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學論文
國際金融學是金融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分支,現如今它已經成為各高校的基礎專業課程或素質教育課程,國際金融學教科書也越來越受人重視。國際金融學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學科。即國際金融學本質上是開放經濟的貨幣宏觀經濟學,主要關心在一個資金廣泛流動和靈活多變的匯率制度環境下,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的條件和方法。
國際金融學論文1
1當前高職國際金融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
1.1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部分高職國際金融專業采用的是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專業理論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老師填鴨式的教學,不但沒給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而且制約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阻礙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1.2專業課程構建不合理,實踐課教學內容滯后傳統的國際金融專業實踐課程的體系,大多按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來進行。一部分高職院校甚至是在專科或本科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減少課時,刪除部分專業知識,來簡單地進行實踐課程的課程設計及內容編排。這樣做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脫節,適應不了崗位的職業技能需求。
1.3缺乏學生參與的實踐教學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用型人才越來越被社會和企業所推崇,企業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也隨之增高,社會實踐是檢驗學生專業學習新成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高職院校由于師資設備等因素的制約,及其缺少學生參與實踐的教學環節,教學中基礎課程占據了大部分的教學時間,使得學生缺少到證券公司、期貨交易所、銀行、投資公司等相關企業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機會,影響了學生對工作崗位、業務流程、專業操作的認知,使其難以構建對專業相關崗位的認知。
2高職國際金融專業創新實踐課程教學模式的途徑
傳統教學模式只注重老師的講授,忽略了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操作,進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所以,改革創新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務必要從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入手,轉變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變被動聽為主動參與,基礎課程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崗位技能,創新教學模式的具體途徑如下:
2.1運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國際金融專業的知識枯燥乏味,老師在上課時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這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善于對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有效培養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如:高職院校可建立綜合模擬經濟實驗室,構建國際結算、外匯交易等模擬的經濟交易系統,其中外匯交易的模擬系統可選用寬帶實時傳輸和接收同步全球的外匯交易時訊系統。老師利用綜合模擬經濟實驗室,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經濟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熟悉并掌握外匯交易的流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操盤能力,掌握付匯、信用證、托收等金融業務的流程,提高對金融市場與金融業務的深化認識,進而促進崗位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
2.2構建專業實用性較強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高職院校傳統的國際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的培養方案,已不適應當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所以相關高職院校需以崗位教學為立足點,以崗位技能要求為課程內容來對課程體系進行有效的整改。
2.3組織學生進行崗位綜合實踐老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各崗位的綜合實踐,以此來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有效改善學生的崗位意識及專業技能,進而實現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具體實踐課程安排如下:
2.3.1專業崗位基礎技能的實踐先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國際金融專業的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再配合計算機和普通話的培訓及等級考試、外語課、心理輔導課等基礎技能課程,來有效培養學生的基礎職業技能,最后,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參觀,提升其對專業知識的認知。
2.3.2專業課程的分崗實踐運用學校的財會、金融等專業實驗室來組織學生開展紙上學習及軟件模擬的學習,指導學生構建具體的金融專業業務模塊如:證券、銀行、投資、理財、保險等業務的專項崗位技能訓練,強化學生的崗位認知及操作能力,使其能熟練地掌握相關業務操作流程。
2.3.3專業崗位的綜合模擬實踐運用學校的金融綜合實驗室組織并指導學生有效開展金融綜合業務的ERP沙盤訓練,模擬上崗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掌握系統、全面的崗位業務技能,提高處理各金融業務的能力。
2.3.4實際崗位的頂崗實踐通過校外訓練基地及“校企合作”項目,安排大三學生進行畢業的崗位實習。在合作單位的安排下,選擇具備相應條件的畢業生進行頂崗工作,或參加金融單位的崗位實習,檢驗并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及業務水平,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2.4運用雙語教學國際金融專業是世界性的,很多專業名詞都以英語的使用形式出現如:deposit-reserveratio、openaccount、advancepayment等。可見,雙語式教學是該專業的內在要求,雙語教學能使學生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的基礎知識和理論,讓學生能夠用英語對專業知識進行闡述,通過各種媒體渠道獲得最詳細的國際金融時訊。
3結束語
各高職院校需有效做好國際金融專業的教學工作,積極運用實踐教學模式。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構建專業實用性較強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組織學生進行崗位綜合實踐,運用雙語教學,合理開發并完善教學知識體系的結構,在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及崗位操作能力,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企業及社會提供高質高效的人力資源。
國際金融學論文2
[摘要]基于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特點,通過《國際金融學》對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為例,分析《國際金融學》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內容既缺乏理論性同時應用性也不足、教學方法單一不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教學效果考核難以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等。并提出從教學設計、實踐教學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來改進《國際金融學》的教學方式,從而推進實現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金融人才;國際金融學;教學;改革
一、《國際金融學》對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特點
戴小平(20xx)認為,應用型金融人才應具備良好的金融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熟悉金融法規和金融政策,具有先進的經營理念和開闊的國際視野,熟悉國內外金融產業發展趨勢和金融市場狀況,熟悉金融機構運行規則以及金融業務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運作原理等七個方面的特質。李佳頤(20xx)認為,應用型金融人才大多供職于經營服務部門,他們遵循“服務創造價值”理念,金融智慧形態注重知行合一,具備理論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二次創新能力,同時還擁有較強的開發能力、應用能力和市場適應性。可見,應用型金融人才的供職情況使得無論是對其專業知識還是對自身素質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金融行業是高風險行業,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要求相對也比較高。因此,應用型金融人才首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是專業知識要扎實、知識面要廣。其次是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要強,同時應用分析能力要強,尤其是營銷能力和適應能力要強。最后也是必須要具備的是人文素質和道德品質要好。
(二)《國際金融學》在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國際金融學》是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銀行、證券和期貨等專業的專業課的先行課程。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國際收支、外匯和匯率、匯率制度和內外經濟的政策調節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等幾個部分。從課程模塊來看,無論是從事初級的柜員還是證券銷售,都要具備對匯率知識、外匯兌換、國際金融形勢了解和把握的能力;而且從事分析師或規劃師,更需要具備了解國際金融動態、分析國際金融事件、管理國際金融風險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務。因此,《國際金融學》課程模塊中的匯率解讀、外匯交易、政策搭配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等都有極強的應用性,對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非常重要。
二、《國際金融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既欠缺理論性也少有應用性
一方面,《國際金融學》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理論知識相對晦澀難懂,知識點覆蓋面較廣,需要對西方經濟學和金融學有比較好的掌握。這不僅要求學生學習好先行課程,也要求教師對理論知識有較深的造詣。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學》的課程內容與實際聯系緊密,國際金融經典案例很多,同時國際金融時事更新較快,需要教師對國際金融形勢有比較深的了解,還需要教師能結合理論知識并應用分析國際金融案例。因此,《國際金融學》的教與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但實際上無論是學生的素質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都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國際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往往會偏向基礎知識和簡單知識,忽略理論基礎,國際金融案例也只是一筆帶過,很難進行更深入的教學。如果不能很好的將課程內各知識點融會貫通,并用來解釋國際金融現象,教和學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都會比較薄弱。
(二)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及理解應用能力
《國際金融學》的知識體系和知識點的理解性和應用性要求較高,比如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匯率的計算、匯率的決定和影響、國際金融危機的解析等,都要學生首先理解原理然后進行應用分析,因此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好的專注力并能主動思考。目前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很難將知識點關聯起來,原理理解不了;其次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單一容易導致講授內容以及講授過程過于枯燥乏味難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畏難的情況下喪失興趣甚至放棄學習;最后,學生本身的自學能力不足且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使得課外的學習既沒有主動性也沒有效率,學生一般沒有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而一周才上一次課,不預習也不復習不僅使學習知識點沒有連貫性,還可能導致每次都重頭再來。因此,在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所學知識都是零碎的認知,無法融會貫通,不僅難以理解并應用所學知識,更加無法系統的掌握本門課程,對課程體系沒有什么概念,到最后可能學生只知道學了這樣一門課程,對于學了些什么、如何學以致用基本不清楚,能記住某些概念或者對某些知識點有些印象就算是不錯的了。
(三)教學效果考核難以體現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教學效果考核應該是多方位的體現學生的成長,既能體現學生從基礎知識記憶到案例分析以及金融時事的解釋能力也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目前主要采用70%考試成績加30%的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以考試為主,易導致學生大多通過考前劃重點、臨時抱佛腳的方式應對考試爭取及格,對知識點只是機械的記憶,不利于學生對整個課程體系的理解和應用,難以促使學生真正的獲得知識。同時也無法科學的衡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包括學生課堂內的表現和課堂外的自主學習情況,學生的應用分析能力,比如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能力、課堂發言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在教師教學方面主要以教學評價的方式體現教學效果,更多的使教師完全適應學生的口味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導致教學內容簡單化趣味化,而很少同時兼顧課程教學目的和學生要求來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因為后者對教師各方面的要求較高。
三、《國際金融學》適應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措施
要讓《國際金融學》教學適應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還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以使用應用型金融人才教學的需要。同時還要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考創新能力并提升綜合素質,最終為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打好基礎。
(一)通過教學設計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教學設計包括從教材選用、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習題集和案例集的編寫更新等一系列課堂內外教學的準備和過程及其效果檢驗。
1.教材應選用最新及應用型教材
教材應該選用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科教材,當然,教材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主要起到一個框架的作用,給學生一個思路和藍本,還需要輔助教材和輔助資料來進行參考。最好是可以由課程組編寫一本教材以適應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2.教學大綱的編寫和修訂要注重應用性
一方面教學內容以及重難點設置時應強調匯率解讀、外匯交易、風險管理、危機解讀等應用性知識的教和學,在相應的章節加上案例分析課、小組討論課以及專題延伸等課時;另一方面修訂考核方式,將平時成績比重提高,比如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比50%,但必須明確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比如將課堂提問、課內討論、小組發表、課后作業甚至課程論文等納入到平時成績的考核范疇,再賦予相應的權重,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的衡量學生在整門課的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學習能力,以體現其理解應用分析和創新的能力。
3.教學形式應多樣化
在PPT的制作和設計當中,首先要考慮PPT的頁面設計,字體的選擇、重點內容的突出、版面的設計包括動畫和藝術字等;其次應更多插入圖片以及適宜的短視頻,一方面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深入淺出,另一方面能吸引和集中學生注意力,使教學過程更生動。
4.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堂課除了講授以外,盡可能的多采用課堂提問導入教學、課堂討論加深理解、反轉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以及協作能力和應用分析能力。在實際授課過程當中,由于一般采用合班授課方式,人數比較多,課堂把控相對比較復雜,在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中尤其要注意提問的難易程度、提問的時間、課堂討論的分組等各方面的問題。比如課堂提問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以便引入正題,因此提問要清晰易懂,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反轉教學可以是一些非重點難點的知識點,但又要求掌握的一些常識性問題,可以采用反轉教學,給學生機會自主學習并以其所理解的方式分享給大家,教師只需適時的補充和糾正即可,這樣往往在學生接受知識上會有更好的效果。案例討論一般需要提前計劃和布置,需要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對人民幣國際化、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某一個主題或者案例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之后轉化為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既能幫助學生全方位的了解國際金融時事,又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案例分析當中去,是最能培養和鍛煉學生應用分析能力的教學方法。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能非常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勇氣、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等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
5.編寫習題集和案例集
編寫習題集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的配套資料,幫助理解重難點知識點,但仍應以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能力為主,所以題型應多有客觀題和案例分析題,而減少名詞解釋和簡答題之類的主觀題;案例集應以經典案例和國際金融時事為主,并及時更新相關知識內容,不僅為教師提供教學素材,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應用的素材,以促進更好的教與學。
(二)通過實踐教學輔助教學
將外匯交易、風險管理以及國際金融時事案例分析等以外匯軟件操作、專家講座以及小組討論等方式開設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國際金融實踐操作能力,既鞏固和深化課堂理論教學內容,更重要的使學生會解讀外匯行情、利用外匯軟件分析和判斷外匯走勢并能模擬交易。同時通過講座和討論,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和協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資料查找、案例分析、報告攥寫以及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任課教師除了認真備課,做好課堂教學設計之外,還應該多參加培訓進行學習交流,參加名師講座,多學習國際金融前沿,參與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及國際金融相關主題的科研項目,參與外匯實踐交易等。最終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操作水平,以提高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
[參考文獻]
[1]戴小平.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質與培養模式探討[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xx(3).
[2]李佳頤.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頂層設計[J].中國金融,20xx(10).
[3]吳燕.國際金融學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在線,20xx(4).
[4]李丹捷,白煒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金融學課程改革的路徑選擇[J].對外經貿,20xx(8).
國際金融學論文3
1.引言
問題解決產生于數學教學,之后在相關學科的教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國際金融學教學中問題解決意義重大,但由于國際金融學是研究一國金融變化對其他國家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問題解決十分困難,案例引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問題解決遷移能力從而有利于問題解決,因此,應大力提倡以案例引導為基礎的問題解決教學。感于是,撰于文。
2.問題解決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問題解決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解決突破了波利亞的啟發法。波利亞問題解決研究的最大貢獻在啟發法上,這種方法強調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而不應拘泥于某一具體方法和教條。波利亞之后,人們對問題解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從而使問題解決突破了啟發法而深入到對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系統研究。
2.問題解決研究廣泛吸收了其他學科研究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對問題解決的研究廣泛吸收了認知心理學、哲學、人工智能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從而使問題解決研究更加科學,應用日趨廣泛。
3.問題解決不但在數學教育中受到重視,在其他學科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和長足發展,目前問題解決正在成為整個教育界的教學方法規范和先進的教學思想理念。盡管如此,在我國的社會科學教育中對問題解決的研究和應用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少的。究其原因,第一,從傳統來看,我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盡管有些專家學者反對,但在我國人們習慣上把數學定位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差距較大,這自然造成了發端于數學教育的問題解決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的遷移障礙;第二,中國教育界長期以來習慣于高度統一的教學內容計劃和高度統一的教學方法,統一固然有其好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創新;第三,在學校教學中長期以來所遵照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理念難以容納更符合市場和學生實際需要的問題解決教學方法,這實際上是以產定銷的生產經營理念在教育界的特殊表現;第四,中國學生從小就接受并且習慣了以應試為目的的填鴨式教學,因此,對問題解決教學存在本能的反感。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解決教學已成為時代潮流,無論阻礙有多么大,我們都應有勇氣去進行挑戰。
3.國際金融學教學中問題解決的必要性
國際金融學研究的是國家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作用,所以研究的內容很廣泛也很宏觀。國際金融學的理論內容比較復雜,分析方法也比較抽象,同學們往往感到很困難。相對于國際金融學學習的真正目的來講,內容和方法本身還不是最困難的,但這一點學生似乎并沒有感覺到,這也正是我國經濟學理論教學的弊端之一。學生們往往認為學習國際金融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去關注真正的學習目的本身。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經過調研發現,很多同學都認為學習國際金融學對將來工作沒有用,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認為學習國際金融學對將來工作沒有用的同學往往都是因為沒有信心找到一個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經濟學科的學生如果畢業以后想去當導游,當然覺得國際金融學沒用;經濟學科的學生如果畢業以后想去搞軟件開發,當然覺得國際金融學沒用;經濟學科的學生如果畢業以后想去當鉗工,當然覺得國際金融學沒用……經濟學科的學生如果畢業以后搞經濟和金融工作,就不會覺得國際金融學沒有用了。目前,中國經濟學科各專業學生很多,就業崗位有限,造成擁擠現象,所以學生沒有信心找到適合自己學科專業的工作,這樣就連帶地影響到了學生對專業課程有用性的準確判斷,進而使真正的學習目的喪失。針對這種狀況,必須使學生們認清就業形勢、樹立專業信心、明確教學目的,在此基礎上改革教學方法,實行問題解決教學。國際金融學問題解決教學是與國際金融學的目的緊密關聯的,學習國際金融學就是為了理解國際金融現象并能夠解決國際金融問題。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國際金融學的問題解決教學更加必要。
4.國際金融學案例分析與學生問題解決遷移能力
國際金融學問題解決教學必須做好問題情境設計。問題情境設計有很多原則,這些原則之間往往有一定矛盾,在國際金融學問題解決教學中應以堅持時效性、真實性、啟發性原則為主。筆者認為,國際金融學應根據當時是實際國際金融狀況設計問題情境,這樣設計的問題情境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也只有這樣設計問題情境才真正有意義。問題情境難度很大,學生問題解決遷移能力有限,這個矛盾的解決有賴于案例的詳細分析。前已述及,案例的選擇依據是中國和外國歷史上與問題情境類似的國際金融事件和調控措施,因此,對案例進行詳細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遷移能力。經濟學與很多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無法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重復試驗。與此相似,國際金融學的問題情境不可能與歷史案例完全相同,教師在教學中應向學生們說明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環境是有差異的,并鼓勵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分析新情況,研究解決新問題。
5.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1.問題解決在國際金融學教學中十分必要;
2.在堅持時效性、真實性和啟發性原則的基礎上根據當時中國實際國際金融狀況設計問題情境;
3.選擇中國和外國歷史上與問題情境類似的國際金融事件和調控措施作為案例;
4.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問題解決遷移能力。
作者:羅丹程 薛雅奇 張婷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國際金融學課程論文
通過課程論文的寫作,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怎么寫一篇論文吧!
國際金融學課程論文
1當前高職國際金融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
1.1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部分高職國際金融專業采用的是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專業理論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老師填鴨式的教學,不但沒給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而且制約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阻礙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1.2專業課程構建不合理,實踐課教學內容滯后傳統的國際金融專業實踐課程的體系,大多按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來進行。一部分高職院校甚至是在專科或本科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減少課時,刪除部分專業知識,來簡單地進行實踐課程的課程設計及內容編排。這樣做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脫節,適應不了崗位的職業技能需求。
1.3缺乏學生參與的實踐教學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用型人才越來越被社會和企業所推崇,企業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也隨之增高,社會實踐是檢驗學生專業學習新成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高職院校由于師資設備等因素的制約,及其缺少學生參與實踐的教學環節,教學中基礎課程占據了大部分的教學時間,使得學生缺少到證券公司、期貨交易所、銀行、投資公司等相關企業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機會,影響了學生對工作崗位、業務流程、專業操作的認知,使其難以構建對專業相關崗位的認知。
關于國際金融學的論文
國際金融在國際經濟關系和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國際金融學的論文,歡迎大家的閱讀。
1.引言
問題解決產生于數學教學,之后在相關學科的教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國際金融學教學中問題解決意義重大,但由于國際金融學是研究一國金融變化對其他國家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問題解決十分困難,案例引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問題解決遷移能力從而有利于問題解決,因此,應大力提倡以案例引導為基礎的問題解決教學。感于是,撰于文。
2.問題解決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問題解決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解決突破了波利亞的啟發法。波利亞問題解決研究的最大貢獻在啟發法上,這種方法強調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而不應拘泥于某一具體方法和教條。波利亞之后,人們對問題解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從而使問題解決突破了啟發法而深入到對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系統研究。
2.問題解決研究廣泛吸收了其他學科研究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對問題解決的研究廣泛吸收了認知心理學、哲學、人工智能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從而使問題解決研究更加科學,應用日趨廣泛。
3.問題解決不但在數學教育中受到重視,在其他學科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和長足發展,目前問題解決正在成為整個教育界的教學方法規范和先進的教學思想理念。盡管如此,在我國的社會科學教育中對問題解決的研究和應用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少的。究其原因,第一,從傳統來看,我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盡管有些專家學者反對,但在我國人們習慣上把數學定位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差距較大,這自然造成了發端于數學教育的問題解決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的遷移障礙;第二,中國教育界長期以來習慣于高度統一的教學內容計劃和高度統一的教學方法,統一固然有其好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創新;第三,在學校教學中長期以來所遵照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理念難以容納更符合市場和學生實際需要的問題解決教學方法,這實際上是以產定銷的生產經營理念在教育界的特殊表現;第四,中國學生從小就接受并且習慣了以應試為目的的填鴨式教學,因此,對問題解決教學存在本能的.反感。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解決教學已成為時代潮流,無論阻礙有多么大,我們都應有勇氣去進行挑戰。
《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建設探索論文
摘要: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需要推進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國際化課程不等同于雙語課程,它更強調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貨幣金融學”是我校首批立項建設的國際化課程,在推進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授課團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課程;教學研究
一、引言
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國際化課程建設,需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促進和鼓勵學生思考、表達為目標。推動課程的國際化建設,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促進學生專業理論的學習,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
二、“金融學”課程體系國際化的內涵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來愈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化規則、掌握國際前沿知識的各類專業人才。課程是高等教育發展、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載體。課程國際化是指課程建設在國際觀念的指導下,把國際的、跨文化的知識和觀念融合到課程中來,使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管理、教材建設、外語教學等形式,有利于培養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性人才的課程建設過程。[1]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課程體系不斷優化,可分為核心主干課程和各類選修課程兩大類。核心主干課程包括貨幣金融學、國際金融學、商業銀行管理學、證券投資學、公司金融等,基本涵蓋了金融學的主要領域;各類選修課程是各高校依據培養目標和模式設置的,比如國際貿易、投資銀行學、金融會計、國際投資等選修課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下,培養基礎扎實、適應性強的國際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國際化的金融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基礎。金融學課程體系的國際化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2]第一,在現有的課程設計中增加國際課程,如世界經濟、國際法律、全球意識、國際關系等課程。第二,將國際化內容融入課程,使課程內容具有國際導向,以此發展學生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在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課程實施的國際化,即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生、授課時間和地點等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