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戲曲中如何運用氣息-氣息的運用方法
戲曲演員不但要有一個好嗓子,而且還要練習好氣息,掌握好氣息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把戲唱好,才能唱出優美的旋律和韻味,給觀眾以美的聽覺享受。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氣息的運用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唱論中的部分論述
練唱者必重氣息。古代唱論中說氣要用得深沉——“出音如笙,呼也響,吸也響”,意思是說,呼吸要用得精巧、配合、默契。練氣者宜靜心,要練得能禁寒避暑,即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使歌者能夠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可適應,并能發出美妙、洪亮的聲音。
所以,舊時梨園名家在出臺之先,會如打坐般活動呼吸,讓全身血脈周流,氣息才能通暢。并同時試著振動嗓子,免得候場過久把嗓子悶住了。
又如,關于氣息的運用,在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即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的說法。所謂“自臍間出”,即是指運用丹田氣息。而運用丹田氣息時,必將腰部挺直,則開口發聲,小腹自然收回。
若先收縮小腹,則精神緊張于腹部,聲音反停于胸間,不能運用自如。當然,丹田氣息是否運用得當,在發聲時可將雙手自掐兩肋,如聲出時兩肋發漲,則是用上了丹田氣息。
再如,元朝芝庵的《唱論》中也說:“有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對于“愛者有一口氣”,我們可以理解為:無論唱一段或一出戲,都須要用一口氣唱下來。
即:無論唱任何腔調,必須合理利用氣口;即便是換氣,也不能等到完全氣竭再換氣。這些,都是運用氣息的法則。舊時梨園名家提倡用氣要迂回曲折,要有運轉吐納的技巧,才能使唱腔抑揚頓挫、委婉起伏、動人心弦。而且,這些運用氣息的法則,又都必須結合戲曲唱段的字音、詞義、感情、表演等融合使用。
氣息與情感的有機結合
要想表達好戲曲中的各種情感,就要學會用“氣”功,用得不當,臉上就沒有戲。
運用“氣”功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噎、貼、憋、橫、沉、扇”等。例如:表現“驚訝”時,就要運用沉氣,把氣下沉于胸部,叫做“沉于胸”,表現“大吃一驚”時,也要運用沉氣,但要把氣沉入臍部,叫做“沉于臍”,而表現“恐懼”時,則要把氣“沉于腎”。
只有把氣用對了地方,眼睛才能有神,聲音也才會有情感。對于在這方面的感受,京劇老前輩李洪春先生有很精辟的說法,他說:戲曲表演有13字的訣竅,即:“喜、怒、悲、歡、憂、思、酒、醉、顛、狂、瘋、潑、蕩”。
憂——用砸氣,把氣往下砸。
思——用憋氣,將氣停于胸中。
喜——派正氣,氣要放得正、用得穩。
怒——氣在胸中轉圈圈,越怒,氣轉得越緊。
瘋——左右貼氣,將氣緊貼兩肋。
潑——提氣后將氣分向兩肋。
蕩——氣往上沖,直奔兩肩。
悲——用喘氣,如悲痛已極,眼淚欲落時,可用“貼氣”方法(運氣往眼睛前面貼),把淚收住。
歡——氣要充滿前胸。
酒——(微帶酒意)用噴氣,把氣從胸中噴出來。
醉——氣要取中,自然松弛。
顛——(神經失常)要來回換氣。
狂——(狂傲)要上下抽氣,橫憋。
氣息的運用與保存
傳統戲曲中的氣息運用,往往能夠做到吸氣時外部看不見,氣吸得深、吸得自然,唱起來喉嚨不使勁,發聲自然。歌者要養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重。
這樣,可以收到鍛煉橫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輕就必須使橫膈膜的動作緩慢,因而有助于達到呼吸運轉自如、提高肺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
這一辦法練久了即使不用主觀控制、有意識地向口腔外呼氣,也能得到較響的聲音。剛開始練習時,宜慢速,待熟練以后,掌握了由輕到重的聲音,呼吸過程縮短,就不會影響到演員唱快速的音調。
處理好氣、聲、字、情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是傳統戲曲中的一項審美要求。而氣息的運用與控制,被看作是發聲與歌唱的基礎。傳統戲曲中,演唱要求用氣取自“丹田”,并使用各種不同的呼吸方法。
這些方法的正確運用,不但可以保證聲音圓潤、行腔自然,而目還能為在演唱中表情達意帶來方便。傳統戲曲中的氣息,氣主要儲存在小肚子里。如氣在嗓中,唱時易啞;在胸中,則不夠用,且兩者都不能持久。儲存在小肚子中,氣最長,力量最足,聲音結實,也唱得高。
【傳統戲曲中如何運用氣息-氣息的運用方法】相關文章:
聲樂中的氣息運用技巧05-28
通俗唱法之如何運用氣息05-23
如何正確地運用氣息10-30
應該怎樣運用氣息11-05
氣息運用中著重把握的幾個方面10-31
戲曲表演中的氣息訓練與發聲方法10-08
聲樂中氣息運用的技巧09-24
民族唱法中氣息的運用08-08
播音主持運用氣息的技巧11-02
播音實踐中氣息的運用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