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差異
導語:美聲唱法在五四運動以后傳入我國,并逐步在我國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對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無疑是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如何把美聲唱法的優點不斷的與我國聲樂藝術、語言特點相結合而發展我們的民族唱法,使中國民族聲樂走向世界,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成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寶貴財富,這還需要我們對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進行認真的研究。概括起來,二者的異同大致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一、語言規律的差別
由于兩種唱法產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語言環境,所以在咬字吐字發音方面各具特點。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語的發音特點有直接的聯系,意大利語是由拉丁語演變而來,每個音發出來都很平正、流暢、清晰。美聲唱法注重聲音的連貫(legato),而意大利語的確是一種相當連貫的語言,絕對不會有聲門閉鎖或者喉音的出現。它特別強調重音,對比鮮明,富于節奏感,單詞多以元音結尾特別便于歌唱發聲。對美聲發聲方式起了決定作用。而我國民族唱法則根植于中華民族民族語言特點,吐字咬字講究五音(喉、舌、齒、牙、唇)四呼(開、齊、合、撮),所以用母語方言演唱本民族聲樂作品可以更好地表現風格特色。在我國民族聲樂界有一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獨具個性的歌唱家,他們的演唱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如胡松華,才旦卓瑪,克里木,何繼光,郭頌,德德瑪等等。他們的演唱豐富了民族聲樂的內涵,使中國民族歌壇呈現出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這所以能形成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則是因為他們尊重了民族語言發音特點和習慣。
二、演唱風格的差別
早期美聲唱法的演唱風格是隨著正歌劇的興起而產生的。美聲唱法在十九世紀以前,在正歌劇創作中,單純追求聲音的效果,有很大的炫技成分,不重視詞義和思想情感的表達。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聲唱法已經發展到了成熟時期,而單純追求聲音美的現象了很大的改觀,當時的歌唱家們的演唱把作品的情感,明亮的音色、輝煌的聲音視為同等的重要。在美聲唱法經歷了漫長的300年來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體系,已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通用的一種系統的科學的歌唱方法。我國的民族唱法,也有人稱之為民族民間唱法或中國民歌唱法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圓潤、寬廣,呼吸上注重“丹田”之氣的運用,演唱上講究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民族唱法極富風格性,擅長演唱創作民歌與傳統民歌,頗受群眾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幾十年來,我國民族聲樂工作者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演唱特色的同時,一直在不斷地摸索新的路子。尤其是在借鑒美聲唱法使用真假聲混合為技巧的訓練方法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民族聲樂的演唱理論與方法逐步科學化,系統化,為建立一個完整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學派奠定了基礎。我國的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相比,在作品演唱上更注重內心情感的真誠流露,表現的更為突出,尤其講究聲、情、字、味、表、意等幾個因素的有機結合。而美聲唱法在反映人物內心情感世界,作品思想內容方面與我國的民族唱法比較起來則顯得更加含蓄些,沒有民族唱法那么直接、直白。無論是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他們共同追求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各自都以自己鮮明的特色來打動觀眾,感染觀眾,都通過悅耳動聽的歌唱聲音,以自身所獨有的藝術魅力詮釋聲樂作品的內涵,引起觀眾內心情感的強烈震動,從而充分顯示自身的藝術感染力。
三、聲音特點的差別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點是,追求頭腔共鳴,聲音集中靠前,色調明亮,個性強,以味為主,手法變換多樣;追求字正腔圓;聲音效果追求甜、脆、圓、潤、水;氣息運用靈活。美聲唱法的聲音特點是混聲唱法的運用,是真聲與假聲合理結合的唱法,使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氣息結實通暢、運用自如,聲音圓潤明亮,寬松豐滿,強調整體的共鳴,講究音色、音量、音域的完美。中國民族唱法和歐洲美聲唱法都是通過聲音表達情感,聲音是歌唱的基礎,是完成聲樂作品的保證,因此,二者都十分注重歌唱狀態的科學性,都十分注重充分發揮人體的發聲機能,獲取藝術化的嗓音。但是,聲音只是表現的手段,而不是歌唱的終極目的。因此,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除了重視聲音的訓練以外,都十分重視歌唱者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差異】相關文章: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區別06-13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08-20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08-21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怎樣融合08-15
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區別09-02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異同09-18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區別09-05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差別09-01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區別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