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1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日趨廣泛,微信作為手機必備的一種APP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微信轉變了傳統的社交格局,對人們的日常社交方法帶來巨大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采用微信實現社會人際傳播,其對人際關系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微信和人際交往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狀,旨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xx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軟件,支持短信、語音、圖片、視頻的實時發送,通過二維碼、QQ、搖一搖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戶,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郵箱、語音記事本、實時對講、朋友圈等功能。 [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睞,源于其獨特的優勢。微信各項功能設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過QQ賬戶登錄,可自主搜索已開通微信賬號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際交往。交往即為兩個或多個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評價性或認識性的相互過程,簡單來說,即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各類信息情報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的重要過程。交往具有兩大特征,其著重強調了信息溝通。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信息發送者即為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被及時傳遞到接收對象,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行為或觀念,進而實現交往雙方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征
(一)構建真實的人際網絡溝通平臺。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或時間段,而微信能構建即時便捷的人際交流平臺,實現與好友用戶之間的一對一雙向傳播。好友來源通常為騰訊QQ好友、手機通信錄及部分陌生人賬號,用戶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人際網絡溝通平臺的真實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眾傳播平臺。在傳統的網絡溝通平臺中,用戶更新個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如地域、時間等。而在微信平臺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戶還能選擇多種新興多媒體手段,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戶都可成為大眾傳播者,從而打造多元化大眾傳播平臺。
(三)交往行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臺交往不受年齡、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需特定人或物作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臺中,可實現多人交流或“點對點”交流,進行多種元素相結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對無聲的交流,交往行為更加趨于直接化。
(四)交往關系平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臺中,日常交往規則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網絡交流中,實現交往關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識自主。在微信平臺中,人際交往屬于開放、個性、多元、自由的系統,任何交往角色都擁有決定權與話語權。交流行為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臺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種信息資源。
三、當代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本研究主要選取某大學586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等形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分析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收回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1份。
微信一經發布就成為一種熱潮,受到了大學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達77.7%,微信曾經使用率達17.1%,未曾使用率為5.2%;使用微信超過半年以上的大學生超過70%;超過50%的學生經常登錄微信接收信息。[3]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數較多,且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在微信好友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學,父母及親人所占比例較少。
四、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信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微信給大學生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打破了大學生實際交往中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實時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機上。微信增加的實時對講功能更加便捷,無需支付通信費用,便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轉移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網絡,給不善于交往的學生提供了平臺。
2.微信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微信與社會人性化、社會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學生通過微信可以擺脫現實束縛,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構建人際關系。大學生可以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使心理狀態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虛擬社區可以增強歸屬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各項信息的快速傳播,集中社會人脈資源,通過聚集故舊和新朋,逐步形成網絡群體。[4]微信使用個體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和獲取各項信息,形成社區化和虛擬化的人際傳播模式,個體通過信息傳播來保證人際交往的社區化發展。
4.朋友圈可增強人際交往的嚴謹性。朋友圈是一種新型的虛擬社區,朋友圈成員應通過嚴格的身份審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內部、各成員所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分享和記錄生活體驗。其將人際交往關系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需得到用戶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項信息,確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嚴謹性。
(二)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與現實脫節。微信在為大學生帶來便捷性的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學生使用微信擴展人際關系,必然會占用大量的人際交往時間,淡化了現實生活與個體之間的直接聯系,造成個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系逐漸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實現現實人際關系的轉移,在媒體空間中,人類淡化了對真相的追尋,部分大學生寧愿相信虛擬網絡,而忽視客觀事實,導致其與現實生活脫節。
2.造成個人隱私的暴露。女大學生更傾向于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容易輕信他人,極易上當或受騙。微信雖然有隱私設置功能,可以針對好友開放,但在其開發初期,對于隱私的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搖一搖”開展詐騙活動,給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3.使不道德行為增加。許多大學生會偶爾或經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功能與陌生人交流,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現實中受到擠壓的一面或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臺中。由于沒有社會道德的束縛,許多人在微信交友平臺上僅憑自己的喜好發表言論,監督體制無法體現其應有效用。在微信平臺上,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的同時,迅速增進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為朋友間的相互聯系提供了便利。微信雖然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卻極易產生社交依賴,且部分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大學生應該正確、適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給自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劉小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xx.
[2]溫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xx.
[3]郭燕榮,麻文斌.試析微信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以蘭州大學在校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xx(6).
[4]田芳.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xx(36).
[5]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xx(2).
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2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一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臨床心理干預與診斷過程。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通過在來訪者的大腦中輸入一組與人交往時不焦慮的程序性知識,并結合臨床放松訓練使其達到自動化運行,重新建立人際交往時的、新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徹底地解決了來訪者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 元認知干預技術
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個重要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大學生們逐漸將生活重心由學習,轉移到社交活動上。但很多同學由于從小一直埋頭于學習,缺乏人際交往經驗,或者頭腦中存在關于人際交往的錯誤信念,導致人際關系建立或維護時產生問題,長時間內無法進行自我調節,于是對自己、對他人產生消極評價,一旦對人際交往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便很易形成了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表現為焦慮、緊張、交往恐懼、孤獨感、冷漠、依賴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點。其中尤以焦慮、緊張、孤獨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現為多。下文是筆者運用元認知心理干預過程對一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案例進行干預的過程。
1。來訪者基本情況與癥狀表現
1。1基本情況
小杰(化名),大連某高校國際商業學院大一學生,93年出生,河南農村人。父母在大連金州區務工,自小便跟隨父母在外讀書。小杰為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有個妹妹,感情較好。
來訪者性格獨立,努力上進,甚至有些爭強好勝。小學、初中在金州讀書,學習成績優異,班級名列前茅。一直擔任班級班干部,培養了較強的管理能力,但與人交往時說話直白,有時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讀高中,與父母分開,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轉學等原因,成績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難以接受,對自己很不滿意,卻一直無法調整,渾渾噩噩的度過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調劑到目前所學專業,該專業學費較高,來訪者便開始自責給家里增添了經濟負擔,愧疚不已。學校規定,大一年級達到一定分數可以轉專業,因此,大學期間一直努力學習,想要轉到學費較低的同類型專業去,被同學戲稱為“學霸”。
由于來訪者所在專業學費高昂,多數學生家里條件較好,來訪者感到和她們沒有共同語言,價值觀不同。開學二周后就與同寢室一位同學發生爭執,室友批評她不講個人衛生,身上有異味,不注意保護寢室衛生環境、自私自利、鬧鐘鈴聲等影響同寢室室友休息等。來訪者辯解到,自己已經很注意衛生了,是室友強詞奪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軍訓遲到,自己睡的比較“死”,根本聽不見鬧鈴震動,所以才設置了鬧鐘鈴聲,這樣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點,室友不但不領情,還埋怨她,告訴她如果怕遲到就自己先走,在這催催催,很煩人。對此,來訪者感到很氣憤,與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覺到很難與室友相處,回到寢室感到氣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說話。感覺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慣室友,感到心煩,室友經常聯絡其他寢室的同學到自己寢室來打撲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寢室都感到煩躁,覺得沒有歸屬感。
1。2癥狀表現
第一、寢室恐懼:不愿意回寢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門,下了課便去自習室或圖書館,直到圖書館閉館,不得回去時才返回到寢室,在寢室樓下徘徊很久后才敢進入寢室,隨后便感到煩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說話:看到與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煩、擔心、焦慮。不敢與室友說話,怕自己說話太沖,又引起不必要的爭端,但又覺得自己這樣“忍著”,對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際障礙:長期不敢同室友說話,逐漸不敢和班級同學說話,在路上遇到同學與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開。無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際交往當中,每天早上為了避免與同學打招呼,甚至提前一個小時去班級。
2。癥狀的成因
2。1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形成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是指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和發生過程中,本人未曾意識到或意識到卻控制不了的情緒反應[1]。其中的“條件性”是指通過后天建立起來的反射[3],它以情緒為核心,以S—E—R為表征式,其中S為問題情境或刺激事件,E為自動實現的條件性情緒,R為條件性情緒推動下的思維及外顯行為反應,人們通過自己的認知、經驗、觀念等對條件性情緒反射所引起的反應R進行評價、思考,又產生了新的評價性情緒E′,這種情緒增強了原來的條件性情緒反應,由此開始不斷地積累,從而產生了循環。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極情緒,那么人們就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據此原理,小杰的人際交往障礙,其本質就是一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最初形成過程,即與室友吵架(s),產生煩躁、氣憤、焦慮的情緒反應(E),最終形成的行為反應(R),即為不愿意回寢室,不愿意與室友說話。行為產生后,小杰會對自己產生一個消極的評價性情緒(E′),即我不會和同學、室友說話,我的語言溝通能力是有問題的,我的人際交往是存在問題的。這樣的評價增強了小杰的焦慮情緒,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強循環。
隨著上述刺激循環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寢室、同室友講話、和同學說話成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對應的條件性情緒(E),即為焦慮,擔心自己說錯話,會令事情更糟糕,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被動、成為被孤立的對象。這樣產生的反應(R),即為不回寢室,不跟室友說話,逐漸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學說話,甚至見到同學后立即躲開,繞路走。這樣的行為持續一段時間,來訪者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消極的評價,即我是有問題的,我是不正常的,這使得情緒(E’)更加焦慮,增強了不良行為的產生。這也就形成了復雜系統的增強循環模型。
2。2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
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辦”的操作性知識,它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實現并且表現為能力[1]。這種“怎么辦”的反應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中用C—A產生式來表示,即我一遇到這樣的情景,就要去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識是自動運行的,對于小杰來講,形成的是關于如何避免回到寢室,避免與室友說話、與同學說話的程序,然而這種程序在運行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焦慮情緒的產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礙。
3。臨床干預
3。1認知調整
首先,對小杰講解條件性情緒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會愈加嚴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將對于人際交往的焦慮感、恐懼感不斷放大,想要控制卻無能為力,使得焦慮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對于人際交往知識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釋癥狀產生的整個心理機制。使她明白問題的關鍵因素在于焦慮、恐懼情緒下推動的潛意識行為。并且告訴她,這種條件性情緒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時也是易消除的。同時,給小杰補充關于人際交往的知識,比如黃金法則、白金法則等交往規則,也就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
3。2放松訓練
臨床放松訓練是一種高效的暗示學習技術,保加利亞羅扎諾夫博士研究發現,暗示作用下的學習效率是平時的5至50倍[2]。利用這種高效學習的狀態,臨床上為患者建立新的、積極的條件反射,以替代過去消極的條件反射。首先通過肌肉的漸進式繃緊放松,配合以舒緩的音樂,使來訪者慢慢達到一個輕松平靜的狀態;接下來為患者輸入風景想象,對美好愿望想象,促進來訪者形成積極的情緒。最后利用冥想模擬刺激情境,輸入合適的程序,建立積極的條件反射。例如,針對本來訪者,可以帶領來訪者進行冥想:九點鐘后,想象著自己就要回到寢室了,進行一個深呼吸,告訴自己我沒有問題,輕輕的推開門,笑著對室友說:“我回來了!”無論室友的反應如何,你都在心里對自己說,看,你成功了,你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就這樣做下去,你的人際交往已經邁進了一大步!
此放松訓練共做了四次,來訪者能夠很平靜的回到寢室,不感到焦慮、緊張。第三次后,來訪者很興奮的跟我說,之前與自己吵架的同學,主動與自己說話了,來訪者感到很開心。隨后對放松進行了狀態調整,讓來訪者能夠主動的融入到寢室話題當中。第二階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復發策略指導
來訪者在咨詢的過程中,由于連續做放松訓練,其人際交往障礙得到了明顯的改變。但是在放松結束以后,來訪者獨立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一旦不可測因素產生,便會再次陷入障礙當中。為使來訪者能夠克服困難,堅持運行正確的新程序,我們需要教會來訪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復發策略。即用元認知指導和監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變化。
教給來訪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緊張、焦慮的狀態,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簡單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慮情緒。增強自身信念:我已經做到很好了。我是一個能夠克服困難的人,這一點小小的困難,怎么能夠難的到我!
3。4布置作業
要求來訪者每天至少要做30個以上的深呼吸,每當焦慮情緒上來的時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訴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維,給自己積極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來訪者做運動,每天保持半小時以上的運動量,運動過程中想些積極的畫面,比如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未來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實現。
經常記錄進步筆記,每當自己取得進步時就記錄下來,經常翻看自己進步的點點滴滴,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也要記錄下來,例如“同學說了不愛聽的話,但是我沒計較”。或者當自己取得進步的時候,讓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將這種情緒放大,體驗到進步的快樂,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更加自信。
4。干預效果
經過十次的干預,來訪者自述,能夠心情平靜的回到寢室,不再感到寢室氣氛壓抑。有時,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能夠融入到寢室聊天當中。逐漸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有了信心。
5。結論
在運用元認知技術進行臨床咨詢的過程中,咨詢師通過對來訪者講明技術原理,使來訪者明確問題產生的心理機制。這樣來訪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咨詢師的幫助形成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并自動運行。主動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建立起元認知系統,關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特征。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金洪源,王云峰,魏曉旭。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
[2]王立凡,金洪源。過度傾訴與傾訴癖的形成、危害與臨床治療[J]。社會心理科學,20xx,22:23—25。
[3]金洪源。元認知心理干預與學生人格的高效培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xx,11:4—7。
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3
摘要:本文從學生個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社會環境方面提出相應的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進行干預和調適,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障礙,完善他們自身人格,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
綜合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認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我們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干預,幫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問題,學習并解決自身的困惑,將自己的人格盡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學生素質,為社會輸送健康的人才。同時也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提供補充,以便對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鑒。
一、學生個人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
正確理解認識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擴大交友范圍,讓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變得豐富多彩,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交友觀念。
(二)全面發展興趣愛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進入大學會遇到在語言、文化、興趣、人格、價值觀等不同方面的差異的交往對象,使我們的交往變得不再簡單,我們需做到全面發展自己,才能應付自如。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學生會、班干部等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舞蹈、游泳、書法、繪畫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在學習中多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多學習,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學生要處理好和他人之間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學習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和別人交流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第一次見面會因你身上的某個特質而愿意和你再次見面。第二,學會換位思考。第三,運用正確的語言藝術。第四,學會幽默。第五,主動熱情。第六,學會贊美別人。第七,給自己進行積極地暗示。
(四)正確處理現實與網絡中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網絡的兩面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分清現實與它的區別,現實生活才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網絡世界雖然美好但它是虛擬的,我們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過在現實生活努力去創造也能獲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變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應該做到嚴厲和慈愛相結合,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待子女的態度應該松一些,大氣一些,父母應與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語氣,用道理去說服孩子,不要強制孩子去做你所認為對的事,多些笑臉,少些發怒,多些朋友之間的親密,盡量不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多給孩子講些道理。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會形成人際交往障礙,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為孩子設想的未來發展,多與孩子溝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質,不因孩子做錯事亂發脾氣,應給他們講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做到家庭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不獨斷專行,制定相應的規定,有問題講出來家庭中的成員一起解決,父母與孩子共同構建一個和諧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學校教育方面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工作
學校應重視學生心理方面問題,開設相關的課程。幫助他們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礙,學習自我調節,增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處理好人際交往關系。具體應遵循幾個原則: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明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面對人際交往之間的障礙。
(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成功交往的品質
學校應讓學生重視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要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收獲友誼。通過他人對自己積極的評價,增強我們完成工作的積極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鍛煉好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會環境方面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大學以開放、民主的態度對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觀念、人際交往觀念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應宣傳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社會中大眾認可的觀點,常開展事例教育,讓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經濟的社會風氣。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現代社會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處在其中經常接觸網絡中虛幻的信息,難免分不清對錯而沉迷其中,打游戲或在網絡上結交網友,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引導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我們應遵循這幾個原則:社會管理和學校教育相結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約束相結合,社會相關管理部門與宣傳健康的網絡知識相統一。社會相關部門應注重宣傳健康上網的意識,引導大學生學習有關網絡的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知識,建立和促進良好的榜樣。
五、小結
本文在以往研究結果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在和他人交往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學會調節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魅力,讓別人喜歡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第三是學校方面,應重視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設置心理咨詢室,老師引導學生正確提升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會環境方面,社會應營造良好的風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參考文獻:
[1]溫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xx,(05):31-33.
[2]張宏偉.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及對策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06):72.
[3]章梅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分析與改善途徑[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1):28-30.
[4]吳丹.當代大學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礙調適[D].哈爾濱工程大學,20xx.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通用8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借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并且帶著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著主觀性、復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群體屬于一個心理幼稚并且又擔負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面對來自于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盡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分析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對集體主義教育影響的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分析,結合輔導員對班級的評價,發現人際交往能力強的班級整體狀態良好,班級目標積極向上,管理輕松;人際交往能力均衡,離散系數小的班級凝聚力強;人際交往能力低的同學容易游離在集體外,并針對這些特點提出高校集體主義教育應增加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鍛煉的內容,提高集體主義教育的成效。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集體主義教育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方面大學生處在一個注重人才、張揚個性的時代,導致一些人集體觀念淡化,同學關系淡漠,另一方面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凝聚民族精神、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大學生集體主義意識關系到祖國的發展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變革,因此,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課題。
心理學理論認為團體的過程就是人際溝通的過程,了解人際溝通的理論有助于認識和把握團體發展的過程,進而有效引導團體發展。人際關系中的融洽、和諧、團結互助就是激發集體成員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的情緒體驗,孕育著集體主義情懷。
工科大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學習課程思維嚴謹,更注重邏輯推理訓練,人文素養表達不夠豐富,開展集體活動容易顯現出活躍性和創造性的不足。在人際交往中不善表達,容易溝通不暢,這些問題都會影響集體主義教育的成果。因此,量性分析工科大學生交往能力對集體主義教育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集體主義教育方法,可以提高集體主義教育的適應性。
考慮到測試的信度和效度,比較國內外人際交往能力自陳量表后,選擇王軍編制的《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作為測試方法,對某高校一個工科二級學院一至三年級進行測試,把同一年級同一專業的不同班級作為比較班級,稱為平行班,因平行班一般課程安排,任課教師、管理的輔導員都相同,班級氛圍只與班級成員相關,其他因素對集體主義教育結果影響差別不大,以此分析大學生交往能力對班級的影響。本測試共發放問卷1036份,回收問卷944份,男生占比85.7%。通過對數據進行對比,發現: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同伴教育作用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同伴教育同伴關系
論文摘要:大學生是大學校園的主體,大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因素。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學生之間的關系問題。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越來越獨立的思想和狀態使得他們也越來越多地需要獨立去面對各種問題。如何和周圍的同學相處融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適應能力強的學生,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能夠很快地調適好,但是也有很多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產生了人際交往障礙。在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時,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視。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大學生以高校為交往環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內容包括同學之間的交往,師生之間的交往,班級社團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課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認知自我、適應社會、滿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們的挫折感和孤獨感,緩解內心的沖突和苦悶,宣泄消極情緒,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認知偏差、動機錯誤、情緒障礙、缺乏技巧等多種原因,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面臨重重危機和考驗。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人際交往障礙已經超過擇業壓力、學業壓力,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間的宿舍關系更是微妙和難以捉摸。曾經有個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別大,三個女生與另一個女生關系相當糟糕。矛盾的源頭就是,這個女生一貫以來的生活習慣獨特,加上不擅于與其他人溝通,造成雙方互不理解,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從冷戰到互相謾罵,后來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從剛開始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就及時介入其中,跟雙方學生進行談話并調節,并聯系了那個女生的家長,希望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方面進行疏導和教育。雖然一直關注該宿舍的關系,而且一直試圖化解雙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現了動手事件,讓我感到一直以來的努力全部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