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
一、創新與創業的概念
要創新當代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實踐活動形式,前提條件要清楚創新和創業的概念。創新是指人類為了發展,運用已經知曉的信息,不斷的突破常規,發現或者產生某種獨特、新穎的有個人價值或社會價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動。從經濟學中來講,創新立足于經驗和技術的相結合。步入二十一世紀,科學界對技術的創新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將技術創新認為是包含組織、商會、金融和科技等活動的一系列綜合過程。而創業是指創立集體、社會、個人的各項事業,創業是人們通過發現、識別商業機會,組織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來創造價值的過程。所以,創業和創新既相聯系又有區別。創新是創業的本質基礎和前提,創業則是在創新基礎上發展的以產生經濟利益。
二、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的就業現狀近年來全國大學生規模擴大,就業形勢嚴峻,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1。從培養院校角度。我國大多高校熱衷于培養學術型人才,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綜合發展的綜合型人才。高校培養的人才缺乏實踐經驗,理論知識雖強但實際操作能力較弱,因此,難以適應滿足市場的需要。而且由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該工作的開展無法跟隨就業的形式變化和制度改革的需要。
2。從用人單位的角度。隨著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企業的發展進入了較穩定的階段,對人才的需求量減弱,國家提倡發展的是高新型產業所需的是高精專人才,而大多畢業生屬于應用型人才。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大多中小型企業面臨巨大市場壓力與生存困境,為降低成本維持企業運轉,大多數中小企業一般都會縮減人員,進一步加深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3。從畢業生自身角度。目前許多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認為到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外資企業、大公司企業工作才是最佳選擇,而在私營機構、中小企業工作只能當做過渡。對于自身能力過于自信,寧可一直在家待業也不愿去中小企業工作,而且有些畢業生想獲得高收入卻不又不愿從事需要高付出的工作。
(二)大學生的創業現狀雖然以高校為依托,我國大學生不斷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的創業還是比較落后,創業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影響大學生的創業發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創業意識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導。受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還較為落后,畢業后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少,付諸實踐的更少。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還是高校的創業實踐教育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創業教育引導。
2。創業能力不強。創業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創業者的綜合素質,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一味注重課本知識,使得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
3。創業的社會環境不好。當前我國的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給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機會和平臺。
三、對實踐形式創新的建議
(一)創業計劃競賽實踐的形式通過競賽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在我國高校算是最為可行的一種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形式。學生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能夠促進正確成才觀的形成,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實踐在就業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通過開展創業競賽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科技隊伍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若是創業計劃競賽能和一些社會企業聯盟,讓創業計劃比賽項目能夠真正實施,則更能增強學生參與創業的能力和信心,有些優秀項目還能夠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因此,應該鼓勵高校、地區和全國性創業計劃賽事的發展。
(二)擇業就業實踐的形式擇業就業是一個大學生,認識和評價自我適應社會的過程。擇業就業問題也是每一個大學生,畢業時即將面臨的問題。因此,開展大學生擇業就業實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要重視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創業實踐鍛煉,例如:舉辦各類崗前培訓實踐活動;舉辦校園招聘會。多組織學生參加面試模擬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和了解面試技巧為應聘做準備。
(三)自主創業實踐的形式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就業中最為提倡的一種形式。可以從創新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形式著手,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充分利用學校內的場所和資源,建立創新實踐基地,開辦虛擬創業公司、工作室,或者是學校提供實體店面和資金資源,讓學生開辦創業實體。譬如:服裝店、文件店、家教中心等,使得學生在真正的實踐經營中,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學校還應與服務企業加強聯系,多組織學生去企業見習和實踐,這種實踐形式能夠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的實際工作情況,了解企業的管理和經營。
作者:吳敏 單位:吉林體育學院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2
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說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制”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延展模塊和創業就業模塊課程體系。這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補充,有利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準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實用人才
隨著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質、創新等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形成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亮點。這些教學模式主要有:
1.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創造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學生由吸納向創新、創造轉變,由單一知識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
2.自主式教學模式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幫助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的模式在專業學習模塊時進行的,將使專業理論的學習更貼近生產實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用能力很有好處,并使學生畢業后就能頂崗工作,取消了見習期。
4.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校企緊密結合,以科研部門參與為基礎,促進教育、科研、產業互動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教師劉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紅早蜜”、“秋紅蜜”、“秋紅晚蜜”桃樹系列晚熟、極晚熟新品種和果品安全生產技術,作為我市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5.校企綜合實施“2+1”教學模式 三、創新高職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我國高職課程改革頗受關注,其中課程評價更令人關注。(教高[20xx]16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可見,高職課程評價問題不僅是國際高職課程發展與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高職課程自身發展與完善的一個必要條件。
1.高職課程評價的方法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隨著高職課程評價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形成性評價越來越被人所重視。要堅持以過程評價為主,同時,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依然是課程評價中的常用方法。但是,為了確保課程評價的客觀、公正,提高課程評價的效率,采用客觀測量、實驗設計和統計推論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對課程實施和課程效果進行評價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按課程準備、課程實施、課程結果三個環節加強過程控制,構建以學校職能部門、學生主體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評價反饋與改進提高相結合。在高職課程評價體系中,評價反饋是課程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課程評價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評價的反饋是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結果的全面分析,為今后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依據。
2.高職課程評價的內容
(1)文本評價的內容。文本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其中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是否完全覆蓋或反映出課程評價目標,應該如何表征課程方案及課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主要指課程方案的創新度、課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能否檢驗課程本身及其各個工作環節的效率,課程評價的結論是否可以為課程控制提供依據,對課程可行性的分析,課程方案的科學性評價、課程方案的影響力評價等。
(2)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以內部教學質量為視角,從課程的開發、決策、設計等開始介入到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開發、課程決策、以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所涉及的因素進行評價,它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
(3)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效果的評價應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掌握的程度、應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師的教學角度(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成果等方面)以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表現(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等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吳亞萍.高職院校雙證融通課程評價的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xx(9)
[2]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 教育探索,20xx,(06)
[3]葛振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M].20xx(3)
[4]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3
摘要:
為探究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運用科學計量學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數據庫收錄的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領域主要期刊數據,應用CiteSpace信息軟件系統,就關鍵詞、作者及機構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用人單位、就業指導、求職過程等問題為我國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研究熱點。《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等為被引頻次較高的經典文章。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機構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溫州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研究熱點;作者分布
大學生就業是目前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突破700萬,就業問題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近年來,國家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相繼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文章也越來越多。本文選定近10年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期刊做計量研究,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梳理,為國家關于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學術支持。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運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對下載近10年來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就業》《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等基本載文信息的多個論文指標進行文獻分析。
二、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對數據的熱點關鍵詞進行統計,得到關鍵詞4181個。通過相近詞合并,在關鍵詞排序當中,大學生(644次)共現詞頻最高,排在第二位的關鍵詞是就業(390次),這表明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大學就業,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創業教育(159次)、創業(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業指導(66次)。這表明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許多理論與現實問題,創業、用人單位情況和大學生就業指導等是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其中高校擴招和就業為研究熱點運用軟件的因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聚類,該領域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
因國際經濟危機持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加之高校連年擴招,畢業生數量眾多,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等都有直接影響[1]。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境的七大誘因為大學擴招導致論、體制弊端論、勞動力市場結構缺陷論、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局限論、結構性或摩擦性失業論、高端產業發展不足論、就業能力欠缺論[2]。九個因素為團隊合作、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內省性、專業技能、實踐經驗、職業動機、就業信息獲取、求職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個維度即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特質、社會適應能力等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4]。還有學者認為就業信息的網絡化與合理應用、指導內容的多樣化與方式創新、主體需求的個性化與互動交流等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5]。卓越導向和成長導向對大學生創業意向有顯著正影響,環境因素的引入對預測個體創業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擴招背景下用人單位意向和就業指導問題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良好趨勢,但在宏觀就業形勢方面,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總體上不容樂觀[7]。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規模日益增加,從20xx年開始,大學生的就業難上加難。20xx年時,我國高校僅畢業107萬人,到20xx年畢業生規模達到749萬,增長達到7倍。從招生規模來推測,20xx年以后五年內,應屆畢業生規模都在700萬人以上。大學生就業問題,在許多地方凸顯出來,每一個畢業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8]。因此國家必須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適當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適度規模,從而降低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畢業生就業風險[9]。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雖然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很多大學生把報考研究生當成了規避就業的理想選擇,大學生畢業行為選擇受到社會、家庭、同齡群體和個人實際情況等綜合因素的影響[10]。
三、作者與機構統計分析
(一)研究作者統計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研究團體日漸擴大,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對作者及作者發文頻次進行統計發現,CSSCI數據庫共收錄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論文,其中發表過2篇論文的作者有169人,發表過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有72名,黃敬寶發文量最多,黃兆信、曾爾雷和施永川組成團隊,徐小洲和梅偉惠組成團隊,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這兩位作者,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單位統計
研究單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國不同高校在該領域的研究實力。通過統計,在20xx-2013年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共發文27篇,居載文作者機構發文量之首;溫州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共發文20篇;浙江大學發文16篇,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發文15篇;中國人民大學發文13篇。由此可見,研究該領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研究大學生就業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區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略顯不足。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穩居機構發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實力最為雄厚。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機構。
四、發表期刊被引用統計
據數據統計,《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獻被引用的頻次較高。在作者發表的論文中,由曾湘泉獨自撰寫的《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一文在《經濟研究》發表,被引用421次,是就業文獻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文章認為,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的局限,客觀上夸大了這種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謝志遠刊登在《教育發展研究》上的《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97篇論文引用了該文中的數據或觀點,該文指出大學生出現“就業鴻溝”的根源在于院系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脫節,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學生就業能力不足[12]。而木志榮的《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一文,則從大學生創業的角度指出了當前推動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的兩個重心,一是建設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二是組織培養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13]。此外,吳志功和喬志宏的《美國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理論評述》、房國忠和劉宏妍的《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啟示》等高頻被引文獻對美國的大學生生涯發展、就業指導與創業模式等進行了闡述,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五、結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信息軟件系統進行科學計量統計,通過對我國高校近十年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①關于中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學術研究緊扣新時期國家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政策調整、就業指導與求職過程、勞動力市場與專業設置、用人單位的調查、職業選擇及影響因素等主題,這些學術研究也為國家就業、創業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該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單位。③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呈多學科交叉趨勢,與相關領域的研究比較緊密,與時代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劍平.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
[2]邊文霞.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3]羅崢,方平,付俊杰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
[4]李恩平,牛沖槐,董國輝.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維度探討與對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
[5]余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
有關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分析論文
1.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特點和問題
1.1就業期望值過高
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直接影響大學生選擇就業的行業范圍、地點、性質和領域。很多大學生都希望能夠留在機會較多的一線城市,這將拉大城鄉發展的差距,導致小城市及鄉鎮經濟發展將更遲緩。就職意向方面,絕大部分學生希望就職于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事業單位,而民營企業卻面臨著招不到人的窘境,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
1.2就業動態性亟待提高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部分大學生都不太樂意接受“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一畢業出來,他們異想天開地以為很容易找到高薪職業。但眾所周知,由于畢業生一出來社會,便會因技術含量不高,實操能力差而不得不低頭彎腰地接受了低工資待遇的現狀。等到一兩年后,當他們經濟獨立、能力獨立和人格獨立的時候,也即是等到學成技術之后,他們才有能力跳槽到工資待遇、發展前景更好的公司。在面對如此的客觀現狀,他們是經過反復嘗試和反思,才不得不接受了“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觀念。
1.3創業意識仍需加強
隨著就業形勢嚴峻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崗位緊缺的威脅。而自主創業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這不僅為國家和社會解決了就業崗位緊缺的問題,而且在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前進。雖然與“先就業后擇業”的傳統就業相比,創業對于乳臭未干的大學生無疑是難上加難,因為創業更多的是考驗學生綜合能力、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多關注、引導和灌輸學生自主創業思想,加強他們創業意識,使這個思想能夠轉化為實際行動。
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研究的論文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業教育在高校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為創業教育配套和服務的就業創業實訓基地也不斷涌現,創業實訓基地對創業教育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僅能為高校的創業教育提供教學模擬、技能練習,還能為學生的創業提供仿真實訓、創業孵化等。對高等學校來說,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屬于新興事物,因此,基地建設的運行模式、管理機制等都處在不斷的探索之中,部分高等院校由于受師資、資金、管理等方面影響,在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進行深入探討,以便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
一、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
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業操作和實踐能力。首先,通過創業教育,學生能有效掌握創業知識,了解創業過程。在創業基地可以讓學生模擬創業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其次,依托就業創業實訓基地,高校可開展多種類型的創業活動,如創業游戲、創業計劃大賽等,以便有效擴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在創業設計、實踐技能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有助于加強大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
學生要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社會實踐,離不開創業實訓基地的具體實踐。在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精神,還重視訓練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實現創業目標,既能確保專業理論教學高效完成,又能通過創業實訓擴大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改變被動適應的習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分析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若干途徑的論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伴隨著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80萬人,比2005年凈增140萬,增幅為29%,力口上過去數年未能就業的一部分畢業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競爭就業崗位,2006年全國實際需要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突破500萬人。
我國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壓力很大。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十五”期間,我國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將達到2300萬人左右,1.5億到2億農村富余勞動力中,每年向城鎮轉移的規模約為1000萬人,這1000萬勞動力要在城市競爭就業崗位,并且在某些行業有較強的競爭力。有人預測,2006年城鎮和農村所需要的就業崗位約為3600萬個,而社會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約為900—1000萬個。也就是說,500萬大學生將和3600多萬城鄉勞動力競爭900-1000萬個就業崗位。高校共青團是以青年學生團員為主體的群眾組織,服務青年學生的利益是我們工作的第一責任,就業創業是青年學生最具體、最現實的利益,我們要充分利用共青團員的特點和優勢,以育人為根本,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為己任,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先鋒作用,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
利用共青團具有的凝聚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特點,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做好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高校共青團是青年大學生所信賴和擁護的組織,在青年學生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青團組織可以發揮自己強大的組織優勢,把青年學生團結在團組織周圍,針對就業創業方面的疑點、難點、熱點問題給予幫助、提供服務。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研究論文
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說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制”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延展模塊和創業就業模塊課程體系。這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補充,有利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準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學科教育教學問題探討論文
大學生畢業之前,都有一門相當重要的課程需要去學習,這就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大學四年,所學的課業很多,就業與創業技能的學習是大學生活的最后一門非專業課,對于這門非常重要卻往往被處于畢業前夕內心焦躁不安的大學生忽視的課程。這就要求授課教師理論結合實踐給學生以指導。
本人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教學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認為:要使這門課程真正對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重視,認清課程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課程。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四年的大學課堂上,學到了很多知識技能;臨近畢業離校,卻發現,自己的長處無處發揮,自己的缺點沒有改正,自己的工作沒有著落,自己的未來沒有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從就業和創業方面給與正確的指導。
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告訴學生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從現在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到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從畢業生擇業是否理想而導致的待遇差距到不同職業的發展空間,從就業的穩定與發展到創業的艱辛與成就。都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也是教師的重要講解內容。
讓學生們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首先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的需求,并有針對性的加以總結與分析。一般而言,這種需求既要考慮到學生們的相同點,有要區分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因此,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同時,也需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匯總與提煉,這可以說是本門課程的開門第一件事,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客觀需要,才能采取相關的教學手段,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現在在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將來在社會中用到的,自己將來的職業命運與現在的課程學習關系密切,最終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
基于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訪談的形式向人力資源管理者了解企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求,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為依托,探討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就業;能力
一、就業形勢
今年5月6日,國務院總理在人社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時強調765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1200多萬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突出位置。自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畢業生都有所增長,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338萬,2010年高校畢業生631萬,而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765萬。在這樣的形勢下,幾乎沒有了所謂的好專業,所有學生找工作的難度都在增加。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企業發展放緩,對新員工的需求量減少且要求更高,畢業生的數量卻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成了更大的買方市場。
二、企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求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多,但是職業技能與空缺崗位不匹配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筆者通過對50家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訪談了解到,很多畢業生與企業失之交臂是因為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存在巨大問題。人力資源管理者對畢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基本能力能達到滿意,對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也基本滿意,但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欠缺,應變能力也不理想。人力資源管理者普遍認為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責任意識缺乏,個人期望值過高,求職目標不清,建議學校加強素質教育,鍛煉學生實踐、創新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這幾個方面正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
2017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需要怎么寫作呢?我們不妨一起來參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2017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1
《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后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于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大學生就業問題多年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在一些文化、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高校中,不少大學生甚至有“畢業即失業”的悲觀情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后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XX年至20XX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于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