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
大學生社會實踐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及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涵
社會實踐從廣義上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一般而言,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從狹義上來界定,主要指高校學生走出校園,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走入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使學生在接觸社會環境過程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總稱。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新一代大學生投身社會、參與實踐,興起社會實踐的熱潮。1983年10月,團中央、全國學聯發出《關于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十八周年開展“社會實踐周”活動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概念,得到各地和高校團組織、學生會的積極響應。1984年5月,團中央確定了社會實踐要堅持“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指導方針,此后社會實踐活動得到廣泛的開展。
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步得到延伸,由原來的“百村調查”、勤工助學、參觀訪問、科技咨詢、技術服務等拓展為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核心,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為主線,引導青年理論聯系實際的系列活動,主要內容包含著理論及成就宣講、教育幫扶、醫療服務、科技支農、文藝演出、法律援助、社會調查等活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豐富的意義
1.社會實踐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社會實想政治教育補充。學校導學生參加接而抽象的有利于學生是大學生受教育的載體,是大學生思延伸,是課堂教育的必然延伸和有益過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指;踐活動,使得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間知識運用到直接的、現實的生活中,知識的轉化和理解。在實踐中,他們才會真正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才會感覺到平時知識學習、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才會深刻地體會到學習、實踐與理論和運用之問的關系,從而推動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在實踐過程中,深入到基層中,深入到群眾中,才能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進對黨的方針、國家政策的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科學地認識和客觀地看待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載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巾親眼目睹國家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感受價值體系的各種沖擊,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社會的變革和變化,開拓自己的視野。大學生結合專業知識、結合就業創業,在社會的大熔爐中,培養吃苦精神,養成團隊合作意識、增強自身的學習意識、服務意識和實踐意識,認識差距,彌補不足,改變原有的岡嬌生慣養而形成的怕吃苦思想。通過社會實踐的平臺,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3.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增強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體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困難。通過親身體驗,親眼所見,了解農村和基層的現狀和現實,從而使自身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啟發,幫助他們端正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憂患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
大學生社會實踐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得到社會的認同和重視。大學生開展理論宣講、教育幫扶、醫療服務、科技支農、社會調查等的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內容豐寓的實踐活動,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為進一步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高校學團組織高度重視,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形式
目前主要由團委、學生處在主抓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點上體現為高校團委和共他部門抓好重點實踐隊伍的組織、培訓、指導工作;線上主要體現在以某一主題為主的多支實踐隊伍;而面上主要體現在以學生個體為主的自愿的社會實踐上。
(二)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愿望強烈,參與意識增強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愿望十分強烈,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希望能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報名人數遠遠超過了預期,大量的學生表達了想參加社會實踐的愿望。在組織的面試中,很多學生表現出參與意識和對社會實踐的深刻認識。說明大學生開始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我意識在增強,也意識到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加自身的社會經驗,培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拓展自己的視野,積極面對可能遇到的困難。
(三)社會實踐的內容與社會發展和時代主題相結合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緊扣時代主題和社會發展,關注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新中國成立6O周年之際,大學生社會實踐圍繞改革開放和新中國發展變化所取得的成就,開展理論及成就宣講團,圍繞新醫改方案,開展醫療合作政策宣講、流行性疾病預防、基本醫療衛生知識普及等活動;圍繞節能減排,開展環境保護、污染源調查、公民環境意識調查等活動;圍繞農村教育落后狀況,開展中小學輔導、支教活動;結合專業知識,開展學生科技支農服務活動,這些都體現了社會實踐與社會發展和時代主題相結合。
(四)社會實踐組織參與的方式多樣化
社會實踐組織參與的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實踐由主題式向專題式轉變
原來的實踐形式主要是圍繞某一上級部門確定的主題展開,現在的社會實踐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專題開展,不同的專題因為地域和實踐服務的對象不同而改變。專題式社會實踐強調的是專業知識為前提下的滿足某個需求的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重在強調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2.社會實踐組隊方式的多樣化
社會實踐組隊有學生自愿報名組成的綜合性實踐隊,有按專業組成,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隊;有按生源地組成的生源地實踐隊;有按學生社團或興趣愛好組成的社團服務隊;有按項目需求設置的項目隊;有按碩士、博士組成的專家服務團隊等等組隊形式,不同的組織形式,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的需要,有利于社會實踐的開展。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缺乏全員共識,投入不足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舉辦,聯合發文下達通知,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卻往往成為了共青團系統的事情。在筆者所查閱的多家學校關于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通知文件中,也一般只有共青團所下達的通知,很少有其他部門聯合下文或以學校的名義來下達的通知,可以說,從學校的組織和主辦方來說,還是重視不夠。而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具體的開展過程中,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支持和重視不夠,更多的是應付了事;有的地方政府,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當作旅游、參觀活動,把學生當作特殊客人給予高規格接待,而忽視了組織、發揮大學生的優勢來辦實事,沒有注意到真正的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教育和鍛煉的重要性,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家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也不夠,有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不務正業、游山玩水,有的家長怕他們受苦受累,不予支持。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表面上開展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而實際上只是一少部分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政府和學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經費的投入很少,從筆者接觸和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來看,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項耗資較大的項目,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只能以壓縮時間、減少開支、減少參與人數等方法來滿足實際的運作,很多學校通過以扶持重點實踐隊的形式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以報道宣傳,而忽視了大多數沒有組織形式、沒有經費支持的所謂自主社會實踐。
(二)社會實踐的功利性和短期性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短期性。每年各個高校及各級部門會對學生的假期社會實踐工作開展評比,進行總結、表彰,這成為了學生和基層組織者參與的直接動力。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尋求媒體的報道成為了社會實踐的重要任務,學校評定社會實踐的成功與否,也看重的是是否有媒體的報道。往往出現學生每到一處,先拉開旗子合影留念,之后就是走馬觀花地走個形式,而社會實踐的內涵、內容和實質反而受到忽視。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調查研究、技術支持、文化服務、理念宣傳,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收獲與心得,相互間的學習,實踐過程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及其總結卻很少有人問津。社會實踐有短期化的傾向,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時間里,組織者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一般只有三五天,走馬觀花式地為完成任務而已,重視形式而忽視了實際效果。
(三)參與率低,效果不明顯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愿望很強烈,希望能夠參加社會實踐,得到培養和鍛煉,并了解社會和服務于社會。在由筆者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期報名中,有將近100多名學生報名,而實際能夠有機會參加的只有十來個人,實際參與率低。在對學生的面試和訪談中,學生提到,“希望有社會實踐的機會”,“社會實踐的機會太少,很多同學想去而不能去”。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經費的問題,以及目前社會實踐工作的機制和制度安排上的缺失,沒有納入到學校的實踐教育體系中去,僅靠共青團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在實踐的過程中,偏重于彤式,而忽視了實際效果,社會實踐效果不明顯。參與率低,導致了學生受教育面的缺失,同時,在實際中,流于形式、重于形式,缺乏結合學生專業和基層實際的科學的社會實踐方案,使得社會實踐在短時問里,很難發揮其作用。
四、有效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對策
(一)把社會實踐納入到學校實踐教學的體系中,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把社會實踐納人人才培養成本,按照課程化管理的方式來推動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要把專業教師、兩課教師組織起來,加強對社會實踐內容、方式、方法的培訓和指導,規定學fiCflJ學分,實施合理的考核和考查及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序、健康、順利開展。全面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把“三下鄉”和“四進社區”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拓展和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開展調查研究、參觀考察、文化下鄉、義務支教、科技咨詢、社區援助、知識培訓、科研項目攻關等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實踐內容。
(二)建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建立穩定、有效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開展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力保障。要發動多方的力量,建立穩定、多功能、多類型的實踐基地。除了政府建立的實踐基地外,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通過校企合作、與地方政府共建等建立多形式的校外實踐基地,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聯系一泛爭取社會各界對社會實踐基地的支持。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學校要充分調動科技優勢、人才優勢,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服務,同時也為學校實踐教學、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致力于為基地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到基地進行鍛煉,建立與基地之間的長期聯系與合作。
(三)構建“三結合”的實踐平臺
應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律,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社會實踐與就業創業相結合的平臺,實現社會實踐與專業特點、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地方發展需求相結合;實現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學生實際相結合。社會實踐要想做得扎實深入,必須建立一支業務精、能力強、勤思考、善研究的專業化實踐隊伍。要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揮專業教師專長,聘請他們作為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和帶隊教師,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從理論學習、理論知識向實踐檢驗和應用的轉變。
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是實踐教育的實質,要把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引導廣大青年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需要,扎實開展服務,力求通過社會實踐平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同發展。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將社會實踐與大學生擇業、創業相結合,特別是組織高年級的學生,以社會實踐為平臺、為橋梁,促進用人單位與高校畢業生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提供展示自己知識和才華的機會,也讓企業能全面認識和考察畢業生,逐步拉近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的距離,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渠道和途徑,盡早地了解社會和適應社會。以社會實踐為契機,加強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對創新和創業的認識,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和勇氣,培育創新意識和拼搏的精神。
【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文章:
大學生社會實踐表格07-29
大學生社會實踐心得11-02
大學生社會實踐心得10-10
大學生社會實踐目的05-31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心得04-03
社會實踐大學生報告09-22
大學生社會實踐范文11-02
大學生打工社會實踐07-26
大學生兼職社會實踐07-26
大學生社會實踐評語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