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
一提到喝中藥,很多人會皺起眉頭,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中藥湯劑都是很苦的,甚至有的人會感覺難以下咽。雖然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誰都不喜歡喝苦藥。那么,喝中藥太苦有什么方法可以緩解?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喝中藥太苦怎么辦的知識,歡迎閱讀。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
1.選擇適宜溫度
有研究證實,味覺的敏感度會受刺激物本身溫度的影響。正常人口腔內溫度為36.2℃~37.2℃,舌根下溫度高于舌面0.5℃。當湯藥溫度與舌周圍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其感覺最靈敏。也就是說,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而當湯藥溫度大于38℃或小于35℃時,則味覺神經感覺不太靈敏,這時苦味就會減弱。服用中藥湯劑味覺最好的溫度,在初春、深秋或冬季時為42℃左右(人感到藥液稍溫熱),暮春、早秋或夏秋時為34℃左右(人感到藥液稍清涼)為宜。但中藥依據藥性也有溫服、涼服等之分,大家在選擇服藥溫度前應咨詢醫生和藥師。
2.快速咽下,減少藥液與味蕾接觸時間
味蕾是味覺感受器,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與舌根部。網上有傳言說,用吸管喝中藥可以減少苦味是不可信的。第一,吸管吸食中藥只是有意避開了藥液與舌尖的接觸,最終藥液還是在舌根部與咽喉頂部流入食管,因此口中依然能感受到苦味;第二,用吸管吸食增加了服藥時間,從而讓苦味在口中停留的時間延長。正確的服藥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盡快將藥液吞服,服用完后及時喝些溫開水,既可清楚口腔殘留湯藥,減少苦味殘留,又有助于腸胃對藥物更好吸收。
3.合理使用甘草、大棗
中藥湯劑大多數是由幾味乃至十幾味藥物組成的,加入食糖可能會與一種或幾種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會攪亂藥物的性味使其減效。中醫認為,中藥的性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藥能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苦味藥能瀉火通下、燥濕堅陰;辛味藥能發汗解表、通行氣血等。如果因為中藥味苦,就以蔗糖、紅糖等甘味蔽之,則必然影響藥物療效的正常發揮。
因此,在苦味藥液之中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蔗糖、紅糖之類的調味品。若有必要,可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調配適量甘草、大棗等調和諸藥,減少藥液的苦味。
這三個喝中藥的妙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喝中藥太苦的問題,你可以來試試。中醫專家提示很多人會在中藥湯劑了放糖,這種做法雖然可以讓中藥不那么苦,但不一定有利于疾病治療。所以,我們在喝中藥的時候,最好不要隨意放糖,如果一定要放,也要先咨詢專業中醫大夫。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有些藥實在是苦得讓人無法接受,尤其是中藥湯劑,某些孩子更是會因為受不了這種“苦”而拒絕服藥。無奈之下,家長就會往中藥里加些糖,以此來減輕藥的苦味。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占文教授說,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其實,只要使用一些小方法,就可以解決藥苦難咽的問題。
1.避免讓藥物過多地觸及舌根。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味覺反應源于整個舌頭的味蕾。其實,舌頭的各個部位都有其特別的分工。據研究,舌尖部的味蕾主要感受甜味,近舌尖的兩側主要感受咸味,舌后兩側感受酸味,舌根部則感受苦味。所以服用有苦味的藥時,可先將藥物放在舌尖,然后喝些溫開水迅速咽下,或用湯匙直接將藥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2.苦味湯藥的溫度應控制在15―37攝氏度之間。因為舌頭的味感與溫度有關。通常,舌頭對37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尤為敏感,所以當藥湯溫度在37攝氏度時,感覺最苦,高于或低于37攝氏度,苦味就會減弱。當然,高于37攝氏度的湯藥易燙傷口腔黏膜及食管,所以中藥湯劑煎好后,最好先涼一下再服。
3.服用苦味中藥宜快不宜慢。服藥速度與舌頭感受到的苦味多少有關。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服藥后應該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當然,有些湯藥若有必要,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配伍甘草、大棗之類的中藥進行調和,以降低苦味。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
生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舌面,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注意煎藥量 藥只要喝夠量就行了,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并且服用時不計次數,以頻服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家伙兒”們相對就聽話一點了,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后家長就省心多了,分兩次服用即可。
加糖分熱證寒證 給寶寶喂藥常常讓許多年輕媽媽手忙腳亂,有位媽媽說“每次給寶寶喂中藥時都吐出來了,還哇哇哭半天,讓我心疼得都跟著掉淚,如果中藥是甜的就好了”。其實,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癥狀的患兒多為熱證,藥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紅糖味甘易生濕,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濃煎”很重要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注意,“濃煎”可不等于“久煎”,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藥味芳香易揮發,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持續15分鐘即可。然后將藥汁倒出并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
1、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現代中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后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內壁產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盡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后,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
2、中藥在飯后什么時候服用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
但在實際用藥時,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于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后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3、喝中藥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盡量避免食用,我國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后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后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濕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癥更加嚴重。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
1、喝中藥可以吃炸糕嗎
喝中藥最好不要吃炸糕,炸糕過于油膩的,并且甜的咸的也不可以多吃,服藥中藥需要忌口的確有科學道理,調味品確實會影響藥效。
2、服用中藥的注意事項
在服用中藥的時候千萬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如果與中藥同時服用的話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的時候,千萬別吃大蒜。因為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所服的中藥不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服中藥煎劑及丸藥的時候,不宜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因為生、冷類食物不但刺激胃腸,而且還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此外,患有瘡、皮膚病人忌食魚、蝦、蟹及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患者忌食食鹽。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膩。
3、中藥的誤區
3.1、越貴越補
有些人認為中藥越貴越補,常不惜花高價買鹿茸、人參之類的中藥,其實進補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補什么”是進補的基本原則,中藥不應以售價的貴賤來分功效的高低,關鍵是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相應補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3.2、越多越補
“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很不科學。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3.3、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進補‘,不是虛證的人不宜進補。即使是虛證,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人們在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咨詢,結合各種補藥的性能特點,對癥施用,如熱性體質者,就不適合服用人參、鹿茸、海馬等溫熱性的藥物。
【喝中藥太苦怎么辦】相關文章:
喝中藥的禁忌08-12
中藥煎糊了還能喝嗎08-28
寶寶喝中藥可以加糖嗎10-20
喝中藥不能吃東西有哪些07-03
喝中藥時有哪些食物是最好不要吃的03-15
中藥大黃的功效09-21
喝苦丁茶的好處10-16
中藥熏蒸的好處及功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