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京劇的歷史故事
京劇被稱為國粹。名字里面有一個“京”字,藝術高峰自然在北京。不過,沈陽的京劇的水平卻絲毫不示弱,梨園里的一句“南麒北馬關外唐”,里面的“唐”,指的就是沈陽的京劇大師唐韻笙。別的不說,就這一句話,足以見證西皮流水的腔調里,有關東重鎮的一分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京劇的歷史故事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京劇的歷史故事 篇1
唐先生的藝術,咱以后再表。這次單單說幾段想當年那些名震全國的角兒在沈吟唱的事兒,其中有幾許優雅,也有幾許唏噓,其中況味,讓人頗覺“戲如人生”。
梆子改皮黃,少帥聚角于一堂
沈陽什么時候有人唱京劇?具體的年份恐怕沒有辦法考證。京劇走進遼寧,不是從沈陽開始,清光緒十三年(1887)永勝和梆子班部分少年演員投奔旅順水師營清毅軍,以演出河北梆子為主,兼演皮黃劇目。至此,京劇傳入遼寧民間。這些軍隊“文工團”的梆子演員,兼習皮黃者日增,舞臺上出現了梆簧“兩下鍋”的演出形式。
這種“兩合水”的戲班在19世紀末進入沈陽。從那時開始,如同當年鄧麗君的歌聲進入大陸一樣,二人轉等鄉土戲之外,這陪都重鎮的人們,聽到了當時在北京已經很流行的西皮流水。
這種在北京流行的戲曲,慢慢走進了沈陽戲迷中間。1906年后,隨著沈陽工商業的發展和固定性演戲場所的增加,外埠來沈陽獻藝的“兩合水”班社和流動藝人增多。不過,當時專演皮黃的藝人不多,知名的有何月山、蘇月樓和程永龍等,演出劇目有《鐵公雞》、《四杰村》、《古城訓弟》等武戲。何月山會武功,發明了臺上用真刀真槍,《鐵公雞》一路的跌打戲,都用真家伙上臺,那真是亮瞎了觀眾的眼,而他后來從沈陽到上海,也因為這招加上清洌嗓音一炮而紅,成了滬上名角。值得一提的是程永龍,他是京劇梆子“兩下鍋”時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關公戲、武凈戲蜚聲劇壇。據說程先生演關公氣度尤好,端坐臺上絕少動作,并且無論如何唱念,始終能保持盔頭上絨球不動,神態活像廟中泥胎,得了一個“泥胎老爺”的綽號。據說當年他演關公,李少春還配演過《走麥城》之關平。程永龍對后來的關公戲影響很大。沈陽是他成名之地,更是其終老之所。1946年,73歲的程永龍仍舊為生計奔波,卻因精神抑郁最終失常,孤寂地死在了沈陽中央大戲院后臺。
辛亥革命后,因為京滬兩地名角輩出,京劇風靡大江南北,尤為北方聽眾所喜好。沈陽的京劇愛好者日增,票友大量涌現,并成立起“沈垣三大俱樂部”(即公余、大東、商埠俱樂部)。
京劇名角第一次薈萃在沈,是1922年。當時少帥張學良在督軍署(即大帥府)辦堂會三天。沈陽和哈爾濱的京劇名演員聚集一起,芙蓉草演《貴妃醉酒》,張玉亭演《艷陽樓》,賈玉峰演《黑松林》,韓寶春和高寶利演《夜戰馬超》和《獅子樓》,程永龍演《古城訓弟》。
此次聚會,可謂東北京劇名角的一次匯報演出,把沈城京劇帶火了一陣子。
大帥五十壽,名角聚奉天
如果說張學良搞的堂會是東北京劇名角的大串燒的話,那么,大帥張作霖搞的一次堂會,則可以算是全國京劇名角的一次大聚會,這次堂會,不僅在沈陽值得一記,在中國京劇的堂會史上,也是少有的一次。
很多文章里提到這次堂會,都說是在1925年,不過,確切的時間應該是1924年。因為這次堂會是為了慶祝張作霖五十大壽而有,而張作霖出生于1875年3月16日(農歷二月十二),1924年3月16日,張作霖49周歲。早年間,人們過大壽,多是過虛歲,所以,張作霖的五十大壽慶典活動,是從1924年3月15日至3月17日。此時的張作霖已貴為東三省巡閱使、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在東北王的寶座上已坐了六年,而且,已具備了問鼎中原的實力。所以,因此,他的五十大壽,上演了三天沈陽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的堂會。
張作霖在總司令部、大帥府搭了兩處戲臺,受到邀請的,不僅僅是東三省的名角,更是囊括了當時名噪全國的京津名伶。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梅蘭芳,梅先生攜百余人的劇團專程從北京趕赴奉天,為張作霖獻藝祝壽。當時的《盛京時報》曾以“梅郎來奉”特大標題報道了這一消息,并稱之為“空前之盛舉”。除了梅蘭芳,參加東北王堂會的,還有陳德霖、王瑤卿、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楊小樓、余叔巖、言菊朋等名角,據說演員近500人。這場群英會,也讓山海關外的官民首次見到了什么叫京朝派京劇。
話說大帥府的堂會演出從3月15日,好戲連臺,每天兩場,連演三天。白天在司令部院內演,招待各界官員;晚上在帥府內演,為張作霖一家和前來祝壽的親友助興。
雖然名角薈萃,但其中最受人看重的,無疑還是大名鼎鼎的梅蘭芳。張作霖平素與梨園界的人并無過多來往,但對梅蘭芳的到來卻格外看重,以接待督軍級貴賓的規格接待梅蘭芳,宴請都是在帥府。梅蘭芳下榻在大西門里的中國銀行,雖然走路到帥府也用不了十分鐘,但張作霖每天都派專車接送梅蘭芳,讓梅蘭芳很是感動。祝壽第一天演出結束后,張作霖讓張學良、于鳳至夫婦代表他到后臺去看望梅蘭芳,轉達他的謝意:“梅先生受累了。”
主人如此盛情,梅先生當然也要賣賣力氣,梅蘭芳與楊小樓合演的《霸王別姬》是在正壽日子晚上演出的。梅蘭芳使出渾身解數,臺下鼓掌聲、叫好聲不斷,張作霖也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
除了梅蘭芳的《霸王別姬》,還有余叔巖主演《擊鼓罵曹》,陳德霖、王瑤卿、龔云甫、金仲仁等合演《雁門關》,程硯秋主演《紅拂傳》和《孔雀屏》,荀慧生主演《拾玉鐲》和《花田錯》,言菊朋主演《失空斬》。
名角,名戲,讓這一次的堂會空前絕后。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的演出,除了大帥府里的人有耳福外,當時整個奉天的戲迷,也聽得如癡如醉。為什么呢?張作霖為了能讓全國都能感受到自己壽誕慶典的隆重氣氛,采用當時在全國領先的無線電技術,現場轉播帥府內的.演出實況。全國各地凡有收音機者,均能收聽到此節目!張作霖還在奉天故宮的十王亭、東西轅門、中街等處安置了無線電擴音器,,市民們則可站在大街上,收聽帥府內祝壽節目的實況錄音。當時,奉天百姓聚集街頭,有滋有味地聽著《霸王別姬》……
當然了,這一次堂會,也讓張大帥花了不少銀子,例如言菊朋就拿到了一千元。
義演助辦學
馬連良被誣“漢奸”
空前絕后的堂會之后很多年,又有一位京劇大師踏上了沈陽的土地,在這里唱了10天戲,唱戲所得,全部捐獻,幫助辦學,誰料,這一次義舉,卻讓這位京劇大師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這位名角就是馬連良。“馬派”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扶風社的招牌人物。馬先生是回族,他的奉天之行,也是為了回族教育事業。
當時馬連良父親馬西園的朋友張子文要擴建私立回教文化學院,不過,卻無錢購買新校舍,于是想到了馬連良。馬連良是回族,加之父親的關系,他義不容辭地答應赴奉天參加義演,為張子文籌辦的奉天文化學校募集資金。
時值日偽時期,東北三省淪陷,偽滿洲國統治。當日本人得知馬連良準備來奉天,陰謀頓生,提出以馬連良為團長,組建華北文化使節團,來“滿洲國”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日本人要求馬連良于3月1日前趕到,以此祝賀“滿洲國”十周年。馬連良當然不肯,于是以各種理由搪塞,一再拖延時間。直至錯過了3月1日,拖延了整整半年的時間。后來,有個日本人跑到馬先生家要剖腹自殺,逼馬連良成行。
1942年10月下旬,馬連良率領扶風社青衣李玉茹、丑角馬富祿、花臉劉連容、小生葉盛蘭、武生黃元慶等40余人,以“華北文化使節團”的名義前往奉天。隨后,在東北大戲院和中央大戲院演出了10天,共10場戲。演出的劇目有《龍鳳呈祥》《群英會》《十老安劉》等,場場爆滿,每天票房收入高達幾萬元,最后將義演全部收入25萬元,都捐給了張子文創辦的奉天私立文化學校。演出結束,馬連良回到北平后,得知辦學資金仍有缺口,又捐出10萬元。
憑借這些錢,張子文順利購買了校舍,擴建了學校,這所學校就是現在的回民中學。
不過,因為這次演出,馬連良在抗戰勝利后,卻遭遇民國政府接收大員的陷害,稱其為漢奸,此事一直折騰到了1947年8月16日才得以澄清。
不管是梅蘭芳等人也好,還是馬連良也好,想當年來到沈陽,雖然緣由各異,有一點卻不可否認,就是大大促進了沈陽京劇的發展,這一國粹,在這塊黑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今仍舊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京劇的歷史故事 篇2
梅蘭芳是我國著名京劇演員。京劇又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劇種。梅蘭芳從小學戲,靠勤學苦練和勇于實踐,很早就成了名,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藝術精湛,而且有愛國思想,立志要把京劇介紹給外國,在世界上宣傳中國傳統藝術。
1919年以后,梅蘭芳先后到日本、美國、蘇聯等國家訪問并演出。他以精采的表演和東方人的氣質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受到熱烈歡迎。許多外國人第一次見到中國戲曲的表演,非常新奇。著名電影大師卓別林,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和梅蘭芳會面,結成好友,對中國戲曲給予很高評價。國外有些人還把中國戲曲藝術和歐洲戲劇兩個流派稱為世界戲劇三大體系。梅蘭芳為中國戲曲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貢獻。
1937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梅蘭芳受到了日本人的監視。日本人要求這位世界馳名的中國演員出來演出,好美化他們的侵略行為。梅蘭芳拒絕了。他為了表示自己的態度,留起了胡須。因為他是旦角演員,留胡子意味著將不再登臺表演。為了祖國的榮譽,他寧愿割舍了藝術生命。這一愛國行為,受到了普遍贊揚,為中國人爭了氣。
【京劇的歷史故事】相關文章:
京劇的歷史起源與發展04-12
圍棋的歷史故事08-10
京劇有哪些行話-京劇行話知識08-30
京劇中字的聲和韻-京劇知識08-31
京劇知識大全12-28
京劇的發聲技巧09-21
京劇的臉譜介紹11-30
京劇的藝術特點11-13
怎么自學京劇05-24
京劇《貴妃醉酒》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