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咨詢師專業成長遭遇的問題
導語:心理咨詢所提供的全新環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處理各種關系,逐漸改變與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并學會與外界相適應的方法,不僅能夠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排除困擾、還能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從而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成功教育子女,處理好家庭關系。
中國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發展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心理咨詢師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缺乏培訓資源,過于在知的層面上對心理咨詢的理論、技術和過程進行理解,而忽視了自己對心理咨詢的體驗和體會。
(一)
中國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特別強調不可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得意忘言”、“得意忘筌”。
既然“意”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么如何達到對真意的理解和把握?是“悟”。人的天資各不同,“悟”的能力有高低,“悟”的時機有先后,導致了“悟”的水平不同,也就是“境界”的不同。
關于境界的論述流傳比較廣的,甚至有些心理咨詢師也喜歡引用的例子就是青源唯信禪師在《上堂法語》中的表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若于此處能透過,允汝親見老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首倡“境界說”。他著名的三境界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說的是治學境界,即疑、求、悟三階段。當然也可以引申為心理咨詢師對心理咨詢境界的理解。
中國文化的這個強調“意”、“悟”和“境界”的傳統對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心理咨詢師也存在影響。但境界有真偽,真境界是知、情、意、才情和時間相互砥礪的產物。如青源唯信禪師以三十年之功才會將修禪的層次融通無礙,而要達到王國維所說的“驀然回首”的境界需要遍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之苦和憔悴之苦。
培養一個心理咨詢師需要很多嚴格條件的:咨詢師個人的先天素質、文化素養、嚴格訓練、實踐和督導。例如美國精神分析協會規定:要想成為分析師必須受到280個小時或320個小時的分析;法國、德國的要求更為嚴格。這僅僅是外在的條件,而心理咨詢師成長的內在條件和過程可能更為復雜。
中國心理咨詢畢竟剛剛起步,培訓資源不是非常豐富;而國外在國內的培訓又因語言的障礙、路途的遙遠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是否能夠有效的轉化為心理咨詢資源還有待于時間的檢驗和理論的論證。而中國大的社會發展潮流對心理咨詢師的需求卻越來越大,對心理咨詢感興趣和想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多。而在這個矛盾中,很多想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很多只能通過自學來掌握心理咨詢的技術和理論。
在這種環境中,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多在“知”的層面行走,“知”有余而“體驗”不足,常常比附其它領域的情況來說明心理咨詢:“無招勝有招”(借用武俠的表述)、“要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空”(借用中國傳統思想)、“少說少錯,多說多錯”(借用俗語)等等。
筆者認為中國心理咨詢師成長中的“智障”問題現在非常明顯了:用單純的理智分析代替了心理咨詢師成長需要的各項條件。這理應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
這種虛假的心理咨詢境界有多個危害:
1、過度解釋
人不僅僅是活在物理空間中,也活在意義世界中。很多心理問題就是意義問題。個人賦予周圍世界的意義過于固著或過度變動都會導致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有時候就是幫助來訪者恢復“生命的彈性”―――在心理意義的固著和混亂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如果心理咨詢師缺乏對心理咨詢的真切理解,常常會對來訪者的的問題原因進行臆測,用自己掌握的理論進行解釋。這實質不過是用一種單一而理論化的意義代替來訪者的自己的意義解釋而已。這種隱患是很明顯的。
2、好為人師
心理咨詢過程中有指導和傳授一定的自我調節技巧的成分,但它不等同于單純地傳授心理知識。很多心理問題不是“知”的問題。一個被心理問題困擾的人,他往往對自己的問題有深刻的認識。而一個自己沒有對心理有著體驗的心理咨詢師常會對來訪者的問題做一個簡單的理論判斷和道德判斷,在咨詢過程中容易說得過多。
這時候最能打擊有好為人師傾向的心理咨詢師的一句話是:你說的我都知道,我該怎么辦?!
3、虛假的共情
心理咨詢中關于“共情”的論述非常多,有的也非常精彩。筆者相信讓任何一個看過一些心理輔導書籍的人都能就“共情”發表一番議論。但沒實踐體驗,往往會把自己的情結投射當成共情。
這種共情不過是咨詢師自我中心的反映,一種廉價的同情;這不僅不能促進心理咨詢的進程,反而可能阻礙來訪者的個人成長。
4、難于進入學習心理咨詢狀態
當我們知道了較多的心理理論和技術,容易用一個模式化的東西代替對心理咨詢的體驗,在不同的咨詢理論進行簡單的類比。這些很容易影響咨詢師,使其用理智取代體驗。打個比方說明這個過程:當我們在花園中賞花時,我們感覺心情舒暢。但當我們在心里一說這花時什么名字,是什么品種的時候,我們的體驗過程就被打斷了。
以筆者學習意象對話技術為例:筆者自認為讀過不少書,當用意象進行自我分析,往往在分析到一個意象或體會一些什么時,就想弗洛伊德怎么說、艾利斯怎么看,體驗過程被打斷了。阻礙我認識的,正是我們掌握的知識。
(三)
中國心理咨詢師專業成長中的“智障”問題的解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自我提升的好時機
心理咨詢師的“智障”問題可能恰好反映了自己的一些深層問題:我們的權威人格、我們情結、我們的個人風格等等。只要我們不回避問題,敢于面對,可能會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以筆者在用意象進行自我分析出現的問題為例。當多次發現自己在分析意象過程中短路后,不能深入觸及自己的問題時,我就嘗試問自己:我恐懼的什么,使我不能深入自己的內心。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對自己的問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2、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認證制度
走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化道路,也是解決心理咨詢師的“智障”問題的一個方面。圍繞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認證制度,參照國外的慣例,制定嚴格培訓、篩選、實踐和督導制度。
3、完善的督導機制
心理督導是心理咨詢師的第三只眼,可以說沒有督導的心理咨詢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詢。定期接受督導,有助于咨詢師解決自身的一些心理問題或心理創傷,認清自己的問題,避免咨詢過程中對求助者的誤導或被求助者的不良情緒傷害,從而促進知、情、意的統一,提高咨詢技能。
4、運用意象對話自我分析
意象對話技術現在已經基本成熟,從運用、自我分析和督導都有專門的研究了。心理咨詢師對意象對話熟悉后,可以運用意象對話自我分析了。
5、運用意象對話對心理咨詢師進行督導經研究,用心理意象進行心理咨詢師訓練是有效的,可以用心理意象進行
檢測和提高共情能力、檢測和改善接納狀況、檢測移情和反移情,以及檢測和改善心理咨詢師心態和訓練他們的感受性。這些實用而有效的培訓必將對心理咨詢師的發展產生很好的影響。
總之,對于中國心理咨詢師成長中的“智障”問題的探討,一方面是一種文化上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文化上的反思,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工作者要對此應給以警覺,理解心理咨詢師過分理智化會如何影響心理咨詢師專業成長和發展,如何影響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進程,如何影響治療效果。
【心理咨詢師專業成長遭遇的問題】相關文章:
心理咨詢師的個人成長09-25
心理咨詢師需要“自我成長”08-30
心理咨詢師盤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原因07-17
心理咨詢師專業就業前景03-20
成長錄-心理咨詢師三種境界07-04
心理咨詢師的作用11-30
孤獨的心理咨詢師09-20
2016心理咨詢師專業技能命題點05-17
對心理咨詢師與心理咨詢的誤解09-15
對心理咨詢師錯誤的傳言08-06