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教學中的誤區(qū)
美聲唱法是指喉頭在保持吸氣位置狀態(tài)下,呼出氣流吹響聲帶,使打開的共鳴腔體能夠完全、均勻共鳴的歌唱方法。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美聲唱法教學中的誤區(qū),歡迎參考!
歌唱一般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現(xiàn)在又有了原生態(tài)唱法。一般年輕人熱衷于流行唱法,其次是民族唱法。這可能是流行唱法比較接近生活,易唱易學。曲高合寡,對于美聲唱法,覺得太高雅,難學難唱,普遍認為美聲唱法吐字含混,不知所云。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歌唱家還沒有掌握美聲唱法的精髓。實際上,美聲唱法也要求聲音明亮、吐字清晰。而導致聲音做作、吐字含混,是我們的歌者在認識上,或者說在方法上陷入誤區(qū)。
誤區(qū)一:
打哈欠。歌唱時口腔的狀態(tài),美聲的演唱者都知道要求打哈欠時的狀態(tài)。用打哈欠來提升軟口蓋,德國名歌唱家利里. 雷曼的《歌唱方法》對后代聲樂界影響很大,她說:“要練習頭音一方面放松咽顎弓,一方面盡量提高軟口蓋,盡量的提高,好似提到頭里似的。同時在頭頂上想‘噯’的聲音……” (蔣英《西歐聲樂技術(shù)和它的歷史發(fā)展》)。
多年前,歌唱家張麗娟、施鴻鄂就批評過這一教學方法:“目前一種相當流行的辦法,是打哈欠提軟口蓋,但是軟口蓋提起,不僅對氣息喉頭狀態(tài)有害,而且是使聲音共鳴指向軟口蓋,而軟口蓋是軟的,它不僅不起共鳴,相反吸收聲音,因此,用這種方法的聲音是氣少聲多、空悶、聲音靠后、吐字不清楚。我們常說有些唱“洋唱法”的人唱歌時口里象含有東西似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假如我們承認軟口蓋有所動作,那只是在高音時由于硬口蓋的`張開而牽連的,并不是有意識的抬起,尤其不是抬起小舌頭部分“。他們認為“幫助歌唱者控制調(diào)節(jié)聲音共鳴、改變音色和吐字,這就是硬口蓋、舌頭、上下顎及唇”。
王福增教授也認為: “低音區(qū)共鳴在喉,中聲區(qū)共鳴在硬口蓋,高聲區(qū)共鳴點要穿透硬口蓋進入頭腔”。
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巴拉教授認為:“歌唱家對于有濃厚頭腔共鳴的發(fā)聲,主觀上感覺應當是好象在‘面罩’部分有振動。但是各種不同的歌唱家的這種感覺是各不相同的,男高音感到它在硬腭上面的某個地方,在顴骨部位的面頰上,男低音則經(jīng)常感到在門齒后面”。
要使歌唱時硬口蓋保持張開狀態(tài),單純地說打哈欠會走入歧途,所以有好多說法,比如說“吸氣狀態(tài)”、“喝水狀態(tài)”甚至“半打哈欠”,可能要好一些。
誤區(qū)二:
關(guān)于“吸著唱”或“對自己唱”。這幾乎是上個世紀來我國講學的外國專家以及國內(nèi)的聲樂教員的普遍要求。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見,蔣英教授就說:“聲樂教學家們都是喜愛用想象的語句來代替正面的解說的。例如‘歌唱在呼吸上面’、‘把聲音吸進去’等等,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可是誤會也難免的”。
我曾經(jīng)聽一個合唱隊演唱,幾十個人卻聽不到聲音,即便是有一點聲音,也是聲音靠后、發(fā)悶。我們說吸著唱只是指歌唱時口腔內(nèi)部保持的狀態(tài),并不是指咬字、出聲的共鳴位置,而漢字的發(fā)音位置都在唇、齒、舌、牙、喉,其中唇、舌、齒、牙都集中在口腔的前部,如果過分強調(diào)了吸氣狀態(tài),就會有損咬字發(fā)音和頭腔共鳴。上世紀七十年代,著名聲樂教育家、合唱指揮家馬革順先生在教學中,一直強調(diào)聲音要“勾”、“收”,強調(diào)咬字一定要清晰、明亮靠前,甚至給人的感覺在嘴前。這種聲音聽來很年輕、很美。
關(guān)于這方面,我的認識是,吸氣抬硬腭,咬字越前、越清晰越好。不要怕“白”了,有豎的狀態(tài)管著,聲音“白”不了。
美聲唱法是科學的發(fā)音,而中國漢字發(fā)音又有自己的特點,如何將兩者完美結(jié)合,是多年來我們音樂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單純強調(diào)任何一方面,“有聲無字”、“有字無聲”都會使我們聲樂藝術(shù)陷入死胡同,都是沒有前途的。
【美聲唱法教學中的誤區(qū)】相關(guān)文章:
美聲唱法教學中的一些誤區(qū)08-11
美聲唱法聲樂教學中的基本點09-10
美聲唱法中女高音的技巧06-01
音色在美聲唱法中的作用08-18
咬字吐字在美聲唱法中的作用08-26
團隊溝通中的誤區(qū)06-13
績效管理中的誤區(qū)09-29
在美聲唱法中是如何呼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