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公德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淺談青少年公德教育論文
良好的社會公德,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民族高素質的體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跨世紀的建設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關系到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大事,尤其是在新舊體制轉變過程中,如果不認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將要貽誤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公德教育,全社會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誠然,在老一輩革命先驅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當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觀念正逐步形成,他們熱愛集體,樂于助人,文明禮貌,維護秩序。但由于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帶來的負面影響,種種破壞社會公德的思想和丑惡行為時有發生,正在腐蝕著青少年的公德心。據某校在一節政治課中對“看見發生車禍時你怎么辦?”進行問卷調查時,初三級39名學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熱鬧或盡快避開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報警或救人的,僅占20.5%。可見,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學公德觀念是有待加強的。此外,社會上某些現象常常令人觸目傷懷:路燈或其他公共設施被無故破壞;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現象;乘車爭先恐后,不但不聽從指揮,甚至惡言相向,動輒喊打喊殺;違反公共秩序,不聽勸告,甚至辱罵毆打他人……這些現象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鮮見
不可否認,青少年公德意識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學校德育工作目標空泛,強調共性有余,注重個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強;其二,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理論偏多,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養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體化建設少,致使學校德育工作疲于應付,難于營造各具特色的氛圍;其四,社會上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以及黃、賭、毒等不良現象的影響,也往往使學校的德育工作“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