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雙版納潑水節
西雙版納潑水節,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傣族傳統節日,起源于中國云南,每年的陽歷四月十三至十五日舉行。
簡介
西雙版納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陽歷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
歷史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并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于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圣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近代的潑水節起源于中國云南,在泰國尚未成立之前,他們的祖先都聚居在中國云南一帶,后來逃避蒙古人入侵,一部份人向南逃走;沒有逃走的,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重要節日。中國境內的潑水節稱為“桑干比邁”,“桑干”發音與“宋干”(Songkran)相同,而“比邁”則與泰國的“新年”(Bee Mai)同音同義。
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此節日為“比邁”,意即“新年”;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詞均來源于梵語“samkranta”,意為“周轉”、“變更”、“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干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愿望。
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的色彩。
活動內容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意義
傣語稱此節日為“比邁”,意即“新年”;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詞均來源于梵語“samkranta”,意為“周轉”、“變更”、“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
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干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愿望。
潑水節活動: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西雙版納潑水節】相關文章:
西雙版納美食攻略06-29
游西雙版納日記11-21
西雙版納心情說說03-03
西雙版納旅游禁忌01-18
《西雙版納》教學反思07-06
西雙版納的優美句子03-29
西雙版納導游詞05-26
西雙版納的導游詞08-23
西雙版納導游詞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