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的需求案例分析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人口數量不斷攀升,我國半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劇增。因此,失能老人的照護資源顯得極具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的需求案例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概述
“失能老人”,即是生活自理能力嚴重下降或者喪失的老人,是一個需要通過外界長期照顧和具有嚴重依賴性的群體。他們由于生理上功能的衰退如年邁、疾病、傷殘等原因,在洗澡、吃飯、穿衣、上廁所、控制大小便、室內外活動等日常生活活動必須他人協助或者完全依賴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人口數量不斷攀升,我國半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劇增。因此,失能老人的照護資源顯得極具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失能老人照顧資源上,家庭、社區和居家養老機構等是失能老人提供照護資源的主要場所,也是失能老人照顧者的來源之地。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責任是由家庭成員承擔。
然而,長期的繁重的悉心照顧,不管是對家庭成員,還是社區人員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都不同程度的帶來生理、心理和經濟上的壓力和負擔,從而存在導致照顧者的精神狀態出現異常,身心健康受損害的隱患。照顧者的精神狀態、身心健康也會直接影響照護質量,甚至可能會引發沖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失能老人照顧者的需求,有效緩解他們的壓力,提升照顧技能和水平,已然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本文以東莞市莞城北隅為例,結合社區居家養老項目進行對失能老人照顧者的研究,通過文獻綜述和社工實務研究的方法,經過社工的多次社區入戶探訪形成的探索性建議,力圖通過具體社區分析與探討失能老人照顧者的需求,發現社會工作在失能老人照顧者方面上服務的缺失和介入空間。根據失能老人照顧者的需求,從個體、家庭、社區和政府四個層面制定社會工作介入的可行性策略。
二、失能老人照顧者的介紹及困境
(一)失能老人照顧者介紹
1、失能照顧者的概念
本論文的探討對象是照顧失能老人的起居飲食、醫療事項,并且開解老人情緒問題的這一群體。他們往往以親屬關系為主,可能和老人同住也可能不同住,但彼此維持著密切的聯系,是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顧者。照顧失能老人對于他們而言是顯得沉重而漫長的工作,在經濟、心理和情感各方面給予失能老人支持,直接負責滿足老人的照顧需要。
2、失能照顧者的現狀
失能老人照顧者以家庭成員為主,以社區人員與養老機構人員照顧為輔,大體上分為三類:首先是家庭照顧者。照顧失能老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一般有配偶的失能老人,主要由配偶照料。沒有配偶或配偶沒有能力照料的,則由子女承擔照料責任,如果子女不在身邊的可能會尋求社區或其他養老機構的庇護。老年配偶多數體弱多病,在照顧失能老人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負荷。而子女則難以兼顧照料老人與工作,往往承受著經濟與生活的壓力。其次是社區照顧者。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模式是由社區人員,如社區居委會、社區社工、社區醫護人員等上門提供居家照護服務,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然而,社區照顧者的人數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社會對社區照顧的認識不夠,居民對社區照顧的信任不足,并且服務的資金補貼缺失,導致難以服務開展緩慢。還有的是養老機構照顧者。對于入住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機構的醫護人員是照料他們的主軍力量。但是醫護人員與失能老人人數比例失調,服務供給緊張,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大,工資偏低等因素造成機構照顧者人員流失嚴重。另外,醫務人員和護理人員的文化水平均不高,因此護理能力和技能方面有待改進,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
此外,調查顯示,失能老人照顧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自身健康等方面上都很大區別。在性別上,失能老人照顧者以女性居多,調查發現男性一般不情愿從事照護之類的工作。男性由于性格相對女性更急躁,因而在照顧中更容易產生抱怨、焦慮、不安的情緒,而女性則更容易產生憂郁情緒。在年齡方面上,主要的照顧力量是中老年人,年齡接近在45-60歲照顧者的年齡越大,其身體負擔也越嚴重。在文化程度上,照顧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當然,這與護理知識的運用也密不可分。在身體健康方面,照顧者的健康狀況普遍受到影響,他們的健康狀況越糟糕,則體力也越差,照顧老人的水平也就越低。
(二)失能老人照顧者的困境
1、體力壓力大,機能下降
由于照顧失能老人的工作繁重,不僅要照料日常生活飲食,還有衛生清潔服務和醫療護理等,對完全失能的老人更是24小時要陪在身邊。因為工作負荷過重,照顧者常常存在疲勞、睡眠障礙、神經衰弱、食欲減退等癥狀。因而,大多數的照顧者體力不堪重負,出現腰酸、體重下降、頭痛、胸悶等身體問題。照顧的任務越多,照顧時間越長,照顧者的身體健康就越差。
2、在心理上,容易產生消極情緒
對于家庭照顧者來說,由于過分擔心患者,加上缺乏專業護理知識與技巧,因而產生抑郁、焦慮和內疚等心理感受。另外也存在這樣的情況,照顧者由于沒有協助,整體守著臥床老人不能出門,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心理。對于社區和養老機構照顧者來說,一方面承受著工作的壓力,要面對不同的失能老人,重復干相同的瑣碎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價值得不到應有的承認,甚至受到質疑,因而容易泄氣,產生消極情緒。
3、容易對生命無常和死亡感到恐懼
面對生命的無常和死亡帶來的喪失感,照顧者容易產生消極認知。因為長期的瑣碎照顧工作,加上身體狀況欠佳,陷于長期疲憊狀態,而且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照顧者面對死亡常感到恐慌、憤怒、埋怨等。
4、經濟壓力、人際關系壓力、輿論壓力、護理知識和技能缺乏等困境
失能老人的日常花銷大,包括生活費用、醫療護理費用及其他費用。這無可避免的給家庭帶來經濟壓力,照顧者難以兼顧照料老人和工作,因而容易與失能老人產生沖突。同時在照顧失能老人的過程中,照顧者面臨著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緊張的困擾,并且由于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而面臨輿論壓力。另外,護理知識與照顧技能缺乏、人手不足、醫患關系緊張也都是照顧者所處的困境。
三、失能老人照顧者的需求分析
需求具有主觀性,是個體自身對于某一需要滿足的取向,是個體“感覺需要什么”和“希望獲得什么”的一種心理狀態。根據個人的年齡及生活情境,夏洛特把人類的共同需求分為四種:身體福利、發展情感和技能的機會、同其他人的相互關系以及精神需求。失能老人照顧者因為家庭和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同,所處的困境不同,所以需求也各有不同。而他們主要的迫切的需求有以下幾方面:
(一)健康需求
大部分失能老人照顧者表示由于自身的健康狀況欠佳,在照顧上感到力不從心。也有照顧者表示,在照顧過程中,由于過度勞累而健康狀況下降。他們希望,在照顧失能老人的同時,自己的健康也能得到呵護。要提升失能老人的照顧水平,首當其沖的就是要保障照顧者的身體健康。失能老人照顧者的任務沉重,需要照顧者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去應付,前提是照顧者需要有相對健康的體魄。
事例一:探訪中發現,L婆婆,66歲。“我有高血壓,每天需要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伴,又得經常往醫院跑,子女也有請假陪我們去醫院做檢查,但醫院看病的人多、等的時間也長,這樣不僅費體力也費精力。如果有專門的醫護人員能定期上門來量量血壓、給我們測測血糖就好了。”(配偶型失能老人照顧者)
(二)心理需求
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有效地促進個體積極的生活和工作。照顧失能老人是一件體力和精神并重的工作。通過前文的分析發現,失能老人照顧者的心理狀態普遍不樂觀,照顧者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會有無助、自責不安、厭煩、憤怒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因而,緩解照顧者心理壓力是照顧者的迫切需求之一,他們真切希望獲得宣泄壓力的渠道以及社會和情感上的支持。
事例二:居家養老的C護工,45歲。“我每天都要照顧六位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給他們打水、喂食、穿衣脫衣、洗澡,還幾乎每天都要面對老人的抱怨和老人家屬的不理解,一天下來總覺得身心疲憊。繁重的工作讓我感到厭煩,別人的不理解讓我感到好委屈,各種壓力讓我喘不過氣。我自己家里也有很多煩心的事情,很想找個人可以傾訴的”(來自居家養老護工人員煩惱)
事例三:探訪中了解到,W婆婆,67歲。“我老伴不能動了,以前家里什么事都是他包辦,自從得了中風之后,現在我很多家務活都不會做,有時候無聊的時候我常常來社區,只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能夠理解我處境的人。”
事例四:經常來社區的看報喝茶的Q先生,自從父親S叔得了脆骨病之后,他成為照顧他起居生活的照顧者。“他(父親)經常發生骨折,出門或者做一些事情必須有個人陪同,現在我提前退休照顧父親,有病誰也不想,我也希望他能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三)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是一個人生活的重要動力和能量源泉,對于失能老人照顧者來說也不例外。精神慰藉也是失能老人照顧者的迫切需求之一,在關注照顧者的心理狀況的同時,也要關心照顧者的精神生活。照顧者表示常常感到精神空虛,對生活失去期待。面對生命的無常和死亡,他們無法控制情緒,出現睡眠障礙和飲食問題,導致精神頹靡。
事例五:失獨老人,Y阿姨,50歲。“我一天二十四小時要守著他,不能走遠也不能離開得久,想到外面走走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朋友也越來越少聯系了,人家約你,你總是沒空,自然也就忘了你,我總盼著有人來串門,這樣起碼有人說說話也好。但有時候有不希望有朋友串門,怕他們知道我現在的生活窘境。”
事例六:G敬老院服務中的Z護理人員,31歲,女。“前些天,劉大媽走了。我照顧她挺長時間的了,一個人說走就走了。我現在常常失眠,白天總是沒精神工作,而且面對一個個失能老人,感到生命有時挺無常,不知道當那一天真的到來,自己會不會有人照顧……”
(四)其他需求
失能老人照顧者除了有健康、心理和精神需求外,還希望獲得經濟與物質支持,被尊重、被認可,掌握護理知識與技巧以及醫療資源的需求等。
1、經濟與物質支持的需求
經濟與物質支持需求主要是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的需求。對于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來說,要照顧老人照顧家庭,需要很大的花銷,賺錢和照顧發生矛盾的時候,要么無法兼顧工作,要么缺少經濟來源,通常失能老人照顧者家庭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2、被尊重、被認可的需求
社區照顧者和養老機構照顧者由于與失能老人是非親屬關系,往往在照顧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沖突,主要原因就是照顧者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人都有被尊重、被認可的需要。
3、掌握護理知識與技巧以及醫療資源的需求
一般來說,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沒有經歷過專門培訓,因而缺少照顧失能老人的知識與技能,這會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降低照顧水平。家庭照顧者需要掌握基本的護理知識以及了解一般性護理技巧和特殊疾病的護理技巧,一方面可以提高照顧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自身的負擔。而社區照顧者與機構照顧者需要加強培訓,不斷提升護理知識與技巧,并且需要整合醫療資源,提高效率。
四、社會工作介入的依據
由于內在和外在的各種因素,失能老人照顧者在照顧的過程中承受著各種壓力。盡管照顧者身邊可能有些資源可以通過利用來解決他們面臨的困境,但卻因為照顧者的不正確認知和歸因,以及缺乏自身資源整合的能力而不能走出困境。而且問題視角的思維模式固化,使得照顧者在照顧失能老人的過程中只看到問題而沒有發掘出潛在的能量和希望。照顧者的困境和需求是社會工作介入的依據。
(一)理論依據
1、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理論是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照顧者重要的理論依據。社會支持理論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理論之一,它作為一個概念,于20世紀70年代被正式提出,而不同的學科對它的界定尚未實現統一。李強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從社會支持的主體、客體、方式和內容方面。陳成文指出,“社會支持是某一社會網絡對社會的弱勢群體以物質和精神的方式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
通常來說,社會支持指一個人從他人、團體和社會中獲得的各種物質或精神的幫助。以社會支持理論為指導的社會工作服務,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提供直接的服務來幫助服務對象化解當前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協助服務對象,使他們發掘自身的其他社會資源來建立支持網絡,間接地滿足服務對象的迫切需求。因此,在社會支持理論的指導下,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幫助失能老人照顧者解決在照顧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和產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系統性的支持。
2、增能理論
增能”一詞是社會福利界的用語,又可譯作"充權"或"賦權",意思是讓人有更大、更多的責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增能"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Solomon提出對被歧視的美國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從而把增能注入了社會工作,甚至社區工作的議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能已成為社會工作領域提倡的重要價值觀念和工作模式之一。增能是個人在與他人用環境的積極互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對生活空間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進環境資源和機會的運用,以進一步幫助個人獲得更多能力的過程。因此,在增能理論指導下,通過增強失能照顧者的技能和服務水平,有利于照顧者更好地應付面臨的困境。
(二)現實依據
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照顧者是在專業觀指導下,運用專業的方法和技巧來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首先,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失能老人照顧者在不同的層面存在著不同的需求,而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有針對性地滿足照顧者的需求,特別是滿足他們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其次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將照顧者身邊零散的資源鏈接、整合,為照顧者提供服務。如社會工作者可以把家庭照顧者、社區照顧者和養老機構照顧者聯系起來,形成互動性支持小組、把他們組合起來進行經驗分享提高服務技能。或者有針對的鏈接基金會、醫療機構、志愿者等資源,應對照顧者的需求。還有,社會工作的介入能促進實現增能賦權。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方法和技巧擴展照顧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他們對于生活的控制能力,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達到目標。另外,通過提升照顧者的護理知識與緩解釋放自己壓力的技巧,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掌握管理生活的技巧,從而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
五、失能老人的社會工作介入
根據失能老人照顧者需求的分析,制定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社會工作可以從個體、家庭、社區和政府等四個方面介入,達到解決和滿足失能老人照顧者面臨的困境和需求的服務目標。
(一)失能老人照顧者個體層面的社會工作介入
在對失能老人照顧者的個體層面進行社會工作介入的過程中,重點要關注失能老人照顧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況。首先是協助建立正確認知,提高自信心。社會工作者通過優勢視角理論來幫助照顧者改善心理和精神狀況,協助照顧者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周圍系統中存在著有利資源,從而提升自信心,對生活心懷希望。并且運用個案工作方法介入照顧者,發揮社會工作者使能者的角色。協助照顧者認識到自己有能力應對困境、解決問題,認可他們每一天的付出,鼓勵他們正視問題,并積極去解決。
其次是賦權增能,提升失能老人照顧者自身綜合素質。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相關的技巧和方法協助照顧者獲取信息,其中包括政府相關部門行政信息、基金會和醫療機構相關信息,使照顧者可以利用獲得的信息去處理面臨的困境。社會工作者通過設計一系列的訓練,為照顧者提供訓練指導,使他們了解基本護理知識和自身健康注意事項,掌握護理技巧、心理疏導和減壓的方法,以及照顧者與失能老人之間相處的技巧等等。
(二)失能老人照顧者家庭層面的社會工作介入
家庭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是人們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因而是社會工作介入的重要途徑。協助構建家庭支持網絡,成立家庭成員互助小組。建立家庭成員的良好互動互助關系,可以讓家庭成為失能老人照顧者的堅實后盾。一方面,對于家庭照顧者,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家庭照顧者整合和調動家庭內部資源和力量,采取家庭療法,提高其他成員的參與度,以減輕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另一方面對于社區和機構照顧者,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建立家庭情感支持小組,使得照顧者在工作中的壓力能在家庭的支持中得到釋放。
(三)失能老人照顧者社區層面的社會工作介入
對失能老人照顧者社區層面的社會工作介入方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建立社區互助組織,并且呼吁,社區內的居民提高對失能老人照顧者的關注度,提升照顧者的社會價值,幫助他們在社區的生活、健康、人際等方面實現互幫互助。其次,應發揮社會工作者的橋梁作用,協調社區各方面資源,為照顧者提供服務。第一,成為社區與照顧者的橋梁,使照顧者不脫離社區,更好地融入社區,促進社區互助。第二,成為照顧者與照顧者之間的橋梁,把社區中的失能老人照顧者聯系起來,相互支持相互協助。第三,成為社區機構與照顧者之間的橋梁,社區機構包括社區照顧、社區養老機構、社區醫療機構等,調動多方資源,綜合社區照顧服務機制。如針對照顧者的健康需求,社會工作者可以鏈接社區醫療機構資源,提供上門醫療服務,以滿足照顧者需求。
(四)失能老人照顧者政府層面的社會工作介入
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失能老人照顧者這一群體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相關的社會支持政策尚處于空白。在政府層面的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政策的影響者,可以通過宣傳的途徑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促進社會工作機構間的聯合,集中資源,制定系統性的規劃,借助媒體力量加以實施,從而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社會工作者應呼吁:提供立法保障,提高照顧者的社會地位;建立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補貼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加大對社區照顧和養老機構的資金投入,完善失能老人照顧服務體系制度等等。社會工作者要運用專業知識,積極想相關部門獻言獻策,填補政策缺失,保障失能老人及其照顧者的權益。
六、總結與展望
本論文通過對失能老人照顧者現狀和困境的探討以及各個層面需求的分析,以莞城北隅社區為例,通過文獻和實地探訪的方式,在社會支持理論的指導下,論述失能老人照顧者的需要,及提供給失能老人照顧者的方法。社會工作可以從個體、家庭、社區和政策四個層面介入,介入策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實施和跟進。失能老人照顧者是一特殊群體,需要社會工作者用心用愛去理解和服務,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面臨的需求,促進照顧者更好地接納和照顧失能老人,提升照顧水平,實現失能老人及其照顧者互助互愛。
【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的需求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3-03
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項目案例分析03-07
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3-06
社會工作介入婚姻暴力案例分析06-08
社會工作介入生態理論視角案例分析03-29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網絡成癮案例分析05-09
社會工作介入軍休干部服務案例分析05-02
社會工作實務介入重組家庭青少年案例分析03-30
社會工作退休老人關愛案例分析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