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改論文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建國以后課改已有過好多次。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
高中語文新課改論文1
1.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有效性教學
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人思維的轉變,都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來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這時,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實踐就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共鳴,是適應于這種新需求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各項能力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有效性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實施
2.1以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新型教學模式
2.1.1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哪種學科的教學,教學模式的設計都必須依循教學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教學過程的基本準則,無論是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都不能偏離這些最基本的東西。
2.1.2符合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努力達到的,設計教學模式必須要符合綜合提高學生的素質、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目標。
2.1.3符合學生的自身特點設計教學方案還必須考慮到高中生的自身特點,如心理特點,認知特點,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1.4符合高效性原則任何一堂課都是有時間限制的,不可能無限時的上下去,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提高,如何制定高效率的教學方式,是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2.2以興趣為引,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了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有效性教學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生有話說,讓學生愿意說話。同樣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與通過古板的方式說出來,所取得的效果必然是截然不同的,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無疑是一種好的方式。
2.3考察課本教材,選擇合適內容
從語文這一學科來說,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典,宜讀的,但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將這些課文全部上完,即使上完了,取得的效果也不大,那么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的挑選一些內容來進行課堂教學,將課本內容當成例子來進行學生能力的培養,從文本出發,讓學生發散思維,從文本中學習到閱讀、思考以及創作和再創作等技能,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現代教師,要拋棄過去將課本視為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的認知,使用教材應當更加靈活。
2.4在課堂以分組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互動僅限于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的方式,這種方式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了課本之上,也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新課改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改變,教師不再只站在講臺上說,而是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學生,課堂上不再只有教師問學生答的互動模式,而是產生了學生分小組探討問題的學生內部互動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幅提高,并開始漸漸認識到學習不只是聽老師講,也應當自己主動積極的去學,因此,為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應當多采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
2.5在課后進行恰當有效的課堂總結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體,但不能只看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與其主體地位,還應當注重課后總結的必要性,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對課堂學習進行總結,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所學內容的概括等方式來幫助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這種課后總結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與鞏固,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情況反映出來,以便教師及時發現課堂教學的不足,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調整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結語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何在課堂上短短的幾十分鐘內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是每個教師都應當探索的問題,高中語文課堂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探索有效性教學,同樣也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當思索的問題。
高中語文新課改論文2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背景下的作文批改模式-
論文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背景,作文,批改
面對高考作文的形式花樣多,分值大,我們語文教師有什么措施呢?有什么好方法呢?眾多語文老師都說最有效的辦法是兩字——“多練”。可是我們語文教師平常兩周一次作文就是兩堆小山,這樣的批改工作量已經夠老師苦惱的了。另外,如果始終以這樣一種單調的模式讓學生寫作,學生也不樂意。最終,這樣的“多練”只能老師疲倦,學生厭倦,其教學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傳統的師生作文教學模式關系是這樣:教師命題題作文及指導學生寫作文,學生做作文,教師批改和講評作文。教師做兩頭,學生做中間。我認為這三點都可讓師生共同完成。采用此作文教學模式一方面可讓教師要從“多練”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寫作文興趣。
一、模式描述:
我按百分制批改作文,其中百分之三十由學生批改,百分之七十由老師批改。師生共同批改作文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明確主題,生成習作。
把每學期作文訓練細化為若干個主題,老師根據確立的主題選擇作文題目。例如:我把高中議論文寫作專題細分為以下幾個訓練專題:1.選取立論角度,確立論點專題;2.針對論點,正確使用論據專題;3.議論文說理方法專題;4.議論文語言升格專題;5.議論文的結構專題;6.反駁技法指導專題
每次作文訓練均讓學生明確訓練的主題及期待達到的目的。作文訓練時間安排分為兩種訓練模式:一種課內(一節課)完成。針對不同學生的作文基礎,基礎差的,一節課如無法完成,可讓其訓練片段作文。作文水平較高的同學,可讓其完成整篇800字習作。無論是訓練片段作文,還是完成整篇作文,他們都必須圍繞本次作文訓練專題進行習作訓練。以“議論文說理方法訓練專題”為例:在本次訓練中,作文水平較高的同學在一節課內必須完成整篇議論文的寫作,并且要突出訓練對議論文論據的說理。作文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他只須做到能根據論點選取論據,并針對所選取的二至三個論據展開說理,完成二至三段的片段作文訓練。一種課外完成,事先布置,讓同學們在上作文課前完成,帶來參與小組的修改活動。
第二個環節:生生互動,批改習作(分值30分)。
(一)學生自評階段。
1.明確自評要求
(1)是否扣題。老師指導學生明確本期作文扣題的標志性詞語,讓學生對照自己習作,尋找習作的扣題標志性詞語(特別關注習作前三段及最后一段),并在相關詞語下面用“=”標出。
(2)是否存在錯別字、病句。
2.學生自評活動。按上面要求對自己完成的習作初次修改。
(二)小組互評階段。
1.明確互評要求
(1)明確本次活動的批改主題。
老師根據高考作文批改要求,把作文批評分為以下若干主題。為了便于學生對相關主題的掌握,每次批改活動除字跡要求外,其他要求項目只選擇一個批改主題。以下以議論文為例,共有內容、結構、語言三個批改主題:
①字跡要求(工整)
②內容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新穎)
③結構要求(清晰、完整、嚴謹)
④語言要求(通順、流暢、文采、深刻)
(2)明確本次批改主題的具體要求(以下表格以語言要求為例)
批改項目
分值(總分30分)
備注
扣題
自評項目不賦分
通順
錯別字每個扣1分,語病每句扣2分,最高扣10分。
示例:某同學習作3個錯別字,2句病句,該同學通順項目得分為:10-(3×1+2×2)=3分
字跡
分三等(5分、3分、1分)潦草不得分。
文采
有運用修辭的句子,每句得2分,封頂15分
示例:某同學習作有7句,得分7×2+1(獎勵分)=15分
合計
各項目名稱及得分情況均須寫出。
示例:某同學得分:通順3+字跡1+文采6=10分
(3)小組成員互評。
每名同學按組長分配,只改一篇作文,錯別字及語病須按規范的修改符號幫其改正,文采的語句須用紅筆幫其用水波線標出。在作文最后須寫上該同學各項目得分情況并簽名。
(4)組長點評及推優(每次安排1至2個小組,其他小組依次進行)
由小組長對各同學的作文進行點評,組內推薦優秀作品賞讀,其他同學邊聽邊做記錄,聽完每一篇文章后主動點評,還要對投影儀屏幕上的好句子進行點評(不光說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而且要能夠說出為什么什么喜歡),最后讓每一個同學暢說本節作文課的收獲。
第三環節:老師批改,按總分70分標準批改,然后與同學批改成績相加,最后得出該同學這期作文的成績。
第四環節:師生共同對本期作文某主題方面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評及佳作欣賞,推薦發表于年段或學校期刊。
二、模式的理論基礎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個完整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學生僅僅作為受教育的對象或學習者來對待,忽視學生身心的整體性,這是不恰當的。學生習作的過程,學生既是習作的作者也應是習作的鑒賞參與者。傳統的作文批改模式剝奪了學生的鑒賞參與權,剝奪了學生對每期作文評判的話語權。而把寫作知識異化為抽樣的理論,灌輸給學生。這種只觀注寫作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寫作體驗的批改模式顯然割裂了學生人格的完整性。這種落后的批改模式最后造成學生厭倦習作甚至畏懼習作的,作文教學效率低下也就沒有奇怪了。
師生共同批改習作的作文批改模式把寫作知識細化為幾個訓練專題。學生每次習作訓練均有明確的要求。每次訓練,學生經過自我嘗試、同伴切磋交流、教師指導點撥三個階段,從感性到理性,完全符合教學規律。學生每次習作的過程既是對自己習作水平認識的過程,也是同伴交流、創造、分享的過程。整個過程學生并不是單純接受知識,而是滲透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情感體驗。
三、模式實踐中的反思。
模式試行一段時間后,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作文水平均有了較大的提高。實行中也暴露了以下幾個必須反思的問題。
1.學生習作素材的單調問題。究其原因,這可能與中學生單調的校園生活有關,他們"三點一線"的生活,局限了作文的素材,感到沒什么可寫;另一方面,往往又有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在同學面前描述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時能繪聲繪色,在老師面前為自己的某件荒唐事兒辯護時也頭頭是道,可寫起文章來卻不見如此的生動精彩與理直氣壯。說和寫本是統一的,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大的差別呢?其原因,我想,他們本來就有自我表現一番的強烈欲望,在老師面前辯護時有澄清事實或開脫過錯的迫切要求,激發了他們的表達才能。而作文訓練卻只是為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由于不是處于自己的某種需要,只是為作文而作文,語言表達的潛能就處于沉睡狀態。所以,我認為,如何挖掘學生語言表達的潛能,以激發他們的寫作內驅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工程。只有把作文教學中老師的外壓力變為學生的內驅力,即變老師“要我作文”為學生“我要作文”,進而培養學生的“自能作文”(葉圣陶語)能力,才會從根本上解決作文難的問題。這單靠作文批改模式的改革顯然是不夠的。
2.如何保持學生批改作文的積極性,可否建立一套長效的激勵機制。
高中語文新課改論文3
【摘要】新課改為什么倡導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是什么?那么,探究性學習的設計關鍵又在哪里?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學習方法;關鍵環節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的。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主要以紀律教育來維持教學秩序,以講授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視學生為接納知識的容器,沒有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轉變教學方式勢在必行。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學習方式是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驟,其中某一特定步驟稱為學習方法。例如,有的學生傾向于借助具體形象進行記憶和思考,有的學生偏愛運用概念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有人善于運用視覺通道(讀與看),有人傾向于運用聽覺通道(如聽講、聽廣播),也有人喜歡運用動覺通道(動手做一做或自己說一遍)。學習傾向包括學習情緒、態度、動機、堅持性以及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偏愛。比如,有人必須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中才能專心學習,而有人卻喜歡在音樂的陪伴下學習,還有人能夠在嘈雜的環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學習;有的學生為獲取家長許諾的獎勵而學習,有的學生卻能夠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有人喜歡在競爭中學習,也有人偏愛合作學習。那么,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是什么?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知識文化積累,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素的融匯整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1.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生活積累和知識整合
閱讀是語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積累、形成再現和再造表象的活動。所以茅盾說,讀書應當一邊讀,一邊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凄,一邊到現實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師,可以教給我們很多的東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積累足夠的經驗和豐富的閱歷。有了生活的積累,文本的閱讀才有堅實的基礎。文本研習是自身認知結構與外來信息有機整合的過程,要讓學生在閱讀時發現閱讀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整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將學生已有的相關“內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讀者的共鳴。
2.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文本探究要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將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使文本的思想與學生的思想發生碰撞,產生認識頓悟和思想飛躍。沒有感性因素,哪里有情感和形象?如若這樣語文課就失去了語文味。因此。閱讀教學應該是一種深層次的審美積累、生活感悟和文化積淀。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把挖掘歷史遺跡、搜羅文化古籍看作是比生命都重要的事。是啊,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幾乎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一個人的文化積淀也必然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歷程。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積淀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積淀的人將如何立足于社會,立足于生活。“探究性學習”又稱“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在學習中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那么探究性學習的設計關鍵又在哪里?
1.探究的內容學生能夠操作,并且有興趣
盡可能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重點來學,并試著與學生一起學習,從而構建一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發展探究能力,養成積極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識。在教學中,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索、大膽嘗試,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概括、評述的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主要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主,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能探索性學習。作為教師應當鼓勵、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合理的質疑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探索欲望從潛伏狀態迅速轉入活躍狀態。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使質疑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教師可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樹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就說,大膽表達,教師也應盡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鼓舞時,他們的探究問題的信心就會不斷地樹立起來。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問題思考論文
一、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問題的思考
(一)高中語文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古板,就會造成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下降。教師要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總結不足之處,再對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創新,這屬于不斷更新的過程。像現在我們玩的手機一樣,手機中下載的軟件也是需要不斷更新的,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玩這款軟件,如果一直停滯不前,就會面臨淘汰的危機。教學方法也是一樣,能夠得到學生青睞接受的好方法,教師的教學質量才會提高,進而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二)一味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教育。
語文學科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有歷史、哲學、人文、地理等各個領域,包含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蘊藏的情感也是十分豐富的。學習高中語文,會接觸到古典文學、歷史人物,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產物,從中可以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具魅力。教師可以根據這些,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而不是對文章簡單的理解,要對文章結構進行詳細分析,理解文章豐富的情感,使學生與文章產生情感的共鳴,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三)教學缺少生活情趣,忽視學生的差異。
語文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生活中有許多經歷、感受可以運用到語文學習中。但是,高中生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與社會的接觸非常少,學生缺少實踐經驗,對語文的學習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太過于局限。對于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想問題的角度不同,最后導致對文章的理解不同。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同學們對“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這句話進行翻譯,學生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學能夠正確翻譯出來,而有的同學卻把意思跌倒了,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如果老師將理解能力強的同學作為統一標準,把問題簡單講解,一帶而過的話。就會造成不理解的同學一直不理解,嚴重影響學習效率。
“問題教學法”在新課改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的論文
[摘要]這種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學生的提問為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以創新思維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這與新課程改革主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自主探究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現去激發其智慧的潛能,培養其強有力的內在學習的動機,即把作為人的本質創造精神引發出來。
新課程改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高中的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漢語言的字、詞、句、篇及語法、邏輯、修辭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要培養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還要對學生進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高中語文教學的客觀現實,總是不能令人樂觀:教學的“投入”與“產出”太不成比例——課堂效益不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縛著教師的手腳。這使我們意識到: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中,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非沖破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運用好問題教學法。
一、“問題教學法”存在的理論基礎
“問題教學”并不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才提出來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問題教學法的創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對傳統教育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書本知識、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經驗相脫離的教學模式,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基本步驟是:第一,學生必須感覺到困難,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參與的活動中受挫,這樣,如何使活動繼續下去的問題就產生了。第二,一旦感覺到了問題,學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確定問題。第三,在徹底調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學生就要收集資料,以明確怎樣使自己開始時的活動得以繼續下去,或者將其改造成一個更合適的形式。第四,學生根據假設,從自己的`資料中推出它的含義。第五,學生把看來最能達到他的目的的假設付諸實踐,并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淺議新課改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語文 教學策略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完成知識傳授,還要進行語文能力訓練與情感培養,這就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筆者闡述了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探討了新課改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
一、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筆者認為新課改下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方面:
1、正確看待課程改革,樹立對新課程改革的信心
新課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師的教學壓力,因為他們要改變已經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探索新課程的新模式,還要面對家長和同事的質疑。并且很多家長的觀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只關注考試結果,對新課程改革缺乏應有的信心。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思想嚴重地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進度。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轉變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側重于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將學生的健全人格、綜合素質作為新課程教學的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2、老師要辨證地看待學習方式
一般老師會局限于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即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自主性學習只有對話和提問才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其實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靈活地選擇探索、接受、體驗或者模仿等多種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因此老師要辨證地看待學習方式的改善。
3、具備全面、開放的知識結構
語文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個大千世界,涉及各種領域,重視各種觀念的交叉與共存,語文與思想道德、社會生活、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學等有密切的關系。這些都要求語文教師要具備全面、開放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