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交換技術整體架構詳解
前交換技術在IT界使用的還是比較廣泛,為了使交換機可以平穩高效地運作,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交換技術整體架構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1993年,局域網交換設備出現,1994年,國內掀起了交換網絡技術的熱潮。其實,交換技術是一個具有簡化、低價、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點的交換產品,體現了橋接技術的復雜交換技術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操作。
與橋接器一樣,交換機按每一個包中的MAC地址相對簡單地決策信息轉發。而這種轉發決策一般不考慮包中隱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與橋接器不同的是交換機轉發延遲很小,操作接近單個局域網性能,遠遠超過了普通橋接互聯網絡之間的轉發性能。
交換技術允許共享型和專用型的局域網段進行帶寬調整,以減輕局域網之間信息流通出現的瓶頸問題。現在已有以太網、快速以太網、FDDI和ATM技術的交換產品。 類似傳統的橋接器,交換機提供了許多網絡互聯功能。
交換機能經濟地將網絡分成小的沖突網域,為每個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帶寬。協議的透明性使得交換機在軟件配置簡單的情況下直接安裝在多協議網絡中;交換機使用現有的電纜、中繼器、集線器和工作站的網卡,不必作高層的硬件升級;交換機對工作站是透明的,這樣管理開銷低廉,簡化了網絡節點的增加、移動和網絡變化的操作。
利用專門設計的集成電路可使交換機以線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轉發信息,提供了比傳統橋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如理論上單個以太網端口對含有64個八進制數的數據包,可提供14880bps的傳輸速率。
這意味著一臺具有12個端口、支持6道并行數據流的“線路速率”以太網交換器必須提供89280bps的總體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專用集成電路技術使得交換器在更多端口的情況下以上述性能運行,其端口造價低于傳統型橋接器。
1.端口交換
端口交換技術最早出現在插槽式的集線器中,這類集線器的背板通常劃分有多條以太網段(每條網段為一個廣播域),不用網橋或路由連接,網絡之間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塊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個背板的網段上,端口交換用于將以太模塊的端口在背板的多個網段之間進行分配、平衡。根據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換還可細分為:
模塊交換:將整個模塊進行網段遷移。 端口組交換:通常模塊上的端口被劃分為若干組,每組端口允許進行網段遷移。 端口級交換:支持每個端口在不同網段之間進行遷移。
這種交換技術是基于OSI第一層上完成的,具有靈活性和負載平衡能力等優點。如果配置得當,那么還可以在一定程度進行客錯,但沒有改變共享傳輸介質的特點,自而未能稱之為真正的交換。
2.幀交換
幀交換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局域網交換技術,它通過對傳統傳輸媒介進行微分段,提供并行傳送的機制,以減小沖突域,獲得高的帶寬。一般來講每個公司的產品的實現技術均會有差異,但對網絡幀的處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直通交換:提供線速處理能力,交換機只讀出網絡幀的前14個字節,便將網絡幀傳送到相應的端口上。 存儲轉發:通過對網絡幀的讀取進行驗錯和控制。 前一種方法的交換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對網絡幀進行更高級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時也無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換。因此,各廠商把后一種技術作為重點。
有的廠商甚至對網絡幀進行分解,將幀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該信元處理極易用硬件實現,處理速度快,同時能夠完成高級控制功能(如美國MADGE公司的LET集線器)如優先級控制。
3.信元交換
ATM技術代表了網絡和通訊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解決目前網絡通信中眾多難題的一劑“良藥”,ATM采用固定長度53個字節的信元交換。由于長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實現。
ATM采用專用的非差別連接,并行運行,可以通過一個交換機同時建立多個節點,但并不會影響每個節點之間的通信能力。ATM還容許在源節點和目標、節點建立多個虛擬鏈接,以保障足夠的帶寬和容錯能力。ATM采用了統計時分電路進行復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帶寬可以達到25M、155M、622M甚至數Gb的傳輸能力。
【交換技術整體架構詳解】相關文章:
軟件開發整體方案詳解09-01
詳解核心交換機的TRUNK功能08-06
常用交換機典型配置詳解07-02
分組交換技術的特點04-23
鑄造安全技術詳解01-21
華為3COM交換機配置命令詳解06-19
H3C交換機配置命令詳解01-22
OSI七層與TCP/IP五層網絡架構詳解09-07
光纖通道交換機技術12-27
思科分組交換技術詳細介紹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