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地資源學實習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土地資源學實習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是人類社會生產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也是勞動的對象。土地資源具有自然特性和社會經濟特性這樣的“二重性”,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改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土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已經成為整個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正是由于土地資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通過此次實習,沿途自雅安市天全縣到甘孜州瀘定縣,共經過腳基坪、二郎山隧道口、大渡河觀景臺和瀘定縣咱里鄉四個地點,旨在研究這些區域土地資源的分類與分布特征、數量與質量評價以及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治理與改造、保護與管理等系列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
一、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2011—4—23
實習地點:天全縣、瀘定縣
指導老師:張老師、吳老師
實習目的:
1、研究這些區域土地資源的分類與分布特征、數量與質量評價以及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治理與改造、保護與管理等系列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
2、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運用課堂知識進行實地觀察分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
二、具體內容
我們這次共去了4個地點進行實習,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一)地點一318國道川藏線上腳基坪
腳基坪位于天全縣境內,二郎山東坡腳下,平均海拔800—900米,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年均降雨量在1700—1800毫米,降水充沛,雨季長達半年。該處地貌以山地為主,且多高山。此處分布著大量的變質巖,地質破碎,且坡度較大,屬于地質災害多發區。土壤類型從基帶向上依次為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高山草甸土,由于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被二郎山阻擋,導致該地降雨量大,淋溶作用強烈,鹽基離子流失嚴重,使得土壤酸化,主要生長著喜酸植物(如松樹、杜鵑花等)。原生植被在基帶應為常綠闊葉林,向上依次為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由于原生植被已被破壞完了,植被都是近20—30年種植的次生植被。
該地建有水電站,由于地形較為狹窄,蓄水量有限,水電站就直接采用導流洞式開發模型,利用水流的巨大高差來發電,將河水攔截致使下游河流干枯,生態環境改變,導致洄游物種長期形成的洄游路線被切斷,嚴重威脅這些物種的生存,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打隧道使原本就松散的巖層結構更加破碎,同時產生大量的堆積物,使該區存在嚴重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
因此結合上述問題,該區在土地資源的整理與保護方面,應注重恢復植被,繼續封山育林,固結巖石和土壤,保護生態,降低巖層松散和堆積物形成的安全隱患。
(二)地點二二郎山隧道口
位于天全縣龍膽溪的二郎山隧道口,海拔2200米,雖然同樣是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基帶的山地氣候,但是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年均溫8。3°,降雨量也明顯少于腳基坪。該地也分布著大量的變質巖,基帶土為黃棕壤。該處由于水量豐富,主要以化學、生物風化為主。土壤中石礫石塊較少,土層薄,養分缺乏。由于海拔增高,此地植被與腳基坪差異很大,為針闊混交林,并且出現大量灌叢林。由于這里原生植被全部遭到破壞,為了保障318國道的安全,現在已經對其進行了封山育林,保土護坡,但由于氣候惡劣,植被恢復緩慢,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松散的地質,容易發生地質災害,沿途經常能看見滑坡現象,生態的恢復工作還任重道遠。
該地土地資源保護采用了生物、工程綜合措施,采用生物措施提高土表覆蓋度,從而提高植被對雨水的遮擋作用,削弱雨滴的沖擊力和對土壤的沖擊侵蝕能力,起到蓄水滯留、固土攔沙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加強工程措施,在公路兩旁的山體下部修建保坎,增加排水溝的布設,如開設環山溝,保證公路兩旁的排水溝暢通。
(三)地點三大渡河觀景臺
翻過二郎山隧道,就來到瀘定縣境內,大渡河觀景臺海拔2040米,雖然受東南、西南季風暖濕氣流的雙重影響,但是位于二郎山的背風坡,暖濕氣流經過二郎山時,沿東麓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干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后,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并因發生降水而減少了空氣中的水分;過山后空氣沿西麓下沉,按干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后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年平均氣溫16。5℃,濕度也顯著減少,年均降雨量600—700毫升,少于二郎山東麓1000多毫升,形成了焚風效應,屬于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此地屬典型高山峽谷區,分布著大量的變質巖,山體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導致物理風化嚴重,巖體破碎,巖石裸露,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帶。土壤為山地黃褐土,土壤發育程度低,土壤中石礫石塊含量極高。因為干熱的河谷氣候和貧瘠的土壤,該地植被在被破壞后極難恢復,雖然近30年國家大力支持,但是山體上的植被也只是零星分布,加上巖層破碎,挖坑種樹易導致自然災害,因此只能采取飛播的方式。植被種類以耐旱的松樹為主,主要是馬尾松,還分布著大量灌叢和刺槐。
干熱河谷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后恢復十分困難。人工恢復植被存活的最大障礙是土壤水分嚴重不足:旱季陽坡含水量一般在5%~10%,陰坡一般在6%~15%;雨季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現,集中降雨以地表徑流形式流走,土層滲水不足,對于植物的吸收很不利。另一個嚴重影響植物存活的因子是土層瘠薄:大部分地段土層厚度不足40cm,而且土中夾雜大量礫石,這對植物的根系生長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針對這樣的特殊環境,除了嚴格選取抗旱植物外,還要從栽植技術以及養護管理措施等各個方面入手以確保植被的栽植成活率,形成穩定的群落結構,以保證植被恢復的成功,具體包括嚴格控制植物栽植時間、采用抗旱栽植技術、
改善恢復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加大養護管理力度等幾個方面。
(四)地點四咱里鄉
咱里鄉位于瀘定縣內,是典型的洪積扇地貌,耕地也主要分布在洪積扇地區,因為該處干熱河谷氣候特征明顯,多大風,土壤保水能力差,而洪積扇地區地表徑流較豐富,易于灌溉。土壤組成物質較粗,主要為砂、礫,但分選較差,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物質逐漸變細,分選也較好,主要為沙、粉沙及亞粘土。由于此地白天光熱條件好,作物光合作用強,而夜間降溫快,呼吸作用弱,因此作物品質號、產量高。與他處不同的是該地在田坎上種有果樹等喬木,主要用來減弱風力,減少水的蒸發。該區沿途植被以灌叢為主,出現了大量干旱指示植被——仙人掌。原生植被已被破壞玩,現在的山體植被稀少,由于干熱河谷風強烈,土壤缺水,植被不易存活,同樣海拔的背風坡上由于土壤水分蒸發比迎風坡弱,植被長勢較迎風坡更好,迎風坡上相同海拔地區高山積雪融水的坡溝匯水面植被長勢更好,形成條帶狀。
洪積扇上的洪積物較松散,而此地匯水面較大,雨季水量大,容易引發地質災害,所以應采取工程措施進行治理,以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主要采取修筑環山溝和排水溝兩樣工程措施為主,在山體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積扇邊緣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積扇錐上引至洪積扇邊緣,主要起到消能,排洪作用。同時由于此地地質條件差,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倒石堆等現象,公路旁山體修筑保坎和防護網,種植大型喬木用以減弱風力。居民點的布設在陰坡山體下部,卻避開坡度較大的山體,并修筑排水溝等保護措施。
三、心得體會
此次實習的地點均位于318國道沿途,屬于地質災害多發區,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就是恢復生態,保持水土。加上該區位于長江上游,生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下游的環境狀況及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因此應大力進行整治與保護。具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繼續執行封山育林、保護植被的政策。
2、種養結合,提高植被存活率。
3、洪積臺地地區退耕還林。
4、發展地區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5、對水電站、道路等工程的修建進行嚴格審批和監察。
6、加強溢洪工程和山體防護網的修建及維護。
7、加大宣傳力度,激發社會各界人士對此處的關注力度。
【土地資源學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植物學實習報告 植物學實習報告結果及分析09-17
生態學實習報告09-23
氣象學實習報告01-15
測量學實習報告06-13
地質學實習報告07-01
植物學實習報告06-22
氣象學實習報告03-13
建筑學實習報告03-18
土壤學實習報告07-08
統計學實習報告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