特點,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來設置教學內容,為學生所用,以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教師要具有大膽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年復一年的陳舊教學內容只會不斷扼殺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激情.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并注意教學內容的適時更新,適當刪減過時的教學內容,加入時尚元素和流行元素,深入挖掘各個項目的體育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能用上世紀80年代的知識去教上世紀90年代的學生,以及去適應本世紀的挑戰,要緊跟時代步伐,掌握各項目的流行趨勢和最新動態,強化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教學能力.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帶來學生人數和規模的擴大,尤其是入學門檻降低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下降,差異性較大.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迫切需要改革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技能的方法比傳授技能更為重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3]指出:“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無定法,貴在得法[8].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踐行啟發式教學思想,深入挖掘體育教學中的隱性教育資源,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多種方法進行優化組合,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譬如理論知識的教學可采用啟發式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因為多媒體教學可提高理論知識的趣味性和觀賞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啟發式教學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習更具針對性,這兩種教學方法的巧妙結合可充分調動學生的腦、眼、耳等多種器官進行活動,做到優勢互補,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將分組教學與合作學習相結合,鼓勵學生互幫互助,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合作教學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互動,增加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努力創造優美的教學環境,營造健康的體育文化氛圍,去影響和感召學生,激發學生的鍛煉欲望,持續鍛煉情感,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教育政策法規2
我有幸參加了縣組織的中學教師教育法律法規全員培訓,在這次培訓中,認真聆聽韓博士的講座,又一次讓我的思想和心靈受到了凈化,得到了升華。法律法規的制定為我們從教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實現的目標。
在學習中認真對照,自我反思;在尋找差距與不足中正視自己。從而為自己以后學習與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老師對教育事業充滿了激情、斗志與信心,現在,我想談談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為一名老師,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學習。
對于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在大學里接觸不到的。從名師的言語之間無不感到他們對學生無私的愛。在學習中,應該以表揚為主,我們面對的是高中學生,雖然他們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他們仍然需要教師從生活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并以微笑來鼓勵他們繼續發展,讓他們能夠盡早的適應學校生活,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教師必須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入他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我們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多給他們一份愛心,一聲贊美,一個微笑,少一些說教,要更多和他們談心,幫助他們查找“后進”的原因,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在學習和生活細節上關心他們。老師對學生不要體罰,不要訓斥,不要高高在上,而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學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強烈的。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
在實際生活中要給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刻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更重要的是,要誠心誠意地歡迎學生的質疑和挑戰。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位老師學習的過程。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么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
作為一名教師,應嚴格遵守義務教育法,依法執教,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培養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這樣才得以我們的教育事業走向輝煌。
教育政策法規3
如今,社會上越發的關注和重視兒童的學前教育,而在如今“重智輕體”的風氣的不斷的渲染和蔓延的社會里,學前體育卻沒有得到社會相應的重視和支持。學前體育指的是兒童在學習之前所接受的體育教育和身體的活動,學前體育的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前兒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和自身的靈活性,還能夠促進學前兒童之間感情和團體合作意識的培養。文章就筆者自身對學前體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幼兒園相關的文件結合來闡述學前體育的重要性和學前體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而體育活動是兒童自身的本能。兒童的學齡前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的部分,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兒童的學前教育已經受到廣大社會人士的高度重視。曾有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學齡前的行為習慣和體質狀況直接影響了未來的發展。所以在兒童的學前教育中,應該給予體育教育極大的關注和重視。在學前兒童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形式多樣的體育教育活動有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學前教育直接與我國發展趨勢的人口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筆者就學前體育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做一些淺顯的分析,并在實施方面給與筆者自身的一些建議。
一、學前體育的含義和作用
學前教育指的是學齡前兒童所接受的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在學前時期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影響了兒童未來自身的發展,而兒童中部分存在這許多問題,比如說兒童自身的體質不夠好,生長發育的情況不達標等,并且兒童自身的能力尚未開發和培養,從而導致了兒童自身的協調性不好,速度和耐力不高等等。而學前體育教育是針對兒童這一系列的問題而從事的行為活動。學前體育能夠很好的培養和鍛煉兒童的呼吸機能和內部機能的發展,改善兒童的身體素質。兒童的生長發育是自身的機體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同意的一個重要的過程。而學前教育就是在激發這一過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兒童進行學前體育能夠更有效的鍛煉學生內部機能的發育,還能夠提高兒童自身的協調性、速度和耐力等,所以實施學前體育是目前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中之重的問題。
二、學前體育的重要性
1、從社會角度分析
在當下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的學前教育。自從1990年開始,國家頒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三部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確對兒童學前體育有著明確的規定和要求,而從這三部重要文件中,可以看得出國家和社會對學前體育的重視程度,看出學前教育在教育所占的重要地位。體育是一門增強體質,促使人們身心能夠健康發展的學科,是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家頒布的三部重要文件中明確的指出要求學前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兒童全面素質發展,和諧發展一代新人,并且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了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帶有啟蒙意義的教學,而可以細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個領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將健康放在了第一位,體育能夠有效的提高身心的健康發育,能夠看得出學前體育教育在如今社會和國家心中的地位。
2、從兒童年齡分析
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年齡大致是在3-6周歲,而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大多具有好動和喜鬧的天性,這這一年齡段也是一生中發展運動的關鍵的時期,所以體育在這個年齡階段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3-6歲的兒童處于身體高速發育的狀態,這個年齡階段的表現出來的特征就是活潑好動的,這是兒童的天性,也是身體發育過程中的客觀需求,所以幼兒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不能夠抑制兒童的天性,壓制兒童的發展,還應當支持和幫助兒童進行相關活動,而體育教育就是幫助兒童更好的宣泄天性的教育方式,幼兒教師應當因勢利導,幫助孩子釋放天性的同時學習,在玩耍中成長。兒童只有在玩耍中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比如說,兒童在幼兒教師的組織下進行賽跑活動的時候,能夠幫助兒童在奔跑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自身的協調性,還能提高自身的速度和耐力;兒童在教師的組織下跳繩,不僅能夠培養兒童的反應能力和協調性,還能夠促進兒童體格和骨骼的發育。由此可以看的出在學前教育中,體育不僅能夠提高兒童自身的能力,還能夠幫助促進兒童的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實施學前體育教育的方案
1、培養兒童對體育的熱情
在實施學前體育教育之前,必須首先培養兒童對體育的熱情和興趣,只有讓兒童在從事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并從心底中接受體育,而培養兒童對體育的熱情能夠從體育的自由方面來入手,兒童天性活潑好動,不喜歡受到約束,所以在幼兒教師對兒童進行體育教育的時候要注重不要抑制兒童的天性并提倡兒童自主進行體育行為,鼓勵兒童釋放天性;同時也可以從兒童對體育的好奇心入手來培養兒童對體育的熱情,比如說跳繩、乒乓球和拍皮球等項目,利用兒童對體育的未知激發兒童內心的好奇,從而培養兒童對體育的熱情。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為了更好的能夠實施學前體育的教學首先需要培養出兒童對體育的熱情和興趣。
2、勞逸結合,促進學習和身體的發展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并且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向往自由,所以必須要充分利用到這一特點來實施學前體育教學。兒童在室內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抑制不住自己的天性,導致兒童上課分神不專心,所以為了兒童能夠更好的接受知識的洗禮,將體育教育充分的利用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勞逸結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的效率,保證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實施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必須鼓勵兒童釋放天性,通過大幅度的運動,能夠保證兒童更好的睡眠質量,從而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更好的接納知識。勞逸結合能夠幫助促進兒童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學前體育教育既能夠幫助兒童開發和培養自身的能力,還能夠促進兒童的學習成績。
在兒童學前教育不斷被大眾關注和重視的今天,實施學前體育教學來幫助兒童能夠更好的發展迫在眉睫,是每一個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者手中的重中之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