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什么是質量管理QM
什么是QM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注:在質量方面的指揮和控制活動,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
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兩方面的內容。
①質量保證:質量保證活動涉及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從產品設計開始到銷售服務后的質量信息反饋為止,企業內形成一個以保證產品質量為目標的職責和方法的管理體系,稱為質量保證體系,是現代質量管理的一個發展。建立這種體系的目的在于確保用戶對質量的要求和消費者的利益,保證產品本身性能的可靠性、耐用性、可維修性和外觀式樣等。
“質量保證”一詞在GB/T19000-2008/ISO9000:2005已經定義為“質量管理”的一部分,其定義為:“質量管理(3.2.8)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質量要求會得到滿足的信任”。因此,質量保證的活動,更應該是以3.5.3可信性為核心。可信性的定義為:“用于表述可用性及其影響因素(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的集合術語。注解:可信性僅用于非定量術語的總體表述。所以,質量保證,更多的應該模擬最終顧客使用的環境、壽命以及產品的相關標準要求進行嚴格的試驗來滿足顧客信任。
②質量控制:為保證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出廠質量達到質量標準而采取的一系列作業技術檢查和有關活動,是質量保證的基礎。美國J.M.朱蘭認為,質量控制是將測量的實際質量結果與標準進行對比,并對其差異采取措施的調節管理過程。這個調節管理過程由以下一系列步驟組成:選擇控制對象;選擇計量單位;確定評定標準;創造一種能用度量單位來測量質量特性的儀器儀表;進行實際的測量;分析并說明實際與標準差異的原因;根據這種差異作出改進的決定并加以落實。
質量控制更應該對活動過程加以控制。
質量管理的依據
(1)與滿足顧客需要和使顧客滿意有關的項目 :
①將材料、產品和過程的技術規范與產品規范中表達的顧客需要進行對比;
②將材料、產品和過程的技術規范與產品規范中表達的顧客需要進行對比;
③產品在預定的使用和環境條件下的工作能力;
④濫用和誤用;
⑤安全性和環境相容性;
⑥是否符合法規要求、國家和國際標準以及組織慣例;
⑦與有競爭性的設計進行對比;
⑧與同類設計進行對比,對企業內外過去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2)產品規范有關的項目:
①可信性、耐用性要求;
②允許公差以及與過程能力的比較;
③產品接收準則;
④安裝性、易裝配性、貯存需要、保管期限和可處置性;
⑤良性失效和自我保護特性;
⑥外現要求和接收準則;
⑦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以及故障樹分析;
⑧判斷和糾正問題的能力;
⑨標簽、注意事項、標識、可追溯性要求和使用說明書;⑩標準件的評審和使用。
(3)與工藝規范有關的項目:
①生產符合設計的產品的能力,包括特殊工序要求、機械化、自動化、部件的裝配和安裝;
②檢驗、試驗設計的能力,包括特殊檢驗和試驗要求;
③材料、零部件和組件的規范,包括已被批準的供方和分承包方及其供應情況;
④包裝、搬運貯存和保管要求,特別是與進廠和出廠產品有關的安全因素。
質量管理百年歷程
工業革命前 產品質量由各個工匠或手藝人自己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誕生——科學管理的開端
最初的質量管理——檢驗活動與其他職能分離,出現了專職的檢驗員和獨立的檢驗部門。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統計過程控制(SPC)理論——應用統計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以減少對檢驗的依賴。
1930年 道奇和羅明提出統計抽樣檢驗方法。
1940年代 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應用統計質量控制技術取得成效;
美國軍方資供應商在軍需物中推進統計質量控制技術的應用;
美國軍方制定了戰時標準Z1.1、Z1.2、Z1.3——最初的質量管理標準。三個標準以休哈特、道奇、羅明的理論為基礎。
1950年代 戴明提出質量改進的觀點——在休哈特之后系統和科學地提出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質量和生產力的持續改進;強調大多數質量問題是生產和經營系統的問題;強調最高管理層對質量管理的責任。此后,戴明不斷完善他的理論,最終形成了對質量管理產生重大影響的“戴明十四法”。
開始開發提高可靠性的專門方法——可靠性工程開始形成
1958年 美國軍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軍用質量管理標準——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質量保證”的概念,并在西方工業社會產生影響。
1960年代初 朱蘭、費根堡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們提出,為了生產具有合理成本和較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要求,只注意個別部門的活動是不夠的,需要對覆蓋所有職能部門的質量活動策劃。
戴明、朱蘭、費根堡姆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 企業創造了全面質量控制(TQC)的質量管理方法。統計技術,特別是“因果圖”、“流程圖”、“直方圖”、“檢查單”、“散點圖”、“排列圖”、“控制圖”等被稱為“老七種”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質量改進。
1960年代中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制定了AQAP質量管理系列標準——AQAP標準以MIL-Q-9858A等質量管理標準為藍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設計質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業的競爭力極大地提高,其中,轎車、家用電器、手表、電子產品等占領了大批國際市場。因此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極大發展。日本企業的成功,使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
日本質量管理學家對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一時期產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
這一時期產生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包括:
JIT—準時化生產
Kanben—看板生產
Kaizen—質量改進
QFD—質量功能展開
田口方法
新七種工具
由于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貢獻,質量工程學開始形成并得到巨大發展。
1979年 英國制定了國家質量管理標準BS5750——將軍方合同環境下使用的質量保證方法引入市場環境。這標志著質量保證標準不僅對軍用物資裝備的生產,而且對整個工業界產生影響。
1980年代 菲利浦.克勞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質量是免費的”。突破了傳統上認為高質量是以低成本為代價的觀念。他提出高質量將給企業帶來高的經濟回報。
質量運動在許多國家展開。包括中國、美國、歐洲等許多國家設立了國家質量管理獎,以激勵企業通過質量管理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質量管理不僅被引入生產企業,而且被引入服務業,甚至醫院、機關和學校。 許多企業的高層領導開始關注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作為一種戰略管理模式進入企業。
1987年 ISO9000系列國際質量管理標準問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對全世界1987年版的ISO9000標準很大程度上基于BS5750。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和貿易活動產生影響。
1994年 ISO9000系列標準改版——新的ISO9000標準更加完善,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第三方質量認證普遍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質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朱蘭博士提出:“即將到來的世紀是質量的世紀”
1990年代末 全面質量管理(TQM)成為許多“世界級”企業的成功經驗證明是一種使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管理戰略。質量的概念也從狹義的符合規范發展到以“顧客滿意”為目標。全面質量管理不僅提高了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而且在企業文化改造與重組的層面上,對企業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能力。
【什么是質量管理QM】相關文章:
什么是全面質量管理03-08
企業質量管理培訓是什么02-26
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系統的動力機制是什么03-14
質量管理的原則12-30
物業質量管理03-20
質量管理規范制度01-05
搞好質量管理的方法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