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林五拳的由來和特點
少林拳是中國傳統拳種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中國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的拳術。作為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樸實無華和利于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林五拳的由來和特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少林五拳的由來和特點
上乘至精至神之術少林龍虎豹蛇鶴五形拳法簡稱為五拳,此外還有一些較為常用的簡稱,如少林龍虎豹蛇鶴五拳、龍虎豹蛇鶴五拳以及少林五拳,其中五拳最為精煉;另外還有多種別稱,如具有宗派門戶色彩的少林拳、具有禪宗靜悟色彩的羅漢拳、具有至高無上色彩的少林鎮山拳、具有秘密組織色彩的洪拳、具有樸素傳統色彩的五行柔術等,更有“宗門拳術”、“宗門拳技”或 “吾宗拳術(或拳法)”、“吾宗拳技”以及“少林拳術(或拳法)”、“少林精技”等暗稱;總之五拳俗稱為五形拳,通稱為少林五拳,儒稱為五行柔術,釋稱為后天羅漢拳,道稱為內功五形拳,幫稱為洪拳,尊稱為少林鎮山拳。
拳名大都扼要的反映某一拳術的主要特點,五拳也不例外,五拳這一名稱準確地反映五拳這一拳術的外在特點即外部結構特點,假如不抓住這一特點而啟用別的名稱則五拳不再是五拳而成為別的拳術的,這一特點是有別于其它拳術而自成一門拳術的重要依據。五拳稱謂的多樣性反映著五拳自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與歷史作用的多樣性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不同形式的角色出現過,且擁有過不同的社會功能并起到過不同的社會作用,自然對其理解的不同而解釋也隨之不同。五拳拳名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性質,五拳既屬于象形拳又屬于氣功拳因此稱其為五形拳或內功拳,這是從其自然性出發命名的;還有五拳既屬于外家拳又屬于幫會拳因此稱其為少林拳或洪拳,這是從其社會性出發命名的。
五拳在其發展歷程中深受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具體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諸多領域,如儒家仁義思想的影響下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匡扶正義的理念,故稱為五行柔術;又如道家導引思想的影響下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吐故納新的理念,故稱為內功五形拳;又如釋家禪宗思想的影響下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明心見性的理念,故稱為羅漢拳,但傳統思想并非總是對其只產生積極影響,如宗派門戶之見令其失去和諧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學性,保守思想差點令其命喪荒野而失傳。
據傳五拳是由金元時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即秋月禪師所創,又多與南派少林之一湖南少林有關因此又稱為“湘派少林五拳”,又因其拳與其它南派拳術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而被歸入南拳一族。五拳的整個拳術的流程充滿陽剛之美且始終遵循著少林拳術的固有特性,如拳走一線、拳打睡地、動中求靜、外剛內柔、內外合一及禪拳一體等。僅從傳說的內容來看五拳是少林拳術歷史當中最全面最系統的歷史最悠久的長套路拳術。
五拳顧名思義是五種拳術的意思,是龍、虎、豹、蛇、鶴五種拳術的統稱,各個拳術稱為拳式,五拳就是由龍、虎、豹、蛇、鶴五式組成;又把從每一盤膝勢到立定勢之間的一連串有序拳勢的組合稱為路,新五拳是由雙路虎拳、單路豹、龍、蛇三拳以及雙路鶴拳共七路組成。其他眾多門派中也有以龍、虎、豹、蛇、鶴等相同的名稱命名的拳術,為了與之區別各式單稱時前面要加“少林五拳之”或“五拳之”等修飾語,如“少林五拳之虎拳”或“五拳之虎拳”,其余可依此類推。
從五拳的整個套路的脈絡來看,五式的次序應是虎、豹、龍、蛇、鶴,事實上現存的最完整的“五拳譜”即《少林宗法圖說》中所收錄的五拳確實是以虎豹為先、龍次之、蛇又次之、鶴拳則最后的次序所排列的,所謂龍、虎、豹、蛇、鶴的說法只是沿襲原始龍圖騰崇拜的結果而已,如同人們在從太陽崇拜中衍化而來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之方位稱呼中以“東”字起頭的習慣一樣,更何況龍在五行中恰好屬東,即便是屬于散式五拳的將氏五拳也都遵守虎、豹、龍、蛇、鶴此一五拳的普遍的拳式次序的。《少林宗法圖說》是現存最完整的五拳專著,也是有關五拳拳式次序問題的范本,因此假如今后在五拳拳式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則必須以此書作為依據來進行處理。此外盡管證據不足,但有的五拳師似乎還主張把龍拳排在最后面即第五式而使其成為“虎、豹、蛇、鶴、龍”,事實上五式的次序到底如何無關緊要,只要依隨普遍的做法就行。
五拳在其傳承上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即它是在數百年來一直只在僧徒間秘密相傳,是世界上最隱秘寡默的拳術之一,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流入民間拳師手中并為凡世所稱頌,但還是看不出因此而情況究竟得到有多大改觀,反而至今還沒出現一位響當當的五拳界的顯赫人物,從中亦足可見其被束之高閣、塵封不動、無人問津乃至漸為世人所遺忘的處境,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已成為拳術木乃伊,其實它在暗地里憑借其神力頑強地默默地活著變化著和發展著,不是不出現五拳師而是火候還沒到。
另外五拳的傳承中還存在單傳、多傳、全傳及失傳的現象,這直接導致令五拳門派林立且令彼此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只傳五式中的任意一式時稱為單傳,傳授五式中的任何兩式、三式或四式時稱為多傳,傳授所有五式時稱為全傳,未傳授到任何一式或盡管傳授到整個五式但因其間落下很多勢子而變得不全時稱為失傳。相對于《少林宗法圖說》來看,具有代表性的單傳例子有21手郝氏龍拳和趙氏蛇拳;多傳例子有劉氏五拳;全傳例子有沒有省略掉盤膝勢的具有181手的十三路李氏五拳和具有172手的十路樊氏五拳、省略掉每一路中的盤膝勢且只具有五路的凌氏五拳;失傳例子有趙氏蛇拳、劉氏五拳與傳說中的具有173手的白氏五拳和只具有30手的散式五拳即蔣氏五拳;本書中的五拳共有虎豹龍蛇鶴五式七路217手,此五拳稱為崔氏五拳或少林龍虎豹蛇鶴雙練還原五拳:當頭為總起式,緊接著為雙路虎拳,其次為單路豹、龍、蛇三拳,再者為雙路鶴拳,最后為總收式;兩頭總起式與總收式各7手、虎拳為59手(第一路30手、第二路29手)、豹拳為30手、龍拳為38手、蛇拳為30手、鶴拳為46手(第一路25手、第二路21手),共計217手。以上諸五拳大體上有四種分法,其一是根據拳術產生年代可分成舊五拳即李氏、樊氏、蔣氏及凌氏五拳與新五拳即崔氏五拳,其二是根據拳譜記錄特點可分成右式五拳即李氏、蔣氏及崔氏五拳與雙邊五拳即樊氏與凌氏五拳,其三是根據各拳路之開頭有無立定勢可分成連續五拳與非連續五拳,其四是根據各拳勢間是否合理連貫可分成整式五拳與散式五拳。
五拳屬于象形拳,拳勢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種動物的動作,但并非簡單的模仿而是通過這些動作形象地解釋人的身心兩方面的諸多難解的現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種動物,隨著五拳的理論化系統化的加深并受到“五為一”的傳統思想的影響,最終定格在龍、虎、豹、蛇、鶴五種動物上。五拳又屬于內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勢與呼吸都緊密聯系在一起,五拳素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氣、骨、神五者,必須交修互練,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說,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說法誤讀為龍、虎、豹、蛇、鶴五式與神、骨、力、氣、精五者之間有著必然的一一對應關系,龍拳練神并不是說龍拳只練神不練其他四者,其實龍拳也可以練骨、力、氣、精,之所以說龍拳練神是因為以龍之形解其拳之意最貼切的緣故,其他如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也都是這樣。五拳既象形又內功,從形中取筋骨從內中取精神,無內不能運氣,無形不能使力,運氣使力是五拳的本質所在。
五拳中包含著整散理念,這是古人的智慧使然,所謂整散理念就是有關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的思想,整式的精意散存于散式里頭,散式的總的精意又反映在整式里頭;零散的各個拳勢在某種理念的驅使下融匯成一體,又因每一散式都具有個性而可以互不相干的獨立存在,這樣可以大大方便了學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去練功,可以階段性發展,又可以很好地去領會拳術的精意。
五拳是創意設計的產物,就是說五拳師們從一開始就以足夠的耐心去精挑細選那些從自然界的兇禽猛獸中受到啟發而產生的最得勢最得力的動作與人體的特殊結構相結合來構成五拳的,從現存的五拳中可以領略得到他們并非做機械的模仿而是給拳術動作注入了豐富的想象力,從而開啟了少林拳術的原創的先河也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拳術革命。同時也等于在“少林拳術創編兩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拳術標準與拳術模型,以此來進一步鞏固了技擊界中的少林拳術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五拳師們的遠見卓識最終會得到歷史的肯定。
從傳說中的《五拳精要》到《少林宗法圖說》的出現中足以看出古代五拳師們就從創拳伊始早把五拳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并推動其合理發展的,并且為了它的盡善盡美不遺余力的。五拳是物質與精神、具體與抽象的結合體,是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很好的一個例子,也是具體體現著人的能動性的活標本,是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時的必然產物。五拳能延續到今天與其相關著作的傳流于世是密不可分的,少林衣缽后繼有人全賴白紙黑字辛勤耕耘。
五拳從其誕生到今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其誕生到19世紀與20世紀相交接之際即清末民初,此一階段是屬于五拳的潛伏階段,在這一時期五拳一直在秘密中傳流不為世人所知曉;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此一階段是屬于五拳的活動階段,在這一時期開始陸續出現五拳傳說、五拳著作以及五拳師并得到技擊界的一定的關注,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祖國解放戰爭以及浩劫中艱難地存活了下來,繼而迎接了全球化時代;第三個階段是21世紀初的現在,此一階段是屬于重建階段,因為種種原因它沒有得到大家的足夠重視和保護,因此談不上發揚光大,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竭盡全力去保護它,只要有與其相關的任何蛛絲馬跡都得去認真地挖掘、收集與整理,更重要的是從自我做起先把現存的五拳認真的實踐并掌握它兼而進行理論研究工作,使之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瑰寶。
五拳師們沒有留下如何在實戰攻防中運用五拳的具體方法,事實上五拳只是加強運使能力的氣功拳術,只因把很多動作象拳術一樣編排成套路而稱拳而已,雖說是拳術但并不是把提高攻防能力為其根本目的的,而是強化人體內外各部位的功能并注入活力從而以最終達到“沉實厚重、活潑虛靈”為其根本目的的,這正是為何稱五拳為內功拳的原因所在。人們一談起拳術就馬上聯想起拳勢與攻防的某種聯系即拳勢在攻防中的運用,沒錯一般拳術都是把實戰中的一系列攻防動作按照某種原則下編排而成的,或許有人問五拳與其它拳術有何不同,當初五拳師們設計五拳時首先暫不考慮攻防理念而純粹講究拳術動作對人身的鍛煉作用,即把如何才能使步法更加穩健、腰部更加靈便、手腳更加協調、眼力更加銳利以及氣血更加暢流等問題放在首位。其實沒有一種拳術能夠網羅所有攻防變化的,攻防變化的演練是拳外的事情,如果不把著重點放在“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上而放在攻防轉化意念上那么只能說對五拳理解得并不深刻這與買櫝還珠無異,因此先把身子練的強壯如鐵且令氣力變得純正之后再去練攻防才是正確的技擊步驟,如果不是這樣你縱有千萬條伎倆也無濟于事。
總之五拳最終能使人達到運使之極致,身法之神化境界,練習者應精心玩此,則丹田之氣不期貫而自貫,身步之法不期變而自變,當你把五拳練得“身堅氣壯、手靈足穩、眼銳膽實”之時面對任何敵人都能應付自如了。
拓展
少林拳的起源與發展
少林武功起源于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的嵩山少林寺,這座名寺位于今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北魏時期,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入中原,他見嵩山很像一朵蓮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尊跋陀所愿在嵩山建寺供養跋陀。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正所謂“武以寺名,寺因武顯”,少林寺之所以名傳古今,是因為它發展了少林武術的緣故。
少林武術的起源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間(公元386-534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于少林寺是皇家的寺院,朝廷賞賜了眾多農田和龐大的田產。所以少林寺僧丁大多習武來保衛這些田產,這就為少林武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于拳擊械斗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后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發展,他們便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
在少林的歷史上,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將以其顯赫的武功,為民族、為正義而戰。從此,少林寺才使天下豪杰代代向往。而在這些故事中,以十三棍僧助唐王最富傳奇色彩,
隋朝末年,隋將王世充擁兵霸占洛陽,自立皇位,定國號為“鄭”,并冊封他的侄兒王仁則為領兵大元帥,在距洛陽城郊15里的柏谷莊囤聚重兵。這叔侄二人終日東殺西戰,民不聊生。當時,唐王李淵父子辦事順天理和民情,關內五谷豐登,軍隊秋毫無犯,但秦王李世民卻被王世充困在洛陽監獄內。少林寺在柏谷莊有上千畝的田地,由13個武藝高強的和尚專管種田護園。這13個和尚聽說李世民被困后立即前往搭救,不僅成功地救出了李世民,并還活捉了王仁則,為秦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世民登基當了大唐皇帝之后,對少林武僧大加封賞,賜少林寺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也都受到封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此次事件以后,少林寺開始興旺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少林寺極盛時期,占地一萬余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發展到兩千多人,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開創了少林武功的新時期。
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曾得過少林真傳。趙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于少林寺。古代《少林拳術精義》一書說岳飛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飛的神勇力法使岳飛在反金衛國中立下卓著功勛。
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也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大發展時期。在明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間,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調,還曾參與官方的戰爭行動,建立功勛,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少林功夫在實戰中經受了考驗,確立了自己在全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
少林高僧還經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發展少林武功。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后,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后代弟子結合其中的武技精華,融會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功夫的傳習方式十分豐富,主要以口訣為媒介,又與 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相結合,核心是師父的言傳身教和弟子的勤學苦練。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往往取決于師父的心傳和弟子的頓然領悟,這一境界又需要從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斷修習方能達到,可以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少林寺的宗法門頭制度,是由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期間確立的。福裕禪師把少林寺建成中國傳統宗法門頭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對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少林寺宗法門頭制度相對封閉,嚴格遵守宗法傳承;而佛教的游方制度在根本上是開放的,進出自由。少林寺這種特殊的開放和封閉的兩重性,對于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傳承,以及少林功夫體系和門派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林寺宗法門頭歷史上最發達時期,下轄25個下院,僧人總數達800多人。
少林功夫信仰形態在明朝也發生了變化,唐朝以來的以觀世音菩薩愿力為核心的那羅延金剛神信仰,演變為緊那羅王神授少林寺棍法的武圣信仰,并以此激勵少林寺僧人修習少林功夫。
清朝初年,朝廷為防止人民反抗,嚴禁民間習武,唯獨少林寺院的僧眾仍暗地練武不輟。他們為了避開清廷的查究,習武活動改在夜間秘密進行。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盧殿,也叫千佛殿,原為儲存藏經和佛像的場所,從雍正年間開始,這里變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間練功房。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來堂志善碑》所載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變換練功形式的真實寫照。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席書錦編撰的《嵩岳游記》記述了寺僧在千佛殿習武留下印記的情況:“今后殿壁,繪羅漢手搏像。屋地下陷,深數寸,傳為習武場。”由于寺僧長期不斷地在千佛殿內練功,殿內陸上被腳踩出了48個深深的腳坑。
辛亥革命前后,少林寺武功進一步在民間發展,各地武館林立,不少愛國志士為了推翻清朝統治,積極學習少林武功。當時武術往往被用來作為革命的實戰手段,許多地主紛紛建立“大刀隊”、“梭鏢隊”,練武成風,在反清斗爭中屢建奇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林武術的發展,許多省、市成立了武術協會和體校武術訓練班,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少林武術,少林武功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喜愛,深深扎根于民眾之中。從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開始,少林武術成為全運會的競賽項目之一。
1994年廣島亞運會中,包括少林武術在內的武術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少林武術開始走向世界。2006年,少林武術被國務院認定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武術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成為備受推崇的武術之一。如今,少林武術正在積極準備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古老的運動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世界。
【少林五拳的由來和特點】相關文章:
武術的特點和作用04-24
嬰兒睡眠的特點和表現04-04
精品咖啡起源和特點03-10
植樹節的由來和意義03-14
少林武術的淵源09-15
編輯工作的特點和要求10-17
萬圣節的由來和傳說07-01
薩克斯管的歷史由來和分類11-02
少林武術腿法教程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