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企業培訓
無論如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對于培訓工作已經越來越重視。但是我們重視的不應該先是所謂的效果,而是應該重視培訓這個工具的本身,重視它操作和應用。那么正確的企業培訓應該如何開展呢?
培訓的正確打開方式
培訓是個系統的工作,需要科學地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這就不難理解培與訓的科學構成:“培”主要是導入與傳播,“訓”主要是實踐與塑成,通過展與收的有機組合,來實現培訓的巨大意義和現實效果。
一、企業培訓過程
“培”主要是解決從不知到知,或從舊知到新知,或是從淺知到深知的部分,先“知”而后“行”。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厘清該階段目標,所有功夫都是圍繞它。如:學習動員到位些、請大牌點的主講老師、現場布置的彰顯點、課程的花樣多趣味生動些,等等,這都會增加“培”的效果。但并非為絕對標準,因為太多晚會式的掌聲、笑聲甚至哭聲,對于培訓而言已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也有并沒太多掌聲、笑聲,但能引起每個人的高度投入和深度思維的課程,這也同樣達到效果。(當然這樣的話,所謂的“好”也就不那么“顯見”,所以不適合“交待”式的工作。除非培訓負責人和企業老板達成了一致。)所以,只有明晰了階段使命和所求標準我們的使力才不會讓工作走樣。
二、培訓師的角色扮演
作為培訓師,在“培”階段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努力把課程做的精彩豐富些,正是他的本職,但需要“以終而始”,就是圍繞最后的結果展開現階段的精彩,否則就容易“不務正業”,做“喧賓奪主”的事情。因為培訓不是培訓師一個人的精彩,而是眾多參與者的積極表現而所起的“化學反應”。
作為受訓人員,則需要給出“培”階段重要的評估意見,當然這不是太困難的事,因為就是:聽得懂嗎、理解的深刻嗎、容易記住嗎。所有的各種“花樣”其實就是圍繞這個“知”的目標,差別只是質和量的不同。即是知的深還是懂的多。當然最可怕的“好”就是連質和量都沒有的“培”,所謂的“好”其實只是滿足了受訓人員的視聽欲而已。
培訓內容的階段
“訓”主要是解決從“知”到“行”,從“會”到“熟”,或者更高的境界。
按照培訓的KSA模塊來講:理念性態度類的培訓,在“訓”階段需要將其轉化為可識別行為來實施;若是技能類培訓則需要把行為分解為分解動作,然后通過“訓”養成習慣,乃至潛意識;當然若純粹是知識類的'培訓,在“訓”階段的工作就是微乎其微了,只需要做些重復性的工作,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就可以了。(它的效果評估主要還是在“陪”階段)。
一、“培”字延伸
作為企業和培訓負責人,這一階段其實就是培訓效果轉化的工作。大致分為兩個模塊的工作,第一就是強化記憶和補充性的工作;第二是調適和落實性的工作。
所謂強化記憶和補充性的工作,就是在“培”后對于受訓人員真實的理解和記憶的質量進行跟進,如:根據實際工作出發提煉出問題式的考卷或開放思維式的演講。當觀察到真實的理解有誤或者記憶的質量有缺,就需要進行補充性的工作:小補則是個別或小組討論,大補則需集體討論甚至再“培”; 所謂調適和落實性的工作,就是根據現實工作狀況乃至個體差異進行調適性指導,落實到“訓”之計劃中來。這里需要重申的是:“訓”的工作絕不是把“培”的工作再簡單地重復一下而已。
二、“訓”字延伸
作為培訓師,在“訓”階段需要與企業和培訓負責人保持緊密溝通。先作為“旁觀者”進行觀察,偶爾作為參與者進行體會。主要是站在實際的角度,對課程的理念、方法、及工具,給予具體的落實和指導。所以其中扮演角色的就是教練+顧問,所謂教練就是不再是教(即直接告訴),因為告訴的階段已經過去了,而是應啟發和引導其應用和實踐,協助其找到屬于自我的感覺(因為別人的感覺不易儲存和識別),甚至是總結出自己的新知;所謂顧問就是面對受訓學員于培訓內容在應用中的變數和盲區,接受他們深度和廣度的咨詢。
而受訓對象在“訓”階段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了,不象前階段那樣“聽好課程,給出效果評估”的“旁觀者”了,而是主角。所以這個階段與之前剛好做了個角色調換,變成了一個比較“難”的角色。會出現“聽得很明白啊”、“很有道理啊”,怎么行動起來這么難?或是在“分解動作”訓練的時候就以“已經聽得很明白、理解得很深刻”自詡,而對訓感到不耐煩。所以在這個階段會因為存在變化而產生大量沖突,所以、、信心和耐心的就顯得很重要。當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成長和進步只是坐著聽幾堂課就能實現的話,那么天下人早就皆是“英才”了。
【如何開展企業培訓】相關文章:
如何開展企業文化培訓09-09
如何開展員工心態培訓06-14
小企業如何開展績效管理10-02
企業高層管理職能如何開展09-22
集團企業如何開展綜合評價06-12
如何開展企業文化建設11-02
如何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工作09-12
企業培訓如何有效實施07-10
如何培訓企業文化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