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分析
目前,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分析主要基于法學、犯罪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關視角,在實務過程中往往基于傳統行政化的介入模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校園暴力發展的新態勢: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前提
(一)高校校園暴力內涵演化及其界說
在進行高校校園暴力的介入模式分析過程中,有必要對基本概念進行科學理解與思考,并熟知校園暴力的維度與類型劃分,因此,對于“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就成為了一個重要前提。在學術界,對于“校園暴力”的概念有著許多不同的解讀,尚未達成一致的見解。姚樹龍通過對國內相關學者觀點的梳理,根據暴力場域和對象的不同,認為目前存在著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模式:一種是以“校園”為中心的校園暴力界定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了暴力行為應以學校為中心,主要觀點有“校園內暴力說”、“校園內及周邊暴力說”和“校園被害人說”等,涉及了暴力行為發生的區域位置以及暴力的影響因素。另外一種界定模式是強調以“師生”為中心的校園暴力界定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觀點有“被害人說”、“加害人說”和“綜合說”,這種模式主要在暴力侵害對象的范疇層面進行了界定。⑤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目前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場域和對象的討論,這些模式的界定是基于一個整體校園暴力的模型來進行研究的。然而,高校校園暴力事件還在其他一些重要維度上體現出獨特之處,相對于中小學校園及管理制度,高校的社區場域和文化更加開放和多元,進入高校場域的對象及身份也更為繁雜,學生、教職員工和其他社會人員進入學校較為容易,相應的進出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同時,高校學生擁有更強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活動的范圍較廣,社會網絡的鏈接能力較強,這些都逐漸超越了校園的單純圍墻界限,高校與其周邊的社區界限比較模糊,并沒有存在一個特別清楚或者嚴格的界限。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校園暴力的模式界定,在地域層面上應以“學校社區”作為中心,在暴力性質、暴力緣由等方面應該考慮高校校園的開放性、文化多元性、社區復雜性等要素。通過近些年來的暴力事件分析,可以發現雖然教師群體和一些非校園外來群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主要的施暴群體和受害群體都是學生群體,因此,在進行對象界定的過程中,“學生-學生”、“學生-教師”、“學生-社區”、“學生-家庭”關系應成為高校校園暴力關注的重要對象域。根據目前的現實案件反映,純粹的“師生”中心模式界定并不具體。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以及科技、信息的迅速擴張,校園暴力的界定外延其實也在不斷地擴張。美國的一些研究顯示校園暴力的界定在內容上其實是不斷拓展的,校園暴力的涵義包含了一系列的行為:生理傷害、心理傷害和財產損失,頻繁的恃強凌弱、語言威脅、團體暴力、對教職員工施加暴力,以及對男女同性戀、跨性別、雙性戀所施加的暴力等。⑥基于以上的整理和分析,筆者認為高校校園暴力的模式界定應以“學校社區”和“學生-學生/學生-教師/學生-社區/學生-家庭”作為核心,而且兩種界定的模式本質上并不沖突,顯示了互動、動態、結構的關系網絡空間,呈現了一種“場域-文化-結構-行動”多元視角的理解。與此同時,在概念界定時也要兼顧社會變遷對于暴力內容上的影響,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界定除了要基于高校校園暴力的本質,而且也要明確高校校園暴力與社會的發展是存在密切關系的,存在著社會性和動態性的特點,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投射。因此,高校校園暴力的界定也說明了相關的介入應該是多元取向的。
(二)高校校園暴力的主要表征
有效的社會工作介入,需要對高校校園暴力行為-事件的特點進行切實把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社會的變遷和急速轉型,以及多元文化的進入,對高校學生造成了深遠影響,尤其對其思想價值層面的沖擊更為顯著,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潮的盛行,多元主體性的自我釋放、表達和空間擠壓,轉型期社會競爭的加劇,這些都使高校校園暴力行為也呈現出了新的變化與特點。目前高校校園暴力行為-事件主要呈現出如下特征:第一,暴力類型多樣化。近些年來,高校校園暴力類型更加多樣化,常見的高校校園暴力類型包括本人的自殘、自殺行為,校外人士進入校園造成的暴力行為,師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和事件,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以及教師之間的暴力行為等。⑦這些暴力行為-事件一般都會涉及生理傷害、心理傷害和財產傷害,而且在生理傷害和心理傷害方面呈現出深度傷害的特點,一些暴力行為直接導致受害者失去生命,有些行為會導致受害人或家庭長期處于心理創傷之中,比如復旦大學的投毒案等。第二,暴力手法技術化。相對于中小學學生,高校學生有著更強的認知和操作能力,知識水平較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更容易獲取相應的信息。⑧在實施暴力上,手法比較細膩和縝密,高智商犯罪近些年呈現上升的趨勢。第三,暴力影響傳播化。網絡媒體、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的廣泛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十分迅速,暴力行為一旦發生,呈現出快速傳播的特點,高校學生受到校園文化和亞文化群體的影響較大,有些暴力行為可能成為其他學生模仿的對象,比如清華大學在發生朱令案后,一些高校也發生了類似的鉈中毒事件。第四,暴力人群符號化。在高校中,施暴和受害者存在一定的符號特質,一些邊緣學生往往更有可能成為涉暴人群,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造成了許多邊緣人群,一些問題大學生、問題家庭子女、貧困大學生等,常常成為校園涉暴人群。第五,暴力原因多元化。暴力行為主要涉及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個人因素,這些因素逐漸成為高校校園暴力的核心因素。⑨此外,高校暴力事件還具有零散性與團伙性并存、偶發性與預謀性同在、報復性與殘忍性兼具等特征。⑩
形成上述新型校園暴力行為-事件特點的原因復雜多樣,既與社會轉型、社會變遷等宏觀社會結構要素有關,很多施暴者由于社會適應不良而萌生施暴的行為;也與目前相關社會福利制度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等中觀要素有關,部分特殊人群由于未能得到應有的制度扶持而對社會、個人采取報復性手段;還與具體的個人、家庭、社區等微觀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又與宏觀結構要素和中觀制度要素密切相關。結合國際經驗以及我國大陸部分高校進行的學校社會工作實踐,本文認為,社會轉型期呈現的新型高校校園暴力行為-事件,為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擴展和豐富了學校社會工作介入的領域和內涵。社會變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需求,成為高校學校社會工作介入的根本前提。
二、專業服務與系統建構: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不斷向縱深推進,在新舊體制的轉變過程中出現大量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持續拉大、不平等惡性競爭盛行、拜金主義興盛、享樂主義之風不斷等都對學校及其所涉及的主體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11),而且當今家庭、學校、社區對高校學生行為的約束力存在著一種明顯的下降趨勢,高校自身也出現了許多管理真空,許多高校學生在自我管理和約束方面缺乏足夠的引導。目前愈加頻發的高校校園暴力事件,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傳統的高校校園暴力介入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傳統的防控模式強調國家、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防控模式,倡導國家、學校、家庭的整體介入,但是對校園暴力的形成機制缺乏了解,而且在制度與實踐層面存在脫節,缺乏有效著力點(12),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在理念、內容和手法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行有效的反思和改善。相關研究表明,高校現有的學生工作體系不容樂觀,學生對學校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從業人員本身也普遍存在著工作壓力大、成就感缺乏、對職業前景悲觀等嚴重問題。(13)相反,學校社會工作具有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豐富的理論基礎和靈活多樣的工作方法,使其在解決日漸復雜化的大學生問題時,更易于為大學生所接受,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學校社會工作作為政府、社會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經由專業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對正規或非正規教育體系中全體學生,特別是處境困難學生提供的專業服務,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或學校解決所遇到的某些問題,調整學校、家庭及社區之間的關系,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學校、家庭及社區的教育功能,以實現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會目標。(14)作為一種專業性的助人方法,學校社會工作在基本范疇和服務對象上更加具體和明確,基本上涵蓋了學校所涉及的所有服務主體(15),而且介入的層次性也更加豐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服務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服務效果。根據美國的校園暴力介入經驗,學校社會工作已經成為校園暴力預防和介入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職業提供的專業服務項目,在制定和實施政策以及干預校園暴力的過程中正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校園更加安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健康的學習環境。(16)近年來,隨著我國創新社會服務模式的不斷倡導和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在介入和預防高校校園暴力方面的空間與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
(一)在價值理念上,有助于改善“問題導向”的介入模式
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防控和介入,高校傳統的行政與干預思路,往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防控體系設計,一般都是由相關行政部門進行引導和管理,較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而且基于問題的視角去處理相關暴力行為,也較為容易導致暴力行為污名化(17),進而產生更多的不良影響,同時加重了學校相關部門的管理壓力。社會工作是一種價值取向比較明顯的專業,強調“助人自助”、“平等”、“尊嚴”等價值,整體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強調了人的潛能和改變的力量,這與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是非常契合的,而且對不同人群有著更強的接納度。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注重在高校校園暴力防控和介入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力量,基于優勢的視角,注重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進而構建更加和諧與人性化的學生管理體制。
(二)在服務內容上,有益于彌補傳統介入模式的功能失靈
在高校校園暴力介入層面,目前高校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評估、設立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委員、組織相關活動等來進行服務,這些內容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功能上的缺失是明顯的,主要體現在服務效率較低、覆蓋面較窄,以及危機干預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往往基于生態系統的模型,內容比較多樣化,在社區、學校、家庭等層面都存有相應的服務體系,而且邏輯比較清晰,相互之間的連接比較密切。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模式可以有效彌補高校原有工作體系存在的功能性不足和缺失,配合原有的服務體系,構建出更加全面的服務模式。
(三)在介入方法上,有利于整合和催生新型的介入模式
高校原有學生工作體系比較強調行政控制和任務導向的干預方式,這種介入方式比較單一,可能會忽視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導致整體的介入目標沒有很好地被完成。學校社會工作是理論與實務并重的專業方法和技術,吸取了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文學和美學等多元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并在長期的積累與沉淀中形成了一整套專業實務手法,比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等,而且針對不同的學生所遇問題和需求,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專業介入方法。學校社會工作有著較強的實操性和比較多元的服務手法,在服務方式上注重以學生需求為本的工作導向,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建構與彰顯。因此,學校社會工作較為符合現代高校管理的趨勢和特點,對于現有的高校管理手法,有著非常現實的借鑒意義。
另外,學校社會工作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介入存在著一定的空間,也是源于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手法在現實層面是可以真正嵌入到高校整體服務體系之中的(18)(19),可行性的條件比較充分,這也為學校社會工作與原有的高校校園暴力防控體制和介入模式的整合提供了現實基礎。
三、資源整合與多元協同: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路徑
基于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內涵、服務對象的切實需求,以及目前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學校社會工作針對高校校園暴力的開展方式,主要應基于“學生-學校-家庭-社區”相互融合、多元整合的模式,從涉及校園暴力的不同影響因素進行防控和介入,同時關注不同系統之間的互動與整合,因為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介入,學生、學校、家庭和社區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和資源,割裂式的介入不能較好地應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只有積極整合資源,激活社會資本,形成合力,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學校社會工作正是激活整個網絡的重要動力。
(一)學生層面:立足實際、提供多元服務
基于目前的研究,學生在整個校園暴力的介入中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體,在介入的過程中,最根本的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需要認真評估學生的需求,并契合學校的教育功能和現有資源,主要通過各種專業形式來開展相應的專業服務。第一,開展針對校園暴力的生活技能教育。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干預措施,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處理矛盾沖突、改善人際關系、及時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學會利用求助方式等技巧來避免校園暴力的發生。(20)第二,開展法制教育。普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學生辨別違法行為,進而習得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而不是在沖動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選擇,努力構建法律觀念較為普及的校園氛圍。第三,開展團隊教育。大學生的集體生活要比中小學有更多的涉及,在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互動中,人次較多,時間較長,因此團體的溝通與合作教育是必要的,而且良好的同輩群體支持對于預防校園暴力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開展團隊教育,培養團隊氣質和精神,形成更加多元的支持網絡,進而降低校園暴力的發生率。第四,開展人生教育。根據社會控制理論,許多暴力行為是因為奮斗目標、參與、信仰等關鍵的社會紐帶弱化引起的(2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社會紐帶,有效控制校園暴力行為。
(二)學校層面:轉變理念、加強制度改革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載體,也是預防和介入校園暴力的重要主體和資源。第一,健全監控和評估體系設計。通過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協調和組織,設計出一套學校教學人員、行政人員、其他服務人員、學生和家長廣泛參與的監控評估體系。這套監控評估體系包括對于頻發暴力校園地點的監控、日常學生生活區的監控、階段性心理-社會狀況監控和評估(大一至大四,研究生等)、對一些存在較高風險群體(大一新生、邊緣學生等)的重點監控和保護,加強學校管理和服務,切實保護學生的身心安全。第二,構建校園支持網絡。努力構建學生-學生的同伴支持網絡、學生-老師(輔導員等)的支持網絡、學生-服務部門(心理咨詢中心、學生服務中心等)的支持網絡。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服務參與率偏低,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并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支持網絡,只是單純的行政設置,任務模式比較明顯,學生對于相關專業服務部門缺乏足夠的了解和信任,當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波動時常常借助個人的周圍人際支持網絡,而這些周圍人際支持網絡的不穩定性,也難以保證真正可以滿足學生的相關需求。因此,要積極構建專業的支持網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支持和幫助。第三,通過相關項目進行引導。在進行高校校園暴力的介入中,也可以引入相關項目進行有效的干預,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采用這些方法,許多干預項目在校園暴力的防控中有著良好的效果,比如美國的GREAT項目(Guiding Responsibility and Expectations for Adolescents for Today and Tomorrow),這個項目主要由20節40分鐘的課程組成,每節課都在前一節課程的基礎上介紹社會認知的問題解決模型的應用和特別的暴力預防技巧。這個項目在接受嚴格的評估后,受到了非常好的評價,成為美國The Substance Abus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gency的指定項目模型。這些項目的授課形式比較新穎,學生的接納度也較高。(22)第四,倡導以人為本、優勢視角的高校服務理念。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強調服務要契合服務對象的需求,有著比較明顯的現實價值,有益于改善傳統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的意識和技巧。
(三)家庭層面:加強互動、增進家庭功能
一般而言,絕大部分高校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與家庭的空間聯系并不是很緊密,每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比較短暫(一般是寒暑假),但家庭因素依然是校園暴力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家庭也是整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第一,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可以適當進行電話的溝通,關注家庭的動態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家庭遭遇變故,這會嚴重影響到他(她)的個人行為,所以及時的情況把握有益于幫助學生處理困難。第二,促進家庭文化的移植性發展。將家庭的理念納入到整個校園體系之內,通過相關的服務,把家庭文化移植到學生社區,讓學生們也可以更多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不僅可以促進家庭文化在學生社區的融入,降低空間距離對心理距離的影響,也可增強對于學校的歸屬和認同感。第三,注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是避免高校校園暴力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具有較強的法制意識,能夠較好地引導子女健康成長,不僅通過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傳遞愛與善的理念,避免子女因家庭、同伴、社區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和同化而實施暴力行為;同時,也要教會子女如何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脈絡之中能夠加強自我保護。
(四)社區層面:營造環境、構建支持網絡
學生的社區生活受到社區環境和社區文化影響比較明顯,因此,在暴力行為的防控和介入中對于社區環境的管理,以及社區文化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加強學習社區、生活社區和延伸社區的管理。在這三種類型的社區里,生活社區是頻發暴力的環境,尤其是學生宿舍,因此要加強學生宿舍的管理,改善宿舍成員間的關系,對學生的宿舍矛盾進行及時的回應和干預,保障學生的身心和財產安全。第二,構建和諧、多元的社區文化。相對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有更多的主體表達和風格,和諧、開放、包容型的社區文化有利于降低校園暴力。第三,完善社區功能。當學生社區功能缺乏的時候,學生傾向脫離可控的社區去滿足自我的需求。比如,在學生社區里面缺少足夠的生活設施和娛樂設施,學生為了尋求服務,就會離開熟悉的生活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觸及風險。第四,加強社區安保。常規化的安保基本設置在校園的地理界限上,其實也應該在學生經常活躍的社區范圍進行相應的保護工作,盡量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
可以發現,在學生、學校、家庭和社區層面包含了許多服務內容,這些服務內容的構建體現了學校社會工作與傳統高校校園暴力介入模式的融合,通過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協調和資源鏈接,形成了一個聯動性和整體性較強的服務體系,這些服務基于共同的專業理念,在本質上都彼此相連、互相影響。學校社會工作與傳統型的介入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理念和整合度方面,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模式更加強調整體的協調、融合,而不是獨立的、固化的服務體系,在學校社會工作融入的整個模式里,學生的角色和主體性被肯定,學生作為核心的主體進入到整個介入模式之中,并通過廣泛的參與獲得了新的賦權,這些都有助于相關高校校園暴力介入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
四、結語
總之,高校校園暴力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校園安全問題,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這一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學校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的介入方法,在理念和實踐層面上形成的新思路,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干預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社會工作在我國還屬于新生的事物,整體的社會認同感較低,大眾對于這個專業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該基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在方法層面上多一些本土化的理解和思考。同時,在嵌入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與原有工作模式的融合。高校校園暴力僅僅是高校場域面臨的一種問題表現形式,高校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還會面臨著更加復雜、更加多元的社會問題,因而對高校社會工作具有更為急迫的要求。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分析】相關文章:
社會工作介入婚姻暴力案例分析06-08
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9-24
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項目案例分析09-18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服務分析06-19
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9-30
社會工作介入生態理論視角案例分析10-16
社會工作介入受災群眾面臨問題分析10-09
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的需求案例分析07-29
社會工作介入軍休干部服務案例分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