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稅收論文
所謂財政,就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動,它是一國政府選擇某種形式(實物、力役或貨幣),以一部分國民收入為分配對象,為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而實施的分配行為。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
財政與稅收論文1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全面實施財政稅收改革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經濟平穩增長。財政稅收體制對具體工作實施有著重要影響,只有對財政稅收體制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完善財政稅收的各項政策,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從財政稅收的作用來看,財政稅收的實施可以優化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促進收入分配平衡協調、社會公平正義,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我國在財政稅收體制的引導下可以更好的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因此財政稅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財政稅收的政策體制關系到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完善,只有擁有完善的財政稅收體制,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才能順利推向前進,我國未來才會擁有更加繁榮的景象。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可以更好的維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一、財政支出、預算體制、稅制轉型需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促進了一系列工作的完善和發展,其中主要體現是國庫支付方式發生改變,采取了集中模式,集中支付方式對國庫的優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和途徑。政府采購一直是各級部門關心的大事,通過財政體制改革,政府采購的相關政策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采購過程更加透明,采購模式更加先進。[1]因此對財政體制改革對深化政策采購制度改革起到積極重要作用。財政績效管理一直是財政改革的焦點問題,通過財政改革促進財政績效考核的完善,對財政績效考核的力度更大,實施方案更加明確,因此財政制度的優化發展對我國政府各項事業都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必須積極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達到優化政府各項事業的最終目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得到很好的優化,其改變傳統的采購模式采取集中采購的管理模式,為政府采購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政府績效考核的力度加大,為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合理的體制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很難實現事業上的突破,根本原因是體制出了問題,沒有良好體制的支撐,各項事業很難得到發展。因此為促進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目標邁進,必須不斷進行體制改革,只有體制不斷完善,才能更好的帶動其他事業向前發展。伴隨著我國財政支出體制的完善,支出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調整,我國政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其中主要表現在公共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加大,科技教育人文方面得到空前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服務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大。一系列的財政投入改變了我國以往的社會面貌,加快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為我國各項事業的向前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財政結構調整和優化之后,社保、衛生、教育等社會公共事業得到很大的發展,改變了我國以往教育、社保、衛生公共事業財政投入不足,公共事業一直落后的局面。農村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重視力度不夠的地方,通過財政制度的優化,我國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普及,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得到健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得到很大的發展,農村各項事業得到完善和發展,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的財政支持。
財政體制改革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預算制度改革,只有加強預算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預算體制改革加強預算監督的力度,才能從根本上完善預算體制改革。財政預算實現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合理管理模式,促進財政體制的預算合理性,保證財政預算的健康發展。預算體制效率提高是預算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制度效率建設才能更好的完善效率對改革的積極作用,擴大我國預算體制管理的范圍,加強預算體系建設,最終形成一套職能齊全,覆蓋范圍廣的預算管理新舉措。國有資本預算制度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準,只有對國有資本預算制度改革才能促進各項預算體系的改革,才能更好的為整個預算體制提供更好的平臺,把預算工作提升到一個更高、更好的層次,為服務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政策支持。我國政府必須完善以增值稅為主的稅務制度改革,建立新流轉稅制度,為社會主義稅收制度建設提供一個好的平臺。我國新形勢下必須完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品稅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流轉稅方向轉變,稅收制度的正常執行為我國財政收入提供了保證,政府有了收入才能增強調整各項財政政策的能力,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漲,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建立合理分稅制度提供了條件,通過分稅制度的完善,促進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從而提升了各級政府對各項事業的支付能力,同時可以有效的建立轉移制度,中央政府加大了對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補助力度,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補助力度,為整個社會健康和諧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我國財政體制問題分析
我國經濟正在經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同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總有一些不適應規律要求的缺點,不能達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過度強調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財政稅收體制的建立完善,而忽略了支出機制的建立,我國地方各級財政結構需要進行改進和轉變。伴隨社會經濟的深入和發展,各種問題都會集中暴露出來。從制度角度分析,當前我國的財政稅收制度存在很大的限性,稅收體系本身存在的問題較多,導致一系列改革很難實施,財政體制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府一直重視稅收收入的管理,忽略了非稅收收入的管理,稅收種類出現了不健全、不完善的狀態,很多關系到改變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稅種沒有納入國家的管理體制中來,制定稅收制度時會有不健全的問題出現。只有全面分析稅收種類,健全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實現體制創新。我國當前的稅務體制中的增值稅和所得稅體制不健全,缺少相關的監督跟蹤體系,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加強增值稅和所得稅制度建設,為社會主義稅收體制健全發展創造好的環境。當前的稅收體制中對資源和環境稅重視力度不夠,沒有完全納入國家收入體系中去。政府的收入存在不平衡狀態,由小向上出現了集中模式,如此狀況導致各級地方政府收入出現嚴重的不均衡現象。當前稅收體制中,分稅制度不合理現象嚴重,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財政稅收的分配比例不盡合理,需要進一步通過制度化來完善。從我國當前的狀況來看,企業所得稅和各種增值稅都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共享管理,此種做法不利于中央政府實行宏觀調控,同時也不利于地方政府對稅收的管理,各種生產要素很難得到優化配置。
當前我國財政稅收政策導致各級政府之間的職能分工不明確,稅收支出責任不能明確。地方財政稅收和中央財政稅收收入不平衡。地區間的財力差別相對較大。各級地方政府對職能的明確程度不夠清晰。制度不合理性和財力分配不均狀態給我國稅收體制改革提出了很多問題,只有全面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我國財政體制改革分析
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狀況,完善我國財政體制改革,必須要從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發,建立統籌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體制,從根本上解決財政稅收體制的矛盾、實現財政稅收的協調發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稅收的支出責任需要明確,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稅收的支出責任要加大,減少地方政府稅收負擔,地方政府可以從財政壓力中擺脫出來,留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完善我國財政稅收體制必須建立合理的分稅制度,特別針對地方政府的實際情況賦予其一定的權利,如立法權、減免權、債務融資權。通過制度的完善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收入。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合理稅收體制,我國稅收制度改革要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逐步提高直接稅在整個國家稅收體系中的比例,改變當前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體系,制定合理的間接稅和直接稅的比例關系。稅收體制改革必須按照一定的主體順利向前推進。納稅人的負擔一直是國家稅收體制改革關注的問題,首先減少納稅人稅外負擔,合理規范政府收入,杜絕政策制度外收入的發生。
我國稅收制度改革必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規范納稅人納稅程序,減輕納稅外負擔,不斷擴大預算水平,增強宏觀調控稅負的力度,為科學規范納稅制度創造好的條件。個人所得稅改革是我國稅收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綜合申報和國家機關自動扣除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減輕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的負擔。我國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物業稅、資源稅、環境稅體制,逐步完善我國稅收體制。按照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建立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推動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財政與稅收論文2
一、稅收和財政政策對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很多企業在創造高額利潤,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同時為社會創造價值,這著實令人欣慰。然而,有一部分企業的高額利潤卻以嚴重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非常不利。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宣傳和企業自身的覺悟是遠遠不夠的。而稅收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可以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我們可以用稅收和財政政策作為杠桿促進經濟轉型,從而達到促進眾企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二、目前相關稅收和財政政策存在的不足目前我國的稅收和財政政策體系中有許多促進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但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源稅征稅范圍不夠全面。我國現行稅制體系中,與節約資源有關的稅種是資源稅。資源稅的稅目包括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鹽七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礦產資源的節約開采和使用。但是對于一些被大量使用、需要節約使用的其他資源,如水資源、木材等,不屬于其征稅范圍,這對這些資源的節約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限制環境污染行為的主體稅種。目前針對一些企業犧牲環境而謀求高額利潤的不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我們只是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使企業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或者以處罰的方式對該行為進行限制,這些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稅制體系中還沒有相應的稅種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加以控制,這使得限制企業破壞環境行為的力度不足,不能更有力地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三)污染程度量化度不足。為了鼓勵環境污染型企業不斷降低環境污染程度,如果設立新稅種對環境污染型企業進行征稅,其稅負應隨著環境污染程度的加劇而加深,而且污染程度需要精確量化以確定稅率等級。但目前,我們對于環境污染型企業的環境污染程度的量化度不足,對于測定污染物類型、濃度的技術還不夠普及,因而缺乏確定稅率的依據。
(四)對環保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目前我國對開發、利用新能源的企業在稅收和財政政策上有一定的支持,例如有些作為高科技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將為15%等。但僅依靠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更進一步促進這些環保型企業的發展,也不能有力地促進環境污染型企業向環保型企業轉型。
三、相關稅收和財政政策優化方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對稅收和財政政策這一杠桿進行完善,具體改進方案如下:
(一)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為了促進眾企業和社會節約水和木材等資源,稅務部門可以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對這些資源加征資源稅,可以在開采銷售環節征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和合理范圍內提高了這些資源的價格,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用量,達到了節約這些資源的目的。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稅務部門可以再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是從價征收或從量征收,并進一步確定合適的稅率。
(二)設立新稅種對污染環境的行為加以限制。目前我國的稅
制中缺乏限制企業污染環境行為的稅種,因此還需要設立新稅種對企業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加以控制。如可以設立名為環境污染稅的稅種,其稅負隨著企業消耗資源、環境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加深。可以以有害物質的排放量為計稅依據,采用從量計稅的方法進行計征。
(三)對環境污染程度進行評級。在污染環境的企業中,不同的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程度不同。為了鼓勵企業不斷降低污染程度,稅務部門可以對企業的污染程度進行評級,從而將其量化。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將測定有害物質類型和濃度的技術進行推廣、普及并作為污染程度的評級依據。評級標準確定后,稅務部門可以對不同的污染程度等級設置不同的稅率。
(四)對環保型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有些新型企業以開發、生產新能源、清潔能源產品為主營業務,如生產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等。對于這類促進新能源、清潔能源利用的環保型企業,稅務部門可以進一步給予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以促進其發展,不僅像對高科技企業一樣,使其企業所得稅稅率降為15%,或者實施幾免幾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等,而且對其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種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五)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貢獻的企業實施財政補貼。對許多開發、利用新能源,或者對環境保護有巨大貢獻的企業,財政部門可以對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以促進其發展。如回收廢品進行能源再生,研發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處理污染物技術的企業等,根據其貢獻度的大小確定財政補貼的額度,從而鼓勵、促進更多的企業向研發綜合利用資源、環境保護技術的方向發展,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有裨益。
四、結語
為了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前提和基礎進行發展,因此,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轉型是非常有必要的。稅務和財政部門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可以用稅收和財政補貼作為杠桿促進經濟轉型。稅收和財政政策是促進經濟轉型最根本、最強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目前的稅收和財政政策進行優化,從而更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加快經濟轉型,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共同發展,國家繁榮富強的根基才會更加牢固。
財政與稅收論文3
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目前財政稅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優化財政稅收結構,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順勢而為,成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引擎。財政稅收改革作為當前改革的重要一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只有全面實施財政稅收改革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在新一輪的發展中體現出更好的活力。
一、對我國目前財政稅收工作存在問題的分析
伴隨社會經濟的深入和發展,各種問題都會集中暴露出來,控制方式簡單粗糙,預算平衡機制存在漏洞,財政稅收監督跟蹤體系不夠完善等。財稅制度的設計事關國計民生,制度設計不合理,勢必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隱患,鑒于目前存在的問題,為了保持住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勢頭,就要求我們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問題,從制度層次優化財政稅收結構。如果制度設計者不能從源頭上解決財政稅收的困局,就不能真正實現上經濟平穩、有序的發展。在新一輪的改革大背景之下,值得我們關注的財政稅收改革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財政稅收標準混亂,配套制度不健全
稅收財政制度本身處于一種不合理、不成熟的狀態,很多關系到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新稅種卻被排斥當前稅收體系之外,仍沒有納入國家的管理體制中來,而是以一種“潛水”的狀態存在于我國的經濟社會之中,成為我們“熟視無睹”的巨大財政來源,鑒于我們目前財政稅收的現狀,建立完善的財政稅收制度,確定每個項目的財政稅收準則,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這種情況的存在使我國財政稅收部門稅收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標準不統一,分類不明確,必然導致工作人員在稅收過程中容易亂了分寸,導致整個財政工作部門的工作效益難以讓人滿意。另外,與財政稅收配套的制度仍處于建設之中,處在這一特殊的階段,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財政稅收制度中還存在不合理的稅收現象。
(二)財政稅收管理效率低下,難以突破傳統管理模式
財政稅收作為一種制度設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有著轉型的意識,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不斷促進了一系列工作的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傳統的財政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適應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財政稅收在管理制度上的問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暴露出來。受傳統財政稅收管理模式的影響,財政部門在控制好財政稅收各項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是“有心無力”。在傳統觀念中,我國政府一直強調稅收收入的管理,很少強調政府的服務作用。因此,這一傳統觀念下的稅收管理模式常常出現不能對財政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的情況。從個人角度而言,有些工作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精神,在工作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規范個人行為,更有甚者,以觸犯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為自己謀求不正當利益。
(三)監管跟蹤體系不健全,難以實現綜合管控
在我國的眾多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中,偷稅漏稅的行為仍然是一大“毒瘤”,特別是一些效益不好的企業中顯得尤為嚴重。在收繳稅收的過程中,信息比對平臺不健全,環節控管缺少,不能準確摸清稅源底數。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監督跟蹤不到位的問題,企業為了逃稅就會各顯神通,有的企業就自己制作財務虛假信息,還有的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不給顧客開發票,這種方式對于企業和顧客來說,可謂“一舉兩得”,這種小的利益對國家來說,確實極大的傷害。稅收收入是國家進行各項經濟建設的重要資金保障。懲治逃稅和漏稅的行為,不僅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更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深化財政稅收政策改革的建議
(一)健全財政稅收制度、完善稅收體制轉型
古語有云“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在于強調規則在社會生活中重要作用。作為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更要講規矩。完善財政稅收制度,是歷史交給新時期財稅人的重任,在稅收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更要迎難而上,勇破堅冰。健全財政稅收政策不僅要看的腳下的路,更要有仰望星空的智慧。當前財政稅收改革環境復雜,各種問題不斷出現。正如一杯清水,可以不斷中和各種顏料,但總有一天,中和到了極限,這杯水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種“中和極限理論”是值得我們警惕的。當然,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要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績,國家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家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實踐經驗來看,改變了傳統模式,從分散走向集中,對于優化財政稅收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財政稅收政策一定要適應企業和時代的發展要求,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把財政政策的目標要立足于為企業發展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在具體試行過程中,不斷調整我國財政稅收政策的結構,不斷為企業“減負”,以點帶面,促進財政收支的良性循環,均衡整體和局部的利益關系,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強化工作人員培訓,提升工作質量
在培訓過程中,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工作人民專業技能。對稅務管理者的培訓事關國計民生,應注意避免“走過場”問題。對于財政稅收部門工作人員中存在的工作懶散、工不負責任等現象,財政部門要建立一個合理、規范的管理體制,加強對員工總額和素質的培養。財政部門可以從意識和方法兩個方面入手,在意識方面,要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改變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在方法方面,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和管理監督跟蹤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