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傳說及端午節
屈原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屈原誕生在秭歸。秭歸是楚國最初建國的地方,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的先公先王,熊姓王族及其氏族分支的祖籍都是秭歸。只要研究一下秭歸的歷史,便不會感到意外。秭歸是一片開化較早的土地。據考古新發現,早在1萬年以前,人類便逐步脫離原始群,在秭歸香溪河東岸的玉虛洞里穴居,相當于長陽人生活的更新世晚期。另據長江三峽考古發掘資料,在秭歸茅坪鎮徐家沖村境內的朝天嘴,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東距茅坪鎮1.5公里,臨江一段階地上斷面與沙灘相接。遺址長100米,寬20米,文化層厚5米。
文化歷史
浦江清先生的“屈原故里郢都說“提出后,學術界依然像一 池秋水那樣平靜,是什么原因呢?是黨中央還沒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嗎?是學者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爭論的必要嗎?已無從知道。人們也許這樣認為:浦先生是做學問的人,他的“新說“只是一種見解,只是認為屈原不生在郢都“難以想象“,只是“用情理來推測“,并沒有把話說死,多種見解并存是學術領域里的常事。此后40多年來,每隔若干年,都會有人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說一說,也就說說而已。20世紀80年代末有人創立“新論“,換個說法說“屈原生于江陵,種歸并非故里“。這是一個三人小組經過4年考證獲得的“研究成果“,揭開了屈原生地的“千古之謎“。“這一結論已經寫進新編《江陵縣志·屈原傳》“,使該志成為“我國惟一詳細記載屈原出生地的史志書籍“。還出版了一本《屈原生地論集》的小冊子。關于屈原誕生地問題的討論,在20世紀90年代終于有了結果。
遺憾的是,人們并不因為有了這項“結論“而改變觀念。1999年6月17日,由中國屈原學會、湖北省屈原學會等單位發起,邀請國內外100多名專家學者,在屈原故里秭歸舉行20世紀最后一次“屈原文化研究會“;,也是在秭歸舉行的第二次全國性“屈原學術討論會“。中國屈原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褚斌杰與會祝辭,依然認為屈原故里在秭歸。褚斌杰先生說:“1999年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學術研討會,即將在秭歸召開。這是在世紀之交我們舉辦的最后一次盛會,并且能夠十分榮幸地在詩人的故里舉行,這就分外地使我們感到親切、振奮和意義重大。“
“新論“創立者們開始懷疑他們那項“結論“的科學性了。他們匆匆忙忙于 2000年端午節又將 10年前的“研究成果“原封不動地搬出來,做了個二次“結論“。這就有點令人費解。歷史研究貴在用科學態度探索事物的本來面目,不宜過早地“結論“。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了,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就要到了,端午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其中以源于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準備好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不論端午的起源是否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這一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也正漸漸的淡出人們的生活,在筆者的感覺中,端午成了個不溫不火的節日。只要一提醒,大家都知道,再聊兩句,不是吃粽子就是賽龍舟。相比韓國“端午祭”的成功申遺和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普及,我們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了。
其實,不只是端午,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豐富了眾多的民間文化和藝術:娛樂方面的有花燈、皮影戲、木偶戲、雜耍、舞龍、舞獅等,飲食上有元宵、粽子、月餅、年夜飯等,風俗方面有春聯、門神、福、祿、壽、禧、招財進寶、五谷豐登、龍鳳呈祥、龍的圖騰等。民間的舞龍、舞獅由來已久,成為人們收獲、祈求平安、釋放喜悅激情的標志;剪紙、刻紙藝術,充分展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靈手巧,運用于婚嫁喜慶,烘托了喜慶氣氛,廣泛流傳;龍的圖騰則綜合了中華民族積極意義上的特色,成為圖騰綜合體藝術,是民眾崇拜的藝術形象。此外,還有正月鬧燈、清明踏青、端午插艾、中秋賞月、重九登高等節慶活動。這些文化傳統,既記錄了我們民族的歷史,又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認同,同時也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且不說鄰近的亞洲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拿世界美術史來說,無論是現代派始祖馬蒂斯、后印象派畫家凡高,還是時下外國的一些專業畫家,都曾一度沉醉于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古老文化傳統中。世界著名畫家凡高創作于1887年的油畫《浮世繪》和馬蒂斯以舞蹈為主題創作的油畫就曾受到中華民族民間剪紙藝術影響。然而,同端午一樣,這些曾經札根在我們生活中的民間文化藝術正一天天的被我們淡忘。
【屈原傳說及端午節】相關文章: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9
端午節的詩句屈原08-13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06-27
關于端午節的古詩屈原03-18
屈原寫的端午節的詩句04-01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精選8篇)06-07
端午節粽子和屈原的傳說06-05
勵志說說及感悟03-01
端午節紀念屈原征文(精選17篇)05-30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5篇[熱]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